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课程总结

城市地理学课程总结
城市地理学课程总结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类课程)

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课程论文题目: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姓名:李柄爵

院系:规划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级: 2010级

学号: 2010026145

地理区位对楚雄市发展的影响

地理区位与地理位臵有着密切联系但存在差别。地理位臵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交通影响和区位影响。

对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可看出,沿海一带的城市相比较内地的城市而言经济更为发达,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一个很好的海港,水运的便利对其交通运输提供很好的有利条件,使整个长江流域成为其经济流通的经济链,使其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促进。

楚雄州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全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

区位因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位论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主要是其中的经济现象。

区位因子对在地理空间上以不同的结构影响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六方面:

(一)自然因子

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性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大气、土地和在地表上各处都能找到的那部分原料,这类因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不大。另一类是局地性自然条件和资源,这是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如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而形成的特定气候区、土壤区和生物区及相应的自然资源;同地球内外营力组合有关的矿产分布;受河流与地貌结合制约的水力资源等。某些局地性资源,在分布范围和数量上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我国热带橡胶的生产环境,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等。局地性自然因子对于产业区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及工厂的增加,楚雄市的气候特征日益明显。通过楚雄市气象站资料和南华气象站的对比分析可看出,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情况。

1986年以前楚雄城郊年平均温差在1一下,自1986年以后楚雄城郊年平均温差增加到1以上,从1992年开始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楚雄市城市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的增长及环境的改变,使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从1996年之

后年平均温差增加到两度以上。到21世纪初期出现了波动起伏的变化趋势。 0

1

2

3198019821985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2005

楚雄市1985-2005热岛强度年际变化

年份热岛强度温差

楚雄市属北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冬春降水偏少;2002年度年平均气温16.7oC 。

土地以紫色土、水稻土、红壤和黄棕壤为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2300米的东部坝区,占土地面积的32.4%;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62%;红壤占26.1%;黄棕壤分布于海拔2300米以上的冷凉地带,土层较厚,占8%。

境内矿产资源储量较多的有煤、油页岩、金、铜、铅、锌、石灰石。褐煤储量8870万吨,无烟煤储量1993万吨。油页岩储量122.4万吨,铅锌矿石储量87万吨。石灰石分布广,此外还有楚石(大理石)、石棉等。楚雄境内常见木本植物有40多种,草本植物20多种,牛肝菌、松茸等食用菌30多种,野生中草药64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野生三七、天麻、茯苓、五味子、小棕包等

56种。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519种,其中两栖类29种,爬行类56种,鸟类329种,兽类105种,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蜂猴、白鹇等64种。位于市境西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有名贵植物1480多种,鸟兽460种,两栖爬行动物46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26种,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观察站,是森林生态研究基地之一。

(二)运输因子

区位论在分析区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联系时,十分注重运输因子,因为居于不同位臵的自然和经济要素间的组合要通过运输来实现。早期的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主要考虑原料和运费的问题。现代地理学区位研究中,依然注重交通因素的影响。

楚雄东连昆明,西临大理、丽江,南毗玉溪、普洱,北接攀枝花,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7个州市的必经要道和北上四川的重要通道。不仅是滇中城市群与滇西城市群的连接点,也是中国通往缅甸和澜沧江流域和南下东南亚的门户。但楚雄作为滇中整体实力较弱的州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三)集聚因子

区位论中的集聚因子,包括产业在区域空间布臵中的集中和分散两个方面。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具有降低运输成本,成组布局、便于协作,加强信息交流,利用已有市场区位扩大市

场服务范围,利用原有城镇市政设施减少社会总费用等益处。与此相反,分散则可以避开诸如地价上升、场地拥挤、劳力供应紧张、污染严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集聚问题,是区域结构合理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楚雄市在发展中立足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特色旅游业等),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城市形成良好的产业互补,实现产业互动,加快产业聚集,增强辐射能力,努力打造云南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城市。

(四)劳力因子

劳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保证,但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地理分布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子。

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人力资源是否充足会影响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人口去发展。2009年末,楚雄州常住人口270.1万人,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州总人口2619619人,比上年末增加15920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221140人,非农业人口398479人。人口数量的充足,促进了楚雄市的经济的大力发展。(五)市场因子

