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赶圩归来阿里里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反思

小学音乐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反思

小学音乐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反思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二、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3、激发学生对民族的爱好二、教学重难点:唱好十六分音符;熟悉波音三、 教学用具:课件,风琴四、教学进程:一、导入: 师:同窗们在上课之前,教师请同窗们看一些漂亮的衣饰。

直接出示图片(不一样式的彝族服装)问:(同窗们,你明白这是哪个民族吗?)彝族人们的衣饰样式多样,各具特色,色彩也很艳丽。

再次出示赶集时的喧闹场景(同窗们,你们看这确实是他们赶集时的情景,那你明白什么是赶集吗?)这确实是他们赶集时候的情景。

二、聆听歌曲:师:彝族人民喜爱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们那里山美,水美,歌声更美,下面,咱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师范唱)从中你发觉了哪句歌词最多?生:阿哩哩 师:歌词中最多的确实是阿哩哩了,这确实是彝族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高兴的时候就会唱阿哩哩,此刻让咱们跟他们学一学。

师:同窗们在谱子里还发觉了什么?在这首歌曲里面有一个波音记号你们发觉没有? 生:发觉了! 师:谁能找出来?(学生找出来后,教师问是上波音仍是下波音,上波音又应该如何唱?) 率领学生一路学唱带有波音记号的歌词 3、学唱歌曲: 教师先弹奏一遍旋律,请学生认真聆听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指出不足的地方(注意音准) 有情感的演唱 注意:强调有波音记号的歌词 师:教师发觉适才唱词的时候,波音记号尚未表现出来。

(师生一路解决)处置衬词“啊哩哩” 师再次问:在这首歌曲当中运用最多的是哪句词? 生:“啊哩哩”! 师: “啊哩哩”是什么意思呢?生:很快乐!师:想唱好彝族歌曲呢,唱好“啊哩哩”很关键!因为它代表了彝族人民的心情是很欢乐的。

第一咱们看第一句的“啊哩哩”应该如何唱呢?(处置啊哩哩的唱法)4、师再次为歌曲伴奏(学生自由发挥)五、教授舞步歌曲学会了以后,大伙儿想不想跟教师学习几个简单的动作?好,请起立。

教授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师边讲解边示范:带动学生。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传统的村寨踏歌,它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赶圩的场景和心情。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村寨踏歌的特点和起源,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表达出赶圩的场景和心情;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2. 村寨踏歌的特点和起源;3. 赶圩的场景和心情。

三、教学方法1. 听课教学法: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曲,感受其中的旋律和情感;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互相学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赶圩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赶圩的兴趣,并提问:“你们了解赶圩吗?它在什么时候进行?有什么特点?”2. 学习歌曲: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音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含义。

然后,分段教学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反复听、跟唱,掌握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演唱技巧。

3. 合唱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学唱一段歌词和旋律,通过合作练习和互相学习,争取熟练掌握整首歌曲。

4. 情感体验:请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并请求他们表达出赶圩时的场景和心情,如:“我们劳作一整年,终于有了收获,赶圩归来,我们笑逐颜开!”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听歌学习和合唱中的参与程度,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肯定;2. 学唱水平评价: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以及演唱技巧的运用水平;3. 情感体验评价:学生能否通过演唱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赶圩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表达。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南方圩日的风情,感受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民族特色和喜悦气氛。

2.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介绍,包括圩日的由来、意义和南方地区的特点。

2.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分析,重点讲解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元素。

3. 合唱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学唱,理解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歌曲中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的把握,合唱部分的协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圩日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合唱,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曲谱、歌词和背景介绍。

2. 教学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进行合唱练习。

3. 教学用具:指挥棒、节拍器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南方圩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圩日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歌曲的背景介绍,包括圩日的由来、意义和南方地区的特点。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重点讲解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元素。

3. 学唱歌曲:从单声部开始学唱,逐渐过渡到合唱部分。

在学唱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

4. 合唱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协调合唱。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元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圩日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圩日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桂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桂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桂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广西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曲背景和意境。

