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堂集林》看王国维古文字研究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集大成者

!6 6C O / 0 1 2 3 4 5 2 78 9 : ; < = 9>; <= <? @ A B @ < @ : = ; = C D @E F B G<F HI C = @ B ; = J B @ <; :; K K J GJ L ; = @ M; K ; M @ GC K= N @ F B 9 !L P N @= N @ F B 9C <Q ; < @ MF := RF= B ; M C = C F : ; L L C = @ B ; = J B @D C @ RA F C : = < C = @ B ; = J B @K N ; : S @ <RC = N= C G@; : ML C = @ B ; = J B @< = 9 L @ O7<= &T; V R@ ; L R; 9 <K N ; : S @ <RC = N C :C = < @ L H N @B @ A B @ < @ : = ; = C D @H C S J B @F H= N C <= N @ F B 9 : SU J F C G; M @= N C <= N @ F B 9 @ < = ; Q L C < N @ M; : MG; M @C = = N @GF < = C GA F B = ; : = ; K ; M @ GC K= N @ F B 9C :W N C : @ < @L C = @ B ; = J B @B @ < @ ; B K NRN C K NG; M @;S B @ ; = O C : H L J @ : K @F := N @A ; = = @ B :; : M= B @ : MF H = N @L C = @ B ; = J B @N C < = F B 9B @ < @ ; B K NC := N @= R@ : = C @ = NK @ : = J B 9 !T; V R@ ,7 8 ,B XY Z[ \ 3 ] 1 : SU J F C 9 : ; < = 9>; <C = <? @ A B @ < @ : = ; = C D @E F B G<F HI C = @ B ; = J B @ @ A B @ < @ : = ; = C D @ O H C S J B @ ! ’ ( . ^ _ ^ 文献标识码 ! ‘ ( ( a V) b a ‘ % ’ ( ( c * ( d V( ( c b V( c 7O 文章编号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说是一个在世代累积基础上建构的学术命题 + 这一命题植根于中国 传 统 的 文 变 时 序 说 和 文 体 " 通变论 & 并由于王国维的理论贡献而基本定型 & 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命题 & 深刻地影响了 ’ (世 纪 文 学 史 研究的格局与走向 + 本文拟通过考索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说的渊源流变 & 深入探究王国维 对 这 一 学 说 的 理 论 贡 献 & 揭示 王国维成为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的内在原因 +
王国维与甲骨文研究

渡湘江。1956 年,他在武汉历时两个多小时 横渡长江,总计游了约 26 公里,几天之后又 先后两次横渡长江。脍炙人口的诗篇“才饮 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
反围剿中于湘、赣、闽、粤等山区转战,长征 参考文献 [1]李力研.毛泽东与他的“豪杰”体育[J].体育科学
途中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对毛泽东来说不 研究,2002(2).
所言“:他认识了早期的‘王’字,对于卜 灭性合力,终于酿成了一代宗师赴水自
辞整体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他的‘旬’ 沉的悲剧。”
字、‘昱’字的认识,解决了占据很多数 量的卜旬卜辞。他认识了‘土’字,并以 为假为‘社’字,对于古代礼制提供了新 材料。”[4]这样,王国维便取得了同时代 学者无法企及的卓越成就。
览 Dang'an Bolan
档案博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 的王国维转入“更新中国的经学研究”方面。 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
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
王国维所以在学术上发生转变,一方面 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
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 源于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与罗振玉有 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
号,才使得“甲骨文始稍可读”,才使得后人 的《流沙坠简》。同年 9 月,王国维把罗振玉 用。他在 1917 年 1 月写成划时代的《殷先公
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学术方向的转变
的收藏和建议集中到一起,撰成了《国朝金 王考》,为开创甲骨文这一独立学科奠定基 文著录表》。同年 10 月,王国维又为罗振玉 础之后,同年 2 月份就再写《续考》,过了不
过是万水千山只等闲。另外,在湖南求学时, [2]刘玉燕,刘玉娥.体育本质的再认识[J].体育成人 教育学刊,2011(4).
2025届吉林省九师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吉林省九师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这是浪漫精神最露骨的表现。
因为好奇,所以他在二十岁就遍游全国,而且专门“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厄困鄱、薛、彭城”,开始冒险而浪漫的生涯。
因为好奇,所以他的文字疏疏落落,句子极其参差,风格极其丰富多变,既像怪特的山川一样,无一处不是奇境,又像诡幻的天气一样,无一时不兼有和风丽日,狂雨雷电!司马迁爱一切奇,尤爱人中之奇。
人中之奇,就是才。
司马迁最爱才。
司马迁常称他爱的才为奇士。
例如:“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他对一切有才能的人,不论古今,一律在爱着。
他最爱古代的周公、召公,所以他对李斯的惋惜就是他没有做到周、召。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对于韩信的同情,也是认为他伐功矜能,不能做周、召。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对于周勃的称赞,也以周公拟之,“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在跟他同代人中,萧何、曹参、陈平之才,都是他推许的。
他说:“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其实这般人在人格上本来未必多么高尚,但在才能上都是不凡的。
只要在才能上不凡,就为司马迁所欣赏了——像欣赏一种奇花异草。
在这数人中,尤其是陈平,司马迁更倾慕地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
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摘编自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材料二: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评价司马迁:“子长多爱,爱奇也。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

