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对起泡的影响和作用剖析
表面活性剂的介绍与分析方法

表面活性剂的介绍与分析方法摘要: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是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和品种迅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
由于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消泡、均染、洗涤、抗静电、防腐、杀菌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和功能,表面活性剂对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提高生产率、增加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有“工业味精”和“工业催化剂”之称。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一、简介自然界存在着大量既亲水又亲油的所谓“两亲性”分子。
这类物质通常都具有亲水性链段和亲油性链段两个部分,从而使其具有“两亲”功能。
1930年Freundlich 将加入少量时就能使水的表面张力或者液-液界面张力大为降低的两亲物质称作表面活性剂。
随着人们对这种“两亲”结构物质研究的深入,表面活性剂这一概念从降低表面张力这一表面现象扩展到所有表面性能上,将少量使用即可使表面或界面的一些性质(如乳化、增溶、分散、渗透、润湿)发生显著变化的物质都叫表面活性剂。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是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和品种迅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
由于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消泡、均染、洗涤、抗静电、防腐、杀菌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和功能,表面活性剂对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提高生产率、增加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有“工业味精”和“工业催化剂”之称。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从日用化学工业扩展到食品、农业、环保、医药、石油加工、采矿等一切生产及技术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两亲分子的设计赋予表面活性剂新的功能及应用,成为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钥匙。
二、特点及分类1常见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任一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都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所组成,非极性的亲油基团和极性的亲水基团。
也就是说,表面活性剂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亲油性,形成一种所谓“两亲结构”的分子,如图1-1所示。
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特性

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特性类别:化妆品工业作者:关键词:表面活性剂,泡沫特性【内容】(1)泡沫的作用泡沫作用与洗涤的关系不像乳化作用与洗涤的关系那么清楚。
习惯上往往把起泡作用与洗涤作用混为一谈,认为洗涤剂的好坏决定于泡沫的多少。
实际并非如此,许多经验和研究结果都表明,洗涤作用与泡沫作用没有直接关系。
例如用低泡洗衣粉进行洗涤,并不比高泡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差。
泡沫与洗涤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某些场合下,泡沫还是有助于去除污垢的,例如手洗餐具时洗涤液的泡沫可以把洗下来的油污携带走;擦洗地毯时,地毯香波的泡沫有助于带走尘土等固体粒子状污垢,泡沫起到携带污垢的作用。
另外,泡沫有时可以作为洗涤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因为脂肪性油污对洗涤液的起泡力有抑制作用,当脂肪性油污较多而洗涤剂加入量不够时,洗涤液就不会生成泡沫,并使原有的泡沫消失,这标志洗涤液中洗涤剂量不够,应添加或另外配制洗涤液。
泡沫对盥洗制品是重要的,洗发或洗浴时产生细腻的泡沫使人感到滑溜舒适,令人愉快。
所以,有必要了解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作用和泡沫的特性。
(2)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泡沫特性泡沫是指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其中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分散介质。
泡沫有两种聚集态,一种是气体以微小的球型均匀分散在较黏稠的液体中,气泡问的相互作用力弱,这种泡沫被称为稀泡,由于外观类似乳状液,有时甚至称这种稀泡为“气体乳状液”。
另一种被称为浓泡。
浓泡的泡沫是密集的,气泡间只被极薄的一层液膜所隔开,构成多面体气泡而堆积起来的浓泡。
浓泡才是真.正的泡沫。
由于气体与液体的密度相差很大,故在液体中的气泡会很快地上升至液面。
纯液体是很难形成泡沫的,因为泡沫间只有极薄的一层液膜相隔,这层液膜是很不稳定的,易被破坏。
例如纯净的水中产生的泡沫寿命非常之短,一旦离开水面,在0.5s之内马上就破碎,因此在液面上不易观察到泡沫。
