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笔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笔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4)二、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基础 (5)2.1 大遗址的定义与特点 (6)2.2 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 (7)2.3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8)三、大遗址保护规划方法与技术 (10)3.1 大遗址价值评估方法 (12)3.2 保护区划与景观设计 (13)3.3 遗址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 (14)3.4 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5)四、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17)4.1 典型大遗址保护规划案例概述 (18)4.2 案例分析 (19)4.3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21)五、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22)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5.2 应对策略与措施 (24)5.3 政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成果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0)一、内容描述《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深入探讨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书中首先概述了大遗址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从理论层面对大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其内涵、原则、目标等。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包括现状评估、价值挖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等环节。

本书还关注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如GIS技术、遥感技术等,为提高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大遗址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从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方向和方法。

太行山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太行山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城乡规划与设计幸福生活指南224幸福生活指南太行山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婕 丁立磊 闫博荣 张学敏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自古以来,太行山脉就是一个英雄辈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的风水宝地,黄河水浇灌着的肥沃的土地,太行山坚毅挺拔的形象培育出坚韧奋斗的百姓,就是这样的地方上演着一幕幕太行悲歌,成就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社会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同时,精准扶贫也是总书记和党中央最关心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当代如果能够有效整合太行山脉各领域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对其进行整体开发和利用,形成规模效应,焕发出太行山在整体活力,是红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既达到改善环境也起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精准扶贫一、太行山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一)太行山太行中央山脉沿线是中国东部西北地区的重要分界线,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的东部交界。

太行山脉先后跨越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四十个省市,北起西山,向南向北延伸向东至王屋山,西北连接山西高原,东临进入华北平原。

《尚书禹共》古代有谚语云:"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太行山这里地势险峻,历来被世人视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胜利时期,河北、山西的第十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正确领导和秘密指挥下,创建了太行的战区(晋冀豫边区)。

游击战在太行山时期兴起与迅速发展,并且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战略区,点燃了无数的青春星火,厚积薄发星火燎原。

(二)红色文化红色民族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创造的先进的并且十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路线、爱国主义情操和核心价值观念,无论是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中国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众志成城、激情不断燃烧的中国建设事业年代,亦或是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红色民族文化为我们从艰难抗战时期走向伟大胜利的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精神支撑。

地道战电影简介

地道战电影简介

地道战电影简介《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道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地道战电影基本信息《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共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地道战电影剧情简介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

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

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

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

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地道战电影幕后制作1963年初,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地道战》的时候,是当作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

拍片目的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还要让观众看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同时要求摄制组运用故事片的形式进行拍摄。

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伪军。

红色学习拓展培训之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

红色学习拓展培训之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

红色学习拓展培训-重温河北冉庄地道战精神派尼尔红色学习拓展培训-重温河北冉庄地道战精神,冉庄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清苑县境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战争遗址。

行程路线:冉庄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进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张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出清苑县境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战场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战争遗址。

参考行程:约定时间地点集合乘车赴全国终点文物保护单位—【冉庄地道战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地道战遗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

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泛华集团党委在派尼尔的组织策划下开展了“不忘初心,重走革命路,重温革命史”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及群众代表赴冉庄地道战革命教育基地聆听英雄事迹,重温红色故事,接收思想洗礼。

全体党员一同抵达河北省保定市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怀着崇敬的心情大家在纪念馆前进行合影留念,并在总部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同志的带领下,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介绍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介绍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介绍
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遗迹。

这些景点展示了当时冀中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以下是一些冀中的地道战旅游景点:
1.冉庄地道战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发源地。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地道、民居、武器等历史遗迹,展示了当时冀中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

2.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是解放战争时期平西根据地焦庄户民兵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遗迹。

这里的地道系统完整,民居保存完好,展示了当时平西根据地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

3.野北地道战遗址:野北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野北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道战的重要遗址之一。

这里的地道系统庞大,保存完好,展示了当时冀中人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

以上这些景点都是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景点,了解当时冀中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感受那段历史的酸楚与英勇。

地道战旅游景点简介

地道战旅游景点简介

地道战旅游景点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冉庄地道开挖,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扩建,于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

冉庄地道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

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8月2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冉庄地道战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在抗战时期全村450户,当时地道口405个,其中用于作战的地道口30个,通往外村突围的地道口3个,其他地上地下各种作战工事140处。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地道最宽的地方也只能勉强同时通过2人。

