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研究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情景说”与“移情说”比较管窥——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

“情景说”与“移情说”比较管窥——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

文学研究“情景说”与“移情说”比较管窥———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王立群①(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关键词]移情说;情景说;审美主体;创作主体;认知模式[摘 要]王国维的情景说和李普斯的移情说所谈的都是情感与外物的关系问题,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一对相类似的概念,但是从他们对主、客体的界定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来看,情景说主要是创作论,而移情说主要是审美欣赏理论,二者貌似而有本质区别。

[中图分类号]I 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06(2005)08-0017-03在我们谈到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情景说时,很容易联想到李普斯的移情说。

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呢?本文将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情与景的关系的论述,与李普斯的移情说进行比较研究,以期通过对这一个个案的研究,发现中西文论之间的关于审美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些共同规律。

一、对于客体的界定在我们试图把李普斯的移情说与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情景说作一个比较时,我们将会发现,李普斯所说的“客体”和中国文艺理论中的“景”是完全不同的一对概念。

李普斯认为,所谓客体,并不是我们面对的道芮式(Dorische )石柱本身,“而是石柱所呈现给我们的那些线、面和体形,而不是有那些线所撑持的、由那些面所煨成的或把一种物体空间填塞起来的物质堆。

”[1-1]李普斯再三论述了这一问题。

“米雍的回身向着的掷铁饼者弯着腰,伸着胳膊,头向后转着。

这一切动作都不是制成雕像的那块大理石而是雕像所表现的那个人所发出的。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人在雕像上并没现出实体而只现出形式和像是人的空间,只有这个空间意象对于我们的幻想才是由人的生命所充塞起来的。

大理石只是表现的材料,表现的对象却是禁闭在那空间中的生命。

”[1-2]他以一个演员演戏的例子试图证明这一点。

他认为,一个演员今天演国王,明天演乞丐,但是,演员本身既不是国王也不是乞丐。

如果把演员本人和他所扮演的艺术角色混为一谈,“他对于艺术作品就显示出很少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研究

王国维《人间词》研究

Research on Wang Guowei's Renjian ci 作者: 张兵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复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8页
主题词: 《人间词》;境界;观照价值
摘要: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
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92915 美学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定稿)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其实,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

词曲中物象“藤、树、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因此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透过“形”看到“神”,挖出作品的主旨。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作为近代中国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判和解析,尤其是在其提出的“境界”理论,成为了一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指针。

此文以该“境界”理论为核心,试图深入阐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认为作品所展现的境界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外化,也是读者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

这一理论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字表达,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境界”理论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

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如诗经、楚辞、汉赋等传统文学形式的审美标准,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

在“境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创新。

(二)人文精神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即对人的关注和尊重。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的境界,表达了对人的情感、思想和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引导读者去思考和感受这些境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审美观念的更新“境界”理论对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更新和拓展。

它不再仅仅关注作品的文字表达和形式美,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审美观念的更新,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四、“境界”理论的美学思想(一)情感与审美的统一“境界”理论认为,情感是审美的核心。

在作品中,情感和审美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的境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引导读者去感受这些境界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二)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境界”理论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作品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施雪琼程元岳浩然(中国矿业大学)摘要: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率先把我国的传统古典文论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相融合.一反数千年来儒教道统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批判模式.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观照和点化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西批评思维方法的汇通.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批评现。

本文力从王国维个人经历入手.探讨他的理论选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基础.并选取典型角度分析他的批评思想的中外文学资源.最后梳理一下王国维及其文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人间词话》中国诗学西方诗学启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新1日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一、知人论世王国维批判思想新旧色彩驳杂.体现了文学批评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性。

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息息相关,时代造就了王国维。

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时期。

学无东西的经历使他能把西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融合起来.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学术研究。

他本人“体素赢弱,性复忧郁”.多病的人生恰逢多难的时代,使得他对人生问题的体察尤为细微和深沉。

他的《人间词》基本主题是人间无凭,人世难以思量,人生短促,这也是王国维对宇宙人生一贯的哲学态度和艺术感觉。

因此.叔本华悲观主义唯意志论哲学之所以和王国维一拍即合,不仅因为王国维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

顺应当时的时势思潮.还因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二人有着深度的契合点。

二、《人间词话>的中国诗学诗学渊源(-一)“境界”说与“神韵”说、“兴趣”说的关系《人间词话》核心理论是“境界”说。

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并非王国维首创.但是他把境界升格为审美批评的高级的核心的概念,以此涵括统摄传统批评的其他审美范畴,诸如风骨、气象、神韵、趣味等。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瑰宝,以其独到的“境界”理论而著称。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概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理论,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境与心灵之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这一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等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境界”理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之源和情感寄托。

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艺术家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抒发,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二)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境界”理论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交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也体现在读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沟通中。

(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鼓励艺术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应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一)提升文化自信“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的瑰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境界”理论作为其核心概念,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指导意义,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深入阐释《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理论,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境界”理论的内涵“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既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情感、意境等,也指人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精神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境界”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所创造出的独特世界。

这个“世界”既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可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影。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解读(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境界”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人应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这种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这种思想也在“境界”理论中得到了体现。

因此,传统文化为“境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

(二)文学创作的指导“境界”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通过艺术手法将“境界”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也应关注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境界”理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境界”理论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一)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通过研究“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

(二)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而“境界”作为一种精神世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灵的避难所和精神的慰藉。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03
在《人间词话》中,古典诗词不仅表达了爱情的情感,还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哲理。这些诗词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引导读者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爱情表达
离别之痛
古典诗词中,离别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对亲人、友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基调。
王国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接受新式教育,并游学日本、美国等地。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匠”。
作者介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人间”为名,通过对历代词人的评价和赏析,探讨了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并对词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目录
《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赏析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理论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风格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意象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01
CHAPTER
《人间词话》简介
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戏曲理论家。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落花意象
酒在诗词中常常作为诗人排遣忧愁、抒发豪情的方式,也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佳酿。
总结词
在《人间词话》中,酒意象常与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相联系,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通过饮酒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豪情。
详细描述
酒意象
06
CHAPTER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all
王国维,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all
王国维,傅杰.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all
王国维,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all
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all
王国维,黄霖.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all
王国维,叶长海.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all
刘寅生,袁英光.王国维全集•书信[M].北京:中华书局,1984:all
王庆祥,萧立文.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all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all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all
顾之京.顾随:诗文丛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all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all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all
张本楠.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all
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all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all
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all
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all
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all
袁英光.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all
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all
姚卫群.佛学概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all
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all 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all
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all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all
毛庆其.台湾学者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all
牛宏宝等.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all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all
程文超.一九O三:前夜的涌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all
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all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all
王玉华.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核[D].未刊稿:all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all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all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all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all
鲍桑葵.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all
贝霍夫斯基.叔本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all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all
金惠敏.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all
高利克.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a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