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宗传的易学观
高攀龙易学思想浅析

高攀龙易学思想浅析高攀龙系明后期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在其学术思想中,易学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氏易学属义理一脉,但他却对其他门派持兼容包并的态度,是东林学派在易学领域进行拓展的主要驱动力。
其易学思想以“简”、“易” 二字为易学之质,以“敬惧”为易学要领,以心言《易》,以《易》为我用,坚持终身修持,自有体系,已成一家之言。
标签:高攀龍;易学;东林高攀龙(1562~1626),先字云从,后字存之,号景逸,常州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
是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东林书院的领袖人物之一。
学术界已从多方面研究高氏的理学思想[1],而其易学方面的成就却似乎为人所忽略。
实际上,在高攀龙的学术思想中,易学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下文试对其易学思想作初步的探讨。
一东林书院是高攀龙的讲学重地,高氏的学问与书院的整体学术理路是难以割裂的。
要研究其易学思想有必要了解其与东林易学的关联。
明末,东林书院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筹资修复,主持书院事务的1604-1612年间为顾宪成,1613-1620年间为高攀龙,1621-1626年间为吴桂森。
顾宪成讲学时,易学所占比重较小,至吴桂森主讲时,易学已成为首要主题,高攀龙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促成了其间的发展与交接。
高攀龙小顾宪成十二岁,于二十五岁那年闻顾氏讲学,始志于学,后又与顾氏一同讲德论道,二人之间亦师亦友。
高氏受教于顾氏之处颇多,然而就易学领域而言,高氏恐从顾氏处得益甚少。
诚然,顾宪成对易学很有兴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曾“博求易解,属华本素购之于周藩宗正西亭公子竹居。
所得钞本,多未经见。
”[2]同年,“蕲州姜汝一来学于东林,适座中论《易》。
汝一言其乡人刘筠桥深明《易》道,公(顾宪成)书属丁元甫往招之。
”[3]但顾宪成之易学成就在东林易学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除吴桂森在《周易像象述》中提到“泾阳顾先生曰:‘《易》有卦名、卦画、卦序,三者玩不尽。
明代易学提纲

明代易学提纲一、程朱理学易学1、官学易胡广(1370-1418)纂修《周易大全》。
2、明初易学:曹端(1376-1434)《太极图说述解》、薛瑄(1389—1464)《读书录》、吴与弼(1391-1469)《康斋集》与胡居仁(1434—1484)《易象钞》。
(王广)赵淓《周易文诠》(王广)郝敬《周易正解》(王广)3、蔡清、林希元易学:《周易蒙引》、《易经存疑》。
(黎心平)4、崔铣之洛闽易学(1478-1541):《读易余言》(李秋丽)5、韩邦奇之朱子之学(1479-1555):《易经启蒙意见》。
(李秋丽)6、以朱子为宗的程汝继易学:《周易宗义》。
(苏晓晗)7、张献翼义理易学(阐老庄程朱之义):《读易纪闻》。
(苏晓晗)8、叶山诚斋学与沈瑞钟史学易:《八白易传》、《广易筌》。
(陈京伟)9、潘士藻《义海》学:《洗心斋读易述》。
(陈京伟)10、逯中立易学:《周易剳记》。
(陈京伟)11、何楷易学考据学:《古周易订诂》。
(李秋丽)12、批判象数学和程朱易学的王廷相易学:《王廷相哲学选集》。
(王广)13、刘宗周易学(1578-1645):《周易古文抄》。
(张克宾)14、张次仲易学:《周易玩辞困学纪》。
(陈京伟)15、陈祖念折中汉宋易学:《易用》。
(陈京伟)二、心学易与禅易1、陈献章(1428-1500)与湛若水易学(1466-1560)。
《陈献章集》《甘泉文集》。
(张沛)2、王阳明与王畿易学(1498-1583)。
《传习录》《大象义述》《先天后天解义》《河图洛书解义》等见《龙溪先生全集》。
(张沛)3、王门弟子黄绾艮止学(1480-1554)与季本龙惕易学(1485-1563)。
《明道编》《易学四同》。
(张韶宇)4、泰州学派易学:罗汝芳易学(1515-1588):《近溪子集、续集》、焦竤易学《易筌》(1540-1620)、李贽易学(1527-1602):《九正易因》。
(张沛)5、张镜心易学:《易经增注》(曾凡朝)6、南中王门唐鹤征易学(1537-1619):《周易象义》(曾凡朝)明万历三十五年纯白斋刻本经10 存目7、折中理学与心学高攀龙学易(1562-1626):《周易易简说》。
《中华易学全书》目录

