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最新)

合集下载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冉庄镇,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那里有全国闻名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在1961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同敌人作战数十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世界战争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冉庄的地道设计妙,结构复杂,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具有防破坏、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等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在日本侵略中国时人民为了保护自己,防御袭击所以才开始挖地洞。

最初,人们只是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是地道的雏形。

但是这样极容易被敌人发现且难以逃脱,后来由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被敌人发现,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后来抗日领导发现并总结了这个好主意,开始组织人力展开了地道的建设。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布了四条主干道,南北、东西及各个人家村庄又分出去了许多支干道形成了村村连,家家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

充分的利用地形优势,在墙面、锅台下、井壁等处分别设立了地道口和观望口便于监视和射击敌人。

有了地道的保证,使抗日军民在战争环境中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战争中不畏强暴,奋起抗敌,在抗日领导正确指挥和军民的积极配合下利用地道的优势,冉庄取得了较大胜利。

现在冉庄的地道战遗址也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分地道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都来看看,希望后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关于冉庄地道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冉庄地道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冉庄地道战的调研报告冉庄地道战的调研报告引言:冉庄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冉庄地道战于1942年发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冉庄村。

这次地道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人民的士气,也给抗日战争胜利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冉庄地道战进行调研,分析其发生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冉庄地道战的背景1.1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东北,进攻华北,对中国人民施行了野蛮的侵略。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全面抗战,中国人民迎来了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

1.2 冉庄地道战的重要性冉庄村地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对日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冉庄对于日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来说,冉庄地道战的胜利将大大提高全局的形象和士气。

二、冉庄地道战的战斗过程2.1 冉庄地道的建设冉庄地道的建设工作始于1941年,经过一年的计划和准备,地道被积极创造性地利用起来。

2.2 冉庄地道的布局冉庄地道位于冉庄附近山体之中,纵横交错,错综复杂。

地道分为内外两道,内道宽2米,高1.8米,外道用于潮水排出。

在地下室中还设置了弹药库房、食堂、医疗队等设施,保障战士们的基本需求。

2.3 日军占领冉庄村1942年4月,日军侵占冉庄,企图控制全区域。

但由于冉庄坚守者的勇猛抵抗,日军并未轻易夺取控制权。

2.4 冉庄地道战爆发1942年9月25日,冉庄地铁口突然响起爆炸声,随后大量共军从地道中冲了出来,与日军展开激战。

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共军成功地将日军赶出冉庄。

三、冉庄地道战的重要成果3.1 削弱了日军力量冉庄地道战结束后,日军在冉庄地区的兵力遭到了严重削弱,他们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也大大下降,为解放冉庄和济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高涨了解放区人民士气冉庄地道战的胜利,给解放区人民注入了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纷纷投身到解放战争中,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中国的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它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下战争纪念建筑。

我于上周末参观了这个遗址,深深被它所展示出来的战斗精神和勇气所打动。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下战争遗址,它于上世纪50年代建造,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斗。

在这个遗址中,游客可以看到坚固的地下迷宫般的通道和战壕,以及用来隐藏和保护战士的特殊设施。

这个地道战遗址的规模之大和建造之精湛,让人不禁感叹战争年代的艰辛和残酷。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冉庄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战役期间的一次重要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地下战争的方式,成功地打败了国民党军队。

这次战斗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炽热的革命精神。

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和牺牲。

在这个地道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战斗的纪念品,包括士兵们的相片、服装和武器。

这些展品让我不禁思考那些年轻的战士们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杀敌的。

他们狭小的地道生活和无尽的战斗,为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令人难忘
的经历。

它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个年代的战争和牺牲,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和平生活的可贵。

文档:冉庄地道战遗址

文档: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

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

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

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

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抗日战争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

抗日战争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

抗日战争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
对于现在70后,80后,90后的人来说,有一部电影名为“地道战”我想大家都很熟悉。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传说中的地道战吧!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

现在还是一个村庄,也居住这村民,电影中的著名景点就在居民家中,而且不收门票哦。

冉庄地道战地图
这是冉庄地道战展厅,里面是一些抗战物品等。

今天就不着重介绍了,今天主要讲(看)地道。

今日村庄,想起了当年鬼子进村的样子。

那一棵大树和那口敲响警报的钟。

树已经死了,上面是一层水泥应该。

鬼子的摩托车,真车额。

因为现在影视剧还会来着里取景拍摄,也供游客拍照。

这是其中的一个有名的地道口,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水槽地道口,灶台地道口等等。

