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

合集下载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一片废墟和巨大的困境。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实现了战后复兴,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市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

同时,日本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等问题,民众生活困苦。

但日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而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逐步踏上了复兴之路。

美国的援助在日本战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美国为了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稳定的盟友,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

这使得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重建工业体系。

同时,美国的市场也为日本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路,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本政府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产业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重点扶持了钢铁、汽车、电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崛起。

日本企业在战后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等管理方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丰田、本田等品牌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

教育在日本的战后复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日本能够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例如,日本在半导体技术方面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为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

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

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

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

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

)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神话的彻底破产及和平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

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

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

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

(注:PeterJ.Schraeder,“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2.)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

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wa,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 ,AfricaWorldPress,Inc.,p.15.)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

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而可以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

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

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

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

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

在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

”在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整理]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整理]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简述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是日本经贸崛起的重要原因,而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刺激。

②长期被低估的汇率制度。

长达20年之久的被低估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促进日本战后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③ 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化。

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日本企业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强化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

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④政府的支持。

战后,日本政府为贯彻实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对本国的贸易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⑤贸易政策的选择。

战后,日本政府为恢复本国经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对进口贸易实施了严格的限制。

⑥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快技术进步。

日本赶上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更抓住了机遇,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

⑦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2、①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区域经济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地理因素是区域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跨国公司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与相互融合。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国家经济崩溃,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的重建和经济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重建过程和经济发展,以及影响日本崛起的因素。

一、战后重建战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修建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和提供住房等,以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发展和重建破坏的城市。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一套新的教育体系,重点培养技术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这些措施为日本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的崛起日本在战后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即重点发展工业部门。

政府提供了贷款和补贴,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关税。

这些举措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了扩大市场,日本政府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

政府提供了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出口补贴等措施以吸引外国投资和增加出口。

日本的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价格也更具竞争力,因此畅销世界各地。

日本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教育和研发投资为了保持竞争力,日本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和研发。

政府增加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拨款,并提供奖学金和研究经费以吸引人才。

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帮助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投资,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企业和技术专家。

五、劳动力市场改革日本政府进行了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了世界著名的雇佣型经济模式。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工资、加强劳动法规和推行全员参与等,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六、国际合作与协调二战后,日本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协调。

日本政府参与了各种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投资协定。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合作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非常重视合作,积极参与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 作组织。例如,日本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
竞争
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例如,在高科技领域,日本与美 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 崛起也对日本经济形成了挑战。
日本面对老龄化社会和经济活力问题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日本社会面临着养老金、医疗保健和劳动力等方面 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提高退休年龄、 改革医疗制度等。
经济活力问题的解决
为提高经济活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和创业,鼓励企业进 行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此外,加大对年轻一代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 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激发经济活力。
贸易往来
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 一。日本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同时向这些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和 高科技产品。
投资合作
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积极进行投资和合作。例如,日本在亚洲的直接投资 总额中占比很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
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加入国际经济体系
日本在战后加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参加了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推进了贸 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
日本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推进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04
经济泡沫和破灭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过度繁荣
经济崩溃和国际金融危机
泡沫破裂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明智的发展策略。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满目疮痍的局面。

工厂被炸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物资极度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

首先,他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日本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稳定了物价,遏制了通货膨胀。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日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迅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化工业转变。

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汽车以其节能、耐用、性价比高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AAAAAA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战略

AAAAAA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战略
四 是 债 权 大 国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历史的遗产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 条件
2、战后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美国的特殊的扶植政策。 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五六十年代世界低廉的原料能源形势。 4)日本作为战败国,支付的战争赔款很少。 5)日本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中来,改善了国际地
2)逮捕战犯,解散法西斯团体。
3)新宪法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权利。
裕仁天皇宣读投降书
东条英机
:“七七”事变主要策划,大举发动侵华战争主谋, 太平洋战争策划者之一,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土肥原贤二、 松井石根 、广田弘毅
说一口流利的北 京话,会说几种 中国方言,九·一 八”事变共谋者, 一手导演成立伪 “满洲国”政权。
美国 1.8 2.7 3.8 0.3
德国 5.7 1.7 2.9 0.6
法国 2.6 1.8 4.2 1.8
英国 0.8 2.9 3.1 1.9
•1992-2001年,消费物价指数仅上涨了2.9%;
•工业生产与效益下降,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 4.5%;
泡沫经 济
泡沫经济: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它 一般是指在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比较低 的情况下,由于过量发行股票和通过炒 卖房地产进行投机而造成股市狂升和地 产暴涨,从而引起的资产过度膨胀。
泡沫经济
与其他国家GDP的增长速度 比较 %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1
日本 5.5 1.7 2.4 -0.3
第五讲 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
战后初期日本的改革
一、美国单独占领 “远东委员会” “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
分区占领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 p.2007Vol.9,No.5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9卷第5期收稿日期:2007-03-22作者简介:刘国华(1963-),男,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问题研究。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刘国华,李 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摘 要: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

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关 键 词:日本;经济外交;政治大国;历史问题中图分类号:D 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7)0520429205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经济力量实际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冲突不大可能发生的时代里,经济力量在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方面将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1]而经济外交则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而进行的外交活动[2]。

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仅失去了对外实施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能力也大为削弱。

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3]。

一、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日本为占领国外市场、改善国际形象、实现政治大国的诉求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的形成、发展时期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他指出:“政府准备首先进行一系列经济外交工作,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定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4]。

1954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

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5]。

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

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英、法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对外援助的意志和欲望也随之大为上升,更加积极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冀图扩大经济势力范围,确保海外资源的稳定供应,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对日本有利的变化。

