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介绍 红色景点

合集下载

河北保定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河北保定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河北保定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冉庄始建于隋代,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素有唐村宋镇之说。

位于清苑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

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最后挖成地道。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村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

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

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

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

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最初,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是地道的雏形。

冉庄地道战景点介绍作文

冉庄地道战景点介绍作文

冉庄地道战景点介绍作文冉庄地道战,这个地方可真是个神奇的景点!一说起它,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英勇的抗战英雄们,真让人敬佩。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秘密基地,地下通道简直像迷宫一样,错综复杂,让人进去后迷失方向都不一定能出来。

想象一下,当时的战士们在这里穿梭,为了保卫家园,真的是拼尽全力。

说到这里,心里不禁一阵感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真的是让人感动得想流泪。

走进冉庄地道战的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

上面写着一些动人的文字,让人看了心潮澎湃。

再往里走,地道的入口就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别小看这个入口,虽然看起来普通,但一旦进去,你就会发现里面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狭窄的通道,幽暗的灯光,还有那个凉丝丝的空气,仿佛时光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战争年代。

嘿,听说这里可是大名鼎鼎的“地道战”,敌人一进来就被围得像鸡一样,真是令人拍手叫好!在地道里走来走去,你会看到很多展示牌,上面详细介绍了当年的战斗故事和战士们的英勇事迹。

比如,有个故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讲的是一位战士为了保护战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引敌人入圈。

哎哟,听得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你想想,那时候的环境是多么恶劣,物资匮乏,生活条件糟糕,但大家为了心中的信念,依然坚持不懈,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逛着逛着,我突然想到,这些地道其实不仅仅是战斗的工具,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真的应该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日子。

没错,走在地道里,虽然有点压抑,但却让我更加明白了历史的珍贵。

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泪水,想想都有点心酸呢。

而且,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像是那些战士们在地道里留下的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真是让人觉得亲切。

比如,有个小木箱,上面放着一些老旧的玩具和书本,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孩子们的欢乐与悲伤。

这些小物件像是时光的见证,让我们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真实。

真的,让我觉得有点儿穿越的感觉,恨不得给他们竖个大拇指,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最后,别忘了这里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战士们的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

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

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1963年建展厅,历经1991年和2010年两次大的布展改陈。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位于清苑县冉庄村南九龙桥西南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1800多平方米。

新馆已于2010年8月完工,并于9月2日开馆,开馆当天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举办了“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启新仪式”。

纪念馆布展风格以庄重、朴实、体现特色为重点,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颂扬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展览采用现代设计语言与写实造景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示冉庄地道战的创建、构造特点和战术战法。

同时,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并充实了大量的照片、图表、雕塑、绘画创作,利用丰富的陈展手法及互动模拟射击、幻影成像、三维图像、光电感应等高新技术让展览更具参与性。

最终使整个陈展达到较高的陈展水准,起到回顾历史、教育今人、纪念先烈、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

此外,新馆至遗址地道连通了展厅和村内的地道网,可直接从展厅内进入地道参观,使参观路线更加顺畅。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冉庄镇,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那里有全国闻名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在1961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同敌人作战数十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世界战争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冉庄的地道设计妙,结构复杂,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具有防破坏、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等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在日本侵略中国时人民为了保护自己,防御袭击所以才开始挖地洞。

最初,人们只是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是地道的雏形。

但是这样极容易被敌人发现且难以逃脱,后来由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被敌人发现,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后来抗日领导发现并总结了这个好主意,开始组织人力展开了地道的建设。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布了四条主干道,南北、东西及各个人家村庄又分出去了许多支干道形成了村村连,家家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

充分的利用地形优势,在墙面、锅台下、井壁等处分别设立了地道口和观望口便于监视和射击敌人。

有了地道的保证,使抗日军民在战争环境中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战争中不畏强暴,奋起抗敌,在抗日领导正确指挥和军民的积极配合下利用地道的优势,冉庄取得了较大胜利。

现在冉庄的地道战遗址也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分地道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都来看看,希望后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介绍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介绍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介绍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遗迹。

这些景点展示了当时冀中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以下是一些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
1.冉庄地道战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发源地。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地道、民居、武器等历史遗迹,展示了当时冀中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

2.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是解放战争时期平西根据地焦庄户民兵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遗迹。

这里的地道系统完整,民居保存完好,展示了当时平西根据地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

3.野北地道战遗址:野北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野北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道战的重要遗址之一。

这里的地道系统庞大,保存完好,展示了当时冀中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

以上这些景点都是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景点,了解当时冀中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感受那段历史的酸楚与英勇。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宣传语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宣传语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宣传语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宣传语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冉庄镇,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

这里曾是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战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人民英雄的英勇事迹。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英雄壮举。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蠡县西北部,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这里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山村,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冉庄地区成为了日军侵华的重要战略要地,成为抗日游击队与日军展开顽强抵抗的战场。

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民在这里修建了一条长达600多米的地道,发动了一系列英勇的战斗。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保留着整条地道的一部分,游客们可以步入其中,亲身感受那段被战火洗礼的岁月。

