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合集下载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准则字体:黑体/宋体字号:初号/一号/三号/小四行距:1.5倍行距编辑请保持叶序不变(编者按:DOC版 ms-word阅读最佳,PDF版 adobe reader8,acrobat9cn或foxit reader3最佳)内部审计准则00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006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008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00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0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01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02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02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02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0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03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03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03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037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03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04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04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04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05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05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02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06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06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06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07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07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08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08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08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09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9年后增补…内部审计准则指南10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12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14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附录158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61 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163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办法165 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法规类别】内部审计
【发文字号】中内协发[2005]5号
【发布部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发布日期】2005.03.09
【实施日期】2005.05.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业规定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中内协发[2005]5号2005年3月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确定抽样总体、选择抽样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第五条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原则。

(一)相关性是指抽样总体与审计目标相关;
(二)完整性是指抽样总体的内容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
(三)经济性是指抽样总体的确定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在审计抽样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七条抽取的样本应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治理审计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风险治理,是对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不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阻碍操纵在可同意范畴内的过程。

风险治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样原则第五条组织治理层负责确定可同意的风险范畴,建立、健全风险治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治理过程,审查和评判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八条风险治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治理进行审查与评判,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治理进行审查与评判。

第三章风险治理的审查与评判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不过程进行审查与评判,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第十条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的不确定性,其要紧来源于以下因素:(一)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二)经济环境的变化;(三)科技的快速进展;(四)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五)自然灾难及意外缺失;(六)其他。

第十一条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的不确定性,其要紧来源于以下因素:(一)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二)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三)组织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治理的局限性;(四)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五)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养未达到要求;(六)其他。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判,重点关注以下两个要素:(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的严峻程度。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

风险评估能够采纳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

(一)定性方法。

是指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阻碍程度;(二)定量方法。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确定抽样总体、选择抽样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第五条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原则。

(一)相关性是指抽样总体与审计目标相关;(二)完整性是指抽样总体的内容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三)经济性是指抽样总体的确定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在审计抽样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七条抽取的样本应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

第九条抽样结果的评价应当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推断审计总体持征。

第三章抽样程序和方法第十条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根据审计目标及审计对象的特征制定审计抽样方案;(二)选取样本;(三)对样本执行审计测试;(四)评价样本;(五)根据样本评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六)形成结论。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抽样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审计总体。

是指审计对象的各个具体单位组成的整体;(二)抽样单位。

是指构成审计总体的单位项目;(三)样本。

是指在抽样过程中从审计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单位组成的整体;(四)误差。

是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五)可容忍误差。

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

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

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抽样行为,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以下简称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方法和非统计抽样方法。

第三条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决定采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四条审计人员在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可以运用审计抽样方法。

第五条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于下列情况:(一)以检查总体完整性为目的的;(二)审计事项总体数量较少的;(三)单笔业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四)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保证程度过高的;(五)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六)使用审计抽样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第六条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考虑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样本测试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对总体进行详细审计所形成的审计结论不一致的可能性。

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第七条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审计目标;(二)总体及抽样单位;(三)可接受的审计检查风险;(四)可容忍误差;(五)预计总体误差。

第八条审计人员在确定总体时,应当保证总体项目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对于特殊或异常事项应当从总体中剔除,单独实施检查。

第九条审计人员对于由若干具有不同特征层次组成的总体,应当实施分层抽样。

第十条审计人员在设计样本时,应当考虑抽样风险是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符合性测试中抽样的可接受风险是指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实质性测试中抽样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为计算的检查风险水平。

第十一条可容忍误差是指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标,所愿意接受的总体的误差。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

审计抽样的概念与种类40页PPT

审计抽样的概念与种类40页PPT
7.方差——指每一个项目对项目平均值 的偏差的平方的平均值。总体的方差常 用σ2表示。 8.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标准差也 是衡量各项目的分布偏离平均值情况( 或称发散程度)一个常用指标。总体的 标准差常用σ表示,样本的标准差常用S 表示。
三、审计抽样的种类
1.判断抽样——判断抽样是指根据审计 师的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能力来确定需 要抽查的样本量、选取样本和推断总体 的审计抽样方法。 判断抽样的有效性和风险程度取决于使 用这项技术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职 业判断能力。
二、审计抽样的有关概念
4.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审 计抽样技术,所选的样本不能很好代表总 体,而导致得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的风险 。抽样风险可分为两类:(1)抽样风险在西 方称之为α风险。在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 中,称之为信赖不足风险。在实质性测试 中,称之为误拒风险。(2)抽样风险在西方 称之为β风险。在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中 ,称之为信赖过度风险。在实质性测试中 ,称之为误受风险。
但其抽样风险难以确定和控制,审计 人员要承受较大的风险。
2.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根据概率论的原理确定抽查 的样本量,随机选取样本并由样本的审 查结果推算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
二、 随机选样
1.利用随机数表选样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选样的步骤如下:
(1)被审总体各项目与随机数建立 一一对应的关系。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查找的起点和 路线。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选样的步骤
(3)从起点始,按选定路线选出随 机数,并查对其预定的有效数位,若在 总体编号范围内的,则表示该编号的项 目选出作为样本,直至找够样本量要求 的样本数。
(4)按样本编号取出实际要审查 的样本。
2.利用随机数产生程序选样