市场因子对区位的影响包括:①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臵与距离,②市场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③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后二方面往往构成市场和城市的等级序列。

在滇中城市群建立以后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哪个城市适合发展金融、工业、农业、旅游业、居住等都将进行合理的布局,各得其所,使得城市群形成一个体系。”他认为,只有通过四城的整合,使滇中各城市形成一个整体,未来才具备与省外其他城市竞争的实力。

(六)其它因子

其它因子包括行为、技术进步、文化、时间等因子。其中技术进步因子对于区位的影响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显示出来的。楚雄市2010年的各项数据综合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427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780万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937198万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41759万元,增长13.6%(详见附表1)。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10.1:56.6:33.3调整为2010年的10:57.1:32.9,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59.5%和34.2%。非烟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057万元,增长17.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7%。

就业:

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8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增长4%,其中:乡村从业人员22.6万人,增长0.9%;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5.46万人,增长3.4%;城乡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89万人,增长18.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3.85万人,增长1

4.9%。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市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05人,比上年末增加1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011万元(现价),增长4%(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130021万元,下降 2%;林业产值32635万元,增长15.3%;畜牧业产值88059万元,增长10%;渔业产值5296万元,下降4.9%。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34.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据快报数,辖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47881万元,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52829万元,增长30.3%,其中:轻工业产值795223万元,增长17%,重工业产值657606万元,增长51%。辖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90930万元,增长15.3%(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下同),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48.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9221万元,增长17.7%,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465680万元,增长13.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56261万元,增长 17.6%;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增加值60148万元,增长77%;医药制造业增加值11815万元,增长1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15403万元,增长30.7%。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据快报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235万元,增长29.6%,拉动全市GDP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475601万元,增长24.1%;房地产投资260819万元,增长27.5%;农村非农户投资34922万元,增长3.2倍;农村私人投资30893万元,增长33.9%。

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交通运输、邮电、电力事业快速发展。年末辖区公路通车里程达9244.3公里(包括村组公路),市乡公路油路里程254.56公里,弹石路99.34公里,市乡公路等级率92.45%,硬化率60.91%。拥有营运车辆7013辆,增长13.4%。

邮电业务总收入38151万元,增长22.1%。年末拥有固定电话11.26万部,下降1.5%,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0.18部/百人,比上年每百人减少2.26部;年末移动电话拥有47.79万部,增长41.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4.96部/百人,比上年每百人提高18.57部;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达127018户,增长47.3%。

年末全市拥有110千伏变电站7个,容量达48.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18.6千米;有35千伏变电站26个,容量达20.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582.7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达5022千米;通电覆盖率达100%,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据快报数,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789万元,增长20.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61717万元,增长21.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5072万元,增长17.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10338万元,增长20.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6451万元,增长16.1%。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达469336万元,增长18.1%,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占零售总额比重达87.4%。

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据招商部门统计,全年辖区共实施州外国内招商引资项目54项,项目协议总投资825031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49478万元,增长33.7%;54个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097万元,增长30%。

据外贸部门统计,全年辖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804万美元,增长66.8%,其中:出口额5514万美元,增长78.3%;进口额290万美元,下降 25.1%。市属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717万美元,下降25.4%。

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12.97万人次,增长19.3%;海外旅游者10731人次,增长11.3%。实现旅游总收入95875万元,增长33.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27万元,增长8.6%。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云贵高原 摘要 云贵高原,中国第四大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哀牢山以东和东南丘陵以西,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全境,广西西北部和川、湘、鄂边境,其相关延伸部份更甚至包括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掸邦高原和泰国北部。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多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典型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到处都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等。地势较高,平均气温比起相同纬度省城为低,但因纬度低,故冬季不比中国温带地区那么寒冷,在夏天也不会有酷热难当的天气,有“四季如春”的美名。 关键词 熔岩地貌剪纸黄果树瀑布 正文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湖南省雪峰山。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2000米,是中国的第四大高原。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破碎,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关山险峻。尤其是贵州高原,实际上是一个山地性的高原。人们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崎岖不平的高原地形。 1.自然