2.学习歌曲的节奏、乐曲形式和动态特征。

3.锻炼学生的听觉和唱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学习歌曲的节奏和乐曲形式。

2.教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调整音高。

3.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歌曲的演唱。

三、教学难点1.歌曲节奏和乐曲形式的理解和表达。

2.调整音高和合唱技巧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1. 欣赏歌曲播放广西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音乐,让学生用心聆听,把握歌曲的节奏和乐曲形式,体验歌曲的意境。

2. 歌曲教学1.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调整音高。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音高程度,选择合适的音区练习歌曲。

2.练习歌曲的节奏和乐曲形式。

老师教授歌曲的节奏和乐曲形式,并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乐器伴奏,进行演奏练习。

3.合唱演唱。

老师带领学生练习歌曲的合唱部分,逐渐加大音量和强度,让整个班级同学一起合唱。

3. 团队合作1.分组合作。

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不同的组员,同时指派每组一位组长和一位音乐指导员。

2.练习演唱。

每组在指导员的带领下,进行歌曲的合唱练习,不断完善细节表达。

组长要带领组员积极讨论、协作合作,互相调整声音和节奏。

3.演唱展示。

组与组之间进行演唱对比,同时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同学进行听评,督促学生不断提高歌曲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本堂课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歌曲教学和团队合作,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特别是在调整音高和合唱技巧方面,要更加注重练习和巩固。

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益,享受美妙的音乐之声。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瑶族音乐的特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掌握简单的瑶族舞蹈动作。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瑶族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瑶族舞蹈动作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课件:瑶族风情图片、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音频、舞蹈动作分解图。

2.教学道具:瑶族服饰、头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初步感受瑶族音乐的风格。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二)歌曲教学1.教师介绍歌曲背景,讲解瑶族音乐的特点。

2.分组讨论:歌曲中体现了哪些瑶族文化特点?3.教师逐句教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4.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5.集体演唱,感受歌曲的整体效果。

(三)舞蹈动作教学1.教师展示瑶族舞蹈动作,让学生初步了解舞蹈特点。

2.分组讨论:舞蹈动作与歌曲旋律的匹配关系。

3.教师分解舞蹈动作,逐个指导学生掌握。

4.学生自主练习舞蹈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5.集体表演,感受舞蹈与歌曲的结合。

(四)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瑶族音乐和舞蹈的喜爱。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和舞蹈,感受瑶族文化。

2.搜集瑶族的其他音乐和舞蹈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瑶族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部分学生在舞蹈动作掌握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瑶族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瑶族舞蹈动作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村寨踏歌是一种源自中国农村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村寨踏歌中的一首经典歌曲,歌词朴实真挚,旋律优美动人,是体现农民日常生活情感的典型作品。

这首歌曲记录了农村人民在赶圩时的场景和情感体验,歌颂了农民的勤劳和朴实品格。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感受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通过教学,学生将能够领略到村寨踏歌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农村文化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1.2 研究意义《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蕴含丰富民间文化和乡土情怀的村寨踏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通过深入研究这首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授《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

通过学习、理解和演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和领悟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通过学习这首村寨踏歌,学生可以体会到音乐对人们生活的熏陶和影响,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歌曲简介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歌,歌曲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农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真实,表达了农民劳动者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首《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通过教学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增进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精选)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精选)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目标:通过学唱广西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情,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

教学准备:cAI课件录音机竖笛电子琴投影仪打击乐器教学重难点:学生能用甜美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发声训练1、歌曲《雨花石》2、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三、竖笛吹奏训练1、《红河谷》2、《牧场上的家》3、合奏《我怎样长大》4、学习吹奏《赶圩归来啊哩哩》的5—8小节四、课题引入刚才吹奏的曲子,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风味的曲子吗?(抽生回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彝家欣赏彝族风情吧。

五、欣赏cAI课件制作的mV介绍彝族风情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中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

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的服饰十分精美,花包头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赶圩、外出,姑娘们都要带上美丽的花包头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

凉山彝族男子喜欢披“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做工十分考究,有白、灰、青等色,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

彝族小伙子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日二十四日前后几天举行,贵州彝族则在农历六月初六左右进行。

