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练习题及范文(一)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1)

2003 年 1 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逻辑问题分析】蜜蜂实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实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总体上是有规律的。
在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企业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随机试错成功的概率。
不能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
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试错,更不能否定企业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
技术预测具有不确定性,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不能说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预测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则,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则。
不能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的区别绝对化。
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不是绝对排斥的。
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
2019年MBA写作练习:论证有效性分析(含范文)

2019年MBA写作练习:论证有效性分析(含范文)以下资料摘自某政府部门领导的备忘录:“无论是加强道德规范还是实施强硬管制,对于保证公司在商业领域的规范运作来说都是不必要的。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所有公司在商业领域进行运作时都必须遵守的管理章程,事实上所有公司都已经同意遵守。
我们也知道经过了去年的修改,该章程很适合目前的商业运行环境,并且能直接面对所管理公司的特定违法操作——并不像其他一些章程那样,只是根据对可能存在的违法操作的抽象预测做出的。
”参考例文:在上述论证中,政府部门的领导得出结论,我们的管理部门无需加强道德规范,或者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来促使公司在商业领域进行规范操作。
所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公司已经同意遵守已经存在的商业管理章程。
第二个理由是,已经存在的管理章程很适合目前的商业运行环境。
这篇论证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不能被接受的。
首先,作者认为无需加强管理措施,是基于一种假设,即公司会单纯地遵守现行的管理章程。
但是,既然政府部门领导明确谈到在去年处理了违法操作,那么今年照样可能发生违法操作。
此外,他过于简单地认为,管理章程有效地实现了对违法操作的管理和惩罚。
其次,为了说明没有必要加强管理措施,部门领导认为目前的管理章程是很合适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合适”这个词的模糊含义,作者说在去年对管理章程进行了修改,而使其能直接回应去年所发生的违法操作。
如果“合适”的所有含义是指管理章程对去年的违法操作都做出了回应,那么部门领导必须保证这些违法操作能代表政府所关注的所有经济问题。
而这是不可能的。
最后,这样一种对经济法规的合适性的刻板理解,显示了该论证的弱点。
一个经济法规的有效性是看它是否包含了所有可能出现的不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去年出现的特定违法操作,应该包括以前很多年出现的问题。
然而,作者明显拒绝了一种包含更广泛的道德章程,而更喜欢现行的章程,因为它是“合适的”并且“不是根据对潜在违法操作的一种抽象预测做出的。
XX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一)参考范文

XX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一)参考范文xx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一) “跑赢老虎”不等同于“过高的竞争目标” 上述材料将“猎人打猎”的故事类比企业经营之道,认为“跑赢老虎是不可能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是一样,过高的竞争目标只会浪费企业的大量资源。
”以上论证存在以下问题:“在企业经营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战胜竞争对手,顾客不是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竞争对手。
”这是有失偏颇的。
处于不同的市场地位的企业,如市场领先者、市场跟随者、市场挑战者,其经营策略是不同的。
比方,小企业进入市场初期,想的不是战胜,而是自我的生存,他也很难挑战行业老大的市场地位,此时最好的经营策略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市场罅隙,先生存再开展。
再有,顾客可能既不选择你的竞争对手,也不选择你,因为你们都无法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
“在满足顾客需求工只要快对手一步,就可以脱颖而出,战胜竞争对手。
”事实上,有些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上确实是快人一步,但是却成了市场上的“先生先死”。
因为市场的开发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企业了解顾客,还要顾客“星星知我心”。
“跑赢老虎是不可能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是一样,过高的竞争目标只会浪费企业的大量资源。
”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不当类比,上述材料未能将类比要素很好对应,两个猎人所面临的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环境更是无法相当。
“跑赢老虎”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生理极限所决定的。
企业经营战略那么不同,其归跟到底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其方法和工具是多样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战胜“老虎”的方法,对企业而言并非只有“跑”。
满足顾客的需求的方式很多,不仅仅是响应需求,引导需求不也是在和顾客赛跑吗?“286、386、586、奔三、奔四……”不都跑在了顾客的前面吗?竞争未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惟一选择,材料中的前提只假设了这一种情况,当前提假设不完全时,材料的结论是不可信的。
合作是管理中强调的一个主题,即便在剧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也有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竞合”。
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