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气泡在纯水中上升过程示意图如果在纯水里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情况会发生很显著的改变。
第七章 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消泡

Gibbs定义液膜的弹性为
E
2d d 2A d ln A dA
d dA
液膜的稳定性决定于表面张力随表面积A的变化率
局部变薄的B处本体相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也会吸附到B处的表面上,
这种吸附过程不能使局部变薄的B处恢复液膜厚度,会影响泡沫稳定
性。 醇类水溶液的泡沫稳定性不佳应该与其的表面吸附速率较快有一定的
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
张 煊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七章 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消泡 作用
最早的表面活性剂肥皂 有“工业味精”之称。
通常意义上的泡沫往往是由大量呈多面体状的气泡密集堆
砌而成的集合体。 气泡之间所隔的液膜很薄,一般仅为数百nm左右,所以, 泡沫可以看作相互交联的立体液膜网络,属于气体分散在 液体介质中的多相粗分散系统,其中,气体为分散相(不 连续相),液膜为分散介质(连续相)。 泡沫又是一个热力学不维素及改性淀粉等。
第三节 消泡作用
一.消泡方法
消泡方法一般除了可采用机械搅拌,高速离心及超声波等击
碎泡沫,也可利用温度或压力的变化来破坏泡沫。但是,
最常用的消泡方法是采用消泡剂,消泡剂的作用是:
(1)与泡沫剂发生化学反应或使之溶解。例如用脂肪酸皂 类为泡沫剂的泡沫,加入无机酸或钙、镁盐可因产生不溶 于水的脂肪酸或难溶盐而使泡沫破裂。
4.酰胺类,即聚酰胺、二硬脂酸乙二胺等。
5.有机硅化合物类,即聚硅氧烷,其结构如下:
R R Si R R O Si R R O Si R R
n
6.其它 例如全氟化合物常用于油剂等非水系统的发泡;长 链脂肪钙(或镁、铝)皂也是有效的消泡剂;以及表面疏 水性的微粒,例如表面疏水性处理的SiO2、TiO2、膨润 土、硅藻土、滑石粉、活性白土、脂肪酰胺及重金属皂等
表面活性剂在聚氨酯泡沫制备中的影响研究

表面活性剂在聚氨酯泡沫制备中的影响研究摘要:基于国内外对于聚氨酯材料的研究,着重实验聚氨酯泡沫塑料制备过程中的发泡剂饱和水溶液,催化剂三乙醇胺(TEA)以及泡沫稳定剂B8433三者对制备过程中发泡体系的影响。
探求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同时能够提升泡沫塑料的生产质量与效率。
发泡剂饱和水溶液的加入量的增加,聚氨酯泡沫制品的品质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催化剂三乙醇胺(TEA)加入量的增加则会使发泡体系速率明显加快;泡沫稳定剂B8433则主要影响发泡体系中乳白时间和上升时间,凝胶时间基本无影响。
关键字:聚氨酯泡沫塑料;表面活性剂;发泡体系;绿色化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U446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业生产中,都需要对物品进行保温和隔热。
需要应用在多个场合的隔热保温材料,需要在保持其本身的保温性能优良的前提下,也能够降低成本,具备更多的额外功能。
目前,针对该问题的主流解决方案是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是一种多孔聚氨酯材料,由大量微孔和孔壁组成。
PURF是一种高度交联的热固性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重量轻,比强度高,耐化学性优异,其最突出的是保温隔热性能。
与诸如岩棉和诸如发泡聚苯乙烯的合成绝缘材料相比,PURF的导热率远小于上述材料的导热率。
它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己成为一类重要的合成树脂保温材料。
[1]泡沫塑料是以树脂为基础制成的内部含有无数微小泡孔的塑料泡沫塑料又称为微孔塑料或多孔塑料。
现代技术几乎能把所有的热固性和热塑性树脂加工成泡沫塑料。
主要品种有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酚醛、脉醛等泡沫塑料。
[2]聚氨酯泡沫塑料以其原料丰富、制备工艺简便、综合性能优良、使用范围广泛等特点成为泡沫塑料中的佼佼者。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本身传热性能低,且聚氨酯泡沫塑料中含有大量空气,而空气的运动又受到极为严重的阻碍,空气加上由于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的微孔阻止了空气流通所形成的“对流热传导”作用如下图,所以就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
表面活性剂化学——起泡与消泡作用

表面活性剂化学─起泡与消泡作用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消泡作用摘要:本文简介了泡沫的概念、分类、产生条件及破坏机制,主要阐述了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稳泡,详细介绍了泡沫及消泡的应用。
关键词:泡沫;起泡;消泡一、泡沫简介泡沫是指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分散介质。
气泡被连续相的液体隔开来。
泡沫有两种聚集态,(1)气体以小的球型均匀分散在较粘稠的液体中,气泡间的相互作用力弱,这种泡沫被称为稀泡,由于外观类似乳状液,有时甚至称这种稀泡为“气体乳状液。
(2)浓泡。
浓泡的泡沫是密集的,气泡间只被极薄的—层液膜所隔开,是结构为多面体气泡的堆积。
浓泡才是真正的泡沫。
泡沫的分类:泡沫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 1.按泡沫的寿命分类可分为寿命为几秒的“短暂泡沫”和在无干扰条件下能维持几天不破的“持久性泡沫”。
2.按起泡以及消泡之间的力平衡性质,可分为不断接近平衡状态(起泡以及消泡之间的力几乎相等)的“不稳定性泡沫”,和平衡过程受阻的稳定性泡沫3.按聚集状态可分为:液多气少的“气泡分散体”即稀泡,气多液少泡沫。
