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社会发展经济数据:2-9 三次产业贡献率(1990-2018年)
国际统计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经济数据:3-13_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2000-2018)

36.4 7.7
23.1 48.5 42.1 22.4 93.4 14.3
2.5 17.9①
34.5 9.9
17.1 1.1
22.7 46.1 32.6 63.4① 43.9 26.0
2.6 12.1
7.1 31.8 14.8①
62.2 62.1 58.2 32.0 655.5 25.3 62.6
3-13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Share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 to the Increase of GDP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 WDI数据库 。 Source: World Bank WDI Database.
54.3
99.6
51.1
43.9
19.9
555.0
35.6
41.2
57.4
58.6
36.3
53.0
22.2
60.1①
71.3
85.5①
65.2
-37.9①
44.5
57.3
54.8
62.3
31.6
73.3
45.6
52.6
52.6
65.2
38.6
62.0
新加坡 斯里兰卡 泰国 越南 埃及 尼日利亚 南非 加拿大 墨西哥 美国 阿根廷 巴西 委内瑞拉 捷克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荷兰 波兰 俄罗斯 西班牙 土耳其 乌克兰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2.7 3.2 -1.0 1.8 -1.9 -3.6① -4.2 2.8 3.7 25.1 -1.3 -3.8 2.3①
37.9 35.0 22.1 50.6 -444.6 63.3 33.8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回顾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下结论。“ 六五” 时 期 以前重庆的投资率确实很低 ,那是因为当时 作为四川省辖市 ,重庆是一个资金净流出的地
区, 是对 四川 省作 贡献 的地 区 。 重 庆 财政 收入 占 全 川 三分之 一 , 支 出只 占全 川 的十分 之 一 。 本 来
车” 中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1 9 8 0 — 2 0 0 0 年
拿不下来 。 襄渝铁路全长8 9 0 公里 , 投资3 4 个亿 ,
现在3 4 0 亿都修不下来。过去修铁路修公路 , 土 地是不算钱的 ,国家只需要减免人 民公社 的公 粮。 整个襄渝铁路 , 几万亩土地 , 都没有给钱。 当 时四川 和湖北组织 了几十万民工修襄渝线 , 都 是象征性 的给一点工钱 。这些项 目实际上沉淀 了大量劳动积累在里面。以前修一个 中型水库 几百万就行 了, 现在没有 十个亿修不下来 , 原因 明摆着 ,一是征地要钱 ,二是用劳动力要付工 资。 以前只要县委一声令下 , 各个公社摊派劳动 力, 农 民就 自带 工具 干粮 来参 加 劳动 。
重 庆是 个 大城 市 ,以前几 十 年搞 了很 多建 设, 建 了大量 基础 设施 , 基本 千亿 ; “ 十五” 、 “ 十一 五” 两个 五年计划完成 了3 万亿 ; “ 十二五” 前两
年( 2 0 1 1 - 2 0 1 2 ) 已经完成 了1 7 0 0 0 亿 。然而 , 从 1 9 5 0 年算起到1 9 7 9 年的三十年 ,重庆市完成 的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还不到1 0 0 亿, 现在一年完 成 的投资额 相当予过去几十年完成 的投 资额 。 “ 六五” 期间全 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才完成2 0 0 0 多 亿, 而过去一年重庆就完成了9 0 0 0 亿, 仅从数字 上看 ,现在重庆一年的投资额就相当于过去全 国一年的几倍。 二、 用 历史 的 眼光 看 问题 , 客 观认 识 过去 和
重庆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重庆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1月2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通知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3〕4号)要求,我市开展了重庆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市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全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重庆市统计局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重庆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8.06万个,占31.6%;制造业4.26万个,占16.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75万个,占10.8%。
在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79.25万个,占55.7%;住宿和餐饮业14.50万个,占10.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2.50万个,占8.8%(详见表1-2)。
表1-2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与个体经营户法人单位(个)个体经营户(个)合计2552541422605采矿业22061790制造业426231079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1929541应业建筑业711955905批发和零售业806037925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38121551住宿和餐饮业1243614498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57753415业金融业388房地产业8709112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5061120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947347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71017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7613125023教育101333100卫生和社会工作5337605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6824305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7518-注:表中法人单位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2982个;个体经营户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731个。
重庆市两化融合进程