这里就不一一上图了,大家可以去看看。

这是地道里面哦,里面应该是装修了。

一个值得去的景点。

游冉庄地道战遗址

游冉庄地道战遗址

游冉庄地道战遗址“五一”前夕,学校为了加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我们去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同学们在车上有说有笑,一个个精神饱满。

天空是那样明净的蓝,路旁的小树不停地向我们招手问好,春天的种子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发芽。

经过汽车上的一阵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进了大门,导游阿姨首先把我们带进了博物馆。

进博物馆之前,我仍在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一点也没有想到,这间房子里装满了日本人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与智慧。

1931年9月18日,野心勃勃的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进行全面侵华。

日本人走到哪里,就把血腥和残忍带到哪里。

仅在南京就杀死了我国30万无辜的百姓。

据说,这样的惨案不计其数。

时的中国既贫穷又落后,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聪明的抗日军民想到了地下。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凿出无数条四通八达的地道,他们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竟把地道的出口设在了锅台、井口、马槽、碾子。

我不禁赞叹起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不屈不挠。

第一任党支书记张森林同志在为冉庄人民开会,讨论如何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略时。

李林锐——这个丧尽天良的日本人的走狗,向日本人告了密。

日本人把张森林逮走了。

张森林同志在日本人的强压下,丝毫没有动摇报效祖国的决心。

终于,日本人把张森林同志杀害了。

当时张森林同志年仅34岁。

接着,在导游阿姨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地道。

里面有灯为我们照明,可我们还是觉得黑漆漆很吓人。

导游说,八路军和民兵的情况很艰苦,他们用仅有的煤油点燃马灯和煤油灯或是火把,用这微弱的光芒在地下兵工厂工作。

地下兵工厂总工有6个车间,说是车间,实际上只有几个锤子、铁片什么的,非常简陋。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八路军发明了榆木大炮,射程将近200米,还有让敌人害怕的连环雷。

地道里很冷,我穿着校服还觉得很凉。

那时的八路军和民兵呢?他们不论什么情况下,差不多都只穿着一件单衣,他们不冷吗?走在地道中,有很多贫口。

听导游说,地道四通八达,有405个道口,总共4.5万米长。

冉庄地道战故事

冉庄地道战故事

冉庄地道战故事冉庄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这是我们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冉庄地道战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冉庄地道战故事冉庄地道战位于保定清苑区南边的冉庄,一部电影“地道战”,让冉庄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旅游景点。

为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第六届红色文化节即将走进冉庄。

随着日本对华北的大规模侵略,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上,抗日军民创造了抵抗日寇的“奇迹”。

保定冉庄地道战就是这样一个抗战经典。

当地群众挖掘了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通过以少胜多的地道防御战,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前线……无畏冉庄铮铮傲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将侵略的铁蹄踏入河北,也拉开了华北抗日烽火的帷幕。

日军企图将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分成为2670块,对我分割剿除。

正如电影《地道战》中所形容:在敌人的大扫荡后,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

作为保定地方政治办公集中区,经济较为富裕的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称,进而成为日军的眼中钉,妄想将其占领。

因为当地居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打得响亮的地道战,使它成为今天的抗日圣地。

走进冉庄,千年古槐仍然屹立在十字街口诉说着冉庄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挂在上面的铮铮铁钟也让地道战的记忆深刻清晰。

斗智勇“筑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一部爱国主义教科书,翻开每一页都记载着当地群众挖地道顽强抵抗,与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过去每条大街下都有一个主干道,鬼子来了村民就藏,可是光藏不打就干挨打,后来村里的人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启发下,决定挖一个能打也能躲的地道。

当时没有那么多先进器械,村民们就想出了在街上分段挖,可是在地下谁也看不着谁,常常就挖过了。

之后村民想了个办法,让一部分人在上面敲地面,一部分人在下面顺着声音挖……当地村民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

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冉庄地道战是冉庄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

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

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

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

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十字街头一条一条的抗日标语以及老槐树保留至今的累累弹痕,让人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街道两侧保留着原始的马槽地道口、锅台地道口、地平面地道口以及高房、庙宇、地平堡、烧饼炉等各种构思巧妙的作战工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冉庄地道战是冉庄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

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

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

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

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

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

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

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

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

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