《中华易学全书》目录《子夏易传》11卷周·卜商《周易郑康成注》1卷汉·郑玄宋·王应麟辑《增补郑氏周易》3卷汉·郑玄宋·惠栋辑《陆氏易解》1卷汉·陆绩宋·姚士粦辑《周易注》10卷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集解》17卷唐·李鼎祚《周易口诀义》6卷唐·史徵《周易举正》3卷唐·郭京《易数钩隐图》3卷、附《遗论九事》1卷宋·刘牧《周易口义》12卷宋·胡瑗述宋·倪天隐撰《温公易说》6卷宋·司马光《横渠易说》3卷宋·张载《东坡易传》9卷宋·苏轼《伊川易传》4卷宋·程颐《易学辨惑》1卷宋·邵伯温《了翁易说》1卷宋·陈瓘《吴园易解》9卷宋·张根《周易新讲义》10卷(原缺卷七)宋·耿南仲《紫岩易传》10卷宋·张浚《读易详说》10卷宋·李光《易小传》6卷宋·沈该《汉上易集传》11卷、《卦图》3卷、《丛说》1卷宋·朱震《周易窥馀》15卷宋·郑刚中《易璇玑》3卷宋·吴沆《易变体义》12卷宋·都絜《周易经传集解》36卷宋·林栗《易原》8卷宋·程大昌《周易古占法》1卷、附《古周易章句外编》1卷宋·程迥《原本周易本义》12卷宋·朱熹《重刻周易本义》4卷宋·朱熹明·成矩辑《郭氏家传易说》11卷宋·郭雍《周易义海撮要》12卷宋·李衡《南轩易说》3卷宋·张栻《复斋易说》6卷宋·赵彦肃《杨氏易传》20卷宋·杨简《周易玩辞》16卷宋·项安世《赵氏易说》4卷宋·赵善誉《诚斋易传》20卷宋·杨万里《大易粹言》10卷宋·方闻一《易图说》3卷宋·吴仁杰《古周易》1卷宋·吕祖谦《易传灯》4卷宋·徐口《易裨传》2卷宋·林至《厚斋易学》52卷(附录2卷)宋·冯椅《童溪易传》30卷宋·王宗传《周易总义》20卷宋·易祓《西溪易说》12卷宋·李过《丙子学易编》1卷宋·李心传《易通》6卷宋·赵以夫《周易卦爻经传训解》2卷宋·蔡渊《易象意言》1卷宋·蔡渊《周易要义》10卷宋·魏了翁《东谷易翼传》2卷宋·郑汝谐《朱文公易说》23卷宋·朱熹宋·朱鉴辑《易学启蒙小传》1卷、附《古经传》1卷宋·税与权《周易辑闻》6卷、《易雅》1卷、《筮宗》1卷宋·赵汝楳《用易详解》16卷宋·李杞《淙山读周易记》21卷宋·方实孙《周易传义附录》14卷宋·董楷《易学启蒙通释》2卷宋·胡方平《三易备遗》10卷宋·朱元昇《周易集说》40卷宋·俞琰《读易举要》4卷宋·俞琰《周易象义》16卷宋·丁易东《易图通变》5卷宋·雷思齐《易筮通变》3卷宋·雷思齐《读易私言》1卷元·许衡《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元·胡一桂《易学启蒙翼传》4卷元·胡一桂《易纂言》10卷元·吴澄《易纂言外翼》8卷元·吴澄《易原奥义》1卷元·保八《周易原旨》6卷元·保八《周易程朱传义折衷》33卷元·赵采《周易衍义》16卷元·胡震《易学滥觞》1卷元·黄泽《大易缉说》10卷元·王申子《周易本义通释》12卷元·胡炳文《周易本义集成》12卷元·熊良辅《大易象数钩深图》3卷元·张理《学易记》9卷元·李简《周易集传》8卷元·龙仁夫《读易考原》1卷元·萧汉中《易精蕴大义》12卷元·解蒙《易学变通》6卷元·曾贯《周易会通》14卷元·董真卿《周易图说》2卷元·钱义方《周易爻变易蕴》4卷元·陈应润《周易参义》12卷元·梁寅《周易文诠》4卷元·赵汸《周易大全》24卷明·胡广等《易经蒙引》12卷明·蔡清《读易馀言》5卷明·崔铣《易学启蒙意见》5卷明·韩邦奇《易经存疑》12卷明·林希元《周易辩录》4卷明·杨爵《易像钞》4卷明·胡居仁《周易象旨决录》7卷明·熊过《易象钩解》4卷明·陈士元《周易集注》16卷明·来知德《读易纪闻》6卷明·张献翼《八白易传》16卷明·叶山《洗心斋读易述》17卷明·潘士藻《像象管见》9卷明·钱一本《周易札记》3卷明·逯中立《周易易简说》3卷明·高攀龙《易义古象通》8卷明·魏濬《周易像象述》5卷明·吴桂森《易用》5卷明·陈祖念《易象正》16卷明·黄道周《兒易内仪以》6卷明·倪元璐《兒易外仪》15卷明·倪元璐《卦变考略》1卷明·董守论《古周易订诂》16卷明·何楷《周易玩辞困学记》15卷明·张次仲《易经通注》9卷清·付以渐、清·曹本荣《日讲易经解义》18卷清·牛钮等《御纂周易折中》22卷清·李光地等《御纂周易述义》10卷清·傅恒等《读易大旨》5卷清·孙奇逢《周易稗疏》4卷、《考异》1卷清·王夫之《易酌》14卷清·刁包《田间易学》12卷清·钱澄之《易学象数论》6卷清·黄宗羲《周易象辞》21卷、《寻门馀论》2卷、《图书辨惑》1卷清·黄宗炎《周易筮述》8卷清·王宏《仲氏易》30卷清·毛奇龄《推易始末》4卷清·毛奇龄《春秋占筮书》3卷清·毛奇龄《易小帖》5卷清·毛奇龄《乔氏易俟》18卷清·得莱《读易日钞》6卷清·张烈《周易通论》4卷清·李光地《周易观彖》12卷清·李光地《周易浅述》8卷清·陈梦雷《易原就正》12卷清·包仪《大易通解》15卷、附录1卷清·魏荔彤《易经衷论》2卷清·张英《易图明辨》10卷清·胡渭《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80卷清·纳兰性德《周易传注》7卷、附《周易筮考》1卷清·李塨《周易札记》2卷清·杨名时《周易传义合订》12卷清·朱轼《周易玩辞集解》10卷清·查慎行《易说》6卷清·惠士奇《周易函书约存》18卷、《约注》18卷、《别集》16卷清·胡煦《易笺》8卷清·陈法《楚蒙山房易经解》16卷清·晏斯盛《周易孔义集说》20卷清·沈起元《易翼述信》12卷清·王又朴《周易浅释》4卷清·潘思榘《周易洗心》9卷清·任启运《丰川易说》10卷清·王心敬《周易述》23卷清·惠栋《易汉学》8卷清·惠栋《易例》2卷清·惠栋《易象大意存解》1卷清·任陈晋《大易择言》36卷清·程廷祚《周易辨画》40卷清·连斗山《周易图书质疑》24卷清·赵继序《周易章句证异》11卷清·翟均廉《乾坤凿度》2卷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2卷郑康成注《易纬稽览图》2卷汉·郑玄注《易纬辨终备》1卷汉·郑玄注《易纬通卦验》2卷汉·郑玄注《易纬乾元序制记》1卷汉·郑玄注《易纬是类谋》1卷汉·郑玄注《易纬坤灵图》1卷汉·郑玄注。
