7中国传统丧礼
去世老人下葬的规矩

去世老人下葬的规矩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尽管许多人已经远离乡村,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原始的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老人去世时,葬礼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仪式,其中需要遵守一些规矩。
以下是与去世老人下葬相关的一些规矩。
1.守制守制是中国人表示对逝去亲属敬意的方式。
根据孝道,子女应在父母去世后服丧,即不吃肉、不喝酒、不娱乐等。
尊重逝者的同时也展现出近亲属血缘亲密的关系。
2.尊重家族先祖祖先是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关葬礼仪式中尊重祖先非常重要。
丧礼应该在祖先陵墓旁进行,其次是在祖先故乡或者自己的故乡。
3.尊重传统礼仪在中国,葬礼通常应该是很庄重和厚道的,目的是要给亡者的父母和其它长者留下好印象。
同时这也是对亡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不应该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如大喊、大叫、哭闹等。
4.礼品贡献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来自亲友、长辈的礼品仪式是葬礼仪式的一部分。
金钱、花圈、烛台、红布等是礼品的常见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普遍流传的葬礼礼品:- 花圈。
花圈是中国葬礼的一大特色,它应该是纯白色和没有香味和符号。
- 红布。
红布通常是用来裹着棺材,作为送行礼物的其他红色物品也有可能被送给亲属。
- 鸡蛋和苹果等食品,表示前途吉祥,也是送以他人防饥的善举。
在葬礼规矩中,最重要的是尊重逝者和其家人的感受,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在生活中人们的信仰体系、地域风俗文化、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等都介入了葬礼习俗因素,但是在共同的秩序之下,葬礼之礼,关怀之情,精神文化之记忆都值得被铭记。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43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44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18
”
“
遥清 想方 属文 纩《 时述 ,哀 光》 景诗 甚云 凄: 切
•
• “
”
则 书 之 。 属 纩 以 候 气 。
侍 者 四 人 , 坐 持 手 足 , 遗 言
乐 , 清 扫 内 外 , 分 祷 所 祀 。
疾 故 , 去 故 衣 , 加 新 衣 。 彻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衣又叫小敛。
•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殡葬礼俗及流程范文

殡葬礼俗及流程范文一、丧家接受各种祭奠品,包括纸钱、祭品等。
二、守灵1.丧家在家中上香,设有照片或遗像供奉,常常配有鲜花。
2.丧家供奉白米、水果、点心等食品,为逝者的亡灵提供食物。
3.丧家上香、焚烧纸钱,以求逝者得到超度。
三、殡仪馆入殓1.逝者遗体送到殡仪馆,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洗净,穿上整齐的寿衣。
2.常常由丧家亲属陪同坐在逝者遗体旁守灵,焚烧纸钱以供奉逝者。
3.通常,在逝者迎殡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进行火化。
四、迎灵1.灵堂准备:家中悬挂白纸或吊挂白布,设有逝者的照片或遗像,并供奉鲜花与点心。
2.亲友吊唁:亲友到灵堂吊唁,向丧家表达哀悼之情,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回忆。
五、出殡1.声挽歌舞:在出殡时,由一些专业的哀歌舞队在前引路。
2.仪仗队:由一些戴着白纸帽子、身穿白色斗篷的人组成,簇拥搬运灵柩的车队前进。
六、丧葬1.灵柩安放:将灵柩安放在丧车上,由家属和亲友一起举行最后的送别仪式,祈求逝者一路走好。
2.祭奠仪式:在坟地或骨灰安放处,举行祭祀、跪拜、献花、烧纸钱等仪式,以示尊敬和纪念。
3.随葬品:一些地区还会将逝者的随身物品或纪念品放入坟墓或骨灰盒中。
七、后事处理1.收祭品:家属收回全部祭品、纸钱等。
2.交付灵位:灵位交付给丧家,将逝者的名字刻在墓碑上或墓地石碑上,以纪念逝者。
八、祭祀与守孝1.祭祀:在逝者去世一周年、三周年、五周年、七周年等纪念日上,举行祭祀仪式。
2.守孝:亲属期间原则上需要守孝一年,期间禁止打扮得过于靓丽或戴任何装饰品。
以上是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俗及流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现代化的方式也逐渐被融入其中,以满足人们对逝者仪式的多样化需求。
但传统的殡葬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为它们代表着尊重逝者和传承家族传统的重要价值观。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指的是在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中,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人群所规定的丧服等级制度。
一、不同丧礼等级分类1.五服:是对于五种亲属使用的服装。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兄弟2.四服:主要是指贵族子女在哀悼父母时所使用的服饰,其中分“玄服”、“素服”、“缟服”、“纯服”,分别对应着父亲、母亲的不同位置。
3.三服:这个等级是用于一般平民百姓丧礼时的规范。
分别是“大功”、“中功”、“小功”。
4.一般丧礼中,穿着深色、朴素的服装比较普遍。
二、丧服等级划分在每种丧礼等级中,都规定了具体的丧服细节,如建筑、器物、家具、食物等方面的规定。
丧服等级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1.官方规定:依照官方的权力对丧礼的规范,划分不同的等级,以示公正公义。
2.身份等级:在古代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身份等级,不同的身份等级规定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3.社会风俗等: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也是丧礼等级制度的形成之一。
4.地方习俗:地方因素的影响也是构成丧礼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地方都有其传统的习俗和规矩,这些也都会影响到丧礼等级制度的划分。
三、丧礼等级制度的影响丧礼等级制度是古代中国礼制的一部分,其规定的丧服等级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对于敬重先人、坚持传统尊重的文化价值作出了规定。
其实,这便是借助丧礼等级制度去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
其次,丧礼等级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丧礼仪式中,同时还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人们身穿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丧礼等级制度的规范也提高了丧礼仪式的隆重性和庄重性,对于人们表达敬意和悼念亲人的情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历经漫长的历史时光,不同的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丧礼等级制度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问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如今,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对死者作揖叩头的方法

