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迎来了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是指在区域内,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通过各方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协同。
它旨在实现各利益相关方共赢,共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1.协同合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协同合作。
它要求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要达成协同,各方之间应该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实现互利共赢。
2.共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共享。
在这种模式下,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分享资源,经验,技术和市场等。
这种共享的方式促进了区域合作。
公共设施、自然资源和人才等也应该在合作中共享使用。
3.集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还需要集成的思想。
不同的产业应该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更加优化的生产网络。
例如,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可以产生新的农业种植和加工技术,形成更加高效的农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网络。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整合各自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性比较明显。
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增加区域经济总体效益和竞争力。
2.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区域经济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掘,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提高区域内的经济竞争能力。
与其他地区比起来,可以最大化地吸引投资和发掘市场。
3.加强区域间联系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地区之间的联系有着显著的作用。
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加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联系。
区域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研究

区域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协调研究发挥着关键作用,以确保各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本文将对区域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进行深入研究。
一、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区域协同发展是指通过强化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联互通,从而增加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则强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区域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高质量发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政策协调在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1. 统一政策目标与方向政策协调的首要任务是确立统一的政策目标和方向。
在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各地区应该明确共同的目标,以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2. 优化政策措施和机制政策协调的核心是优化政策措施和机制,使各地区的政策能够相互支持和协同运行。
政府应当通过协商和协调,制定出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3. 加强沟通与合作政策协调还需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只有通过加强交流,探讨合作机会,才能使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能够更好地落地和实施。
四、政策协调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1. 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政策协调可以帮助合理规划和利用各地的土地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2. 产业布局和创新发展协调政策协调可以促进产业布局的协同发展,推动各地区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合作和创新,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合理规划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以期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个子经济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而是一个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导向,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
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案例进行说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典范。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经验,为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协调不够顺畅、资源流动不够充分、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策协调,打破行政壁垒。
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协调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资源流动,促进要素配置优化。
资源流动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错位发展。
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需要进行错位发展,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但城市和农村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旨在通过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推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乡经济发展的趋同化:城乡之间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逐渐趋向一致。
2. 产业融合:随着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发展,产业之间发生了融合,原本的城市产业和农村产业逐渐融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产业模式。
3. 人口流动的减缓:城乡一体化能够改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割状态,推动人口和人才的流动减缓,同时也能够改善城市和农村间的人身安全。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利用地理位置和地方经济各自的特点,促使不同地区各自的经济活动在协调一致的方向上发展,使各地区之间形成互补发展的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通过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和谐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城乡一体化能够实现城乡间的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和技术共享,进一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也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推动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市和农村经济之间的联系,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和发展。
“一带一路”视野下川渝陕云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视野下川渝陕云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川渝陕云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备受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从“一带一路”视角出发,对川渝陕云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基本概念1.1 川渝陕云经济区的定义川渝陕云经济区是指四川、重庆、陕西和云南四省市之间的地区经济合作区域。
这一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2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以及与之相邻国家共同致力于推动的一个多边国际合作平台,旨在加强互联互通、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这一倡议的提出,为川渝陕云经济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现状分析2.1 经济发展不平衡川渝陕云经济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四川作为经济大省,虽然发展迅猛,但与云南等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内各省市的产业结构不够协调,存在着竞争和重合现象。
一些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3 区域协同发展需求强烈川渝陕云经济区各省市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需要加强协同合作,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三、战略定位3.1 优化资源配置川渝陕云经济区各省市可通过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四川的生态资源和重庆的交通优势可以与陕西的产业基础和云南的地理位置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
3.2 推动产业升级各地可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升级。
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合作,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3.3 建立协同发展体系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体系,形成川渝陕云经济区的整体竞争优势。
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战略实施4.1 加强政策协同各地应通过政策协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区,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机遇和挑战。
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
京津冀三地相邻而居,交通便利,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紧密。
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三地政府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在区域内投资和合作,促进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同时,三地还建立了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交流,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深入合作。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扩大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规模。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人口资源。
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加快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形成经济合作规模更为庞大的大都市圈。
区域一体化将打破行政边界限制,推动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大都市圈的形成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能力。
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注重创新驱动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
三地政府加强科研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用。
通过共享创新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京津冀地区能够形成更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系,提高区域经济合作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差距较大。
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投资,相对而言经济发展较快。
而河北省作为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确保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区域协调问题。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该战略要求不同地区之间加强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理论探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学认为,地理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国家政策又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这个基础上,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通过政策调节和市场引导,实现不同地区之间资源、产业、人力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和协同发展。