价值管理-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史上之价值 精品

試論《二程易說拾遺》在易學史上之價值黃忠天提要就易學發史而言,宋代易學具有復古與啓新之學術意義。
其義理派易學,一方面繼承王韓與孔疏系統義理易學,復又盡棄其老莊玄虛之論,代之以切於世用之儒理人事。
其中,能獨樹一幟,而堪為一代儒理派易學宗師者,殆推程頤《易傳》一書。
無怪乎清初大儒顧炎武亦慨嘆曰:「昔說《易》者,無慮數千百家,然未見有過於《程傳》者。
」四庫館臣亦推譽為「言理精粹,自非漢唐諸儒可及」。
因此,九百年來,《程傳》成為學者必讀之書,亦為詮釋易理,研究易學者相與討論對話的基礎。
惟就研究宋代易學史者,乃至於研究二程易學者,《程傳》自有其侷限與不足。
因而藉由原本零散於繁富龐雜之二程《文集》、《遺書》《雜著》、《語錄》等等所輯錄之《二程易說拾遺》,進而從事深入之探討與比較,誠具易學史與學術研究之意義。
本文即擬從易學史之角度,略論本書之價值,相信對於未來從事有關宋代易學研究者,當能藉由本書獲得更為宏觀深入之瞭解。
關鍵詞:二程易說拾遺、程顥、程頤、易學史、易經一、前言20XX年初,旅居美國賓州程德祥先生知我撰有《周易程傳註評》一書,雙方魚雁往返,相談甚洽。
德祥先生為伊川二十九代裔孫,熟諳二程家學,並惠寄清.康熙年間,朝鮮.宋時烈所編《程書分類.易類》一卷1,該書彙集《二程集》中之易說,頗便於閱覽。
余驚喜拜讀之餘,並信手核對書案前《二程集》,始覺其中頗多疏漏,既驚嘆二程易說及與易學相關資料之繁富,誠可輔翼《程傳》,並提供宋代易學史撰述之參考,復憾惜宋氏疏漏如斯,於是遂有重作之志。
自20XX年起陸續所發表〈二程集易說初探〉2、〈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3,即為初步研究之成果。
今隨《二程易說拾遺》編纂之即將完成與研究之深化,並植基於上述二文,遂以〈試論《二程易說拾遺》在易學史上之價值〉一文為題。
關於二程易說編纂工作,宋時烈曾將《二程全書》略做分類,編成《程書分類》一書,並將所收錄二程易說,併為《易》類一卷,凡287筆;(不含《程傳》一書),惟據筆者自《二程集》所輯易說,竟達500筆以上,顯見宋氏《程書分類》一書遺漏甚多,加以其書於易類未再進一步分類,查考不便。
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

加一个相同的单位变数,则每卦中各爻的变数绝对值依次
=(+21)+(-21)+(-7)+……+(-9)+(-3)+(+3)
为: 第六阶段 上爻 1+1+1+1+1+1=6 第五阶段 五爻 1+1+1+1+1=5
=0 ∑错卦变数=[乾卦变数+坤卦变数]+……+[随卦变数+ 蛊卦变数]
第四阶段 四爻 1+1+1+1=4
五爻 __ __ __ __ 第五阶段 四爻 __ __ __ __ 第四阶段 三爻 __ ____ __ 第三阶段 二爻 __ __ __ __ 第二阶段 初爻 __ __ __ __ 第一阶段 (4)变化位置。用前期、后期表示每卦的下卦、上卦;
经放在现代时空中,用现代人能够理解、掌握的表述方式 用上位(极点位)、中位、下位表示每卦之上卦或下卦中三
研究课题。 二、新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易经新释方法研究,必须能够对易经的大旨、大
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阐述。阐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易经新释方法体系如何构建?构建依靠的主要手段是什 么?易经结构系统及易经六十四卦次序排列图能否进行模 拟表示?如何对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位序、 变化方向、变化性质、变化结构、变化能力、变化速度、变化 幅度、变化环境、变化关系、变化模式、变化趋势等变化特 征进行阐释?能否在定量预测与定性预测有机结合的基础 上探索一套易经预测、决策方法体系和模式?如何实现易 经阐释过程与易理法则的基本吻合?能否从变化模拟、变 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个方面实现对易经的卦 象、卦辞及爻辞的现象、意义进行新的阐释?最终能否实现 对易经大旨、大义在现代意义上进行新的阐释。
王肃易学刍议

