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
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
《苏州园林》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doc

《苏州园林》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一、激趣以导入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 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 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
(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附:板书设计13.苏州园林叶圣陶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处处入画注意:角落、门窗、色彩二、教学过程:《苏州园林》教学实录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生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ppt课件

•
•
•
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具体 特征
•
假山池沼—讲究配合④〔引〕
局部
花草树木—讲究映衬⑤作、打、举〔〕主〕 花墙廊子—讲究层次⑥〔举〕 每个角落—图画美⑦
•
门窗—图案美⑧ 〔作、举〕细部
•
建筑颜色—色彩美⑨
〔次〕
• 结论:美不胜收⑩
• 作业:课后习题的第四大题 任选题
•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中欠缺的地方, 诗文中表情达意差的地方。
•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 •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意和裁断。
• 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 〔从文中找〕
• 为了到达入画的目的,设计 者和匠师们有哪四个“讲究 〞?
• 你认为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说 明顺序?
完成或到达了四个讲究后苏州 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 吗?
• 显然不是。因为“每个角 落都注意图画美〞〔7到9
自然段〕
根本的说明方法
• 举例子: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可使文章 的血肉饱满。
• 打比方:形象的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 明的对象形象可感。〔注意与比喻的区 别〕
• 分类别:将复杂的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作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性
• 蔷薇〔qiáng wēi〕 镂〔 lòu 〕
• 嶙峋〔lín xún 〕:本文指山石等突兀、 重叠。也有形容人消瘦的意思。
• 斟酌〔zhēn zhuó〕 :考虑事情或文字 等是否可行或恰当。
• 鉴赏:鉴定和欣赏。
•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 宜的方法。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 同的园林。
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 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到达 什么目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赏析《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以上只是《苏州园林》的部分原文,全文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析,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苏州园林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悉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把握全文结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
细读课文,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特点。
(标本-完美的图画—四个讲究、三个细节)理解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出示对联)师:俗语说“上有天堂”,大家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下有苏杭)投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还有两幅对联: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明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总的赞美了苏杭,而第2、3联,明确得写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他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
二、了解作者、解题大家看课本105页的注释,补充:叶圣陶先生,江苏苏州人,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而且有深厚的感情。
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所写的序言。
知道什么是序言吗?序言: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而这篇文章就是介绍摄影集《苏州园林》的。
大家看注释,课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诸”字是许多的意思,就是说,这篇课文不是单独讲某一个的,而是总的讲苏州园林。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还有沧浪亭、狮子林、留园。
“寄深眷”表明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切情意。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
检测字词1、注音:轩榭(xuan xie)重峦叠嶂(chong luan die zhang)丘壑(qiu he)嶙峋(lin xun)相间(xiang jian)蔷薇(qiang wei)池沼(chi zhao)应地制宜(ying di zhi yi)2、解释词语:(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前言《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该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2. 掌握并习得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文本和生活实际中广泛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文本阅读: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生词学习:对不熟悉的生词进行解释,让学生熟悉这些生词的含义和用法。
(3)重点句型: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型,并讨论句型中用词和语法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和讨论: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消化掌握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了解苏州园林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展示法:通过投影等方式,展示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苏州园林的构造和特点。
(3)课堂文本阅读: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听懂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特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彼此交流对文章的看法、理解和反应,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5)个人作业:布置个人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媒介,展示苏州园林的神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学习和思考。
2. 阅读教学1)第一次阅读首先,让学生跟着老师读一遍全文,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生词,并协助学生分析生词的词义、词性和用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课文《苏州园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园林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州园林的美。
学生分享对苏州园林的初步了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根据自读感受,提出问题。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
每组选取一段描写,进行深入剖析。
4.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全班讨论。
5.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尝试描写一个熟悉的景点。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6.课堂小结四、课文内容解析1.课文概述《苏州园林》是一篇描绘苏州园林美景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2.课文分析第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
第二段:分析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
第三段:描绘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
第四段:展现苏州园林的植被特色。
3.课文重点句解析“苏州园林甲天下,天下园林甲苏州”:强调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地位。
“山水萦绕,曲径通幽”:描绘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
“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展现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描绘苏州园林的植被特色。
五、教学反思2.学生在写作实践环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了写作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还需加强课堂纪律意识。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苏州园林》。
2.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描写。
3.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预习导学】
1、辨明字音: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
镂()空蔷薇()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布局:
映衬:
别具匠心:
自出心裁:
3、走进叶圣陶
【课堂教学研讨】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思考: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有代表性的园林
2、请同学们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概括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图画”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起到什么作用?
3、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请具体说明。
5、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四、研讨赏析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
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2、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即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出了客观评价。
请判断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不感到寂寞。
()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
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
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六、课堂练习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
绿地是城市之肺。
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
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
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
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
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
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
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
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过滤阻挡吸收B.过滤吸收阻挡
C.吸收阻挡过滤D.阻挡过滤吸收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
(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
(至少答出6点)
(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