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有效性分析范文。
有效性分析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对论点的合理性、可信度和逻辑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在进行有效性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论点的前提条件、论证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和错误推理。
本文将以"是否应该禁止动物园"为例,进行有效性分析,并得出结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支持禁止动物园的论点。
支持者认为动物园中的动物受到囚禁和虐待,无法享受自由和尊严,因此应该禁止动物园的存在。
这个论点的前提条件是动物在动物园中受到虐待,这一点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许多动物园中的动物确实生活在狭小的笼子里,无法自由活动,这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
因此,这个论点的前提条件是成立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这个论点的论证过程。
支持者可能会举出一些动物园中动物受到虐待的具体例子,比如动物被囚禁在狭小的笼子里,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甚至受到残忍的对待。
这些例子可以有效地支持论点,因为它们是有事实依据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愤怒。
另外,支持者还可能会指出,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快乐,因此应该让它们回归自然。
这些论证可以说是合理的,因为它们基于对动物生活状况的观察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然而,我们也需要考虑这个论点可能存在的偏见和错误推理。
比如,支持者可能会过分夸大动物在动物园中的痛苦和不幸,而忽视了动物园为保护濒危物种和进行科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另外,支持者可能会过分理想化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而忽视了自然环境中也存在着种种危险和困难。
因此,我们在进行有效性分析时,需要对论点进行全面客观的考量,避免受到偏见和错误推理的影响。
综上所述,针对是否应该禁止动物园的论点,我们进行了有效性分析。
从论点的前提条件、论证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偏见和错误推理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动物园中的动物确实存在受虐待的情况,这是有事实依据的;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动物园应该被禁止,因为动物园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1、优秀范文经不起推敲的论证本报道通过中国将参与空客公司的飞机研发生产项目这一事件,得出结论:中国在该领域的能力已经得到国际认可,并且参与此合作是双赢的。
这一论证是经不起推敲的,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文中提到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由此认为空客公司每销售100架该飞机,就有5架由中国制造。
这一推断显然是不合理的。
5%的设计制造工作的准确含义到底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给出,它是指样机设计制造工程的5%,还是以后所有此类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呢?如果是前者,就显然得不出后面每销售100架,就有5架由中国制造的结论。
其二,文中认为此事表明了中国的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已系统提升。
这样的结论也是较武断的。
中国参与5%的工作,这还无法证明我国的能力已得到“系统”的提升,局部的工作离系统能力的提升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
其三,文中还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已占一席之地。
这里显然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
民用飞机的制造设计与航空器的设计制造是不同的概念,航空器的范畴远远大于民用飞机。
另外,文中还提出由此事可以看出,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是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这种推断也是有失偏颇的。
国际合作未必就会双赢,关键还看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国际合作也不一定能提高技术水平,如果我们在其中承担的是很低端的工作,就达不到这样的目的。
综上所述,该文不能为其论点提供足够的论据,缺乏严密的论证过程。
因此其论证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份缺乏说服力的论证上述材料中,作者根据教授MBA老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利用国外MBA与国内MBA 的生源与结构,而得出在国内读MBA前景不容乐观,这一论证过程实在是缺乏说服力。
首先,类比不当。
以教游泳的人从未下水来比较高等院校教授MBA的老师是不合理的。
在MBA的教授过程,需要讲授不同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不仅是学会游泳那么简单,何况学习游泳的人与在读MBA的学生也是不可比较的。
考研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热门3篇)