对死者作揖叩头的方法
对死者作揖叩头是中国一些地区传统的一种丧礼方式,一般用于葬礼或灵堂中。
下面是对死者作揖叩头的方法:
1. 作揖:在死者面前,两人相对而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右手虎口相交,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向前平伸,同时弯腰鞠躬,以示敬意。
2. 叩头:在作揖后,跪下,两手拱手,低头弯腰,先后顺序与作揖相反,一直弯腰到地面,额头轻轻碰地,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3. 跪拜:在叩头结束后,站立在死者面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右手虎口相交,向前平伸,同时弯腰鞠躬,以示敬意。
接着,再次跪下,重复叩头的动作,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不同地区的丧礼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作揖和叩头都是表达哀悼和尊重的一种方式。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

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各地,领略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
在东北地区,婚礼通常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会敲锣打鼓,新郎要历经各种有趣的考验才能见到新娘。
比如,伴郎们可能需要完成一些体力挑战或者智力游戏。
而在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东北特色的菜肴,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美好时刻。
在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例,传统的婚礼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矩。
新娘在出门前要蒙上红盖头,由娘家兄弟背出门,上轿时还要放鞭炮。
到了婆家,新人要跨过火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而在丧礼方面,讲究停灵守孝,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地答谢。
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婚礼注重细节和礼仪。
新娘会穿上精美的旗袍或汉服,佩戴各种金银首饰。
在迎亲过程中,还有“拦门”的习俗,女方亲友会出题刁难新郎,只有回答满意才能进门接走新娘。
丧礼上则会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以祈求逝者安息。
华南地区的广东,婚礼有着独特的“过大礼”环节,男方要准备丰富的礼品送到女方家。
在婚宴上,少不了美味的海鲜和精致的点心。
而在丧礼方面,有守夜和出殡时舞狮的习俗,以驱邪镇宅。
西南地区的四川,婚礼充满了麻辣的味道。
迎亲时会有热闹的“坝坝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
新娘出门时会哭嫁,表达对娘家的不舍。
丧礼上,会有唱丧歌的传统,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西北地区的陕西,传统婚礼中,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新娘则乘坐花轿。
婚宴上,少不了羊肉泡馍等特色美食。
在丧礼上,会有吹唢呐的传统,声音高亢悲切。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丧嫁娶风俗更是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婚礼,新郎要骑马绕新娘家的蒙古包三圈,以示诚意。
葬礼上,会有天葬等独特的方式。
藏族的婚礼,新人要在佛前许下誓言,接受祝福。
丧礼上,会有喇嘛念经超度,为逝者指引往生之路。
壮族的婚礼,对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男女双方通过歌声表达爱意。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丧事七天流程(一)

