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两读的规律及分类

合集下载

诗歌的平仄规律

诗歌的平仄规律

诗歌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一平两仄(特殊平仄)为主:例如四言诗、五言诗等,以一平两仄为主体节奏,运用平仄呼应起精致的句式美;
二、以平仄仄平为主:例如苗句、燕句等,主要是以仄平仄平作为节奏,运用仄平仄平,表达着抑扬顿挫、响亮清脆的句式美;
三、以仄平为主:例如,酒泉子曲等,以仄平为主,表现出缓慢而柔软的句式美;
四、以仄仄平平为主:例如司马相如口号等,以仄仄平平的节奏,表现出抑扬顿挫、轻柔婉转的句式美;
五、以仄语平语为主:例如大抵咏等,以仄语平语的形式,表现出抑扬顿挫、缓慢低回的句式美;
六、以平平仄仄为主:例如屈原楚辞等,以平平仄仄的节奏,表现出节奏明快、句式切分精致的句式美。

以上就是古诗歌的平仄规律,是古人在创作诗歌时和古人在诵读诗歌时都非常重视的一项规律,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节奏感。

平仄音的区分

平仄音的区分

平仄音的区分
在汉语中,平仄音的区分是诗词韵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仄,是指声调的分类,是汉语语音的声调变化规律。

在古代汉语中,平声和仄声是四声的两大类别。

平声包括平、上、去三声,仄声包括入、上、去三声。

平声,是汉语中声音较长、较为平缓的声调,其特点是声音高亢、悠扬。

在诗词中,平声字通常用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给人以宽广、深远的感觉。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依”、“山”、“尽”、“黄”、“河”、“入”、“海”都是平声字。

仄声,是汉语中声音较短、较为急促的声调,其特点是声音低沉、短促。

在诗词中,仄声字通常用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给人以紧张、激昂的感觉。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日”、“一”、“尽”、“河”都是仄声字。

在诗词创作中,平仄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平仄的巧妙安排,可以营造出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通过对平仄的区分和运用,
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平仄音的区分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词创作和朗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掌握平仄的规律和运用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的韵律之美。

平仄的规则

平仄的规则

平仄的规则平仄的规则一、概述平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诗句中字音的高低起伏。

按照平仄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很多不同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影响整个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二、基本知识1. 平仄分类平仄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的是字音发音时声调平稳,没有起伏;而仄声则是指字音发音时有明显的高低变化。

2. 平仄组合在古典诗歌中,每个字都有其所属的平声或仄声。

根据这些基本元素,可以组合出不同的平仄格律。

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上声下去”、“去声上升”等等。

3. 平水韵与反切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韵脚方式叫做“反切”。

反切将一个韵母分成两个部分来表示,其中一个部分表示这个韵母所属的“呼”,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韵母所属的“韵”。

比如,“江”字的反切是“见庚切”,其中“见”表示“上声”,“庚”表示“平声”,所以这个字的韵脚是“上平”。

三、平仄的规则1. 古诗词中的平仄古诗词中的平仄格律非常严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般来说,每个句子都要求有一个固定的韵脚,而这个韵脚必须符合特定的平仄组合方式。

比如,“平平仄仄平”、“上声下去入”等等。

2. 平水韵中的平仄在《切韵》等古代韵书中,有一种特殊的韵脚方式叫做“平水韵”。

这种韵脚不区分平声和仄声,而是按照字母表顺序排列。

比如,“a、ia、ua、o、uo、e、ie、ve、ai、ei、ui、ao、ou、iu”等等。

在使用平水韵时,需要注意每个字所属的声调,并根据其所属的呼和韵来确定其是否为平声或仄声。

3. 平仄变化在古典诗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导致平仄出现变化。

比如,“平平仄仄平”中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上声”,则会变成“平平仄仄上”。

这种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变化规则。

四、总结平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整个诗歌的格律和韵律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使用平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美动听的古典诗歌。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如下:
1.平仄交替:在句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以形成节奏感。

一般来说,上句的
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下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反之亦然。

2.平仄对立:在两句之间,平声字和仄声字要相对立,即上句的平声字对应下句的仄声
字,反之亦然。

3.粘对规律:在两联之间,下一联的首句的第二个字要与上一联对应的字的平仄相同,
这称为“粘”。

但要注意的是,粘的前提是对句的平仄与上一联的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4.避免三连平或三连仄:在句中,不能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字。

但在古诗中,特
别在一些古风或现代诗歌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音韵效果,有时会故意违反这一规则。

5.入声字的处理:在古代汉语中,入声是一个特殊的声调,它不同于平声和仄声。

在古
诗中,入声字通常按照平仄规律进行处理,即遵循粘对规律和平仄交替规律。

但由于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有入声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处理入声字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根据方言或历史语音资料来判断其平仄属性。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格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是一种严格按照平仄格式编写的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格律诗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是文学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平声是指声调平稳的音节,仄声是指声调有变化的音节。

平仄格式的规律是:平仄相间,平仄相对,平声韵脚,仄声韵脚。

1.平仄相间平仄相间是指在一首格律诗中,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出现。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句子,就是按照平仄相间的规律编写的。