考研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热门3篇)考研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第1篇校内平安问题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不仅仅中学校幼儿园会消失校内平安问题,高校校内同样会消失校内平安问题,诸如复旦投毒案,清华女同学铊中毒等大事的发生无不让人不寒而栗。
论证者仅由中学校幼儿园的相关数据就得出结论说我国校内平安形势持续向好,未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随着如今高校生不断扩招,高校校内可能占去了社会上校内的大部分,其校内平安问题不容小觑。
因此要想得出以上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论证。
以上是为大家预备的论证有效性分析材料及范例,盼望同学们有时间能够多找一些文段进行练习,如此才能够在考试中“下笔如有神”。
考研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第2篇1、结尾母板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结尾相当简洁,只要再次表达题干的论证还缺乏有效性,题干的论点难以成马上可,建议将结尾掌握在40字以内。
母板如下:总之,材料存在多处规律漏洞,......结论难以成立。
母板变式如下:综上所述,由于材料的论证存在多处不当,......这一结论让人难以信服。
总之,材料犯了一系列规律错误,难以推出......这一结论。
总之,由于材料存在多处规律谬误,......的建议未必可行。
根据成文五步法写论证有效性分析,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写作的框架和思路,尽量将这个过程标准化、母板化。
究竟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得分,而不是创作,只有拿到手的分数才是最实在的。
考研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第3篇眼见未必为实吗?本题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了“眼见未必为实”的结论。
但是,其推理过程和论证方式存在诸多不妥之处。
第一,“事物表象不等于事物真相”不能推出“眼见未必为实”这一结论,这是由于“虚与实”不能等同于“表象与真相”,该论证有混淆概念的嫌疑,而且事物表象不等于事物真相并不意味着表象肯定不是真相,虽然某些表象可能与真相有一些差距,但表象可以与真相全都,我们亲眼所见有可能就是真相。
其次,人们看到“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便认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这是受当时的科技条件的限制,人们以静止的地球为参照所作出的理解,这表明当时人们的熟悉不全面,并不能代表所见现象不真实。
2020MBA写作练习:论证有效性分析1(含范文)

2020MBA写作练习:论证有效性分析1(含范文)以下资料摘自一本消费者杂志:“日销量的两种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处方药,一种能够中和胃酸,一种有助于消化,现在都被应用于一些药性温和的非处方药。
专家已经开出了比促动消化的处方多了7600万份的中和胃酸的处方。
所以,那些需要一种有效并且药性温和的非处方药来治疗胃酸过多的人,应该选择中和胃酸的药物。
”范文:该论证认为,在治疗胃酸过多方面,中和胃酸的非处方药比促动消化的更有效。
所提供的惟一理由是,专家已经开出了比促动消化的处方多出了7600万份的中和胃酸的处方。
虽然这对认为中和胃酸药比促动消化药更有效提供一些依据,但是它并不充足,因为它依赖于三个没有确证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医生都更喜欢用中和胃酸的处方药。
即使专家已经为中和胃酸多开出了7600万份的处方,但事实也许并不是医生都喜欢使用中和胃酸的药。
中和胃酸的处方也许比促动消化的处方多应用了几年,但是在两者都被使用的年代,促动消化药可能比中和胃酸药应用得更多。
第二个假设是,医生之所以更喜欢用中和胃酸的处方药是因为在治疗胃酸过多方面它更有效。
不过,医生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更喜欢用中和胃酸的处方药,而并不一定是因为它的有效性高。
也许生产中和胃酸的处方药的厂家是一家很大很知名的企业,或者它能够提供很多的免费药品。
这样的话,药品市场就很容易被误导认为中和胃酸的药更有效。
简来说之,处方自身的数量并不能决定一种药品是否比其他药品更有效。
第三个假设是,中和胃酸以及促动消化的非处方药同处方药的药品性能是类似的。
但是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即使中和胃酸的非处方药已经被证实了有更多的疗效,也不能所以对促动消化的非处方药的疗效下结论。
它的疗效必须独立地实行验证。
总之,该论证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其结论,即中和胃酸的非处方药比促动消化的药更有效。
为了更好地支持其结论,作者必须提供证据说明:(1)相关处方数量的对比是基于同一个时期;(2)它的有效性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的医生已经开过这种药;(3)两种非处方药的相对疗效与处方药是类似的。
论证有效性分析例题及参考答案