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和谐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和谐发展的实现需要区域之间充分合作,共同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区域协同发展成为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首选战略。
实践成果自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区域协同发展力度。
沿海地区和腹地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
一方面,各地通过加强对外开放、稳定政策法规、提高投资环境等手段,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了推进“一核一轴多点支持”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高端制造业集群和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人才。
河南省则通过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使中部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也在不断推动国家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各地区优势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了产业链笼罩和配套支撑的产业体系。
例如,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李红彬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摘要: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整体上呈现出“东快西慢”的发展态势,“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能够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9-0470-02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而受到全世界瞩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虽然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总体上呈现出“东快西慢”的发展态势[1]。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和高技术人才吸引力方面差距明显,虽然经济增长率的差距有缩小趋势,但经济总量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
当今世界经济进入持续低迷阶段,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探寻振兴本国经济复兴的举措,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世界经济宏观发展的角度,立足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发展的同时,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步伐,刺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合理引导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扩大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一带一路”提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始于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狭义上的丝绸等商品的贸易通道,同时还是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农作物交换等的重要交流途径。
在古代这条“丝绸之路”带动了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的繁荣,使得东西方国家能够互通有无,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实现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研究
[提要]河北省位于北京、天津的外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内在的经济文化联系,决定其与北京、天津形成在人缘、地缘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的经济统一体。
在京津冀地区区域互动发展中,如何形成不同层次的中心与外围紧密联系的高效率梯度和反梯度发展模式、重建京津冀地区空间经济结构,是颇为紧迫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区域互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增长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区域互动。
区域互动,是指推动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
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发展,是区域发展理念创新的体现,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方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经济协同发展。
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兼顾到各区域的利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从而体现出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
协同发展理念的基本实质就是要求在发展这个大问题上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体现全面性、整体性、平衡性的特点及可持续性的目标和要求。
二、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从区域位置上看,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带的一部分,是环绕着渤海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京津冀地区也可以称为“首都的经济圈”,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随着中共中央提出成立雄安新区的方案,更为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成功案例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动力,浦东和深圳扮演了经济协调发展的领袖作用。
随着中共中央提出成立雄安新区的方案,更为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82,559.73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8.40%。
其中,北京市28,000.35亿元,天津市18,595.38亿元,河北省35,964.00亿元,占比分别为33.92%、22.52%和43.56%,增长率分别为9.08%、3.97%和12.14%。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实施以来,三地经济总量共计增长23.91%,其中北京市31.27%,
天津市18.24%,河北省22.24%,增量部分北京贡献了43.58%,天津贡献了25.42%,河北贡献了31.00%。
可见,在此期间,北京、河北是推动京津冀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京津冀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虽然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发展的协调性有待于提高,以首都为代表的大城市病、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都突显出来,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
国家提出新的经济发展策略其一是京津冀一体化,主要目的是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新的卫星城市,缓解各方面出现的问题。
2017年京津冀地区北京市的总人口为2,171万人,人均生产总值128,927元/人,天津市的总人口为1,557万人,人均生产总值为119,238元/人,河北省的总人口为7,520万人,人均生产总值为47,985元/人。
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京津冀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分析。
(一)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描述指标。
选取全距与标准差对京津冀2017年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全距:也称极差,受最大值和最小值得影响:R=ymax-yminn。
根据计算我们得到: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全距R1=7963.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的全距R2=128927-47985=80942元/人,人口数量的全距R3=7520-1557=5963万人。
标准差:也称均方差,其计算公式为:S=ni=1Σ(yi-y)n姨。
则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的标准差S1=7098.84,人均生产总值的标准差S2=36090.13,人口数量的标准差S3=2678.02。
(二)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描述指标1、相对极差:是极差的相对值,也指在同一时间同类指标之间最大值与最小值比率,比值接近于0,表示不同区域差异比较小,反之较大。
其计算公式为:D=ymaxymin。
则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的相对极差D1=1.93,人均生产总值的相对极差D2=2.69,各地区间人口数量的相对极差D3=4.83。
2、不平衡差:不平衡差越接近于0,表明不同区域之间发展越平衡,反之相反,其计算公式为:B=1-ymaxymin。
则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的不平衡差B1=-0.93,人均生产总值的不平衡差B2=-1.69,人口数量的不平衡差B3=-3.83。
3、标准差系数:是指用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对比,用来反映总体单位标准之间的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变异系数越小说明数据离散度越小,反之离散度越大。
其计算公式为:CV=Sy。
则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的标准差系数CV1=0.26,人均生产总值的标准差系数CV2=0.37,人口数
量的标准差系数CV3=0.71。
4、Theil指数:是用来衡量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程度,Theil指数越小,则表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越不好,反之则发展越好。
设Yi表示i区域的人均GDP,Y表示全区域GDP,Pi为i区域人口数,P表示区域总人数。
则Theil指数的计算方法公式为:Tp=ni=1Σ[yiylogyiy/PiP]。
根计算我们得到,京津冀地区的Theil指数TP=2.86785288。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并且出现较为离散型的发展,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不理想。
在京津冀地区,河北省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生产总值明显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拉低了人民的生产水平,也使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直接导致了京津冀地区中经济的不平衡性。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地域间的联系,以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保障,完善相互之间交通设施。
例如,保定直通天津的高铁在近几年开通后,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而河北其他地区的交通仍不发达,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形成京津冀地区完善的交通网才能迅速发展经济。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和流动一体化机制。
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持续动力,而现在北京和天津的人才引进政策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导致河北地区人才的匮乏,这是限制河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北京、天津的大学、科研所可以适当地向河北周边地区进行政策迁移,发挥好两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河北地区也要有良好的政策措施来培养引进人才,以人为本,是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明确城市定位、产业结构。
京津地区有高新技术以及第三产业的基础,可以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河北地区地大物博,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配套产业。
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依托河北地区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河北地区可以承接相应的产业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提高经济实力,优势互补,各取所需,这样才是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
第四,雄安新区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助力。
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的中心位置,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将河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雄安新区的建设也带来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的城市定位,这将是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对后续城市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五,
京津冀一体化不单体现在经济上,同时还应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2017年取消京津冀地区漫游费用和交通卡一体化,甚至可以在社会保障方面向京津靠齐,提升京津冀的生活质量,逐步缩小生活水平差异,要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来体现出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提升人民之间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陈凤新,贾启庆,邱凤霞.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探讨[J].网络财富,2010(2).
[2]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2009(2).
[3]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9).
[4]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