1.1地貌 云贵高原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 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主要农业区 1.1.1岩溶地貌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以前,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质纯而面积广大的石灰岩。石灰岩沉积厚度达三五千米以上,约占当地沉积地层总厚度的百分之七十。这便为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们又被地壳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形成海拔一两千米的大高原,有利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的进行。高原上的许多湖泊,如洱海、滇池就是由地层断裂陷落而形成的“断层湖”。同时,裂隙节理发育,有利于雨水进入岩石裂缝,加速溶蚀作用。地表水遇到地下溶洞,就会突然消失变成伏流(暗河)。因此,在石灰岩地区,到处可以看到秀丽多姿的石林,深邃曲折的溶洞,忽隐忽现的暗河和一座座横跨河谷的“天生桥”。山奇水秀,妩媚多姿。 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便形成了云贵高原极为发育的岩溶地貌,其面积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任何国家所不及。 1.2气候 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河谷至山顶分别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热量条件。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南多北少,≥10℃的积温,元江、河口地区在8 000℃以上,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在 1 400℃以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出现南亚热带的“飞地”,为7 000~8 000℃。热量资源年内各月分配相对均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论文 云南

《旅游地理概述》课 课程论文 题目: 云南---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院系名称:艺术设计专业班级:时尚设计103 学生姓名:顾佳敏学号: 10404040321 2012 年5 月01 日

云南----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几乎并排地经这里流向远方,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乐土.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从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形成各种植物、花卉的大量分布,使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香料之乡”、“药物宝库”等美誉。茂密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形成云南野生动物堪称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 下面就几个比较有知名度的景点简要介绍一下 1、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从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315公里,可达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城中心镇,距昆明659公里,乘飞机50分钟可达。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中甸共有著名旅游景点24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

精选最新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论文范文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 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国城市的地理环境方面,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浅析瑞安市的区位条件及其作用 【摘要】瑞安是浙江省下辖的县级市,由地级温州市代管,位居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是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又是浙江省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瑞安气候宜人,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捷,民营经济发达,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较好。但是,瑞安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也待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瑞安市更好更快更高发展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浙江瑞安;区位条件;区位优势;城市发展;产业发展 1引言 研究城市发展,进行城市规划,不可不分析城市的区位条件和区位优势。尤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中,城市发展面临着更加扩大的开放趋势,大流通和大市场观念不可避免地融入城市经济的运行机制,故而城市区位条件带来的区位优势也将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将产生重大的影响。[1] 学术界有相当多关于大城市的区位分析,且一般来说是针对某一个区位条件来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而瑞安市,是浙江省下辖的县级市,由地级温州市代管,是浙江省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瑞安的区位条件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实地生活经验结合一些文献资料,就瑞安市的区位条件及其在城市发展演化中的作用有一个简单的分析探讨,并对瑞安市的更好更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2区位条件的概念 区位条件是某地区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并取得好效益的条件和因素综合,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一般说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它所在区位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运输,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条件。这些条件是构成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城市离开必备的区位条件,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形成和维系发展。城市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是人类对大自然赋予的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无论人类怎样塑造城市形态,如何促进城市发展,目的均在于借助城市所产生的聚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创造社会财富和精神文明。这种聚集效应的产生有赖于人类对区位条件的选择。[1]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选修课)中国旅游地理概述 论文