论证有效性分析例题及参考答案一、要求答题:1、内容合理2、论证有力3、结构严谨4、条理清晰5、语言流畅6、卷面整洁7、字数达标二、题目内容:有人认为选择越多越快乐,其理由是:人的选择越多就越自由,其自主性就越高,就越感到幸福和满足,所以就越快乐。
其实,选择越多可能会越痛苦。
常言道:“知足常乐”。
一个人知足了才会感到快乐。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的,所以选择也是无穷的。
所谓“选择越多越快乐”,意味着只有无穷的选择才能使人感到最快乐。
而追求无穷的选择就是不知足,不知足者就不会感到快乐,那就只会感到痛苦。
再说,在作出每一选择时,首先需要我们对各个选项进行考察分析,然后再进行判断决策。
选择越多,我们在考察分析选项时势必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势必带来更多的烦恼和痛苦。
事实也正是如此。
我们在做考卷中的选择题时,选项越多选择起来就越麻烦,也就越感到痛苦。
还有,选择越多,选择时产生失误的概率就越高,由于失误而产生的后悔就越多,因而产生的痛苦也就越多。
有人因为飞机晚点而后悔没选坐高铁,就是因为可选交通工具多样而造成的。
如果没有高铁可选,就不会有这种后悔和痛苦。
退一步说过,即时其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也肯定有优劣之分。
人们作出某一选择后,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选择并非最优而产生懊悔。
从这种意义上说,选择越多,懊悔的概率就越大,也就越痛苦。
很多股民懊悔自己没有选好股票而未赚到更多的钱,从而痛苦不已,无疑是因为可选购的股票太多造成的。
三、参考答案选择越多会越痛苦吗?首先,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的并不代表选择也是无穷的,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并不意味着个人主观选择的无限性,故“事物的无穷”不必然推出“选择的无穷”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此处论述有“类比不当”之嫌;再者,不知足者就不会感到快乐,那就只会感到痛苦,是材料主观推断,不知足者可能不会感到快乐,也可能会感到快乐,没感到快乐,也可能是平静而未必会感到痛苦,故此处论述有“另有他果”之嫌;再者,分析选项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痛苦,材料不当的假设了考察分析选项的努力一定是痛苦,然而选择越多说明我们的选择空间越大、主动权越多,那么成功的机会也会越高,故这个考察分析的过程更可能是“快乐的包袱”而不是“烦恼和痛苦”,此处论述有“不当假设”之嫌;最后,选择多,不代表着选择时产生失误的概率高,姑且不论仔细权衡越多选择更可能降低失误的概率,况且,面对失误概率低的失误,人们更容易后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证有效性分析练习题及范文(一)
题目:
10 月 21 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 300 多个微故事。
一位叫 Kiko 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
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
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
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 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
辽宁日报的记者深入 5 座城市的 20 多所高校,听了近百堂专业课。
整理近 13 万字的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例如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回答都是旗帜鲜明的:不能这样!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
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
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
1
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
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
2
范文:
有失偏颇的论证
本文通过收集微故事和深入高校调查,得出了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存在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问题,该论证过程中存在多处不足之处,因此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文中通过收集 300 个微故事以及新媒体手段调查,得出 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过碰到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这个论证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300个微故事及媒体调查的对象可能知识一部分学生,无法代表大多数大学生的情况,得出 80%这个数据是不太合理的。
其次,材料中提到记者深入 5 座成是的 20 多所高校调查得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存在问题,该论证缺乏说服力,20 多所高校能否代表中国大部分的高校值得商榷,况且这近百堂专业课中存在问题的比例又是多少也未表明,少数老师的言论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高校。
再次,文中提到大学生涉世未深,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而下文却只提到讲述积极的一面,这个论证是自我矛盾的,中国整体的模样必定是由好与不好的一面同时构成的。
最后,文中指出文学家认为教育是一切社会里减少恶,增加善的唯一手段,是犯了过于绝对的问题,除了教育,还有法律、道德等的制约与宣传能起到作用。
综上所述,论证过程存在诸多问题,故而这是一段有失偏颇的论证。
3
一段值得商榷的论证
上述材料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结论:批评高校教师普遍讲中国作为反面案例引入课堂,该论证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文中通过“80%以上的学生遇过爱发牢骚的老师”来推断高校普遍存在该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80%”只是相对数,作者未指明其基数以及其基数是否具有代表性等关键问题。
因此,我们无法从中得出高校教师普遍爱发牢骚这一结论。
其次,作者用了 5 座城市 20 多所高效的近百堂课来概括整个中国高校课堂的问题是经不起推敲的。
中国共有几百座成是,数千所高校,可见文中的调查样本根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足以说明整个中国所有高校课堂的特点。
因此,文中的概括是值得怀疑的。
再次,“老师有责任描述中国整体的摸样”不能作为批评教师讲负面案例的论据。
中国整体的模样既应该包括正能能量的一面,又应包括其不足之处。
因此,教师讲负面案例是描述中国整体所必须的,又何来理由批评呢?
最后,“教育是一切社会把熟悉的数量减少,把喜欢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的说法是有缺陷的,使社会恶渐少善渐多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道德约束、法制管理、文化习俗等等,而教育知识诸多方式中的一个,因此,说它是唯一手段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作者没有提供充分论证来证明其观点,因此“批评高校教师普遍将中国座位负面案例讲授”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字数 533 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