第29卷第1期2003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9,No.1Jan.,2003[收稿日期]2002209208[作者简介]陈鸿祥(1940—),男,江苏南京人,《世纪风采》杂志社编审。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陈鸿祥(《世纪风采》杂志社,江苏南京 210013) [关键词] 王国维;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摘 要] 从1905—1907年,王国维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论文,提出了“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等三大论说,其侧重虽有不同却有其内在一致的美学精神,这就是鄙弃汲汲于功利,反对“饣甫饣 的文学”;试图化合“中西”,呼唤创造跻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之“大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1;I20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3)0120085207 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后,应聘为罗振玉译编《教育世界》杂志。
所谓“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固然令他“酷嗜”,但他也未忘情于文学,更“酷嗜”着“纯粹之美学”,而且与他第二、三、四次攻读“汗德(康德)之书”大致同步。
他神游于中西文学艺术,继1904年发表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之后,在1905—1907年间,又相继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问题的论著,提出了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诗文鉴赏上的“古雅”说,以及美学理论上的“游戏论”等三大论说。
一、论述“屈子文学”,推重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 《屈子文学之精神》,是王国维广览先秦诸子,汲取其精髓,化合西说,而以屈原为中国“纯粹诗歌”之开先河的人物,畅发了他自己的文学见解。
就篇幅而言,此文仅3000字上下,但理论密度高,思想容量大,将其视为近代第一篇以全新的文学观点研究屈原的重要论文,也毫不过分。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作者:韩峰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6期摘要:罗王二人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和著作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方向,其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在今天仍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本文将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关键词:罗振玉;王国维;古文字众所周知,罗振玉和王国维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同学大师,每当我们谈及其中一位便很自然的联系到另一位。
在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之前,就是罗王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著作为甲骨研究奠定了方向。
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的卓越成果,成绩辉煌,名声远扬。
古文字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研究甲骨文还是研究金文,二人贡献仍然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
罗振玉在整理、研究甲骨方面的贡献上见长:王同维在对甲骨的考释上贡献就大的多。
罗最初是在刘铁云处看到甲骨刻辞,后大力搜购,王是在罗其后对此才做研究。
所以说王致力于古文字的研究是受罗的启导和帮助的,且王对罗的在其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是推崇备至的。
早年罗经多年探索,断定甲骨出土地点为小屯,并称为“夏殷之龟”,时代笼统地断为夏商二代。
1910年《殷商贞卜文字考》序中他认为小屯是“武乙之墟”。
1914年他进一步认为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嬗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是对甲骨的出土地点和时代具有开创性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
罗将时代进一步限定为武乙至帝乙三世,后王在《说殷》一文中考证“殷之为洹水南之殷墟”,“今龟甲手骨出土,皆在此地,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并指出:“帝乙之世,尚宅殷墟”,把甲骨文的时代限定在盘庚迁殷到帝乙时代。
所以说将甲骨出土的地点时代限定考证出来是罗的主要成就。
其二便是对甲骨的收集和编纂,罗对甲骨所做的研究和出版流传最为有功。
罗是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其派古董商(“瘁吾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愈万”)和自己的亲属(“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恒阳采掘之,所得则又再倍焉”)前往安阳收购,所获数量超过了别人并得到很多精品。
释“物”