泡沫产生的条件:1.气液接触因为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所以只有当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时,才有可能产生泡沫。
这是泡沫产生的必要条件;2.消泡速度高于起泡速度。
泡沫的破坏机制: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气—液界面,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
造成泡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1.泡沫液膜的排液减薄:(1)重力排液气泡间的液膜,由于液相密度远大于气相的密度,因此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就会产生向下的排液现象,使液膜减薄。
(2)表面张力排液由于泡沫是由多面体气泡的堆积而成。
2.气泡内气体的扩散:(1)小泡会通过液膜向大泡里排气,使小气泡变小以至于消失,大泡变大且会使液膜更加变薄,最后破裂。
(2)液面上的气泡也会因泡内压力比大气压大而通过液膜直接向大气排气,最后气泡破灭。
二、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稳泡作用有SAA的水溶液形成泡沫的机理SAA会以疏水的碳氢链伸入气泡的气相中,而亲水的极性头伸入水中。
肥皂水起泡原理

肥皂水起泡原理
肥皂水起泡原理
肥皂水是由水和肥皂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在肥皂水中,肥皂分子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薄而均匀的膜,这个膜被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得液体可以更容易地与其他物质接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肥皂水来清洗油污和污垢。
当我们把空气吹入肥皂水中时,空气会被包裹在表面活性剂的膜中。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液体表面张力降低了,因此空气泡可以更容易地形成。
同时,由于空气泡内部的压力比外部大,因此空气泡会扩大直到它们变得足够大而不会破裂。
但是,在某个点上,当空气泡变得太大时,它们将不再能够受到表面活性剂的支持而破裂。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堆小气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气泡时会破裂。
总之,肥皂水起泡的原理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它可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得空气泡更容易形成。
随着空气泡的扩大,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气泡,但是当气泡变得太大时,它们将不再受到表面活性剂的支持而破裂。
表面活性剂对起泡的影响和作用剖析

表面活性剂对起泡的影响和作用夏善慧应用化学0801 2008010744摘要: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其中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分散介质。
泡沫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泡沫的不稳定性在于体系具有较大的界面面积和较高的表面能,所以体系具有减少界面面积使其能量降到最低的自发趋势。
纯液体是不能形成气泡的,除非有表面活性物质存在。
能够起泡的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有三类: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和固体颗粒,本文就表面活性剂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泡沫,起泡性,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引言:由液体薄膜或固体薄膜隔离开的气泡聚集体称为泡沫。
啤酒、香槟、肥皂水、皂角或水溶液等在搅拌下形成的泡沫称为液体泡沫;面包、蛋糕、山药汁等弹性大的物质,以及饼干、泡沫水泥、泡沫塑料、泡沫玻璃等为固体泡沫。
在液体泡沫中,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液体和气体形成的泡沫称为两相泡沫,当其中有固体粉末时,例如在选矿时形成的泡沫称为多相泡沫。
因此,起泡现象与化学工业的各种过程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在形成泡沫过程中,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气-液界面上。
在液体泡沫中,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液体泡沫中各气泡相交外形成所谓拉普拉斯交界,如图一的P点处。
根据拉普拉斯公式(Ap=2r/R),溶液中P 点的压力小于A点,故液体自发地从A向P处流动,于是液膜逐渐变薄,此过程称为泡沫排液过程,当液膜变薄到一定程度,便导致液膜破裂,泡沫破坏。
图一泡沫交界1.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1.1.起泡力。
若将丁醇稀水溶液和皂角苷稀溶液分别置于试管并加以摇动,发现前者形成大量泡沫,后者形成少量泡沫,但丁醇水溶液泡沫很快消失,而皂角苷水溶液泡沫不易消失。
因此不能简单地讲哪种溶液起泡力好,因为起泡和泡沫稳定两者的标准是不同的。
由丁醇水溶液形成的稳定性小的泡沫,称为不稳定泡沫;由皂角苷水溶液形成的寿命长的泡沫,称为稳定泡沫。
起泡力的大小是以在一定条件下,摇动或搅拌时产生的泡沫多少来评定的。
出泡沫原理

出泡沫原理
泡沫原理是指在液体中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后,使其产生丰富的泡沫,并具有稳定性的现象。
