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音乐之声 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

第十六课音乐之声教学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把握主要人物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

教学重难点把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赏析剧本的画面美。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请安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我们就去文中认识一位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通过文章内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该片生动的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堂实录一、展示交流1.积累字词峥嵘..(lián)(yī)..(zhēng)(ròng)山麓.(lù)远眺.(tiào)涟漪遐.思(xiá)窥.视(kuī)鳞次栉.比(zhì)2.掌握词语含义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

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额站立。

群峰环抱:山峦环绕,溪水围抱。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的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固执己见: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的行礼。

3.影视剧本概念:影视剧本是可供导演作为拍摄蓝图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与小说哦、诗歌、散文和戏剧(舞台本)等并列的重要文学体裁。

特征:形象性、运动性、综合性和艺术性。

(1)形象性:在影视剧本中要尽可能的避免说明性,陈述性的文字,无论是对剧情的交待,还是对人物的心理介绍,都应形象化。

(2)运动性:所有视觉造型,均应保持在动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停止。

(3)综合性:影视剧本必须具有艺术张力,即有机融入综合性表现手段,以营构充满艺术魅力的戏剧内蕴。

九年级语文下册《16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6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文中有两处场景,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满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衬托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比照中,越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对于第二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学生认为故事发生在阴冷的场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乐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声和容颜如阳光般具有驱散愁云惨雾的功能,也是不错的想法。不妨对他改换角度思考问题予以赞扬。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品评译名。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译名上曾发挥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创作。某某的译名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强调影片中优美动听的歌曲;某某的译名是《真善美》,道出该片的真谛;埃及的译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译名是《心灵深处的音乐》;泰国的译名是《天乐的魅力》;西班牙的译名是《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侧重刻画女主角的性格;德国的译名是《我的歌,我的梦》……当你欣赏完这部影片之后,请你品评一下,你最喜欢哪一个译名?你还有更好的译名建议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及基本内容。

2. 了解音乐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3.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1. 知道《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及基本内容。

2.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1.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设备。

2. 《音乐之声》电影片段。

3. 讲解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通过播放《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并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Step 2 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和基本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学生根据故事背景和基本内容,猜测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Step 3 学习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听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音乐对人的影响,以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3. 随机抽取几个小组进行发言,让学生相互交流。

Step 4 音乐欣赏(15分钟)1. 教师放给学生播放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对欣赏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Step 5 小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总结音乐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可以在生活中如何享受音乐的美妙。

Step 6 提问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

2. 学生思考回答,并讲解板书。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1.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2. 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音乐之声》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及基本内容。

2. 了解音乐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3.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 教案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 教案
回顾本节课容,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的,产生美的体验。
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情感体验。




画面美(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音乐之声形象美(活泼自由的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师补充: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1961年,理查德·罗杰斯带领剧组成员开始了全美的巡演,并大举“入侵”伦敦,该剧在宫廷剧院演出超过6年,并保持了美国音乐剧在伦敦西区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原创音乐剧《蝶》的制作人李盾曾经到美国、英国考察音乐剧,对《音乐之声》相当熟悉,他说:“与3月份刚刚在深圳演出的《猫》不同的是,《音乐之声》是地道的美国百老汇产品,而《猫》是从伦敦发起走向纽约的。《音乐之声》中大量女声合唱以及适合孩子演出的角色,都使得《音乐之声》成为社会活动和学校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超过500场这样形式的演出。”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音乐之声》教案(通用16篇)

《音乐之声》教案(通用16篇)

《音乐之声》教案(通用16篇)《音乐之声》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二、资料助读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本文。

应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

体会其画面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与文字的结合之美,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之声》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文学鉴赏和音乐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音乐之声》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音乐之声》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音乐之声》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音乐之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之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音乐之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音乐之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音乐之声》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音乐之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音乐之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文化理解与尊重:学生将了解西方音乐文化,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新人教版

《音乐之声》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音乐之声》教案6篇

《音乐之声》教案6篇

《音乐之声》教案6篇音乐之声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欣赏音乐剧作品)二、了解剧情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

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第一场景: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学生分角色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本节课内容,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的,产生美的体验。
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情感体验。