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2021修订版)

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2021修订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序言内部审计根本准那么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 号——审计方案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效劳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那么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工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那么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职业化。

审计中的采样和抽查方法

审计中的采样和抽查方法

审计中的采样和抽查方法一、引言审计是指独立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准确。

在审计过程中,采样和抽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审计师以较小的工作量获取足够的证据来形成合理的结论。

本文将重点介绍审计中常用的采样和抽查方法。

二、概述采样和抽查方法是在审计过程中选择一部分数据进行检查和验证,以代表整体数据的一种方法。

通过采样和抽查,可以降低审计工作的时间和成本,同时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之一,它要求所有样本具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中。

在审计中,可以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来选取一部分账务记录进行检查。

例如,在检查销售收入时,可以从销售记录中随机选择一些记录进行详细核对。

四、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根据某种系统性规则选择样本的方法。

在审计中,可以使用系统抽样来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例如,审计师可以选择每隔一定时间间隔或每隔一定数量的记录选取一个样本,以代表整体。

五、无偏抽样无偏抽样是指抽样过程中,每个样本都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中。

在审计中,使用无偏抽样可以确保样本选择的公正性和代表性。

审计师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无偏抽样,以避免主观偏见。

六、置信水平和抽样误差在采样和抽查方法中,置信水平和抽样误差是两个关键概念。

置信水平是指对于相同样本大小,所得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体的能力。

抽样误差是指通过采样方法所得到的样本估计值与整体估计值之间的差异。

七、抽样容量的确定在进行采样和抽查时,确定合适的样本容量是非常重要的。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置信水平、抽样误差、整体数据的大小等。

通常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抽样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

八、其他抽样方法除了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抽样方法。

例如,分层抽样将总体数据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在每个层次中进行抽样。

判断性抽样则是基于审计师对数据的专业判断进行抽样。

这些抽样方法在不同场景下都有其适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运用抽样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确定抽样审计总体、选择抽样审计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第五条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原则。

(一)相关性是指抽样总体与审计目标相关;
(二)完整性是指抽样总体的内容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
(三)经济性是指抽样总体的确定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七条抽取的样本应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

样本的代表性是保证审计抽样结论正确性的基础。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和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

第九条评价抽样结果应当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对于样本的影响,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合理推断审计总体特征。

第三章抽样程序和方法
第十条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一) 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
(二) 样本的选取;
(三) 对样本的评价;
(四) 根据样本评价结果对总体进行推断;
(五) 形成结论。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抽样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总体,是指作为一定的具体审计对象的各个单位组成的整体;
(二)抽样单位,是指构成审计总体的单位项目;
(三)误差,是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
(四)可容忍误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所愿意接受的差异或缺陷的最大程度;
(五)预计总体误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预先估计的审计总体中差异或缺陷发生的概率;
(六)可靠程度,是指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总体质量特征的概率;
(七)抽样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八)样本量,是指能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总体作出审计结论所确定的抽样单位的数量;
(九)其他因素。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重要性标准合理确定预计总体误差、可容忍误差和可靠程度的水平。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抽样审计方法。

抽样审计方法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两种。

(一) 统计抽样是指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审查,并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审计抽样方法。

主要包括发现抽样、连续抽样等属性抽样方法,以及单位均值抽样、差异估计抽样和货币单位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
(二) 非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经验进行抽样和推断总体的方法。

(三) 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审计方法相互结合使用,可以保证判断和经验与量化技术互相融合,提高推断总体的精确度和可靠程度。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以下因素确定样本量:
(一)审计总体。

审计总体的量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二)可容忍误差。

可容忍误差增大,样本量减少;
(三)预计总体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增大,样本量增大;
(四)抽样风险。

样本量与抽样风险成反比例,抽样风险数量越小,样本量越大。

(五)可靠程度。

可靠程度增大,样本量增大。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选取样本:
(一)随机数表选样法;
(二)系统选样法;
(三)分层选样法;
(四)分块选样法;
(五)任意选样法。

第十六条样本选取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四章抽样结果的评价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预先确定的构成误差的条件,确定存在误差的样本。

第十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进行评估,以防止对总体实际情况作出不恰当的结论。

第十九条抽样风险包括以下几类:
(一)错误接受风险,是指样本表明审计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实际上却存在着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二)错误拒绝风险,是指样本表明审计项目存在着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实际上并没有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第二十条非抽样风险是抽样之外的其它原因造成的风险,一般包括以下原因:
(一)审计程序不当;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抽样审计过程没有按照规范执行;
(三)内部审计人员对样本审查结果的错误解释。

第二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样本误差,采用适当的方法,推断审计总体误差。

第二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抽样结果的评价,确定审计证据是否足以证实某一审计总体特征。

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应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第二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上述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考虑误差性质、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误差对其他审计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准则自2005年5 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