泡沫有很多应用,比如消毒洗涤剂、食品加工、药品制作等。
泡沫的形成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体表面聚集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能够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气体可以被困在其中,形成气泡。
而且,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性和疏水性部分可以使得气泡在液体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泡沫的形成和稳定与物理、化学两方面的原理密切相关。
在物理上,泡沫形成是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它使得液体表面上的分子更趋向于从液体内部向液体表面聚集。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得更多的分子聚集到液体表面上,从而形成了泡沫。
在化学上,表面活性剂有两部分:亲水性(亲水基团)和疏水性(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喜欢和水分子产生相互作用,而疏水基团则与水分子相互排斥。
当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水中时,亲水基团会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疏水基团则会向液体内部聚集。
这种亲水性和疏水性部分的不平衡会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面上形成一个薄膜,这个薄膜就是使得气泡形成和稳定的关键。
此外,泡沫的稳定性还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分子结构有关。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高,泡沫的稳定性越好。
而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也会影响泡沫的形成和稳定性。
有些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会形成疏水层,而其他表面活性剂分子则聚集在这个疏水层上形成一个类似“透明”的液体薄膜,这种
结构也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总的来说,泡沫的形成和稳定是由液体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以及浓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现象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对起泡的影响和作用夏善慧应用化学0801 2008010744摘要: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其中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分散介质。
泡沫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泡沫的不稳定性在于体系具有较大的界面面积和较高的表面能,所以体系具有减少界面面积使其能量降到最低的自发趋势。
纯液体是不能形成气泡的,除非有表面活性物质存在。
能够起泡的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有三类: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和固体颗粒,本文就表面活性剂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泡沫,起泡性,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引言:由液体薄膜或固体薄膜隔离开的气泡聚集体称为泡沫。
啤酒、香槟、肥皂水、皂角或水溶液等在搅拌下形成的泡沫称为液体泡沫;面包、蛋糕、山药汁等弹性大的物质,以及饼干、泡沫水泥、泡沫塑料、泡沫玻璃等为固体泡沫。
在液体泡沫中,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液体和气体形成的泡沫称为两相泡沫,当其中有固体粉末时,例如在选矿时形成的泡沫称为多相泡沫。
因此,起泡现象与化学工业的各种过程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在形成泡沫过程中,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气-液界面上。
在液体泡沫中,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液体泡沫中各气泡相交外形成所谓拉普拉斯交界,如图一的P点处。
根据拉普拉斯公式(Ap=2r/R),溶液中P 点的压力小于A点,故液体自发地从A向P处流动,于是液膜逐渐变薄,此过程称为泡沫排液过程,当液膜变薄到一定程度,便导致液膜破裂,泡沫破坏。
图一泡沫交界1.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1.1.起泡力。
若将丁醇稀水溶液和皂角苷稀溶液分别置于试管并加以摇动,发现前者形成大量泡沫,后者形成少量泡沫,但丁醇水溶液泡沫很快消失,而皂角苷水溶液泡沫不易消失。
因此不能简单地讲哪种溶液起泡力好,因为起泡和泡沫稳定两者的标准是不同的。
由丁醇水溶液形成的稳定性小的泡沫,称为不稳定泡沫;由皂角苷水溶液形成的寿命长的泡沫,称为稳定泡沫。
起泡力的大小是以在一定条件下,摇动或搅拌时产生的泡沫多少来评定的。
一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酸钠、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钠等均具有良好的起泡能力,它们都是良好的起泡剂(发泡剂)。
表1列出了一些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
表1.一些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质量分数为0.1%,30℃)①质量分数为0.25%。
