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的传说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那你知道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篇【1】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
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
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篇【2】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
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
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
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
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
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
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除夕夜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
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前言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在除夕这一天都有守岁的习俗。
守岁,即守夜,是指在除夕夜守半夜或者整夜的活动。
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许多关于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富有神秘色彩,让人们不禁对这一传统进行深入思考。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一:年兽来袭相传,古代中国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名叫“年兽”。
据说,年兽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离开深山,走进人间,吞噬牲畜和人类,给人们带来灾难和恐惧。
而守岁的习俗便是为了抵御年兽的入侵,因为年兽害怕红色和响声。
因此,人们在除夕夜点燃红色的爆竹,挂红灯笼,以期通过这些红色的物品来驱逐年兽。
传说故事二:祭祀祖先另一个关于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是关于祭祀祖先的传统。
相传,中国人在除夕这一夜会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
人们会在家中摆放祖先牌位,点燃香烛,献上美食,并为祖先祈福。
这种传统由来已久,被视为对家族血脉和传统的尊重,也带有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传说故事三:捉妖驱邪还有一个传说与除夕守岁有关,那就是捉妖驱邪的传统。
据说,在除夕这一天,妖怪和邪灵会四处游荡,带来不祥之气。
因此,人们会设置各种捉妖驱邪的方法,如在门口贴春联、挂红灯笼、点燃爆竹,以期驱赶邪魔。
这些传统的做法被认为可以带来平安和好运,保护家人免受邪恶力量的侵扰。
结语除夕守岁是中国人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和故事。
通过守岁活动,人们对祖先敬仰、对鬼神敬畏、对未来充满期盼,这些传统让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愿这些传说故事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传统,传承文化,共同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关于守岁的神话故事

关于守岁的神话故事守岁,是中国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守岁是为了驱除邪灵、祈求平安。
守岁时,家人常常团聚在一起,畅谈欢笑,以期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新年。
而关于守岁的神话故事则增添了新年的神秘感和深度。
故事一:年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只凶恶的怪兽,名叫“年”。
每当大年初一,年都会从山洞中出来,吞噬杀害人畜,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害。
人们无助地向上天祈求,希望年能离开,但却徒劳无功。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者告诉人们,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声响。
于是,每逢岁末年初之际,人们纷纷贴窗户、门框等处红纸,点燃爆竹和烟花,以驱逐年的魔力。
于是,年一畏火烟,再也不敢靠近村庄。
人们便开始盛装打扮,欢声笑语地守岁,为新年的到来庆贺。
故事二:砸罐山相传在古代,有一座山名叫“砸罐山”。
这座山的山神除夕的时候会变成一个凶恶的怪物,吞噬村庄的人畜,带来灾难。
为了保护村庄,一位年轻人决定挑战山神。
他利用山神喜欢吃砸罐里的东西的特点,在砸罐的过程中放进了火药。
当山神变成怪物吞噬砸罐时,砸罐爆炸,山神被击败。
自此以后,人们每年除夕都会敲锣打鼓,砸罐山成了驱逐邪恶的象征。
为了纪念这个奇迹,人们开始制作并敲击真空锡罐,象征着驱逐不幸,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故事三:桃木剑相传,有一只凶恶的妖怪常常在除夕的时候出现,害怕火光和红色。
传说中一个智者告诉村庄的人们,只有桃木剑才能击败妖怪。
于是,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人们纷纷寻找桃树,用桃树枝制作成桃木剑。
剑柄上还装饰着红色的丝带,象征着福气和红发。
当夜幕降临,人们挥舞着桃木剑,点燃篝火,舞动火光。
妖怪见到火光和红色后,被吓得逃之夭夭。
人们为了庆祝胜利,腊八粥里特意加入桃花和桃子,寄托对新年好运的期望。
以上是关于守岁的三个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传统元素,使守岁变得丰富多彩。
无论是年的传说、砸罐山的故事,还是桃木剑的传说,都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智慧。
年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为了热闹庆祝,更是为了纪念和向往。
春节守岁的由来和寓意

春节守岁的由来和寓意一、春节守岁的起源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守岁活动在春节期间被广泛开展。
守岁,指的是在除夕夜的时候,整个家庭聚在一起,不睡觉守夜,直到大年初一的凌晨。
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有许多的传说和由来。
1. 勾陈氏和夸父氏的传说相传,在上古时期,勾陈氏是中国古代人的祖先,而夸父氏则是传说中的一位勇士。
夸父氏追逐太阳,不断奔跑,结果饮水失控,最终烧死了。
人们为了纪念夸父氏的勇敢,就在除夕夜燃放烟火,以示追忆。
2. 年虫的传说古代有一种传说,认为年虫会在除夕夜出现,蚕食人们的命运。
为了驱走年虫,人们在除夕夜点灯、燃放爆竹,希望借助炸响的声音和火光将它们吓跑。
3. 赶跑祟和祭祀祖先的习俗在古代文化中,人们相信除夕夜是一年中最恶劣的时刻,祟在这一天会大量聚集,带来厄运。
为了驱赶祟,人们燃放爆竹、点燃蜡烛,甚至放火燃烧废物。
此外,人们也会在家中设坛,焚香祭拜祖先,祈求祝福和平安。
二、春节守岁的寓意守岁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1. 迎接新年守岁代表了人们迎接新年的热情和期待。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整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彼此祝福、互相交流。
人们共同守夜,象征着迎接新年的到来,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团结、幸福、吉祥。
2. 驱除厄运守岁活动中的燃放烟火和鞭炮,象征着驱逐祟、辟邪、消灾除难。
人们相信,烟火和鞭炮的声响和光芒可以吓走不祥之气,让新的一年充满好运和吉祥。
3. 传承文化守岁活动可以帮助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活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守岁,人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认同和爱护传统文化。
4. 团圆和祝福在守岁活动中,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一个安静而温馨的夜晚。
这个时刻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人们会互相祝福,表达对对方的关爱和祝福,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三、总结春节守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寓意。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除夕守岁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据说起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它每到除夕夜
就会出来伤害村民,吃掉他们的牲畜和储藏的粮食。
村民们非常害
怕这只怪兽,于是商量着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它。
他们发现“年”怪兽最怕红色和喜欢吵闹,于是村民们在除夕夜贴满了红色的对联,挂上了红灯笼,还放起了鞭炮,制造出了很多喧闹的声音。
当“年”怪兽出现时被这些红色和喧闹吓跑了,从此以后,村民们每年都在
除夕夜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以此来庆祝“年”怪兽再也不来
伤害他们了。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告诉了人们要在除夕夜保持警惕,用各种
方式来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个传说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
对抵御灾祸、迎接新年的期盼和祈求。
如今,虽然“年”怪兽只是
一个传说,但人们仍然延续着这一习俗,通过贴春联、挂灯笼、放
鞭炮等方式来庆祝除夕夜,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也教育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用智慧和勇气来化解危机。
同时,它也传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希望在新的
一年里能够迎来好运和幸福。
这个传说通过代代相传,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节民俗的传说故事手抄报资料