释“物”作者:焦红梅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12期摘要:“物”字的形、义来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本文从字形和文献两方面入手考察了“物”字的本义,并说明了其引申脉络。
关键词:物本义派生一、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物”字的形、义来源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且看前人的解释:(一)《说文解字·牛部》:“物,万物也。
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
故从牛,勿声。
”(二)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物》:“物亦牛名……勿牛即物牛之省。
”(三)陆宗达《训诂简论》:“物从旗帜的本义引申为颜色。
”(四)《汉语大词典》:杂色牛。
《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爾牲则具。
”(五)《汉语大字典》:杂色牛。
王国维《释物》:“卜辞云:‘丁酉卜,即贞,后祖乙古十牛。
四月。
’又云:‘贞,后祖乙古物。
四月。
’……前云‘古十牛’,后云‘古物’,则‘物’亦牛名。
”“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
”(六)《王力古汉语字典》也认为其本义当为杂色牛,并引《诗经》为例。
(七)《辞海》:《列子·黄帝》:“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
”此外还有人提出“物”的本义为拉犁的牛。
认为“勿”的本义是“犁田”,那么“犁田的牛”就应该在“勿”上加“牛”字,即“物”字。
综上所述,关于“物”字的本义共有四种解释:①万物。
②杂色牛。
③旗帜。
④犁田的牛。
二、“物”的本义一般来说,考察一个字的本义,需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字形,古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的角度研究本义的,这是由汉字本身的性质——表意文字决定的;二是文献证据,这就要求把造字意图和本义区分清楚。
本义是指有文献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但是,如果凭这两条还不能确定一个字的本义,则还需要借助引申义,也就是说要看这个本义是否能够统帅它的引申义。
本文即以此为标准来分析“物”字的本义。
“物”字从牛,从勿。
不管它是形声还是会意,它的本义都应当与“牛”字或“勿”字有关。
王国维PPT课件

第一境界
重点: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 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 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 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废话: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 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 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 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 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 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 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 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 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人物评价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19启27超年在北京颐和园投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水嵬自的楼尽阁,,给在中几国千知年识的界旧留学城下垒了上,灿 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
留下了难解之谜。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伯希和
来手抚空枝。可怜开谢不同时。漫
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
苏幕遮
倦凭阑,低拥髻,丰颊秀眉,犹是年时意。
昨夜西窗残梦里,一霎幽欢,不似人间世。
恨来迟,防醒易,梦里惊疑,何况醒时际。
凉月满窗人不寐,香印成灰,总作回肠字。
SUCCESS
THANK YOU
2019/7/5
王国维与甲骨文研究

同时也是王国维学术研究的转折点。日本学 者狩野直喜在回忆王国维的文章中曾经这 样写道“:从来京都开始,王君在学问上的倾 向,似有所改变。这是说,王君似乎想更新中 国经学的研究,有志于创立新见解。例如在
王 国 维
于文字范围,而是引向综合运用,最后落脚 于古代社会制度,这是王国维在甲骨文领域 从事研究的一大特色。
为世界四大文字体系。有诸多学者从事甲骨 期研究文字学的重要著作。1914 年 2 月,罗
1.开创了用甲骨文字证史的先河。王国
文的研究,而最早对甲骨文研究取得突破性 振玉认为西方学者写的 《汉晋木简文字考 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
进展的,首推王国维。正是因为有了王国维 释》一书考释内容不妥,于是邀王国维,两人 人之一。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迅速应用到古 等人早期的研究,破译了一些难解的字形符 重新对该书加以重新分类考订,这就是后来 史研究中去,使甲骨文充分发挥史料的作
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 1898 年,王懿荣偶然发现并认识了甲
骨文[1]。甲骨文的发现,像璀璨的群星,把学
关。狩野直喜曾提到这一点说“:王君寓居京 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 都期间,日夜与罗叔言君生活与共。正如众 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 所周知,罗君是小学金石方面冠绝一时的学 《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乃与《大
王国维的研究兴趣转移到语言学上来 校写了《历代符碑图录》、《蒿里遗珍》、《四朝 久便写出《殷周制度论》和《殷礼徵文》等名
是在 1911 年东渡日本后。辛亥革命之后的 钞币图录》等书序目。短短几年内,王国维的 篇,创造性地运用甲骨文所载内容,提出了
东渡日本,成了王国维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对殷周两代制度的看法。不把古文研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