②温度为35℃③质量分数为0.5%。
由表可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泡力最大,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次之,脂肪酸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起泡力最小。
因此,肥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适宜用作起泡剂。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是决定起泡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条件也很重要。
例如,温度、水的硬度、溶液的pH值和添加剂等对起泡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温度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起泡力的影响不同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例如,对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温度低于浊点时起泡力大,达到浊点时发生转折,高于浊点起泡力急剧下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温度敏感性不大,相反,有的随温度升高起泡力增大。
1.2.泡沫稳定性泡沫稳定性是指生成的泡沫存在时间的长短,即泡沫的持久性或存在的寿命,也可以理解为泡沫破灭的难易程度。
下面根据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的涵义来讨论泡沫稳定的机理。
首先考虑不稳定泡沫。
图二为在丁醇水溶液中以一定速率通入空气,所形成的泡沫高度h图二.丁醇水溶液泡沫与溶液浓度C的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看出,当丁醇的浓度为零或饱和时,起泡不良,而在两者之间的区域内起泡良好,但泡沫极不稳定。
这表明,泡沫是热力学上不稳定体系,之所以不稳定是由于泡沫生成后体系的总表面积增大,能量增高,它自发地向能量降低、总表面积减小的方向进行,即发生泡沫破灭。
泡沫的破灭主要是由于气体通过膜进行扩散、液膜中的液体受重力作用及膜中各点的压力不同而导致流动(排液)引起的。
在形成的泡沫中,气泡的大小通常是不均匀的,根据拉普拉斯关系式,小气泡中的压力大于大气泡中的压力,故小气泡中的气体有自动扩散至大气泡的倾向,于是小气泡逐渐变小,而大气泡逐渐变大,最终泡沫消失。
由于重力的作用,液膜中的液体自动地向下流动。
在液膜排液过程中流下的液体分子较容器底部的液体分子有较大的自由能,自发过程是向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所以气泡不断地排液使膜壁变薄而破裂,从而导致泡沫消失。
2.表面活性剂对泡沫稳定的影响和作用。
2.1.表面黏度实验和理论表明,决定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液膜的强度,而表面膜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存在,使表面黏度增高,阻碍膜上液体流动排出,从而使泡沫稳定。
使表面黏度增高的物质很多。
表2列出了三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黏度与泡沫稳定性的关系。
表2.一些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黏度与泡沫稳定性的关系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黏度越大,由其生成的泡沫的寿命也越长。
表中所列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含相当量十二醇的非纯品。
若将十二烷基硫酸钠用石油醚或乙醚进行提纯处理后再做起泡实验,发现溶液的表面黏度显著降低,与此相应,泡沫的寿命大大缩短。
若在纯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量十二醇做同样的起泡实验,含不同量十二醇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的表面黏度各不相同,所生成的泡沫的寿命增长情况也不同,随表面黏度增高,泡沫稳定性增大(见表3)。
表3.十二醇对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表面黏度与泡沫稳定性的关系通过增大液膜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使液膜强度增高,泡沫的稳定性增大。
例如,在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少量十二醇或月桂酰异丙醇胺后,泡沫的液膜上构成密度较大的混合吸附分子膜,混合膜中分子间的作用较强。
这是因为在加入十二醇或月桂酰异丙醇胺之前,表面上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直链烷基由于极性基带有负电荷而产生排斥不能靠近;加入之后,由于十二烷的插入,表面上烷基的总数增多,密度增大;一般疏水基中支链较多的表面活性剂,其分子间的作用力较直链疏水基表面活性剂分子弱,故泡沫稳定性差。
例如,不饱和烯烃经硫酸化后制得的烷基硫酸盐带有两条烷链,其水溶液生成的泡沫远不及正烷基硫酸盐生成的泡沫稳定。
阴离子和阳离子复配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时,正、负离子间的作用很强,表面强度变得很大,由这种复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生成的泡沫,其稳定性极高。
下面以一实例来说明:分别由浓度为0.0075mol/L的辛基硫酸钠和辛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生成的气泡,在25℃下它们的寿命相应为19s和18s;而浓度分别为0.0075mol/L的辛基硫酸钠和辛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按l:1比例混合形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所生成的气泡,在25℃下长达26 1OOs尚未破裂,尽管此时气泡中的气体已全部扩散到泡外,气泡仍未消失。