春节民俗的传说故事手抄报资料一、春节传说故事: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个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个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很多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二、春节传说故事:万年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除夕守岁的习惯从何而来是否有科学依据

除夕守岁的习惯从何而来是否有科学依据除夕守岁,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习俗。
每到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灯火通明,共度长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那么,这一习惯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否有科学依据呢?要说除夕守岁的起源,那得追溯到古代。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会在夜晚出来吃人。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就在除夕夜这天,聚在一起,整夜不眠,燃起火堆,燃放爆竹,以此来驱赶年兽。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除夕守岁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象征着团圆、和睦与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
在过去,交通不便,亲人们平日里分散在各地,只有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才能相聚。
守岁的时光,成为了家人之间交流情感、分享故事、增进亲情的珍贵时刻。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除夕守岁是否有一定的合理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守岁可以调节生物钟。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
而在除夕夜,人们暂时放下日常的忙碌,享受这一段相对放松的时光。
适当的调整作息,能够让身体和心理得到一定的缓冲和恢复。
其次,守岁时的团聚和交流有助于心理健康。
家人之间的亲密互动、情感支持和共同的欢乐氛围,能够减轻压力,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幸福感。
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者,守岁时的灯火通明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在古代,照明条件有限,夜晚通常较为黑暗。
而在除夕夜保持灯火通明,一方面可以增加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能够营造出一种温暖、欢快的氛围。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适当的光照可以调节人体的激素分泌,影响睡眠和情绪。
此外,守岁期间的饮食也有讲究。
在守岁时,人们往往会准备一些丰富的食物,如水果、坚果、糕点等。
这些食物能够提供能量,补充营养,帮助人们在长时间的守岁过程中保持精力。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如今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守岁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避免过度疲劳和影响健康。
【民间故事】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在中国,除夕守岁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
据传说,除夕守岁的习俗起源于古代,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在每次除夕的晚上会出现在村庄中,吃掉所有的人。
人们很害怕年怪兽,所以每次除夕前夕,他们都会关上门窗,躲藏起来,等待第二天早上。
有一年,一个智慧勇敢的少年,叫做红跳蚤,看到了村庄里的人都在躲藏,他觉得这样很愚蠢。
红跳蚤决定利用自己的计谋,来消灭年怪兽。
他首先找来村中的最老的一个聪明人——阿龟,询问他是否有什么办法能够消灭年怪兽。
阿龟听了红跳蚤的问话后,思考了很久,告诉他应该准备红色的布条和爆竹,来驱赶年怪兽。
听了阿龟的话,红跳蚤很兴奋,他马上开始联系其他人,动员他们准备好红色的布条和爆竹。
在夜幕降临前,红跳蚤带领着其他人,开始在村庄四处喊叫,放烟火,震动房屋,制造出了很多噪音。
年怪兽听到这些声音,惊恐异常,开始逃离村庄。
从此以后,人们都知道了红色的布条和爆竹的抵御年怪兽的办法。
他们在每年的除夕前,都会贴红色的布条和放鞭炮,来驱赶年怪兽,这就是中国的著名传统节日——春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红色的布条和爆竹不仅仅具有驱赶年怪兽的祛邪之威,更是一种传承至今、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每到春节,我们都会在街道、房屋、门窗上贴上红彤彤的对联,挂上大红灯笼,放飞五彩缤纷的烟花,象徵着幸福、团圆,把冬天的寒气、阴霾驱走。
人们在这个日子里寻求祈福,寻找吉祥与美好,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的精神脊梁。
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春节的红色和爆竹总让我们想起故乡和亲人,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岁的传说
导读: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
下面是相关的范文,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守岁的传说作文一: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
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
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
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 "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
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
火炬。
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
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
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
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守岁的传说作文二: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
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守岁的传说作文三: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
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的传说】
1.守岁的传说说明文
2.熬年守岁的传说故事
3.除夕守岁的传说典故
4.除夕守岁作文
5.过年守岁的作文
6.守岁的寓意
7.春节守岁作文
8.关于春节守岁700字
上文是关于守岁的传说,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