现在火把节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斗牛、摔跤、跑马、选美、对歌、舞蹈、射箭、等各种娱乐性活动,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曾有古诗这样描绘火把节之夜的.美景:“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充满朴实情感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它以独特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表达了农民赶圩的艰辛与喜悦,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和分析两个方面,介绍如何在课堂中教授《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民歌。

一、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1)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曲调;2)唱出《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旋律;3)理解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4)加深对中国农村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2.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的互动,引出赶圩活动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欣赏歌曲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录音,让学生放松身心,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三步:学习歌词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能力,适当简化歌词,分段教授,学生跟唱。

第四步:练习旋律由老师带领学生唱几句歌词,学生跟唱,熟悉歌曲旋律。

第五步:理解主题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分享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六步:展示农村生活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展示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欢乐心情,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步:合唱演唱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歌词段落,进行合唱演唱。

第八步:总结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歌曲的歌词和旋律,主题和情感等。

3.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情景导入、欣赏歌曲、学习歌词、练习旋律、交流讨论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听力、发音、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歌曲的欣赏程度和参与程度;2)学生是否能准确地唱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3)学生对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4)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展示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理解。

二、分析1. 文化体验这首歌曲展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和唱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农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材分析:
本首歌曲选自小学音乐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明祖风格的歌曲。

4/4拍,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的场面。

歌曲以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更为热烈。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里里》,并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2、创编歌曲的伴奏,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歌曲的学唱
教学难点:
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电子琴、打击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视屏(直接出示)问:看完视屏,谁能告诉老师这是哪个民族的?
2、出示课题《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新授课
1、学唱第一部分
(1)、师:请同学们先来聆听一遍歌曲,想一想题目中“赶圩”是什么意思,你从歌中听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那歌曲又分几个部分?
(2)、师:“赶圩”就是赶集的意思。

进一步解释:彝族大多生活在山中,城市里面的超市、专卖店、网络交易等方便的交易方式,在彝族山区是见不到的,因此,赶集就成了彝族的互通信息、交换商品的重要方式了。

而“啊哩哩”是高兴的意思,在歌曲的末尾加上“啊哩哩”,代表一种愉快的情绪流露。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赶集归来很高兴!
(3)、师: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歌页中哪个音乐记号以前没有见过?解释波音,是波音中的一种上波音,遇到它应该快速的唱三个音“232”,(4)、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5)、解决第一部分学唱不好的地方
2、学唱第二部分
(1)、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先由老师范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听旋律上有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唱第二部分
3、完整的演唱第一段歌词
(1)、跟老师的伴奏完整的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词。

(2)、师:同学们,这首歌曲虽然有四段歌词,但他们的旋律是完全相同的,后三段大家能不能跟随老师的琴声,一起唱一遍。

(3)、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处理歌曲:
(1)、师:同学们,学唱完了这首歌曲,那么想一想你们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更合适呢?
(师提示第一部分歌词描述彝族姑娘赶集回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第二部分是表现彝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2)、师:你们解释的非常到位,那么你们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唱一唱?
(3)、学生跟磁带的伴奏完整的演唱全曲。

三、创编(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唱完了这首歌曲,也从歌曲中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接下来我们要用乐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在伴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三种乐器伴奏的节奏(看大屏),我们分别练习一下,用拍手打出节奏。

a、师:(出示大屏)第一个出示双响筒的节奏,
××××××××׀××××××××׀××××××××׀××××××××׀
׀0××0××׀0××0 ××׀0××0 ××׀0××0 ×׀
(中间出错了要及时纠正,)好,我们再来一遍,能不能在拍的更齐一些?
b、师:我们看第二个串铃的节奏:(大屏出示)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 0 ×0 ×׀0×0×0××׀
c、师:×- ×- ׀×- ×- ׀×- ×-׀×- ×- ׀×- ×- ׀×- ×-׀×-×-׀×-×-׀
(2)、师:那你们想不想随着音乐的伴奏真正的为歌曲伴奏呢?,老师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前后桌为小组,你们先练习一下。

(3)、师:哪一组愿意用打击乐为歌曲第一段伴奏?其他同学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的。

(伴奏完中间有出错的地方要及时纠正,避免下一组上来再出错)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彝族风情,学习彝族分割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了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好的民族特色的音乐可以带到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分享。

好,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