某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某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某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总纲 (4)一、规划范围、性质及规划时段 (4)二、规划依据 (5)三、规划总体框架和技术路线 (6)四、规划编制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第二章XX市红色旅游资源条件 (9)一、XX市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9)二、XX市红色旅游资源评价 (11)第三章XX市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及问题诊断 (15)一、XX市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15)二、XX市红色旅游发展的问题诊断 (16)第四章XX市红色旅游市场预测与分析 (17)一、XX市红色旅游市场总量预测 (17)二、XX市红色旅游市场细分 (17)三、XX市红色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及其特点分析 (18)第五章XX市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规划 (19)一、发展目标 (19)二、发展战略 (21)三、总体布局 (22)四、战略措施 (24)第六章XX市红色旅游发展分区规划 (25)一、阜平革命老区型红色旅游区 (26)二、市区历史文化古迹型红色旅游区 (29)三、白洋淀湿地生态型红色旅游区 (33)四、易县山岳生态型红色旅游区 (38)五、唐县烈士纪念地型红色旅游区 (43)六、涞源涞水自然生态型红色旅游区 (47)第七章XX市红色旅游发展重点项目规划 (52)一、阜平县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52)二、冉庄地道战遗址 (54)三、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55)四、易县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地 (57)五、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58)六、涞源王二小牺牲纪念地、黄土岭战役纪念地 (59)七、涞水刘家河烈士陵园、鸡蛋陀阻击战纪念地 (60)八、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62)附:重点项目分期投资预算表 (63)第八章XX市红色旅游形象设计与旅游市场开发 (64)一、总体形象 (64)二、宣传口号 (65)三、六大红色旅游区形象设计 (65)第九章XX市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规划 (67)一、XX市红色旅游设施现状 (67)二、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68)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68)四、环境保护规划 (69)第十章XX市红色旅游保障系统规划 (70)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70)二、统一部署,调动和协调市直各部门 (70)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70)四、完善旅游行业法律法规建设 (71)五、加快人力资源建设 (71)XX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10年)第一章规划总纲一、规划范围、性质及规划时段1、规划范围XX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范围是XX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区域,东经113°45'—116°20',北纬38°14'—39°57'之间,总面积约22092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万,包括XX所管辖的三区(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四市(涿州、高碑店、定州、安国),十八县(清苑、满城、徐水、安新、高阳、唐县、涞源、易县、涞水、定兴、容城、雄县、顺平、阜平、望都、博野、蠡县、曲阳)。

河北地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新形势下红色文化的新发展和新出路(2)

河北地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新形势下红色文化的新发展和新出路(2)

河北地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新形势下红色文化的新发展和新出路一、河北地区红色资源及其保护现状(一)河北省的红色资源河北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传统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地位。

而在其中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红色文艺作品最具代表。

据河北省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河北省现共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197项,其中国家经典红色文化旅游景区26处。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分布广泛、种类齐全、连贯性强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上看,全省划分为五大红色文化旅游区包括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冀南红色旅游区、冀中红色旅游区、冀东红色旅游区以及冀北红色旅游区。

从类型上来看,包含了除长征外的其他七种红色旅游资源。

从时间跨度来看,河北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反帝反封时期至今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连贯性强,而且内容都比较完整。

尤其是具有以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白洋淀风景区、狼牙山风景区等为代表的一批质量好,知名度高的景区。

依托河北省丰富的革命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众多红色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大决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文艺作品。

与此同时还保留着大量党的领袖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等,如1939 年在晋察冀边区出版的《抗敌报》号外多种、1948 年《张家口日报》、1942 年太岳边区出版的《前线音乐》创刊号合订本等。

根据《河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年)》到2015年全省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达到A级景区标准35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20家。

全省红色文化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

结合全省“两环两沿”(环首都、环省会、沿渤海。

沿太行山)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一地、两带、十二区”,即一个革命圣地、两条红色旅游产业带、十二个红色旅游区的产业格局。

(二)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第一,对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的价值重视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规划一、冉庄地道战遗址现状分析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镇,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范围内,主要有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及宗教建筑,建造年代不同。

商业建筑及宗教建筑主要是三、四十年代及以前建造,居住建筑除文保单位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其余均为现代建筑,居住建筑共计693户。

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建筑与传统建筑差异较大,但仍以青灰色调为主;九十年代以来建筑69户,红砖表面或水泥抹面居多。

其中有68户共99处已经被省文物部门批准为文物建筑,大都是解放以前建造并保留至今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十字街周围。