此时日本政府的大国欲望逐渐上升,经济外交开始更多地考虑政治安全因素,非经济性战略意图日趋明显。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

为保障日本石油供应,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

1973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紧急派遣副首相三木武夫访问中东八国,宣讲日本的“新中东政策”,并带去总额高达3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6],提升了中东石油在日本经济外交中的地位。

同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反思过去对美过分依赖的做法,重新重视外交战略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因此,日本“新中东政策”可以视为日本的经济外交从纯粹的经济行为,转向兼具政治和战略意图的综合性外交政策行为的转折点。

3.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逐步政治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日本政府日益不满足于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宣称要成为“国际国家”,要在国际社会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作用。

1983年,中曾根公开提出要做“政治大国”的口号[7]。

此后,日本政府一改在国际活动中的低姿态形象,积极宣传其大国政策。

1983年1月,中曾根在访美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就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来说,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8]。

为实现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的平起平坐,日本政府特别强调通过开展经济外交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对外战略型援助也大幅度增加。

1980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宣称:对外经济援助是“为确保广义上的安全保障”所必不可少的,是为其政治大国铺路的“经费”[9]。

此后,日本大幅度扩大了对外经济援助的规模,利用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援助疲劳”之际,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国,并在1991—1995年连续五年占据世界上“最大对外援助国”的冠军宝座[10]。

4.冷战结束至今:经济外交日益政治化,其功能日益被政治外交所取代冷战的结束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给整个日本外交包括经济外交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为日本政治大国的诉求提供了新的机遇。

而此时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对外推行经济外交的能力也大为削弱。

因此,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政治外交的作用,希冀通过政治外交来谋求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弥补其因经济地位下降而带来的外交地位的下降。

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与核心作用开始被强有力的、积极主动的政治外交所取代。

其对外经济援助的政治目的更加明显,开始关注受援国的民主化、人权、军费支出及武器进出口状况等。

其中对外援助四原则的制定更是标志着日本经济外交的政治化,并日益成为日本推行政治外交的重要工具。

二、日本经济外交所取得的成绩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从政治角度看:加速了日本政治大国进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通过赔偿外交的开展,打开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从此迈出了重返亚洲政治舞台的重要一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与部分亚洲国家的历史问题,为向世界展示和平主义的新日本,消除战前日本给世界的印象,促进日本重返国际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经济高度发展后,实力迅速增强的日本加大了对外经济援助的力度,对外援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使日本“富裕、爱好和平”的发达国家形象深入人心。

80年代,通过经济外交的开展以及强化经济援助的政治使命,日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日本是“富有爱心”的发达国家,理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际社会接受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作了良好的铺垫。

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强有力的经济外交使日本从“为国际作贡献”阶段过渡到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拥有较强软实力的“政治大国”阶段,部分地实现了其外交的、战略的意图。

2.从经济角度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以对外援助、贸易和投资的方式推进经济外交,成功地使经济外交成为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铺路石。

战后日本通过战争赔偿,占领了东南亚产品市场。

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额1955年为3.84亿日元,实施战争赔偿后1961年猛增至10.32亿日元[11],足见赔偿的功效。

赔偿实际上为日本产品特别是当时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机械产品提供了出口补贴,为日本打开东南亚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对外实施了大规模的政府开发援助,通过对受援国附加必须购买日本产品的要求,加之大量的广告宣传,不但使一批企业成功地走向世界成为强大的跨国企业集团,而且使“日本制造”以高端、高品质享誉全球。

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日元贷款为日本汽车、电子产品独霸中国市场起到铺034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路的作用。

正如当年流行的广告词“有路必有丰田车”所指的“路”就是用日本的援助贷款建成的。

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经济外交对延缓经济的衰退,实现经济早日复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促使日本经济逐渐走出低谷,重新走上了增长的轨道。

3.从文化角度看:扩展了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通过经济外交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援助,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扩大了日本的文化影响,提升了国家形象。

基于语言伸展到哪里,就会把所负载的文化价值观带到哪里,日本政府把推广日语看做是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让世界了解日本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出资大力向海外推进日语教育,使海外学习日语的人数猛增。

据统计,1990年在海外的日语学习人数为98万人,1998年猛增到209万人[12]。

日语学习人数的激增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化在世界的流行,扩展了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日本文化,不但提升了日本的软实力,还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日本的漫画不仅在其国内畅销,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及欧美拥有广大的读者。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1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13]。

三、日本开展经济外交的制肘因素虽然日本的经济外交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开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历史观”导致了经济外交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沟通基础因日本侵略战争而形成的“历史问题”,已成为日本进一步发展与邻国关系的巨大障碍。

历史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将关系到日本与受害国关系的走向。

在日本,由于战后在思想领域并没有对侵略战争进行彻底的总结和反省,近代以来形成的战争观、国家观、历史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很多人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分认识模糊,认为战争只有“胜利的战争”和“失败的战争”之分,这也是日本企图否定“东京审判”的舆论基础。

至今,日本国民中仍有人认为,日本发动对亚洲的侵略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战犯受到惩罚只是因为日本战败而已,“如果日本战胜了,那些甲级战犯都是英雄”。

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不仅令受害国人民难以接受,也违背了人类普遍认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理所当然地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邻国的强烈反对。

日本经济外交一直没有解决二战侵略在亚洲民众心中留下的阴影,也难以在舆论塑造上跨越历史问题。

因为经济外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日本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这种恶劣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外交的作用。

2.经济外交受到政治外交的强有力牵制在外交实践中,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两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共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