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xx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想
冉庄地道战观后感

冉庄地道战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好奇和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冉庄地道战的遗址。
一踏入这片土地,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眼前的冉庄,宁静中透着一股庄严肃穆。
村里的老房子、旧街道,都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走进地道,那狭窄的通道,昏暗的光线,让我瞬间感受到了当年抗日军民的智慧和勇气。
地道里的空间不大,人在里面得猫着腰走,可就是这样的地道,却成为了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我仔细观察着地道里的每一个细节。
墙壁上的油灯痕迹,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战士们在微弱的灯光下紧张地穿梭;那些小小的通风口,巧妙地隐藏在不显眼的地方,却保证了地道里的空气流通。
地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陷阱和机关,什么翻板、卡口,都是为了对付敌人而精心设计的。
我想象着当年的情景,鬼子们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子,以为能轻易地占领这里。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脚下的土地早已被挖空,到处都是陷阱。
当他们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村民们通过地道神出鬼没,这边打一枪,那边扔个手榴弹,把鬼子们打得晕头转向,摸不着北。
记得有一个地方,地道特别窄,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挤过去,心里不禁想,当年的战士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奋勇作战,真是太不容易了。
还有一段地道,有个小小的斜坡,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琢磨着,战士们在紧急情况下,还能迅速通过这里,真的需要很强的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
地道里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当年战斗留下的痕迹,墙壁上的弹孔,仿佛在诉说着战斗的激烈。
我伸手摸了摸那些弹孔,粗糙的触感让我的心为之一颤。
这可不是普通的弹孔,这是历史的印记,是抗日军民顽强抵抗的见证。
从地道里出来,我来到了村里的一个小院。
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整齐。
院子里有一口井,据说这口井也和地道相连。
我站在井边,往下望了望,黑洞洞的井口深不见底,让人心里有些发毛。
但一想到当年这口井也为打击敌人发挥了作用,又不禁对它充满了敬意。
参观地道战遗址心得体会范文

参观地道战遗址心得体会范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勇的篇章值得我们铭记,而地道战无疑是其中璀璨的一页。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地道战遗址,那是一次震撼心灵、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当我踏入那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眼前的景象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地道战遗址保留着当年的模样,那些狭窄的地道、隐蔽的出入口,以及充满智慧的防御工事,无一不让我对先辈们的英勇和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
走进地道,狭窄的空间让人感到有些局促,但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当年抗日军民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决心。
地道内的墙壁粗糙而坚固,是先辈们用双手一点点挖掘出来的。
在微弱的灯光下,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坚定的口号声。
地道中设有各种巧妙的机关和陷阱,用于抵御敌人的进攻。
这些设计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了这样独特而有效的战斗方式。
看着那些简陋却实用的防御设施,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那个物质匮乏、武器落后的年代,我们的先辈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却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没有舒适的环境,却有着保卫家园的决心。
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在艰苦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当年使用过的武器和工具,有土枪、土炮、锄头、铁锹等。
这些简单的物品,在先辈们的手中却成为了抗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它们见证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和勇气的力量是无穷的。
地道战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方式,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在面对强敌时,我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参观冉庄地道战的观后感

参观冉庄地道战的观后感你要是没去冉庄地道战遗址看看,那可真是一大憾事!一走进冉庄,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到处都是那种古旧的房子,矮矮的墙,小小的院子,但可别小瞧了这些地方,这下面可藏着大大的玄机呢!地道的入口那叫一个隐蔽,有的在锅灶下面,要是不知道的,还以为就是普通人家做饭的地儿呢;有的在马槽底下,我当时就想啊,这要是敌人来了,看那马槽,哪能想到下面别有洞天啊。
顺着地道口进去,里面弯弯曲曲的,就像个大迷宫。
地道有的地方高一点,能直起身子走,有的地方就得猫着腰,感觉就像在玩一场刺激的探险游戏,不过这游戏可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在地道里走着,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民兵们在这儿悄悄地穿梭,他们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手里拿着简陋的武器,却有着无比强大的信念。
他们通过这些地道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敌人在明,他们在暗,把小鬼子打得晕头转向。
这地道就像一个地下长城,保护着村民,也是村民们反击的堡垒。
印象特别深的是,还有一些地道里保留着当年的瞭望孔和射击孔。
从瞭望孔往外看,外面的景象一目了然,而从外面看,却很难发现这些小孔。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当时人们的智慧啊,这就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啊。
就这么个小孔,在战争中那可是发挥了大作用,民兵们可以通过这些小孔观察敌人的动静,然后瞅准时机,“砰”的一枪,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
而且这地道不是孤零零的,它四通八达,连接着各家各户,甚至还能通到村外的田野里。
这要是敌人包围了村子,村民们从地道就能安全转移,还能绕到敌人背后去偷袭。
这简直就是把整个村子变成了一个大的战斗堡垒,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地道里出来后,我还看到了一些当时战斗留下来的遗物,那些生锈的枪、破旧的大刀,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当年那可是杀敌的利器。
每一件遗物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诉说着英雄们的故事。
参观完冉庄地道战遗址,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敬佩。
敬佩那些聪明勇敢的先辈们,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想出这样巧妙的战斗方式,还能团结一致,与强大的敌人战斗。
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想