王肃易学刍议摘要:本文以王肃易学为中心,概述了魏晋之际经学大师王肃的易学之来源、性质、内容、作用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认为王肃易学是郑玄易学和王弼易学的中间环节,对于义理派经学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王肃; 易学; 义理A textual research on WANG Shu's I Ching learningAbstract: WANG Shu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studying I Ching(the Book of Change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is paperillustrated the origin, quality, contents, and influence of WANGShu's I Ching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 of his learning'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ointing out that WANG Shu's I Ching learning was a key link between ZHENG Xuan's image-number I Ching learning and WANG Bi's I Ching learning directly implicated with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and influenced a lo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latter.��Key words: WANG Shu; I Ching learning;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汉晋之际的学术变化是非常剧烈的。
易学乱弹-第一期

0
零、写作因由
一直想要写点“读后感”,一面给自己做个交待,一面给初学的朋友一点启 发,权当抛砖引玉。本文主要目的是理清基本概念和线索,没有特别深入的探索。
本文是我读先贤、前辈著作,而写的个人心得。名为“乱弹”、“戏作”,仅 供参考。
===================================================================
1
3.三易 周易只是易学的一部分,是殷商末年,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 阴北)时,演绎伏羲(先天)八卦而推算出的另一套结论。先天八卦是从乾卦开 始的。上三代还有另外的易学。神农时代有《连山易》,是从艮卦开始的;黄帝 时代有《归藏易》,是从坤卦开始的。周文王演绎的后天八卦,则是由离卦开始 的。 到秦汉时期,《连山》、《归藏》已经遗失了、绝传了,只有其中的一些思想, 渗透于中医学、地理堪舆等传统文化当中。后世的研究中,也有学者推演出连山、 归藏的八卦图、六十四卦图。 三坟五典的“三坟”,就是伏羲、神农、黄帝时的文化,详细说就是伏羲八 卦、《连山》和《归藏》了。
2
===================================================================
二、初识八卦
1.从太极到八卦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大有内涵。 宇宙的开端是一片混沌,现代科学也这么认为,那接下来呢?用易的道理来 说,太极划分为两仪,两仪发展为四象,四象拓展为八卦,八卦就足以表达万物 了。 用二进制来表示一下:太极是形而上的、不可表达的。混元分两仪,用 0 和 1 区分,0 代表阳仪,1 代表阴仪,是个一位二进制数。两仪发展为四象,用 一个二位二进制数,可以表达为 00、01、10、11,分别是太阳、少阴、少阳、 太阴。四象再拓展一位,变成三位二进制数,可以表达出 000、001、010、011、 100、101、110、111,分别代表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影印古籍——精选推荐

影印古籍【礼类】《仪礼集编》 (清)盛世佐《仪礼析疑》 (清)⽅苞《钦定周官义疏》 (清)乾隆《王制笺》 (清)⽪锡瑞撰《礼记集说》 (宋)卫湜《礼记集解》 (清)孙希旦撰《礼说》 (清)惠⼠奇《礼记思》 (明)赵偔撰《李⽒乐书六种》 (明)李⽂察撰《周礼翼传》 (明)王应电《礼记偶笺》 (清)万斯⼤撰《仪礼古今考》 (清)李调元撰《仪礼集说》 (元)敖继公《考⼯记解》 (宋)林希逸《九旗古义述》 (清)孙诒让撰《礼记析疑》 (清)⽅苞《礼记⼤全》 (明)胡⼴《寿栎庐仪礼奭固礼事图》吴之英撰《管⾊考》 (清)徐养原撰《周礼订义》 (宋)王与之《周礼注疏⼩笺》 (清)曾钊撰《礼书通故》 (清)黄以周撰《礼记郑读考》 (清)陈寿祺撰《周官集注》 (清)⽅苞《律话》 (清)戴长庚撰《考⼯记考辨》 (清)王宗涑撰《礼记疑义》 (清)吴廷华撰《周官集传》 (元)⽑应龙《乐律⼼得》 (清)安清翘撰《仪礼古今⽂疏义》 (清)胡承珙撰《檀⼸辨诬》 (清)夏炘撰《寿栎庐仪礼奭固》吴之英撰【孟⼦】《孟⼦注疏》 (汉)赵岐《孟⼦传》 (宋)张九成《孟⼦集疏》 (宋)蔡模《孟⼦说》 (宋)张栻【易类】《郑⽒⽘⾠补》 (清)戴棠撰《⽤易详解》 (宋)李杞《周易本义拾遗》 (清)李⽂炤撰《卦义⼀得》 (清)来集之撰《李⽒易解剩义》 (清)李富孙辑《读易隅通》 (清)来集之撰《易纬乾坤凿度》 (汉)郑康成《周易本义⽘徾》 (清)吴⽈慎撰《易象集解》 (清)黄守平辑《彖象论》 (清)庄存与撰《易说》 (宋)司马光《易学象数举隅》 (明)汪敬撰《周易注》 (清)李⼠珍撰《畏斋周易客难》 (清)龚元玠撰《周易洗⼼》 (清)任启运《莲⾕先⽣读易索隐》 (明)洪⿍撰《⼲常侍易注疏證》 (清)⽅成圭撰《周易》 (元)董中⾏注《周易⼝义》 (宋)胡瑗《易象图说》 (元)张理《读易⽇钞》 (清)张烈《玩易意见》 (明)王恕撰《易象钩解》 (明)陈⼠元《周易说略》 (清)张尔岐撰《周易义海撮要》 (宋)李衡《董⽒易传义附录》 (宋)董楷《易学图说会通》 (清)杨⽅达撰《虞⽒逸象考正续纂》 (清)纪磊撰《读易纪闻》 (明)张献翼《东坡易传》 (宋)苏轼《观象居易传笺》 (清)汪师韩撰《易学象数论》 (清)黄宗义【书类】《尚书今古⽂注疏》 (清)孙星衍撰《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清)圣祖仁皇帝《融堂书解》 (宋)钱时《尚书逸汤誓考》 (清)徐时栋撰《尚书商谊》王树楠撰《增修东莱书说》 (宋)吕祖谦《书集传或问》 (宋)陈⼤猷《尚书疏衍》 (明)陈第《书经参义》 (清)姜兆锡撰《禹贡本义》杨守敬撰《书义断法》 (元)陈悦道《畏斋书经客难》 (清)龚元玠撰《书序述闻》 (清)刘逢禄撰《⽇讲书经解义》 (清)康熙圣祖仁皇帝《尚书讲义》 (清)黄以周撰《禹贡三江考》 (清)程瑶⽥撰《禹贡汇疏》 (明)茅瑞徵撰《禹贡长笺》 (清)朱鹤龄《书经集传》 (宋)蔡沈《尚书⽇记》 (明)王樵《禹贡郑注释》 (清)焦循撰《晚书订疑》 (清)程廷祚撰《尚书既见》 (清)庄存与撰《今⽂尚书经说考》 (清)陈乔枞撰《尚书通考》 (元)黄镇成《诗集传》 (宋)苏辙撰《禹贡会笺》徐⽂靖《禹贡⼭川地理图》 (宋)程⼤昌《尚书释天》 (清)盛百⼆撰《尚书考异》 (明)梅鷟《尚书义考》 (清)戴震撰《读书管见》 (元)王充耘【诗类】《⽑诗郑笺改字说》 (清)陈乔枞撰《六家诗名物疏》 (明)冯复京《诗疑笔记》 (清)夏味堂撰《诗集传附录纂疏》 (元)胡⼀桂撰《诗集传名物钞⾳释纂辑》 (元)罗复撰《诗地理考》 (宋)王应麟《⽑诗紬义》 (清)李黼平撰《诗经类考》 (明)沈万钶撰《诗⼴传》 (清)王夫之撰《诗总闻》 (宋)王质《诗外传》 (汉)韩婴《三家诗补遗》 (清)阮元撰《诗⽑郑异同辨》 (清)曾钊撰《风雅遗⾳》 (清)史荣撰《⽑诗通考》 (清)林伯桐撰《诗学⼥为》 (清)汪梧凤撰《⽑诗稽古编》 (清)陈启源《诗经四家异⽂考》 (清)陈乔枞撰《⽑诗类释》 (清)顾栋⾼《虞东学诗》 (清)顾镇《齐诗翼⽒学疏證》 (清)陈乔枞撰《⽑诗證读》 (清)戚学标撰《诗沈》 (清)范家相《⽑郑诗考正》 (清)戴震撰《学诗详说》 (清)顾⼴誉撰《诗说解颐正释》 (明)季本《诗本义》 (宋)欧阳修《诗⽒族考》 (清)李超孙撰《慈湖诗传》 (宋)杨简《郑⽒诗谱考正》 (清)丁晏撰《诗说解颐字义》 (明)季本《诗经通论》 (清)姚际恒撰【春秋】《春秋刘⽒传》 (宋)刘敞《春秋公⽺注疏质疑》 (清)何若瑶撰《重订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廖平撰《春秋说略》 (清)郝懿⾏撰《左⽒传读说》 (宋)吕祖谦《左⽒春秋镌》 (明)陆粲撰《春秋⼥谱》 (清)常茂徕撰《读左补义》 (清)姜炳璋撰《左⽒条贯》 (清)曹基编《春秋质疑》 (明)杨于庭《左传通释》 (清)李惇撰《春秋内传古注辑存》 (清)严蔚辑《春秋本义》 (元)程端学《泾野先⽣春秋说志》 (明)吕楠撰《春秋传服⽒注》 (汉)服虔撰《春秋考》 (宋)叶梦得《春秋集义》 (宋)李明复《春秋地理考实》 (清)婺源江永《三传折诸》 (清)张尚瑗《公⽺义疏》 (清)陈⽴撰《春秋左传杜注》 (清)姚培谦撰《春秋直解》 (明)郝敬撰《春秋图表》廖平撰《陈⽒春秋后传》 (宋)陈传良《春秋家说》 (清)王夫之撰《春秋左传补注》 (清)马宗琏撰《春秋通训》 (宋)张⼤亨《惠⽒春秋说》 (清)惠⼠奇《春秋⽐事》 (宋)沈棐《春秋公⽺礼疏》 (清)凌曙撰《左通补释》 (清)梁履绳撰《左⽒传议》 (宋)吕祖谦【经解】《六经奥论》 (宋)郑樵《五经⽂字》 (唐)张参《经说》 (元)熊朋来《群经⾳辨》 (宋)贾昌朝《⼗⼀经问对》 (元)何异孙《经典释⽂》 (唐)陆德明《五经蠡测》 (明)蒋悌⽣《六经正误》 (宋)⽑居《九经字样》 (唐)唐⽞度【论语】《论语解》 (宋)张栻《论语注疏》 (魏)何晏《论语集说》 (宋)蔡节【⼩学】《五⾳集韵》 (⾦)韩道昭《汉⾪字源》 (宋)娄机《诗韵析》 (清)汪烜撰《古韵标准》 (清)江永《仓颉篇》 (清)孙星衍辑《交泰韵》 (明)吕坤撰《⼀切经⾳义》 (唐)释慧琳撰《说⽂解字⾳均表》 (清)江沅撰《切韵求蒙》 (清)梁僧宝撰《复古编》 (宋)张有《说⽂经典异字释》 (清)⾼翔麟撰《通俗编》 (清)翟灏撰《说⽂引经考證》 (清)陈瑑撰《古⾳丛⽬》 (明)杨慎《⾳韵逢源》 (清)裕恩撰《诗⾳表》 (清)钱坫撰《古⾳骈字续编》 (清)庄履丰《等韵学》 (清)许惠撰《汇钞三馆字例》不著撰者《汲古阁说⽂订》 (清)段⽟裁撰《字汇》 (明)梅膺祚撰《切韵表》 (清)成蓉镜撰《辨字通考》 (清)王在镐撰《华夷译语》 (明)⽕原洁撰《书⽂⾳义便考私编》 (明)李登撰《字学指南》 (明)朱光家撰《御制增订⽂清鉴补编》 (清)传恒《说⽂解字校录》 (清)钮树⽟撰《续复古编》 (元)曹本撰《五先堂字学元元》 (明)袁⼦让撰《集韵编雅》 (清)董⽂涣撰《尔雅郭注佚存补订》王树楠撰【四书】《四书典故覈》 (清)凌曙辑《四书⼤全中庸或问》 (明)胡⼴《四书⼤全孟⼦集注⼤全》 (明)胡⼴《论语类考》 (明)陈⼠元《论语详解》 (明)郝敬撰《中庸纂笺》 (元)詹道傅《颜习斋先⽣四书正误》 (清)颜元撰《孟⼦精义》 (宋)朱⼦《四书集编》 (宋)真德秀《孟⼦篇叙》 (清)姜兆翀撰《四书通中庸》 (元)胡炳⽂《语孟说略》 (明)顾宪成撰《四书通》 (元)胡炳⽂《四书说约》 (明)⿅善继撰《四书笺解》 (清)王夫之撰《孟⼦纂笺》 (元)詹道傅《论语稽》 (清)宦懋庸撰《论语全解》 (宋)陈祥道《四库集编中庸》 (宋)真德秀《论语古注集笺》 (清)潘维城撰《四书疑节》 (元)袁俊翁《论语意原》 (宋)郑汝谐《中庸困学录》 (清)王澍撰《读四书丛说》 (宋)许谦《论语学案》 (明)刘宗周《四书典故辨正》 (清)周柄中撰《四库集编论语》 (宋)真德秀《四书集义精要》 (宋)刘因《孟⼦师说》 (清)黄宗义《论语商》 (明)周宗建《重订四书说丛》 (明)沈守正撰《松阳讲义》 (清)陆陇其【孝经】《孝经内外传》 (清)李之素辑《孝经注疏》 (唐)明皇《孝经集解》 (清)赵起蛟撰《孝经集传》 (明)黄道周《孝经学》曹元弼撰《孝经集證》 (清)桂⽂灿撰《孝经义疏补》 (清)阮福撰《孝经详说》 (清)冉觐祖撰《孝经⼤全》 (明)吕维祺撰《孝经或问》 (明)吕维祺撰《御定孝经衍义》 (清)世祖章皇帝特诏儒⾂《孝经述注》 (清)丁晏辑【五经总义】《经典稽疑》 (明)陈耀⽂《御制翻译春秋》 (清)作者未详《朱⼦五经语类》 (清)程川《明本排字九经直⾳》作者未详《四如讲稿》 (宋)黄仲元《程⽒经说》作者未详《简端录》 (明)邵宝《御制翻译礼记》 (清)作者未详《御制翻译孟⼦》 (清)作者未详《九经古义》 (清)惠栋《六经图》 (宋)杨甲《御制翻译论语》 (清)作者未详《经稗》 (清)郑⽅坤《经问》 (清)⽑奇龄《七经孟⼦考⽂补遗》 (⽇本)⼭井⿍《五经稽疑》 (明)朱睦楔《融堂四书管见》 (宋)钱时《古经解钩沉》 (清)余萧客《⼗三经义疑》 (清)吴浩《古微书》 (明)孙瑴《群经补义》 (清)江永《御制翻译诗经》 (清)作者未详《⼗三经注疏正字》 (清)沈廷芳《御制翻译书经》 (清)作者未详《御制翻译易经》 (清)作者未详《九经辨字渎蒙》 (清)沈炳震【乐类】《琴旨》 (清)王坦《御制律吕正义上编》 (清)圣祖《乐律表微》 (清)胡彦升《钦定诗经乐谱全书》 (清)永瑢《乐书》 (宋)陈旸《御制律吕正义下编》 (清)圣祖《皇⾔定声录》 (清)⽑奇龄《苑洛志乐》 (明)韩邦奇《钟律通考》 (明)倪复《御制律吕正义后编》 (清)允禄《律吕阐微》 (清)江永《瑟谱》 (元)熊朋来《古乐经传》 (清)李光地>> 28万册影印古籍,内容过多⽆法完全展现出来,请善⽤上⾯的搜索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宗传的易学观自中唐以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冲击,儒者将接续孔孟道统、传承华夏文化当做毕生职志。
在光大道统意识、彻底恢复儒学正统地位以护持华夏文化本统正脉的理念激励下,儒者通过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很多儒者通过解《易》,阐发其中的义理思想,发扬儒家的传统精神。
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之一,秉承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与唐宋儒者一脉相承。
王氏在其所著《童溪易传》中,确立其发扬儒家内圣之学的基本立场。
林?l 在书前作《序》中说:“教授曲江,越二年而书成,大书其影日三十卷之《易》书,自谓无愧三圣。
”这在王宗传的易学观中,体现为他注重义理,重视《周易》中的德义思想。
本文从王宗传对《周易》象数理占的理解中,分析其易学思想。
一、理乃所以为象者在易学史上,无论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都继承《易传》中“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系辞》)和“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的传统,把《周易》一书看作是圣人模拟真实天地自然、设卦观象的作品。
也就是说,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象系统视为对天地万物的表征?义理则是对此系统的说明,以及对其形而上根据的阐发。
王宗传不违《易传》的传统,提出:见天下之赜,见天下之动,圣人之先觉其在兹乎?故《易》象与爻由是而立焉。