冉庄村路网格局基本保存原状,一些路面有所改造。

南北大街中段传统商业店铺类建筑尚维持原有风貌;十字街部分传统风貌保存较好。

青龙寺已经毁坏,现改建为冉庄礼堂;其他几座小庙保存基本完整。

抗战时期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包括冉庄村内地道和通往周围村庄的地道),如今由于多种原因基本不存在了,冉庄旧村村内的地道虽然存在,但是有的地道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坍塌。

自六十年代以来,由政府筹资开始加固修复地道,累计加固修复地道约3000米,仅1200米开放。

图1 用地现状图 图2 作战工事分布图二、地道战遗址的保护范围1、保护范围综合考虑抗日战争时期所形成的地道战斗网区域和战斗范围,并能够充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环境,确定地道战遗址保护区的范围为:以冉庄地道战遗址十字街为中心,向东至张望公路、向南至九龙河南侧40米左右、向西至粮站、向北至张望公路的区域,总面积约86.6公顷。

2. 保护区划分结合冉庄的地面建筑现状情况,地道的现状分布及和地道的保存和恢复情况,并考虑周边环境及保护需要的不同要求,将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

3、保护区建筑控制要求在核心保护区内,禁止新建任何建筑,只可以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性的修缮工作,并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

在风貌控制区新建建筑时,建筑风格要与整体的历史传统风貌相适应。

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4.0米以下,建筑色彩要以青灰色为主,屋顶形式为平屋顶;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建筑色彩要以青灰色为主,屋顶为平屋顶结合坡屋顶形式。

在协调发展区新建建筑时,要与整体的历史传统风貌相协调。

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屋顶形式为平屋顶;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7.5米以下,屋顶为平屋顶或坡屋顶形式。

建筑色彩以灰色、土色、白色为主,严禁选用红色、黄色。

三、保护区建筑高度控制分区核心保护区:建筑及构筑物高度必须小于4.5米。

风貌控制区:建筑及构筑屋高度必须小于5.0米。

图3 保护分区规划图协调发展区:建筑及构筑屋高度必须小于7.5米。

四、保护区用地布局的规划与调整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用地的总量,原则上不在现状的基础上过多增加建设用地,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必须控制在58.19公顷。

具体规划调整布局如下:(1)规划建设环村路,将村民生产生活出行与遗址区内的游览路线分开。

(2)调整纪念馆和陈列厅的位置,在保护区南侧入口南大街东侧规划一处文体科技用地,集中布置纪念馆和陈列厅,并结合纪念馆和陈列厅规划布置一处大型停车用地。

(3)调整三类工业用地为永久农田,保护遗址区西侧农田不受建设用地侵占,保护、恢复遗址区的历史环境氛围。

(4)调整现状商业用地布局,保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十字街处的传统商业店铺,形成一处传统商业中心,保留供销社商业用地,结合旅游调整为旅游商贸中心,保留沿张望公路南侧的商业带,形成现代商业中心;调整北大街北段的商业用地为居住用地,恢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貌。

(5)原有的文体科技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结合旅游商贸中心、纪念馆和陈列厅,在沿九龙河南侧地带规划为公共绿地,可以形成旅游的休闲中心。

(6)恢复现存的西侧部分护村壕,使保护区的展示系统更完整;保护区西部的消极空间规划为公共绿地,保留保护区东部两片闲置地,使保护区的历史风貌更完整。

五、建筑保护整治规划保护整治模式,从做法上分为四类:保存、修复、更改、更新。

将现有建筑分为居住、商业及宗教建筑,从门口、山墙、屋顶等建筑要素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给出更新引导。

保存建筑:主要针对于省文物部门批注的文物建筑及传统风貌,共计132处,应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保养,保存为青灰色墙面、平屋顶的传统建筑。

修复建筑:主要针对于建筑立面已经破损建筑,,应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修,主要做法是选用青色砖局部进行修复。

更改建筑:主要针对于与整体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建筑本身为红砖建造,图4 用地调整规划图在保护整治时重点在高度及色彩方面进行整修,以一层、青灰色平房为整治目标。

对于不协调的建筑色彩,具体做法可粉刷青灰色高级涂料。

在核心保护区和风貌控制区,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在协调发展区,建筑高度控制在7.5米以下。

更新建筑:主要针对于在核心保护区内现有的与整体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对其进行拆除,并恢复建造三、四十年代及以前的建筑,建筑墙体材料选用青灰色砖;木质门窗,颜色为黑色;图5 建筑保护规划图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屋顶形式为平屋顶。