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想暑假期间,我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这次参观收获很大,开了眼界,长了知识。
时间虽短,但受教育甚深,终生难忘,受益非浅。
通过参观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同时也更加增强了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并要以实实在在地行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强大和进步增砖添瓦。
进入西柏坡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气势宏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
面对着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线标注的作战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这些珍贵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桌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在这里,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谆谆教诲。
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彼此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正是这两个“务必”,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观后感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观后感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一个让人深感敬佩和感动的地方。
在馆内展示的照片、文物和实物等,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
馆内陈列的各种武器装备,让我对地道战的艰难和残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地道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战斗形式,不仅需要战士们拥有坚强的意志,还需要他们具备高超的战斗技能和智慧。
在这个馆内,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道战的实际场景和实战经验展示,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
在馆内还有一些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的展示,让我对当时人民的苦难和顽强生活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们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依然坚持乐观地生活,为了保卫家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和敬佩。
通过观看电影纪录片和听取导游的讲解,我对冉庄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个战斗发生在抗战的深入阶段,对于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通过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真实情景,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和勇敢。
总的来说,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一个十分值得参观的地方。
它让我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佩。
在这个馆内,我看到了历史的痕迹和人民精神的传承,这让我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自信。
我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地道战遗址所感

参观地道战遗址所感
参观地道战遗址所感
地道战是中国人民独一无二的创造,是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最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那里进行参观,收益颇多。
当时的地道因战后废弃以及水患等各种原因大多已经不能通行。
我们参观的是经过修缮加高,水泥加固后的地道。
但即使这样,地道里仍然阴暗潮湿,个子稍高点就得弯着腰走路。
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地道里每隔数米就装有电灯,然而整体仍然感觉很昏暗,特别是遇到拐弯处,需要打开手机才能看路前行。
并且整个地道非常潮湿,地面有很多水渍。
当年冉庄的游击队员们就在这样狭窄的地下通道里,提着枪猫着腰甚至爬行着狙击入侵者,履行了保家卫国的职责。
其中的艰辛不易非后人所能想象。
从地道里出来,我们看到了电影《地道战》里的老槐树和那口大铁钟。
导游说当年的大钟早就化成铁水、做成地雷用了,这是后来人们重新做的挂了上去。
两棵千年古槐也在65年拍完电影《地道战》后,仿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般枯萎。
钢铁有情,树木有灵,面对它们敬意油然而生,深深鞠躬难以表达心中的敬意于万一。
优秀的中华儿女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鲜血和生命成功阻止了外敌一次又一次的挑衅入侵,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
饮水思源,我们要时刻谨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的机会,用踏踏实实的态度做人,兢兢业业的精神做事,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冉庄地道战观后感