丧事七天流程(一)丧事七天引言•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这一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各个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
丧事七天流程1.第一天:停灵设宴–家属停放逝者灵柩于灵堂。
–家人应设宴款待吊唁的亲友。
2.第二天:守灵祭奠–家属及吊唁者继续守灵。
–举行祭奠仪式,祭拜先人。
3.第三天:安葬仪式–举行丧葬仪式,将逝者送入坟墓。
–家属在坟前行祭拜礼。
4.第四天:临终祭拜–家属前往逝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祭奠先人。
–祭拜过程中,供奉食品、烟酒等物品。
5.第五天:报答亲友–家属准备礼品,回访吊唁的亲友。
–以表达感谢之情,同时传达家族的姓氏。
6.第六天:亲友离开–吊唁的亲友逐渐离开,返回各自的生活。
7.第七天:解除丧期–丧期结束,家属解除丧服。
–进行解丧仪式,标志着丧事的结束。
注意事项•家属需要遵守丧期期间的丧葬礼仪,尊重先人。
•各个流程中,应尽量避免过于奢华、浪费或过于节省。
•社会各界人士也应尊重丧事七天的传统,给予支持和理解。
结语•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先人的一种方式。
•通过遵守相关流程和礼仪,家族间的凝聚力和感情得以进一步加强。
补充亲友之间的互动1.慰问礼品:亲友在丧期期间会前来吊唁和慰问家属,慰问礼品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常见的慰问礼品包括白花、水果、糕点和茶叶等。
2.吊唁辞:亲友在前往吊唁时常常会准备一份吊唁辞,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对家属的慰问。
吊唁辞应简洁而庄重,避免使用过于生动和活泼的词语。
3.高朋满座:在停灵设宴和回访的过程中,亲友之间会有一定的互动交流,以缅怀逝者和传递问候。
这种互动有助于加深感情,强化家族之间的联系。
4.丧礼常识:在参与丧事七天的过程中,亲友应留意一些丧礼常识,比如避免穿着过于鲜艳的服饰、避免使用幸灾乐祸的语言等。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维护丧事的庄重和尊严。
敬仰传统习俗1.尊重传统: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遵守传统习俗能够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丧礼中国传统丧礼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礼之一。
《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
”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儒家礼经所记丧礼制度,主要是为士以上的统治集团成员制定的,但其影响则远远超出这一范围,而且大体上被后世所沿袭,两千多年来一直对历代的传统丧礼起着指导作用。
如唐代的《开元礼》、宋代的《政和礼》、《明会典》以及对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所记载丧礼制度,无不以儒家礼经所记载的丧礼制度为范本而略加变通。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
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总的说来,程序都很复杂,名目有五、六十种之多,真称得上是繁文缛节。
初终(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一定要居于適寝,也就是正寝、正室。
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并“属纩以俟绝气”,纩是丝棉新絮,质地很轻,把它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
直到亲人去世,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放声痛哭。
这在习俗中称为“初终”。
初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没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在正庭中临时铺设板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如果在床上死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老人在咽气以后,家人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后来赴写作讣,以丧主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发出,称为讣告、讣文。
丧主一般是死者的儿子,由长子领头,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母或父已先卒,又逢父或母之丧,则称孤哀子。
如长子早死,则以长孙居前,称承重孙。
妇女不能主丧。
讣告的写法有一定的格式,要写明死者的姓名、履历,生卒年__月__日时及出殡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人在死亡后的第二天,要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小殓,在我国古代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
小殓要为亡者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小殓再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为大殓。
大殓得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已经盛殓尸体之棺称柩,停柩称殡,大殓礼毕,称既殡。
大殓后不再设燎。
由于小殓、大殓时丧主夫妇要不停地哭,称举哀。
这样哭一直哭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精力,为了使丧事得以继续进行,宾客来时,可以由人代哭。
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在我国有些地方守铺时是坐在草铺上的,因此也叫“坐草铺”。
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认为是不吉利的。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亲友接到讣告后即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叫做唁。
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
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升天,但如果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到天上。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到天上;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到天上。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
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
先装“馅食罐”,就是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
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
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孝子盆”、“丧盆子”,也有地方叫“吉祥盆”。
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
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是: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
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
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形如铜币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
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
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跑下叩谢。
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
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
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
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之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
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总之,丧礼是从点点滴滴与死者亲身接触,为死者妥贴安排的过程,切实付出爱与关怀的行动,更藉由扎实地爱与关怀,弥缝生者心灵的创伤,帮助生者走出痛苦的阴影!贯串丧礼全程的丧服制度,更是丧礼中最精致的部分。
同时经由阶段性的变除,让生者学习妥善安顿哀情,恢复平衡,更由于大力伸张亲亲之情,积极开拓尊尊之义,严加区分长幼人伦,明定君臣相交以义的伦理,而达到凝聚宗族感情,建立人伦秩序与巩固社会政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