形成协调的建筑环境空间。

图6 建筑更新引导图六、街巷空间保护整治规划街巷空间保护规划主要从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立面进行控制,从街巷铺地方面进行整治。

1、街巷空间尺度在保护整治及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街巷的空间尺度,严禁在街巷内进行建设,以更好体现抗战时期的特有的作战氛围。

2. 街巷立面(1)街道立面在保护区范围内对风貌不协调的街巷立面在颜色与样式上进行整治,红色围墙可以粉刷青灰色涂料,铁制门窗可拆除并更换黑色木质门窗,禁选用红色、黄色。

(2)巷道立面在保护整治时,主要注意建筑材料及色彩的统一性,以保证风貌协调、视觉连续。

建筑材料要选用砖材,建筑色彩要为青灰色。

对于建筑材料不相符的情况,应予以拆除并重建;对于建筑色彩不相符的情况,要粉刷青灰色涂料。

3、街巷铺地在保护改造时,要避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考虑到与冉庄的革命历史风貌相协调,并应使用传统的材料。

主要街道选用承压能力强的灰色新型材料砖,次要街巷采用青色砖直立铺砌。

七、地道设施及作战工事的保护规划1、地道的保护和修缮针对地道的现存情况,结合地道功能的转变,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采取分阶段、分期分批进行的方法进行保护和修缮。

近期主要针对于未开放地道进行整治,远期主要针对于坍塌地道进行复原。

地道保护规划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保存地道:针对于开放地道,1200米长。

地道已经加固修缮,并对游人开放,规划予以现状保存。

整治地道:针对于现存但未开放地道,3500米长。

整治主要是对地道进行加固、防渗、防漏等处理,整治材料可选用土砂混合材料,表面抹成仿制铁铲切痕,色彩保持黄土颜色。

地道的断面形式不做改动。

在近期内主要是采用已开放地道加固修缮的方法进行整治。

对开辟为旅游线路的地道,要考虑人的通行,采取完全修缮的做法,整治后地道高约1.5米,对不开辟为旅游线路的地道,采取局部修缮的做法。

整治材料可选用新型土砂混合材料,表面抹成仿制铁铲切痕,色彩保持黄土颜色。

图7 战斗工事保护整治图复原地道:针对于坍塌地道,7300米长。

考虑到现在的地道已不在是一种作战设施,而是用来作为一种教育与展示的手段,但是保护区内的地道却绝大部分已经坍塌,而未坍塌地道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用来作为教育展示来用,现在开放的地道远不能满足它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同时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及游览安全,因此,必须对部分地道进行整治与恢复,以适应地道及其设施在功能上的转变。

在远期沿用整治地道的做法对坍塌地道进行复原,使冉庄地道战遗址的风貌更为完整。

对于现实条件或种种原因不允许恢复的部分地道,可采用地面标示的做法。

根据地道的位置、线路走向,用与地道同等宽度的不同于其它铺地的形式在地面标出,使地道系统更为直观。

2、工事的保护和修缮针对作战工事的不同现况,分不同方法进行保护和修缮。

主要为保存工事、整治工事和复原工事三种情况。

保存工事:针对于原貌保存的、未被破坏的作战工事,规划予以原样保存。

共计20处,主要分布在老母庙、十字街、双庙附近。

整治工事:针对于风貌有不同程度损坏的作战工事,规划予以整治。

要采用原材料、原做法、使用原工艺、按照原貌进行整治。

共计22处,主要分布在老母庙、十字街、三官庙、五道庙周围。

复原工事:针对于已经不存在的作战工事,根据展示及旅游需要,在规划上予以复原。

复原时要采用原材料、原做法、使用原工艺、依原貌进行。

共计18处,主要分布在学校暗室、十字街周围。

3、护村壕的保护与整治采用原做法、原工艺,外观效果尽量恢复原样。

对恢复后的护村壕进行绿化,沟底以植草皮为主,沟两岸图8 战斗工事复原工程做法图9 战斗工事修复示意图以种树为主,兼植草皮,树种以槐树、杨树、柳树为主。

八、实施情况通过多方的努力,该规划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

完成了围绕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东侧、北侧环路的建设;已经完成重要文物保护建筑的整治,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得到保护;纪念馆搬迁问题已经立项;已开放地道的安全防护设施已经部分实施,街道铺装已局部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