一、景区旅游资源简介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等荣耀于一体,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组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武陵源属世界上罕见的砂岩风林地貌,整个景区,沟壑纵横,岩峰高耸,绿树翠曼,兽鸟成群,有“大自然迷宫”、“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 二\景区特色旅游资源 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山奇、水秀、桥险、洞幽,蕴含着毫无修饰的自然美, 加上景区内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灿烂的文化共同会组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风景画。风景明珠张家界素有“峰三千,水八百”之誉。碧涛连山,蔚然如海,在莽莽苍苍的林海内珍藏着红豆杉、香果等珍稀树种、名贵药材和各种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明珠张家界风光山色,具有秀丽、原始、集中、奇特、清新五个特点,堪称“五绝”。真是“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张家界市市长鲁平益形容张家界是“三千奇峰,峰峰标异,八百秀水,水水妩媚;挟泰山华山之雄险,兼桂林黄山之秀奇”。景区内主要景点有: ◆黄狮寨腰子寨 黄狮寨为作守界诸峰之冠,也是张家界诸景之冠,早有“不登黄狮寨,枉到张家界”之说。黄狮寨海拔1200米,四周峭壁削立,唯前卡门与后卡门两条独路可通寨顶。沿途千峰插地,怪石如林,云雾缭绕,与黄山景观大异其趣;无际的原始森林,至今仍有待人们去寻幽探险。 腰子寨的“天桥”更是鬼斧神工之作,人称“天下第一桥”。两座相连的山峰间,腰部有一弧形门洞,形成一座天然石桥。桥高20余米,桥洞弧长三四十米,远望如彩虹、如新月、如洞天仙境的门楣。 金鞭溪 金鞭溪号称“天下第一溪”,因流经金鞭岩而得名。金鞭岩如一鞭指天,呈金黄色,倒映水溪,宛如金鞭挥动。这是一条绵延十多华里的风景线,突兀的奇峰,参天的古木,石板小路与独木小桥,古朴别致的竹楼,盛开鸽子花的拱桐,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城市地理学论文

目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1)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1) 1.2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时期 (2) 1.3城市群与城市特色化发展时期 (3)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特点 (4) 2.1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 (4) 2.3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5) 2.4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5) 3. 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建 (6)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在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以城市化道路的确定为主线展开的,理论研究滞后的特征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特别是区域中小城市的进步尤为突出。尽管没有严格的阶段划分,但其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久已存在,但主要限于城市规划学界,重点是围绕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方针展开的。1980年代初以后的十多年间,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十分热烈,所论涉及有关城市化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般过程、一般规律、空间展开形式等等,发表文章之多,参加学科之广,观点立论之杂,使得进行综述研究也变得相当困难。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尽管国家在此期间对城市发展方针略有微调,但对“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则是始终如一的。该方针对我国后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有效促进了国内中小城市的发展。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有193个发展到671个,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中国旅游地理 期末论文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一、贵州省之概要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使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结构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省份,它拥有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遵义纪念馆;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形成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样性。 (一)自然景观 1、地文景观之岩溶地貌 贵州省与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以石灰石岩积岩为主要地貌特点的贵州省,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岩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高品位景观,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 岩溶博物馆——织金洞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乾宏洞”、“织金天宫”,位于贵州织金县城东北面二十三公里官寨乡东街口距贵阳150公里。织金洞规模宏大,景色壮观,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种沉积形态,它既是一座地下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馆,堪称世界奇观。它的长度,已探明的为13.5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溶洞。洞里的各种钟乳石、石笋、石帘,千姿百态,造型奇特;还有间歇水塘、地下湖

城市地理学课程总结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类课程) 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课程论文题目: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姓名:李柄爵 院系:规划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级: 2010级 学号: 2010026145

地理区位对楚雄市发展的影响 地理区位与地理位臵有着密切联系但存在差别。地理位臵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交通影响和区位影响。 对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可看出,沿海一带的城市相比较内地的城市而言经济更为发达,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一个很好的海港,水运的便利对其交通运输提供很好的有利条件,使整个长江流域成为其经济流通的经济链,使其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促进。 楚雄州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全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 区位因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地理学论文1

城市地理学期末作业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一、《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0) (一)、区域规划层面 1、描述: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昆明市域城镇空间采用网络城市结构,形 成中心城——6个二级 城市——5个三级城镇 的市域城镇体系。昆明 市现辖五区(五华、盘 龙、官渡、西山、东川) 一市(安宁)八县(呈 贡、晋宁、富民、嵩明、 禄劝、宜良、路南、寻 甸),总面积21111平 方公里,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总人口578.13 万。市域城镇体系的空 间结构按主城、次级城 市、县城和重要城镇、 小城镇进行布局。次级 城市既承担由主城延伸 的部分功能,又是一定 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嵩明、安宁、宜良为次级城市。 (2)、城镇职能:①、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是昆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核心职能的空间载体,重点发展见代综合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二级城市包括安宁、宜良、嵩明、海口、昆阳、晋城,是昆明基本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接纳从中心城区扩散出的产业与人口;③包括石林、寻甸东川、富民、禄劝,主要承担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职能和地区性发展中心。

