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题(含答案)(2)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序幕
22.美国密勒氏报评论:“(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个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材料反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①淞沪会战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孟良崮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文中“毛泽东先生来了”是指毛泽东
A.签署《双十协定》B.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C.应邀参加重庆谈判D.参加日本投降仪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4.1947—1948年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实行B.北平的和平解放
C.农村经济的发展D.敌后战场的开辟
15.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挥师南下,这次军事行动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地图和“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可知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正确;全面防御和重点防御是1946年和1947年,与材料无关,排除AB;战略决战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排除D。故选C。
2.D
解析:D
历史解放战争试题

历史解放战争试题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团的导游,你把下列旅游景点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一下介绍给你的游客①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②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④鞍山钢铁集团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答案】D【解析】辽沈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运动发生在建国初期,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鞍钢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
【考点】中国的民主革命·各时期·各时期的重要事件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解答关键是提取题干中“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等信息.“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是在1947年,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C、D三项都是在1948年底到1949年,不符合时间,也不符合题意.3.联新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报道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不单是中国的共产党与自由主义者,即使是一般的银行家和商人,现在也都逐渐感觉到美国对华的两面干涉政策。
”这则报道的背景是美国A.在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主权出卖中国利益B.在一战期间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C.在“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对华侵略D.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一战(1914-1918年)及巴黎和会(191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故排除A、B;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导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故选D。
高二历史解放战争试题

高二历史解放战争试题1.解放战争时期,下列重大战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②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③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④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和沈阳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是1946年的全面进攻时期,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是在1947年初的重点进攻时期,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和沈阳是1948年底的辽沈战役,故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2.1945年,晏阳初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
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蒋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
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
”对此后蒋介石与“对手”的战争态势的表述正确的是A.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迫使蒋介石退守台湾B.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完成C.国民党军队在以蚌埠为中心的徐州会战中败北,战略决战结束D.1945年9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渡江战役标志着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故A项正确;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故B项错误;战略决战结束的是平津战役,故C项错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是1946年,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渡江战役)。
3.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1943年出版)一书说,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
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为工作重心转移的准备措施【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关注的是农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排除A项;1948 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排除C项;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项。
【答案】B2018年题组1.(2018·江苏高考·1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考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A.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后B.三大战役胜利后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D.渡江战役胜利后2.在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军事行动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3.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A.减租减息政策B.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D.交租交息政策4.下图是1947年在解放区拍摄的一张照片,它反映的主题是()A.土地改革B.重庆谈判C.三大战役D.解放南京5.毛泽东的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A.解放南京B.挺进大别山C.转战陕北D.解放长江以北地区6.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概括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退而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是()A.北京B.延安C.沈阳D.南京7.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放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农民迅速掀起了一场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这场运动是()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秋收革命D.土地改革9.1949年春,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时,毛泽东对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原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说:“北平和平解放,宜生兄功不可没。
”这里的“宜生”是指()A.李宗仁B.张学良C.佟麟阁D.傅作义10.某校戏剧社的同学正在排演反映解放战争历史的课本剧,准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出场顺序应该是()①千里跃进大别山②百万雄师过大江③大军决战扭乾坤④转战陕北歼强敌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②③11.1947年夏,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1)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台儿庄战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① D.①②④2.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3.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
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A.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C.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4.小明在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5.观察“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的场景和人物后,可以判断该照片应拍摄于()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重庆谈判时期6.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A.中共一大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第一届政协7.上海纪实频道的讲述栏目《档案》越来越引起观众的追看与共鸣。
它的选题很广,涉及了包括三大战役等中外关注的内容。
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8.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C.《资政新篇》 D.《土地改革法》9.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A.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B.讨论停战问题C.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D.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10.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军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是()A.邓小平 B.周恩来 C.彭德怀 D.朱德11.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覆灭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的结束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2.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放战争试题与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
”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A. 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B. 内战与和平之争C.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D. 是否争取外援之争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3. 国民党民主派柳亚子先生赋诗称颂毛泽东赴的某一行动是“霖雨苍生”、“弥天大勇”。
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去()A. 秋收起义B. 井冈山会师C. 长征D. 重庆谈判4.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
”你知道毛泽东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A.上海B.广州C.重庆D.西安5.“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
”其中的“先生”是指()A.蒋介石B.毛泽东C.周恩来D.王若飞6.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
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B. 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C. 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D. 谈判有一定成果7.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
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A.签订《双十协定》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C.全面内战的爆发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8.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对他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这说明国民党()A. 内战是真,和谈是假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C. 根本不把中共放在眼里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9.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9年秋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测试题第七单元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B.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 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2.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A. 锦州解放B. 徐州解放C. 南京解放D. 北平解放3.毛泽东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的是下列哪次战役()A. 渡江战役B. 辽沈战役C. 淮海战役D. 平津战役4.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
这座城市是()A. 北平B. 南京C. 武汉D. 上海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是()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打土豪,分田地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 要和平,争民主6.高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A. 北伐战争B. 十年内战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7.毛泽东的诗篇中,反映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实施渡江战役的历史事件是()A.黄洋界上炮声隆,我自岿然不动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战争”是指()A. 护国战争B. 北伐战争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 挺进大别山B. 辽沈战役C. 百万雄狮过长江D. 横扫大西南10.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淮海战役B. 台儿庄战役C. 平型关大捷D. 渡江战役11.《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