由此可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表面膜上相互作用非常强烈,气泡极为稳定。
2.2.适当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能使泡沫具有抗冲击性,保证泡沫的稳定性。
当泡沫的局部液膜受到冲击时会变薄,同时液膜表面积增大,吸附于其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密度发生急剧变化,表面变薄处的密度减小,未受冲击处与受冲击的连接处密度增大。
表面活性剂密度大处的分子会向密度小处移动并带去一部分液体,最终使吸附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密度复原,液膜厚度复原,液膜强度亦复原,这时泡沫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适当(低于临界胶束浓度)时,泡沫的稳定性较高;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过高(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速率较快,快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泡沫的稳定性往往较低。
一般低级醇水溶液的泡沫稳定性不高,这与醇分子自溶液中吸附于表面的速率快有关。
2.3.表面活性剂的混合体系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膜上吸附的数量和排列的紧密程度与气泡中气体扩散透过液膜的速率密切相关。
气泡液膜的厚度越小,黏度越低,表面吸附膜越松散不紧密,气泡中的气体越容易扩散透过液膜,气泡越不稳定,越容易消失;反之,气泡的液膜厚度越大,黏度越高,表面吸附膜越紧密,气泡越稳定,寿命越长。
例如,在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十二醇,表面吸附膜即会含有大量十二醇分子,使吸附膜中分子间力加强,分子排得更为紧密,气体透过性降低,较由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生成的泡沫的稳定性高得多。
2.4.液膜电荷如果泡沫的液膜带有电性相同的电荷,液膜的两液面相互排斥,能防止液膜变薄而破裂。
以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起泡剂,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富集于表面。
如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起泡剂,当生成泡沫时,泡沫液膜的两表面吸附一层十二烷基硫酸基,而反离子(Na+)则分散于液膜的内部,液膜的两表面构成了表面双电层。
当液膜变薄时,两表面电层的排斥力增强,防止液膜进一步变薄。
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双电层的扩散层会被反电荷离子所压缩,电位降低,液膜两表面的排斥作用减弱,液膜厚度变小,泡沫稳定性变差。
上述四种作用对泡沫的稳定性均有影响,而其中以表面活性剂分子(离子)在液膜上排列的紧密程度对液膜的强度起主要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离子)在液膜上吸附得越强烈,排列得越紧密,液膜的强度越高。
此外,液膜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离子)排列得紧密还能使表面层下面邻近的溶液层中的液体不易流走,使液膜排液相对较困难,液膜不易变薄,使泡沫的稳定性增高。
因此,为获得稳定性高的泡沫,或破坏不需要的无益泡沫,应首先考虑构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性质,分析它是否在液膜上有利于形成目的表面膜。
参考文献:[1].刘兴允. 起泡和消泡技术[J]. 江苏化工.市场七日讯 , 1982,(02)[2].朱瑶,赵国玺,黄建滨等. 表面活性剂溶液起泡性研究Ⅱ.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J]. 精细化工 , 1994,(03)[3].张先亮,陈新兰,唐红定.精细化学品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9-171.[4].刘程,米裕民主编.表面活性剂性质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工业出版社,2003.[5].张骅.表面活性剂化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6].潘恒国, 肖安民, 华西苑. 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两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物化性质与其相互作用参数的关系[J]. 日用化学工业 , 1990, (01)[7].徐燕前主编.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刘程著.表面活性剂应用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 程栋. 表面活性剂气—液表面扩张粘弹性质及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 2005 .[10]. 郭祥峰,贾丽华,雷华,刘鹏. 不同烷醇酰胺的增稠及泡沫性能[J]日用化学工业 , 2000,(02) .1.泡沫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导致泡沫破灭该种机理的起源是将高级醇或植物油撒在泡沫上,当其溶入泡沫液,会显著降低该处的表面张力。
因为这些物质一般对水的溶解度较小,表面张力的降低仅限于泡沫的局部,而泡沫周围的表面张力几乎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