(3)、城镇规 模:①、城市人口 规模:2010年控制 在706万人;2020 年控制在850万人。 基础设施配套按 1000万人校核。②、 城市用地规模:中 心城区外的二级城 市将逐步向中小城 市规模发展,合理 承担城市人口和产 业。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规模原则上以 110平方米左右为 宜,不超过120平 方米。 (4)、城镇化 水平:64% 2、分析 (1)城镇体系结构层次合理性:形成“中心城区——二级城市——三级城镇(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结构层次较完善科学合理。 (2)个城镇职能定位的原因:①、中心城:是昆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核心职能的空间载体;②、二级城市:是昆明基本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接纳从中心城区扩散出的产业和人口。③、三级城镇:具有地域优势。 (3)城镇规模如何得出? 发展规模一般根据人口规模确定,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计算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旅游地理学课程介绍

旅游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Tourism Geography 课程编号:学分:3 学时:54 先修课程:无替代课程:无 一、课程目的和要求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对旅游区划、旅游活动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分析有较深的理解,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既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积极查找最新的文献资料,积极吸收新的理论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内容 旅游地理学课程主要讲授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研究、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城市与会展旅游、旅游容量、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影响和旅游规划等方面。同时学生应学会旅游文献的查找、阅读和论文写作等基本知识,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本科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Tourism geography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Tourism geography, including tourist behavior, tourism demand research,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spac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and competition. It includes city and exhibition tourism, tourism capacity, tourism, transportation, tourism division, tourism impacts and tourism planning. Students should also learn to find travel literature, reading and essay writing and other basic knowledge for th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and undergraduate thesi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writing.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和评析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著作,是对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与方法的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通过对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和对中外城市研究典型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哲学和社会思潮、技术和方法变革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及其应用,阐述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强调了哲学思想和方法工具对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研究的前沿。 这本书关于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内容只有第二、三和四章,分别写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学术规范和研究动态与方法取向。我国城市地理学始于二十世纪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后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浮沉,走了一条艰辛曲折中奋进的道路。在1994年以前人文地理的兴起阶段,城市地理在二、三十年代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解放以后,人文地理横遭批评,而城市地理成为批判的重点之一。此后长期萧条,城市通常只在区域经济地理的描述中被提及。八十年代人文地理在我国振兴,带来了城市地理学的明媚春天,一举成为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第四章同过统计的方法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地理动态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有关城市地理方面论文的数量变化、研究方法的变化、研究类型的变化、研究视角的变化、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区域的变化、研究者所属单位变化和核心作者群的变化特征,从侧面对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论文数量及其份额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了城市地理学的学术阵营;研究的方法日益多样化,定量、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运用日益普遍;研究类型上,理论方法类论文比重下降,案例研究日趋得到重视;研究视角从侧重于宏观转变为宏微观并重;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同时更为深入的功能研究也有加强的趋势;研究区域集中在全国层面,以及城市化较快的中部省区和特大城市,仍比较注重中宏观的尺度,但对于更大尺度的全球城市体系以及更小规模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及发达省区内部的一般城市关注不足;研究人员的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群体已发生了代际更替,但对具体论文的分析,核心作者仍然是学科发展知识贡献的主要力量。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地理学中的学科地位稳步上升,尤其是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影响和满足国家需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工学化”倾向也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越来越关注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对而言却弱化了其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方面的贡献;在理论方面则过多地依赖于西方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引进,淡化了对学科本身学术研究的历史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的城市地理学几乎每隔十年都经历一次研究思潮的“转向”,且不断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同时,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也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仅靠一味的“学习”、“模仿”已渐渐难以跟进日益庞大、复杂和多变的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潮流,也难以回应国内不断增长的学科理论需求。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我国的城市地理学者需要对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定位做出基于自身条件的明确判断。 此外,国内现有的城市地理学教科书大多是国外理论的介绍,缺乏与我国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