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背诵版)

四诊心法要诀上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变色大安,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巳,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色见皮外,气舍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
缟裹红肺,缟裹朱心。
缟裹黑赤,紫艳肾缘。
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衃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盐。
维黃罗裹,黄土终难。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毗青,脾病唇黄。
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
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主凶殃。
五官陷弱,庭阙不张,蕃蔽卑小,不病神强。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
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
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
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
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如赤白兼化,白而兼赤之红色。
如青黄兼化,青而兼黄之绿色。
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
背诵医宗金鉴法

背诵医宗金鉴法1、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由明朝太医沈诚所著。
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400卷,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
2、医宗金鉴法《医宗金鉴法》是通过背诵《医宗金鉴》书中的内容而形成的一套临证用药、治疗疾病的法宝。
通过背诵和运用该法,可以快速掌握《医宗金鉴》中的精华,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具体来说,背诵医宗金鉴法的过程包括以下两个部分:2.1 背诵背诵是背诵医宗金鉴全书,重点将其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背诵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1 粗背粗背就是先将《医宗金鉴》全书的内容过一遍,只注重对全书的整体印象,暂不考虑深层次的细节。
2.1.2 求精求精就是在粗背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每个章节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反复读、反复思考、反复来加深记忆深度并完善知识点。
2.1.3 背诵真传在精通《医宗金鉴》全书的内容后,背诵真传是要进一步深入掌握书中实践经验,并将其融合到临床治疗实践中。
2.2 运用背诵只是理论掌握。
背诵后的实践运用才更能体现医宗金鉴法的价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 临床咨询运用医宗金鉴法,医生能够在诊病过程中,深入掌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快速定位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2.2.2 辅助诊断使用医宗金鉴法进行辅助诊断,可以更迅捷地了解病情及其诊治要点,有效减轻患者就诊的负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2.2.3 学术交流不仅在医疗领域,运用背诵医宗金鉴法可以推动医学学术交流。
背诵者能够准确地分享自己的诊疗经验,结合《医宗金鉴》的内容,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医学领域的共同发展。
3、背诵医宗金鉴法是一种将中医古籍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精通中医理论,更能让中医药走向更深远的发展。
对于我们从事医学领域的人员来说,掌握并运用该法是提高自己医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春脉浮,夏脉长,长夹浮带,常属平。
秋脉沉,冬脉短,短沉沉带,脾胃病。
阴脉细,阳脉多,细多脉数,热多胃溏。
阴脉钝,阳脉疾,钝疾无力,肺疾多肥。
拘带脉滑,沉紧驶腊,腰腿疼痛,心腹沉下。
画脉多征,事舌见真,春画胃肝,夏为心肺,秋画大肠,冬画小肠,十有三命,脾胃肾西,阴里巨显,条理最精。
滑为痞症,沉紧有脑,轻者畏服,遥为忧著,画指重症,状见心火。
这是一个用于辨别脉象的助记口诀,通过观察脉搏的浮沉、长短、细钝、快慢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从而指导治疗。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和疾病,医生根据脉象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医宗金鉴舌诊口诀