冉庄地道战观后感前阵子,我去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遗址,这一趟下来,那感受真是刻骨铭心!一走进冉庄,那种浓厚的历史气息就扑面而来。
古老的房屋、狭窄的街道,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我沿着石板路慢慢走着,思绪也被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年,小日本鬼子可嚣张了,他们在咱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冉庄的老百姓们可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挖出了一条条神奇的地道。
我走进地道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惊叹!这地道简直就是个地下迷宫。
地道的高度不怎么高,我得弯着腰才能走进去,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总担心会撞到头。
地道里面有些潮湿,墙壁上渗着水珠,摸上去凉凉的。
里面的空间也不大,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要是胖点的人估计还得侧着身子走。
地道里隔一段就会有个小耳洞,据说是用来存放粮食和武器的。
我看着那些小小的空间,想象着当年乡亲们在里面紧张地准备战斗的情景。
还有那些隐蔽的射击孔,设计得可真巧妙,从外面根本发现不了,但是从里面却能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情况,一旦鬼子靠近,就能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我在地道里小心翼翼地走着,脚下的地面有点不平,得特别小心才不会摔倒。
而且里面灯光昏暗,时不时还会有一阵凉风嗖嗖地吹过,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时候我就在想,当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乡亲们还能坚持战斗,真是太不容易了!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这里应该是大家集合商量作战计划的地方。
我仿佛看到了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表情严肃,眼神坚定,互相交流着如何给鬼子更沉重的打击。
出了地道,我参观了那些保留下来的作战工事。
有伪装成井口的地道入口,还有藏在灶台下面的秘密通道。
这些巧妙的设计,让鬼子就算进了村,也找不到地道的入口,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我还看到了那些曾经在战斗中使用过的武器,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
那些土枪、土炮,虽然比不上鬼子的精良装备,但在乡亲们的手里,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冉庄,我听到了好多关于地道战的英勇事迹。
参观冉庄地道战后的感想1400字

参观冉庄地道战后的感想1400字我日前参观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并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段极其惨烈的历史。
冉庄地道战是我国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斗,旨在粉碎敌人的进攻和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参观冉庄地道战后的感想。
首先,冉庄地道战令我们想起了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敌入侵时所展示的顽强民族精神。
地道战是一种采取地下行动摧毁敌人的军事战斗形式,其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缓慢而又艰苦的斗争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冉庄人民要在这种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战斗,生活条件之恶劣和压抑,恐怕无人可以想象。
然而,在长达数年的战斗里,冉庄人民并没有退缩和屈服。
他们集体组织起来,细心周密地构筑地道,多次险象环生地与日寇进行面对面的搏斗。
他们虽然承受了很大的牺牲和苦难,但精神上依然异常坚韧与坚定。
他们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相反地,他们活生生地展示了一个团结抗敌的民族气节。
其次,在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的过程中,我也领略到了中国人民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组织力。
冉庄地道战是一场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极限对抗的战斗。
在这种人类生存权、生命权和尊严的争夺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冉庄人民不仅仅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战士们,还是一支组织严明、信念坚定,富有组织能力与战斗智慧的民间武装。
他们巧妙地建立了完善的地道防守体系,利用地下通道、堑壕、陷阱等等。
他们甚至还有一整套掩护、通讯、伪装等作战手段,足以看出,这是一个经过慎重筹备与精心实践的战斗组织形态。
他们用无比智慧构筑疏通的地道,不惧严寒和饥饿孤悬在地道里,身体倍受摧残,但他们始终坚持信念,死死地攻占了地道战斗的主导权。
从这些细节上,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反侵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能够凝聚力量,发扬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巨大力量。
最后,冉庄地道战也让我们在生活与信仰中寻找更多的自信。
相信一种正面积极的信念,坚信自己毫无畏惧地走在前方,会让我们战胜一切。
在战斗的人生路上,中国人民在遭遇巨大挫折时总是能够站起来,这才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
想
5月4日-6日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到革命圣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
大家兴高采烈,学习了党的历史,重温了党的光荣传统,过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
这次参观收获很大,开了眼界,长了知识。
时间虽短,但受教育甚深,终生难忘,受益非浅。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同时也更加增强了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并要以实实在在地行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强大和进步增砖添瓦。
进入西柏坡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气势宏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
面对着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线标注的作战
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这些珍贵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桌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在这里,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谆谆教诲。
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彼此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正是这两个“务必”,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到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冉庄村公所、冉庄抗日军事指挥所和星罗棋布的掩体工事,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到地道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
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
使我深刻认识到,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
五十几年后的今天,在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重上西柏坡,并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牢记“两个务必”,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度势,高屋建瓴的远大见树。
为此,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立足本职,不断进取。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不辜负革命前辈为创建新中国流血和牺牲做出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第 3 页共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