走进地道,你会看到墙壁上还残留着当年战斗的弹孔,仿佛在告诉我们抗日英雄们曾经的英勇壮举。

地道两旁的展览厅里,展示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兵器、日记、照片等珍贵文物,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抗战的艰辛。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作为一个重要的纪念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这里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纪念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生来参观学习。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段艰苦卓越的岁月中,中国军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

这些英雄们用无私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们,也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还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通过举办各种红色教育活动和红色主题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这里,你可以学习到革命歌曲、战斗口号、红色精神等,更好地培养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学习红色文化的宝贵机会。

冀中地道旅游景点简介200字以内

冀中地道旅游景点简介200字以内

冀中地道旅游景点简介200字以内
冀中地道旅游景点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内,是华北地区打击日本侵略者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该景点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冀中平原抗战英勇指挥部、地道迷宫、冉庄新村、抗战纪念馆等景点。

其中,冀中平原抗战英勇指挥部是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它是一座具有北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展示了抗战时期冀中平原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

在指挥部内,游客可以了解到冀中平原抗战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和英雄事迹等。

地道迷宫是景区的另一个特色景点,它由纵横交错的隧道和陷阱组成,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冀中平原人民在抗战时期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情景。

在迷宫中,游客还可以了解到地道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在战争中的作用等。

此外,冉庄新村是景区的另一个重要景点,它展示了抗战时期冀中平原农村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

在村内,游客可以参观传统的农家院落、农具展览馆、文化展览馆等,了解当时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最后,抗战纪念馆是景区的最后一个主要景点,它展示了冀中平原抗战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和英雄事迹等。

在纪念馆内,游客可以了解到冀中平原抗战的全貌和历史意义,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等。

冀中地道旅游景点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
景区,它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到冀中平原抗战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等。

地道战旅游景点简介

地道战旅游景点简介

地道战旅游景点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冉庄地道开挖,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扩建,于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

冉庄地道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

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8月2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冉庄地道战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在抗战时期全村450户,当时地道口405个,其中用于作战的地道口30个,通往外村突围的地道口3个,其他地上地下各种作战工事140处。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地道最宽的地方也只能勉强同时通过2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 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 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 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 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 7日,30名日伪 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 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 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 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 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 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 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 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 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 转入地道,通过瞭望孔观察 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 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 炸死伪军数人。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 斗争。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 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 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 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 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 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 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神秘的地方在于地道口的设置, 比如锅台、炕面、马槽…都是一 个个地道出入口。设计奇特,隐 蔽巧妙。
抗日烈士张森林,是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1909年,张森林出生于冉庄一户富 裕农家,后就读于阳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华北国土,杀害中国骨 肉同胞,蹂躏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义愤填膺,胸中燃起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火 焰。1938年,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 当时,张森林同志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1938年冬,区委吸收张森林同 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并继而成立了冉庄党支部, 张森林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自1938年开始,敌人不断来冉庄骚扰。为保护自 己,掩藏物资,坚持对敌斗争,张森林首先在自己家中挖了隐蔽洞。1940年秋, 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他指示冉庄村干部带领游击组骨干及群 众,先后挖了供区、县委干部和群众用以隐身、藏物、藏粮的秘密洞穴,为后来 的32华里地道网,奠定了初步基础。
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 型--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 址,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我国 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 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 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 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 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位于清苑县冉庄村南九龙桥西南侧,占地24亩,总 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1800多平方米。新馆已于2010年8月完工, 并于9月2日开馆,开馆当天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举办了“河北省纪念抗 日战争胜利65周年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启新仪式”。 新馆增添了互动设施,还运用墙体电影、模拟动画等多媒体综合表现手法 向游客立体式再现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场景,游客在这里可身临其境 地接受“红色教育
冉庄村民闻张森林被捕,心急如焚,干部、乡亲们千方百计搭救 张森林,有人为张森林暗递信息,嘱他对敌假示投降,回村再干! 张森林深深懂得对敌表示投降意味着什么!他说:“誓死不说半句 投降话!宁死不当亡国奴!”
冉庄村“堆土借弹”的故事 那是1945年,迷宫一样的地道早已大显神威,打起敌人来要多解气有多解气。可因 为环境艰苦,子弹奇缺,不能想打多少就打多少。冉庄民兵爆破组能自己配制火药 制造土地雷、土炸弹,还会做翻火子弹。地道战用的武器弹药,多半都由他们土法 炮制。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制弹用的材料怎么办?县武委会副主任乔军说: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句话提醒了爆破组长梁连恒。6月中旬的 一天,他带领民兵在村北小街道口,堆起大堆新土,在村边几处险要的地方,也堆 起土堆来,引诱敌人来打枪。那天,来了一连的敌人到冉庄骚扰,敌人误以为新土 堆是新建的地堡,一个连的枪弹,齐向土堆射来,热热闹闹地打了一个小时。敌人 走后,梁连恒和他的爆破组赶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弹头,又到敌人射击的阵地上, 拣回弹壳。爆破组就地取材,先后制成翻火子弹6000多发。?
这是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内藏品106件, 画面23幅,照片和复印资料24份;以及聂 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字、题词16件。 重要藏品有:地道战首战告捷,县武委会 颁发的奖旗一面,当年发布动员及战斗号 令的军号。还复制有地道战民兵战时装、 子弹袋、土电话等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