使天下后世言无过言、行无妄动,即是象与爻而有得焉,此则圣人作《易》之本心。
对于《周易》而言,显现在人类面前的天地之象是其最初的关注点。
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动复杂纷繁,圣人以“先觉”观象,由是而立卦与爻,指导“天下后世之言动”。
王宗传“力斥象数之弊”,反对执着于卦象研究。
但这并不意味着废除象数,他认为,天地间无非是象,《易》之道存于象中:《易》之道无非象矣。
何则?天之所垂者,象也。
天有弧矢之象,有杵臼之象,有天网天市之象,有天庭天田之象,无一而非象。
(卷29,第359页)《易》是根据天地之象而创作的,天地之象既是作《易》的根据,又是《易》的内容,《易》象就是圣人对天象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易》之道无外乎天象所示之道。
整个《周易》的构成,皆是圣人因象而作:天地之变化见于四时之运动以示乎人,而圣人乃效此变化以为《易》之六爻以示乎人;天垂日月五星之象而吉凶见焉以示乎人,圣人乃象此垂象而为《易》之吉凶以示乎人。
(卷28,第348 页)王宗传将四时之象、日月五星之象、蓍龟之象视作《易》的来源,认为,圣人效法天地之间的变化之象一作《易》之六爻、成《易》之八卦,断定《易》之吉凶。
我们可以看出,圣人作《易》本于其对诸象的效法。
而我们若想把握圣人的真义,也应该从认知象着手。
夫书不能尽难喻之言,言不能尽难传之意。
圣人之意终不可见于天下后世乎?然意之所寓虽不可以言尽,而可以形容求之者,则象是也。
如孟子答问之言多假于譬喻,凡此皆立象也。
……天下之赜至无形也,圣人立是象以象之,又设是卦以囿是象,而穷极是赜,天下之赜无所逃矣。
(卷28,第350-351 页)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圣人之意不能以言语尽述,而可以从圣人所设之比喻或所设之卦象中寻求。
因为,事物的本质隐含在事物之中,任何对它的表述同时即意味着对它的限制,从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只有象是对事物全体的表述,象作为对物自身最接近的表达意味着对它的把握也最完整。
《系辞》中“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的“象”,是指卦象,卦象比拟事物之形状容貌,符示事物之所宜,以穷极事物本身。
理又可以称为法,为法则之义,“夫万物之生,有象有法,法之始兆者谓之象,象之既呈者谓之法。
亦非二物也,相为隐显,相为终始而已矣。
” (卷27,第330 页)法为隐、为无形,而象为有形,因此,王宗传强调立象以尽意,从象中解释蕴含在其中的理。
虽然王宗传认为象很重要,但实际上还是强调理的第一性。
王氏因循邵子的思想,认为理为“画前”之易,圣人法象天地作《易》,是以理为根据的,此理为夫子所开显、发明。
然八卦始于包彝氏,重卦成于文王,当彝、农、黄帝、尧舜之时,重卦未立,而有十三卦之制作,何也?盖三才既设,此理已具,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故通变以宜民,是理也,邵尧夫所谓“画前有易”是也。
吾夫子发明之尔,夫法象莫大乎天地,圣人作《易》必本于天地,故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卷29,第356页)关于邵子所言的“画前原有易” (《击壤集》),“画”是伏羲所画之卦。
邵子的“画前有易”原本是强调伏羲画卦之前的心易。
朱熹将其解释为理,“未画之前,在《易》只是混然一理。
” 王宗传亦与朱子之解相同,认为伏羲画卦之前已经有自然之易存在,“圣人所制之器,岂非像其象邪?惟像其象,故六十四卦未画之前,其道已备矣。
”(卷29,第359页)所以说,圣人作《易》是本于天地的,实质是本于天地之理。
这个自然之易就是自然之天理。
此理寓于卦中,被夫子发明开显出来。
王宗传为r 强调象的形而上本体,重在表达理的先在性,将“画”理解为包彝画卦与文王重卦,不加区分,而意在突出两者之卦都遵从了同一个易理,就是天地之理。
包彝与文王都效法了天地之象,而孔夫子阐发了前两位圣人创卦的根据,就是天地之理。
这个理是卦象产生的根据所在。
易道寓于辞中,由象展现出来,对于理与象的关系,程颐曾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伊川易传序》)的著名命题。
王宗传继承了程氏思想,认为象所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是天道健顺之理,虽然象亦是《周易》的组成部分,但如果缺乏对理的掌握,对《周易》的运用则失去了最为本质的保障而偏离其宗旨,并致使误导人的精神生命。
然则是数也、是象也,不知务其所以然之说也,可乎?夫苟舍是而役役于不可胜计之地,此夫子所谓《易》之过也。
然则舍数与象不可以为《易》,而其过也,乃数与象也。
则金石草木所以为《本草》也,而其杀人也,乃金石草木也。
天下同知《本草》误,误人命,而不知《易》误,误人心。
(《原序》,第3 页)易理为象与数的所以然,如果舍弃易理而追求象数的推演,则象数系统愈演愈繁,“不可胜计”,此为“《易》之过”。