画面美(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音乐之声形象美(活泼自由的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3.文章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找出来。
辉煌的“履历”让《音乐之声》成为了百老汇的象征。而这部音乐剧的灵感却是来自奥地利普通的一家人。
海军上校特拉普男爵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他的妻子,家庭教师玛丽亚陪伴着他的7个孩子,音乐成了一家人的爱好,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他们的家庭组合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特拉普男爵去世后,玛丽亚和孩子们又继续开始了“走四方”的演唱生涯。在一次表演中,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特拉普一家的故事。音乐会刚结束后,便有人建议玛丽亚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写成书。1949年,《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出版了,此后,以此为原型改编的《音乐之声》诞生了。
因为有“爱”,征服世界50年。
曾执导过中国版《音乐之声》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钮心慈,听说《音乐之声》要到深圳演出时高兴地说:“深圳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年轻而勇于接受新鲜事物,音乐剧在深圳,一定能找到很多知音,尤其是像《音乐之声》这样原汁原味的音乐剧。”
回忆起自己与《音乐之声》的缘分,钮心慈感慨不已。1998年,她执导了中国版《音乐之声》,当时还担心国人是否能接受音乐剧的形式,结果却发现人们对音乐剧的热烈反应超出了想象。此次来深圳演出的《音乐之声》是1997年的重排版本,是最原汁原味的演出。钮心慈说,《音乐之声》属于戏剧型音乐剧,它具备鲜明的歌舞轻喜剧风格、复杂抓人的剧情和通俗优美的音乐。“由于剧情连贯、清晰,观众们只要知道《哆来咪》、《雪绒花》等歌曲,就能够在现场深入其中,而不需要特别地补充背景知识。”
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
1958年,美国音乐剧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坦把《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编成音乐剧。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合作写出了四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则是两位巨匠合作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作品。经过一年的筹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正式上演,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
师补充: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学习课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了解《音乐之声》所讲述的故事内容,认识其辉煌之处。
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分小组划分角色进行朗读,之后上台表演。
让学生了解有关作品的常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主要人物及相关故事。
通过角色朗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此环节意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所以分析戏剧冲突能更好的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让学生从景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一步理解文章。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谈谈自己的想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
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分析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
分析景物描写语句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理解人物感情倾向。
1961年,理查德·罗杰斯带领剧组成员开始了全美的巡演,并大举“入侵”伦敦,该剧在宫廷剧院演出超过6年,并保持了美国音乐剧在伦敦西区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原创音乐剧《蝶》的制作人李盾曾经到美国、英国考察音乐剧,对《音乐之声》相当熟悉,他说:“与3月份刚刚在深圳演出的《猫》不同的是,《音乐之声》是地道的美国百老汇产品,而《猫》是从伦敦发起走向纽约的。《音乐之声》中大量女声合唱以及适合孩子演出的角色,都使得《音乐之声》成为社会活动和学校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超过500场这样形式的演出。”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说说修女对玛丽亚的评价,分析人们对玛丽亚的态度。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三、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
设计意图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பைடு நூலகம்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四、探讨阅读,理解文章主旨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曾经在百老汇观看过《音乐之声》的钮心慈说,观众在现场可以充分领略到艺术感染力,演员们的头发中藏有针式麦克风,音响非常逼真,而且舞台的转换也非常神奇,像变魔术一样,转眼间就转换一个布景。
风靡全球50年,《音乐之声》的经典不仅在于精彩演唱,更在于其宣扬爱的剧情。成龙的这番话可以作为《音乐之声》的魅力注解,“我经常被问到最喜欢什么电影,可能他们认为我应该喜欢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我最喜爱的电影却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挚爱之情。”
学科
语文
课题
16、音乐之声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
方法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
态度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剧中几首在全世界流传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以及《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50年来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李盾认为,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话剧、布景等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而《音乐之声》正是这样一台典型的音乐剧,其活泼、丰富的特性与深圳这座动感都市的特征非常吻合。他说:“我看过真实的玛丽亚照片,虽然并不像音乐剧和电影中那样漂亮,但她带领孩子们在战争中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有人说《音乐之声》与《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三大必看音乐剧”,而《音乐之声》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7月17日至23日,这部曾当选为“史上最伟大音乐剧”的“老大哥”、被称为“百老汇”代名词的经典音乐剧,将首次来到深圳,在深圳大剧院连演8场。
灵感来自普通一家人。
自1959年诞生至今,《音乐之声》在世界各地上演了2000多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在第3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10项提名,最终囊括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大利亚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登上百老汇舞台;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音乐之声》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2007年,《音乐之声》在“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开展的调查中,以15%的得票率当选“史上最伟大音乐剧”;2008年,《音乐之声》展开中国巡演,第6站就是深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