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练习)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学习目标】一、识记: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二、理解:1.课文节选部分在《红楼梦》全书中的地位;2.了解课文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方法及作用;3.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三、运用: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而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红楼梦》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自主检测】一、走近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二、基础知识1.正字音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瞋视()茗碗()懵懂()憨顽()纨袴()敛声屏气()2.读文本(1)试画出林黛玉进贾府走过的路线。
(2)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3)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4)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5)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知识点拨】一、课文节选部分在全书中地位: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主要人物大多登台亮;3.宝黛初会并互有好感。
二、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作者给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地位显赫的封建家族的典型环境:1.宏伟的外观2.讲究的布局3.华贵的陈设4.等级森严的人际关系【自主探究】一、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反映贾府生活有何作用?二、有人说“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有时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往往每一循环都能使认识深入一步。
【自主探究】一.下面是《红楼梦》里的最精彩情节之一“宝黛初会”,读后回答问题。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

环境描写1主要是三个方面:(1) 外观:宏伟、壮丽(2布局:讲究⑶陈设:华丽2、作用,主要有两点:(1) 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 环境。
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 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 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 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第二课时答案一、文本探究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 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 了他去”,细心、多虑、自尊。
比如:(1) 在邢夫人处。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 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 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 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 在王夫人房里。
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 之位。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王夫人再四携 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3) 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 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 一改了过来”。
⑷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 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 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 思多虑,作事小心谨慎。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一、明确学习目标★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过程与方法】仔细咀嚼、品味、揣摩、探究语言,品读课文精彩选段,体会其中调动多种手法写人生百态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阅读的习惯,发现生活的真谛,求真求善求美。
二、学法指导1、“贴着人物写” (沈从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
2、言为心声,相由心生,心从境升3、“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
“圈点”指在需要评论的地方圈点,做些符号。
“批评”指对所读内容作番评论,评论的内容可以是字词或句段,也可以是人物、情节、环境。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人物进行点评,同学们可以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入手。
评点法举例:怎么评点人物呢?评点时要注意什么呢?我们看看著名作家王蒙对课文中人物的评点。
(原文)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评点)黛玉的气韵神情与众各别:“罥烟眉”,清、淡、秀;“含情目”,性灵之光;“愁、娇、泪”,使人顿生爱怜,并暗示其悲剧命运。
现在请大家根据评点法,结合下列探究题,对课文中写到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内容进行评点。
合作探究要求:全班四个共分成8组(前面的为甲1组,后部分为乙1组,甲2、乙2类推),每组确认一位组长,给组员分工并综合组员的思考成果,讨论后共同完善问题。
每两组合作一部分内容,甲组派名代表板书和讲解、补充本组探究的问题;乙组对结论进行点评和补充。
甲组要求板书简明大方,讲解精辟到位;乙组要求点评甲组的板书讲解是否正确,提出质疑或帮助完善。
三、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课文一开篇就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课文如何刻划这些特点,请概括相关内容?(二)作者用不同人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出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必修3第一课 《林黛玉进贾府》 导学案及答案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 1784 年(清乾隆四十九年), 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等。作者曹雪芹,续作高鹗。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 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 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 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探究案 1.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 方法却不相同。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2.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
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自主预习案
学习建议: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敕.造() 阜.盛()
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
又各有侧重。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
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字义2.了解关于整理曹雪芹的文学常识二、预习内容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阜.盛()敕.造()嬷.嬷()丫鬟.()斟.上()怯.弱()癞.头()疯癫.()放诞.()绾.着()璎珞..()盘螭.()绉.裙()裉.袄()嫡.亲()翠幄.()轩.峻()厢庑.()錾.金()黼黻..()美人觚.()孽.根()溺.爱()小幺.()咳嗽..()盥.手()懵.懂()瞋.视()诽谤..()辜.负()韶.光()纨绔..()罥.烟眉()两靥.()颦.颦()杜撰.()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一概·一律委曲·委屈不经之谈:敛声屏气:恭肃严整:顾盼神飞:寻愁觅恨:二、文学常识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吏,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颙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一)课时目标1.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4.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课时重点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课时难点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学法指导朗读·讨论·点拨知识链接1.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2.写作背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
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异常广阔。
书中涉及的人物从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到丫鬟小厮、僧道商农,几乎涵盖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