重庆市“两化”融合进程一总体情况分析(一)经济概况2010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9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增速创被确立为直辖市以来的新高。
与2010年全国GDP增长10.3%的速度相比,重庆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36∶4.16,第一产业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12.4%。
2010年,重庆城镇家庭人均总收入18990.54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2元,增长11.3%。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重庆人均收入绝对额比全国平均水平仍低1577元,虽然在西部排第2位,但是在全国排名只居第11位。
作为我国直辖市中较新的一员和西部重镇,重庆依旧面临着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双重任务和压力。
重庆城市化率达到51.59%。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良好。
截止到2010年底,重庆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分别达到1664.4万户和263.1万户,普及率分别达到58.2%和9.2%。
(二)综合分析2010年,重庆“两化”融合综合排名全国第17名,综合指数仅为0.307,与综合排名全国第1位的广东省(指数:0.609)的差距较为明显,仅为最高值的一半,同时其指数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324)。
融合硬度列全国第9位(指数:0.463),其指数略超过全国均值(指数:0.427)。
但是从指数绝对值看,重庆融合硬度与列第1位的江苏(指数:0.676)也有一定差距。
融合软度列全国第20位(指数:0.233),其指数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282)。
融合深度列全国20位(指数:0.225),其指数略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263)。
(三)具体分析融合硬度方面。
2010年,重庆工业化规模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列全国第20位(指数:0.160),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272);工业化质量列全国第11位(指数:0.544),保持高于全国均值(指数:0.485)的水平。
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 2014-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图2 2014-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单位:%
权威发布 AUTHORITATIVE RELEASE
图3 2014-201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元/人、%
全市常住人口3101.79万人,比上年增加26.6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1.5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0%,比上年提高1.42 个百分点。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79.29万人,市外外 来人口177.44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2‰,死亡率为7.54‰,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8‰。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63,出 生婴儿性别比为107.55。
表1 2018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
全市常住人口 按城乡分 城镇 乡村 按性别分 男性 女性 按年龄段分
外资企业0.66万户,个体工商户168.62万户,农民 专业合作社3.50万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年规模以上工 业产能利用率为72.4%。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产能利用率为73.4%,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黑 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2.0%,提 高2.4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750.74万平 方米,比上年末减少300.9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 住宅待售面积383.63万平方米,减少194.45万平方 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 比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 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21.6% 和13.8%。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8年末全市农村贫困 人口1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万人;贫困发生率 0.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全市贫困地 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比上年增长 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

查阅统计年鉴、完成图表分析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1、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原始数据如下: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GDP指数(上一年为基期)1997年1509.75 11.2 111.2 1998年1602.38 8.6 108.6 1999年1663.20 7.8 107.8 2000年1791.00 8.7 108.7 2001年1976.86 9.2 109.2 2002年2232.86 10.5 110.5 2003年2555.72 11.7 111.7 2004年3034.58 12.4 112.4 2005年3467.72 11.7 111.7 2006年3907.23 12.4 112.4 2007年4676.13 15.9 115.9 2008年5793.66 14.5 114.5 2009年6530.01 14.9 114.9 2010年7925.58 17.1 117.1 2011年10011.37 16.4 116.4 2、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图示:3、分析如下:该图反应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
1997年GDP为1509.75亿元,2011年为10011.37亿元,是1997年的6.6倍;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直辖以来,重庆市GDP保持年均12.2%高速增长。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1999年重庆市GDP 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7.6%;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GDP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15.9%,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 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17.1%,是1999年的2.25倍。
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

查阅统计年鉴、完成图表分析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1、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原始数据如下:GDP指数(上一年为基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期)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图示:3、分析如下:该图反应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
1997年GDP为亿元,2011年为亿元,是1997年的倍;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直辖以来,重庆市GDP保持年均%高速增长。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1999年重庆市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GDP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是1999年的倍。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三次产业变动情况1、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数据如下:本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表12、1997—2011年重庆市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动情况示意图:图13、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图2 4、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如下:表25、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图36、分析如下:表1、图1和图2反应重庆市1997—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的情况;由图表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1997年到2011年下降了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缓慢增加趋势;第三产业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997—2006年呈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到2006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
重庆产业现状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重庆产业发展现状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一)总体概况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 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
20RR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 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
20RR 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 位,在全国31 个省市中居第5 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在1907-20RR 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 个百分点,总量从989 万降到747 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上升到20RR 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 年的24.1%上升到20RR 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 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MeiWei 81重点借鉴文档】图3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佃97-20RR)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
20RR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 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图4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