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优秀教案(精品)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伊索寓言集》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伊索寓言集》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材为《伊索寓言集》。
本教案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的特点与用途。
•能够简单地理解并朗读寓言故事。
•能够理解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思考。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想象、预测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学会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体会寓言中的道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寓意,感悟故事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感,欣赏寓言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比喻,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寓言的深层教育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在讲解故事时,先通过画图、预测、引导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自己猜想故事内容,感受人物情感,进而理解寓言中所呈现的意义。
2. 合作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团体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快速进步。
3. 认知导图通过画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结构化,有助于学生全面并形象地理解寓言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寓言故事的特点及用途1.组织学生阅读《伊索寓言集》。
2.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寓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简单解释寓言的概念和特征。
4.向学生介绍寓言的教育意义和用途。
2. 阅读寓言故事1.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则寓言,阅读故事后,注意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暗喻和比喻,并表示出来。
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性格。
3.分组进行讨论,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并通过画图等方式将讨论结果进行认知导图。
3. 分享讨论和总结1.分组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认知导图和想法,并收集各个组的作品。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语言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讲故事或播放动画片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学情分析:
本课中讲述的三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文字的叙述也能总结出寓意,但是要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可能就有些困难,那么如何使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对学生起一个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l0个会写生字和4个会认的字,并理解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
3. 理解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言中获得教益。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难点: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1.理解、感知故事主要内容。
2.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1.熟读本文,读通读懂。
2.画出本课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 / 7。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精读讲解)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精读讲解)教材简析:寓言往往都是小故事中包含大道理。
本篇课文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富,以浅近的寓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趣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响亮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
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
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恶作剧》,《狼来了》……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
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了解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前两则寓言《狐狸和葡萄》和《牧童和狼》2、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五上12《伊索寓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二、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2.理解《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所说话的意思。
三、教学评价设计:1.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
2.复述故事。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导课(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2.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①学生回答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②生字词的意思。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3.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
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4.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
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4)自读第二段。
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5)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默读第三自然段。
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5.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6.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
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二.精读课文《狐狸和葡萄》1.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3.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4.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5.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
(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牧童和狼》1.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2.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5.齐读第5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牧童和狼》:狼没来牧童:大叫(说谎)村民:闻声赶来(上当)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狼来了: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蝉和狐狸》狐狸:想吃蝉,设圈套蝉: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第二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寓言文学,愿意主动阅读寓言故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培养学生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共同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成语。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四)课堂练习
1.老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二)讲授新知
1.老师详细讲解《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寓意。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和成语运用。
2.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掌握分析寓言寓意的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老师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寓言故事中的寓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多元化教学,提升表达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和俗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寓言故事,提高写作能力。
4.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课堂内容。
6.课后拓展,实践应用: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寓言故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7.教学评价,激励进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点,有的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有的则对道理寓意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寓言故事中的正能量和道理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讲解故事背景和寓意。
师:“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为了吃到葡萄,费尽了心机,但最终却没有得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但结果并不一定如人意。”
2.讲解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师:“在故事中,狐狸把葡萄说成是‘酸葡萄’,这就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让我们记住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5.学生自选一则寓言故事,绘制一幅故事插图,展现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
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这幅图片,你们觉得这是一则怎样的故事呢?图片中的角色给你们什么启示?”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教案设计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教案设计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中作者的浏览感受,仔细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⑵理解文章中难句,领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⑶抓住文中词语,领会作者语言幽默的特点。
⑷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
难点:领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浏览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学伎俩: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问:从中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答复)问:什么是寓言?(学生答复)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挖苦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大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略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的情况下,揭发统治阶级的一种波折、隐晦的斗争伎俩,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
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答复)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归纳,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⑴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⑵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号,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他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丰盛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
另一部学术著作,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索寓言》教案
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奴隶伊索所作。
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录入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耍弄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感知大意、紧扣语言,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教益。
2、阅读比较三则寓言故事,了解《伊索寓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智慧。
教学重点:
紧扣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文学史上有一部很著名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
谁知道伊索是什么意思呢?(出示PPT)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寓言家,传说曾经是一个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是儿童心目中的故事大王。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伊索寓言》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
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
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
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初知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请你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是哪三个故事,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学生快速自读课文。
读完课文,老师要考察一下大家生字词的学习效果(出示PPT)
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葡萄”在一起连读时,“葡”读轻声。
三、品读语言,感悟形象,理解寓意。
1、过渡:这三个故事有趣好玩,你们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出来说话了。
PPT出示:请个同学来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人物的感情。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
“狼来了,狼来了!”
“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比较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虽然不一样,但却有相通的地方,看看谁先找出来。
2、交流:三句话都是为骗人而说的谎话。
板书:说谎。
3、相机指导:谎话是说出来的,说谎的时候心会发慌的。
提示注意:谎与慌的字形。
课文中还有一个表示发慌的词语,是什么?惊慌失措。
4、思考:那两只狐狸和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让我们回到课文去找找答案。
A《狐狸和葡萄》
(1)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2)(PPT课文第一自然段)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2.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3)(PPT课文第二自然段)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
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2.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3.看来狐狸是吃不到葡萄,心里酸溜溜的。
这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谁来读一读?
(4)(PPT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1.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2.你觉得狐狸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自我安慰……
3.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5)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
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俗语了。
(6)小结:
其实在我们心中也住着这样一只狐狸,所以要看管好它,不能随便让它跑出来哦。
B《牧童和狼》
(1)齐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一个牧童总爱说谎骗人,后来他说了真话,却没有人相信他。
(2)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3)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PPT出示前后对比)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4)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交流:无聊、寻开心、恶作剧。
寻开心也好,无聊也罢,有时搞点恶作剧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次又一次采取这样的手段却是不对的。
(5)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6)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PPT)
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C《蝉和狐狸》
(1)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认真读读《狐狸和蝉》这个故事,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狐狸用骗乌鸦的方法骗蝉,但是蝉没有上当。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4)(PPT出示课文三四自然段)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5)你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道理?
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6)假如乌鸦遇到了蝉,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老弟,你怎么会上狐狸的当呢?难怪人们都说菜鸟呢!
哎哟,蝉老弟,我的肉都被狐狸骗走了,以后你遇到它可要注意呀。
四、总结全文
(1)三则寓言给予了我们不同的启示,我们默读比较这三则故事,它们在故事结构、人物角色等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三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道理。
(你说这个道理,是不是就像人生格言一
样。
我们给这三个道理起个名字:叫格言式结尾。
)
我发现每篇故事中,都有动物。
主人公都是动物。
狐狸和狼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凶恶的家伙,狡猾的骗子。
你说狐狸和狼有没有什么优点?
可以保持生态平衡。
那你课后创作以他们为正面角色的寓言。
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有变化。
狐狸:回过头来,说一句话。
狼如果不来了。
写故事的时候,有变化,然后引起我们思考。
故事就是故事,写故事,就要有变化,要有吸引人的地方,不能平铺直叙。
我发现每个课题里面都有一个和字,都是用什么和什么来比喻人和人的关系。
每个题目中都有动物的名字,而且是说两者之间的关系。
全都是伊索寓言。
终于说了一句大实话。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
有些人无能为力……
一贯说谎的人……
一个聪明的人……
我们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吗?
揠苗助长、狐狸和乌鸦、农夫和蛇、鹬蚌相争。
想一想,像这类文章,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呢?
都有道理,都有趣,都好玩,这个故事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