医宗金鉴舌诊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医宗金鉴舌诊口诀”:1. 《看舌色》一看舌尖红又红,心肺有热在其中。
二看舌中黄又黄,胃肠积热要提防。
三看舌根白又白,肾阳不足身体弱。
四看舌边紫又紫,气血不畅瘀滞起。
舌尖红如草莓样,心火旺来脾气躁。
舌中黄厚苔如腻,消化不好胃口差。
舌根白厚阳气虚,手脚冰冷常乏力。
舌边紫暗有斑点,气血瘀阻经络乱。
正常舌头淡红色,薄白舌苔又均匀。
2. 《辨舌苔》一瞧舌苔薄又薄,身体还算挺不错。
二瞅舌苔厚又厚,湿浊内阻胃口臭。
三看舌苔白又白,寒证常见要明白。
四观舌苔黄又黄,热证来袭别慌张。
舌苔薄白如雪花,健康之象笑哈哈。
舌苔厚腻像奶酪,饮食不当要改掉。
舌苔白滑寒邪侵,保暖添衣暖身心。
舌苔黄燥火气大,多喝水来多吃瓜。
3. 《观舌形》一观舌头胖又胖,多是脾虚湿邪荡。
二察舌头瘦又瘦,阴虚火旺常守候。
三望舌头有齿痕,脾气虚弱湿缠身。
四审舌头裂纹深,阴津亏损要养神。
胖舌就像大面包,行动迟缓懒得跑。
瘦舌好似小竹条,燥热内生把水烧。
齿痕舌像锯齿样,湿气太重没商量。
裂纹舌如旱地沟,滋阴润燥不能丢。
4. 《察舌态》一查舌头伸又伸,灵活自如神气存。
二探舌头颤又颤,肝风内动要防范。
三验舌头歪又歪,中风先兆别瞎猜。
四视舌头短又短,心窍闭阻病情险。
舌头伸出像小鱼,健康活泼笑嘻嘻。
舌头颤抖似筛糠,气血不足风邪狂。
舌头歪斜不正中,脑血管病来势凶。
舌头短缩难伸展,病情危重快救援。
5. 《识舌下》一看舌下脉络清,气血通畅身安宁。
二瞧舌下脉络紫,瘀血阻滞病来欺。
三望舌下脉络粗,气血不畅堵路途。
四审舌下脉络迂,久病成瘀要去除。
舌下脉络如丝线,清晰可见很自然。
舌下紫暗像青筋,疼痛瘀阻要当心。
脉络粗大有结节,气血凝滞病难歇。
脉络迂曲如蛇行,活血化淤早进行。
6. 《诊舌面》一诊舌面光又光,阴津亏损营养伤。
二断舌面糙又糙,热盛伤津火在烧。
三判舌面滑又滑,水湿内停痰饮下。
四测舌面涩又涩,气滞血瘀循环差。
舌面光滑像镜子,口干咽干没津液。
医宗金鉴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由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十二卷,系统地总结了唐、宋、元以来的医学成就,包括医学理论、诊断、治疗等内容。
这部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医宗金鉴》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其原文采用了古代汉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关于《医宗金鉴》的译文,不同的翻译者和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些现代出版的版本可能会配有现代汉语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总的来说,如果你对《医宗金鉴》感兴趣,可以通过图书馆或在线书店找到相关的中英文对照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寻求相关领域专家的帮助,深入研究其中的医学知识和智慧。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上篇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岯赭死原。
黑重炱漆,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腑,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
颧颊蕃蔽,大广丰隆。
骨胳明显,寿亨遐龄。
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家吴昆所著的医学巨著,其中的“四诊心法要诀”和“四言脉诀”是中医脉诊的重要内容。
“四诊心法要诀”是指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获取病情信息,其中“切”即是指脉诊。
这四种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四言脉诀”则是脉诊的口诀,是历代医家在脉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是中医脉诊的精华所在。
其中包括以下四句:
1.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皆可辨病之虚实寒热;
2.浮大数滑为表热,沉细数涩为里热;
3.浮大虚数为表虚,沉小实滑为里实;
4.浮大虚滑为表虚里实,沉小实滑为里虚表实。
这四句口诀涵盖了脉诊中的基本脉象及其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宗金鉴
清·吴谦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意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服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之,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传,即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
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
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传,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
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
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
故以肾气丸从阴中温阳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
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
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
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雨而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
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荆肺金,肺热叶
焦,则消渴引饮,其次如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肾气丸方
见妇人杂病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注]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则不化津液,故消渴也。
发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于此推之,曰脉浮,可知上条脉沉也,曰微热,可知上条无热也。
且可知凡脉沉无热之消渴,皆当用肾气丸方也。
五苓散方
见痰饮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此与上条文同义异。
文同者,脉浮小便不利、发热、微热、渴欲饮水、消渴也。
而义异者,一以五苓散利水发汗,一以猪苓汤利水滋干也。
审其所有义异之意,必在有汗、无汗之间也。
何以知之?一以发汗为主,其因无汗可知;一以滋干为主,其因有汗可知。
故文同而义异,病同而治别也。
仲景之书,言外寓意处甚多,在学着以意会之自识也。
猪苓汤方
猪苓
(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
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消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消,而仍口干舌燥者,是热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见中暍中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热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李彣曰:内有积水,故水入则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
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证也。
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
惟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
或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
尝烤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
文蛤散方
文蛤
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圆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也。
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
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栝楼瞿麦丸方
栝楼根
(即花粉)二两茯苓
三两
薯蓣
三两
附子
(炮)一枚
瞿麦
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不知,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腹中温和为知。
[集解] 李彣曰:此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生津之剂。
此用薯蓣即五苓用白术之意也。
但五苓兼外有微热,故用桂枝走表;此内惟水气,故用附子温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阳弱日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溢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
其人若渴,则是水气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
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桲,此方为良法也。
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注]无表里他证,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㝫闭病也。
主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者,蒲灰、乱发,血分药也。
滑石、白鱼,利水药也。
然必是水郁于血分,故并主是方也。
观东垣以通关丸,治热郁血分之
小便不利,则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
主茯苓戎盐汤者,茯苓淡渗,白术燥湿,戎盐润下,亦必是水湿郁于下也。
盐为渴者之大戒,观用戎盐则不渴可知也。
[集注]魏荔彤也:小便不利者,所因有所不同,治法也不一,仲师并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择其善而从之。
蒲灰散方
蒲灰
七分滑石
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
二分乱发
三分
白鱼
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
半斤白术
二两
戎盐弹丸大
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注]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之证。
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淋则溲数、水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
小便溺出状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谓石淋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淋家,湿热蓄于膀胱之中病也。
若发其汗,湿从汗出,热则独留,水府告匮,热迫阴血从小便出即今之所谓淋病也。
[集注]高世栻也: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虚,故不可发汗,若发汗更夺其津液,则膀胱气竭,胞中并虚,故必便血。
便血,溺血也。
消渴总括
试观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尽热干,饮多尿多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
[注]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三消皆燥热病也。
然试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休信三消皆热,而亦有寒者矣,饮水多,小便少而浑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
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
消渴生死
三消便硬若能食,脉大实强尚可医,不食舌白传肿泻,热多舌紫发痈疽。
[注]三消,饮水多而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脉大强实者,为胃实热,下之尚可医也,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
热多舌紫发干者,病久则痈疽而死也。
消渴治法
竹叶黄芪汤
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芪不泻方,黄芪黄苓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
[注]调胃,谓调胃承气汤。
金花,谓栀子金花汤。
方俱在伤寒门,酌其所当用可也。
不食而渴,亦属胃虚,兼之泻泻,胃虚无热也,故用七味白术散,方在虚损门。
若不食而渴,亦不泻者,是虽虚而犹有燥热也,亦用黄芪竹叶汤,即黄芪、黄苓、当归、川穹、白芍、生地、竹叶、石膏、人参、炙草、麦冬、半夏也。
若气虚胃热盛者,宜用人参白虎汤。
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者,宜用肾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