最新《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练习)资料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2.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理解分析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理解分析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2.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自主学习】一、作家作品1.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他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让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晚年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2.《红楼梦》原名《》,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书共120回,前80回为著,后40回为所续。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
二、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红楼梦》人物关系图《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思,初步展现了贾府概貌和其中的重要人物,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序幕。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1

课后练习
B、解析:A阜(fù);C绦(tāo);D绔(kù)。
B、解析: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可怜:(古)可惜;(今)多指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风骚:(古)姿容俏丽;(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答案:B
解析:对偶/比喻/夸张/借代
3、正字音
(1)敕造( )纨绔( )盥洗( )杜撰( )宸翰( )
攒聚( )翠幄()瞋目( )懵懂( )忖度( )
绾结( )嫡亲( )
(2).辨字形
嫡( )敕( )钗( )帷( )
谪( )赦( )杈( )帏( )
探究案——课中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自主交流,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
探究点二: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
《林》1答案
预习题1、正字音
chi wanku guan zhuan chenhan cuan
wo chen meng cunduo wan di
2、辨字形
嫡庶敕造金钗帷幄贬谪赦免树杈内帏
探究题1、明确: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2.写作背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2.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理解分析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理解分析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2.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自主学习】一、作家作品1.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他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让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晚年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2.《红楼梦》原名《》,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书共120回,前80回为著,后40回为所续。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
二、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红楼梦》人物关系图《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思,初步展现了贾府概貌和其中的重要人物,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序幕。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接受。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贾敷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珍——贾蓉贾敬(尤氏)(秦可卿)贾惜春贾琏贾赦(王熙凤)(邢夫人) 贾迎春贾珠荣国公:贾源——贾代善(李纨)(贾母) 贾政贾元春(王夫人) 贾宝玉贾探春(赵姨娘所生)贾敏(林如海)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三、疏通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盘螭.()璎.()珞.()圈窄裉.()袄绉.()裙玻璃醢.()穆莳.()金蜼.()彝.()箸.()香盒洋罽.()美人觚.()孽.()根宫绦.()蹙.()眉罥.()烟眉钗.()钏.()翠幄.()厢庑.()绾.()着珠玑.()盥.()手两靥.()2、解释下列词语含义,并给加点字注音。
阜.盛():敕.造():雕梁画栋.():呜咽.():敛.声屏气():放诞.():嫡.亲():轩.峻():宸.翰():錾.银():黼.()黻.():内帏.():总角.():惫.懒():懵.懂():瞋.视():韶.光():纨.()绔..():膏.粱():作揖.():杜撰.():忖.()度.():功名利禄.():脍.()炙.()人口:璀.灿():渎.职():无与伦.比():鼎.力相助():不经之谈:3、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风流:态度:(2)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风骚:(3)行为偏僻..性乖张。
偏僻:(4)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便宜:(5)可怜..辜负好韶光。
可怜:(6)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形容:4、多音字。
攒屏咽盛度四、梳理小说故事情节1.简要复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贾府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
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并据此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以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着重描写贾府内外环境,突出表现了豪门望族的显赫气势。
第二部分(2—14):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表现府中众多的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层(2—4)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众人;第二层(5—6)写林黛玉见王熙凤;第三层(7—11)写林黛玉拜见贾赦、贾政,听王夫人介绍贾宝玉;第四层(12—14)写林黛玉初见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合作探究】一、分析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明确: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明确: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明确:4、黛玉所见的贾府有什么特点?对贾府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一)初步感知人物。
1.黛玉初到贾府,按照礼数先去拜见了自己的长辈,从而引出众多人物的出场,那么都有哪些人物出场了?2.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利用多媒体给出贾府众人物关系图。
3.对众多的人物,作者所用的笔墨是不一样的:有详写,有略写;有的实写,有的虚写。
有的单独描写,有的集体介绍。
那么详写的人物有哪些?略写的人物有哪些?实写的有哪些?略写的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明确:(二)王熙凤形象分析。
1、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她进行进行刻画的?明确:2、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体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征?(1)写出场:小说如何描写王熙凤出场的?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2)绘肖像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A. 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
——铺陈,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
B. 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
——貌似可喜实则可畏,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3)见黛玉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A. 先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
B. 继而——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抢先“用帕拭泪”。
C. 忙又——因为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
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
她、、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4)“回王夫人话”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三)林黛玉形象分析1.作者借用了其他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请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看看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分别是什么样子。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是怎样的形象?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又是怎样的形象?③宝玉眼里的黛玉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初进贾府,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反映了林黛玉什么样的处境、心态和性格?明确: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
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
表现了她细心、多虑、自尊的性格特点。
3.请说说黛玉进贾府后哪些言行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明确:A. 行礼。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
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
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