王宗传以金石草木与《本草》的关系为喻,金石草木的种类数不胜数,必须依《本草》中的医学原理为指导,救人性命。
《易》之象数体系繁杂多变,必须以《易》之义理思想作为指导,发明人心。
《易》之旨在于,由象来开显《易》理。
所以,王宗传继王弼的反对汉易拘泥于卦象之说,“泥于象者,象既不足,求之卦变,卦变不足,求之动爻,而《易》之旨愈失矣。
” (卷13,第150页)称这些人为“不知务其所以然” (《原序》,第3 页)。
由《易》象上达天理,从而成就君子之德,才是《周易》的本旨。
二、数生于理、理寓于数《周易》中的“数”一指对万物具有生成意义和规定性的天地之数。
就《系辞》而言,天地之数各自有五,共为五十有五。
二指筮之数,《左传?僖公十五年》记韩简子云:“龟,象也;筮,数也。
”《周易》中,蓍数五十。
关于两者的关系,历代学者做了一系列的说明。
但都不离大衍之数本于天地之数的思想。
王宗传亦认为,《易》之大衍之数取自天地之数。
天地之数“成变化”、“行鬼神”:故《易》于此取天地之数以为大衍之数焉。
天地之数者,一三五七九此天数,五也积而二十有五;二四六八十此地数,五也积而为三十。
合二十有五与三十,是为五十有五。
圣人日,是五十有五数也,运之于天地之间,固足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卷28,第337-338页)天地之数蕴于天地间一切事物,数之积与合的变化促成世间万物之变化,妙运于万物之中。
故《易》取天地之数而成大衍之数,而“弥纶天地”,符示万物之变化。
《易》数本于天地之数的方法是:本此数作《易》,则客有龃龉而不舍者,故即天地之数而去其五以为大衍之数焉。
然去之者非其去之也。
数始于一备于五,小衍之而为十,两其五也;大衍之而为五十,十其五也,则五者在其中矣。
(卷28,第338页)“此数”指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备于五”,大衍之数,以天地之数五为基数,“十其五”而成;小衍之数“两其五”而成。
《系辞》说:“极数知来之谓占”,此数为《易》之数,“极数” 之所以能“知来”,正是因为《易》之数本于天地之数,穷极《易》之数则能把握天地之数,进而把握天地变化之本。
“《易》以极数通神明之德。
故明《易》之道,先举天地之数。
”数虽然能成万物之变化,但是,关于理与数的关系,王宗传基于义理派的立场,认为理为本,数为用,数生于理,理寓于数之中、王宗传在此发展了王弼的易学观点。
王辅嗣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
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四十有九数之极也。
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王弼认为“一”之不用是太极之体,“一”非数,为万物之宗,其余四十九之数由“一”而来,是“一”的体现,象征着天地间的万物。
这里,王弼以老庄的玄学思想解释《周易》之数源于天地之本。
而王宗传继承王弼的理路,将玄学的本体之无,转换为天理,阐发他关于数与理的关系。
《易》有自然之理,斯有自然之数,是理也,一定而不易;故是数也,奇则为奇,耦则为耦,亦一定而不易。
是理也,相因以为用;故是数也,奇以耦成,耦以奇成,亦相因以为用。
是理也,运行而不穷;故是数也,始则有终,终则有始,亦运行而不穷。
然则,是数生于是理,理寓于数,数之所生,理之所在也。
(卷28,第337页)天理自然而然,运行不穷而定然呈现为自然之数。
此定然之数以相积与相合成为天地间万物生成变化的数理法则。
理是数生成的依据,数则体现了理对万物的规定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是沟通形上之理与形下之物的桥梁,也是《易》呈现天理的中介。
《易》之大衍筮法的过程中,通过对天地之数的模拟,体现了《易》本天地而作,《易》之数,就是天地之数,而天地之数是天地之理的体现。
演天地之数,……象两、象三、象时、象闫者,以言圣人立法未尝不循夫天理之自然,而非伪为云尔,故《易》之作以阴阳为宗,曰“象两”云者,以言象阴阳二气之分也;曰“象三”云者,以言二气之分有阴有阳,必有阴阳之中故也;曰“象四时” 云者,以言二气既分,中者为春秋、极者为冬夏故也;曰“象闰” 云者,以言积四时以成岁,更三岁而为闰。
(卷28,第338-339 页)大衍之数的成卦过程是对天地运行呈现出的节气变化规律的模拟。
《系辞》有言:“其出入以度,……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天道周流,又“出入以度”,有“典常”可循。
而把握的途径就是通过奇耦之数象征天道运行的规律,圣人作《易》就是以大衍之数演天地之数,模拟天地变化,符示周天运行的节气转换,并由此来指导人世间的制度的制定。
以天地之数所体现出来的天理,作为人世制度的制定根据。
夫天地之二气之运行也,十有五日一气,四十有五日一节,故一岁之中,凡为气者二十有四,而为节者八,而后四时由此而成。
使其无节,则二气失序矣,制度之立也实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