2.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平声和仄声的比例要相对平衡。

在一首格律诗中,平声和仄声的比例一般为1:1或者2:3,这样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

例如《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句子,就是按照平仄相对的规律编写的。

3.平声韵脚平声韵脚是指在一个诗句中,最后一个平声字必须与前面的韵母相同。

例如《离骚》中的“骊山一峰出翠微,丹霄鸟道远凝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句子,就是按照平声韵脚的规律编写的。

4.仄声韵脚仄声韵脚是指在一个诗句中,最后一个仄声字必须与前面的韵母相同。

例如《长恨歌》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等句子,就是按照仄声韵脚的规律编写的。

二、格律诗平仄格式的应用格律诗平仄格式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诗歌创作中有所应用,而且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所应用。

1.诗歌创作在诗歌创作中,格律诗平仄格式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诗人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更加优美。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按照格律诗平仄格式编写的。

2.教育格律诗平仄格式在教育中也有所应用。

平仄划分规律

平仄划分规律

平仄划分规律
平仄划分规律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规律,它是指诗句中的音节按照声调的高低划分为平声和仄声,从而形成一定的韵律节奏。

平仄划分规律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平声和仄声是指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其中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声。

在古代诗歌中,平声和仄声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它们的组合方式决定了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一般来说,平声和仄声的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平平仄仄平:这种组合方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

它的节奏感比较平稳,适合表达平和、安定的情感。

2. 平仄平仄平:这种组合方式比较活泼,节奏感比较强烈,适合表达激动、热烈的情感。

3. 仄仄平平仄:这种组合方式比较沉重,节奏感比较低沉,适合表达悲伤、忧愁的情感。

4. 平平平仄仄:这种组合方式比较轻快,节奏感比较明快,适合表达欢快、愉悦的情感。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的组合方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组合方式,如“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

这些组合方式的运用,可以使
诗句的韵律更加丰富多彩,表达出更加深刻的情感。

平仄划分规律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规律,它的运用可以使诗句的韵律更加丰富多彩,表达出更加深刻的情感。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平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唐诗平仄规律

唐诗平仄规律

唐诗平仄规律唐诗平仄规律是: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

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

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

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大多数近体格律诗的句子都是这种结构。

如果关键位置的平仄出现问题,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类的,统称为“失替”。

另外极少数的特殊情况就是变格和拗救。

第二,出对句平仄相对。

这个规则适用于绝句的上下句,律诗和排律中一联中的上下句。

还是看刚才的例子:白日依山尽,仄、平黄河入海流。

平、仄欲穷千里目,平、仄更上一层楼。

仄、平我们会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规律。

第一句是“仄、平”,则第二句为“平、仄”,第三句为“平、仄”,则第四句为“仄、平”,相互之间是平仄对应的。

我们称这为格律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在创作近体格律诗的时候写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对应的平仄的字词来写了。

如果出现平仄不相对的情况,称之为“失对”。

第三,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要相粘。

这个也简单,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音调的承续性,如“黄河入海流”为“仄、平”,那么“欲穷千里目”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

如果出现平仄不同,我们称之为“失粘”。

“失替”、“失对”、“失粘”就是近体格律诗平仄的三大错误,出现了这三种情况,一般就会把诗作划入古风范畴。

平仄怎么分?

平仄怎么分?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平仄怎么分?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平仄”泛指诗文的韵律,现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

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

(一)、新声: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中“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二)、古声: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

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

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

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

但是,不能混用。

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二)、古(旧)声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两读的规律及分类
2015-04-16 杏坛归客摘自新浪博客
平仄两读的规律及分类
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求教王力先生,因为他是语言学大师,说话最有分量。

王力先生认为,古人字音的两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例如:“看、望、过、忘、听、醒”等字。

令一类是“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

例如:“中、重、雍、从、供、离、吹”等。

第一类好办,什么情况都可用嘛。

第二类中还可划分吗?要划分还是可以的,但只是不完全的划分。

如可以分为,第一小类,动词或形容词或副词时读仄,名词(含方位词、量词等)时读平。

例如“食、衣、污、冠、荷、王、傍、扁、正、间、长”等。

第二小类则刚好相反,动词或形容词或副词时读平,名词(含方位词、量词等)时读仄。

例如“从、中、重、供、吹、骑、思、疏、分、殷、闻、论、观、难、扇、传、调、教、华、相、令、兴、乘、禁、烧”等。

第三小类是,虽同词性,但意义不同,
因而读法不同。

例如“燕”字,“燕子”读仄,“幽燕”、“燕然”读平;“施”字,“施行”读平,“施舍”读仄,等等。

只能死记硬背。

不过,我们若不搞音韵学研究,则不必每一个都读准确了,只要知道它是平或仄就行。

张中行告诉了大家一个背的方法:一是结合唐诗宋词来背,因为无论如何,想写诗的人是不能不背唐诗宋词的,这样可以不另外花时间。

二是古时的入声,今已归平或上、去,只懂普通话的人不会读。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它们都读成去声,以分辨出平仄来。

在关键字应该自行判断“通”字在诗词中平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