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阳黄与阴黄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阴阳黄证探讨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阴阳黄证探讨
雷迪慧;陈慧;冉思邈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1
【摘要】肝衰竭是以黄疸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中医常把其归入“黄疸”范畴。
中医学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单纯的阳
黄阴黄二分法已不能满足于临床需要,阴阳黄证的提出,为处于阳黄证和阴黄证兼夹
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今治疗1例黄疸病例,中医辨证属于阴阳黄证,选用茵陈蒿汤加味,运用健脾化湿通便化瘀治法,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探讨茵陈蒿汤加味对
黄疸阴阳黄证的治疗方法,以及所选药物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黄疸阴阳黄证患者的
诊疗意义,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雷迪慧;陈慧;冉思邈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黄冈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34例临床观察
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阳黄证的临床观察
3.茵陈蒿汤加减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黄疸阳黄证的临床研究
4.浅谈
加味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证(脾虚黄疸)5.茵陈蒿汤加减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胎黄湿热熏蒸证的临床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中医内科学——黄疸

中医内科学——黄疸一、概念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4.化源不充,血不荣色三、诊断要点l.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
2.有肝炎接触史、服用对肝有损伤药物史,或酗酒史等。
3.相关血液生化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四、鉴别诊断1. 萎黄相同点:症状: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
病机: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
不同点:萎黄:症状:皮肤萎黄不华,且目睛不黄。
病机:重在血虚。
黄疸:症状:目睛发黄。
病机:重在血败。
2.黄胖病相同点:症状:皮肤色黄之症。
病机:气血耗伤之相类病机。
不同点:黄胖:病因:气血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血气。
病机:以致血虚不华于色。
表现: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而目睛如故。
黄疸:病因:湿邪、疫毒。
病机:胆汁泛溢、气血之败,血不华色。
表现:身、目、小便黄。
五、辨证要点1.阳黄、阴黄、急黄、虚黄2.湿热轻重阳黄——湿热所致,有偏重于热、偏重于湿之分,辨湿、热之重轻。
3.阴黄之寒湿与淤血阴黄——脾胃虚弱,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
六、治疗原则阳黄——清热利湿为主,通利二便是驱逐体内湿邪的主要途径。
阳黄证无论湿热之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为主,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阴黄——依据寒湿或血瘀的病机特性,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之法。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
黄疸的中末期治疗应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以防黄疸转生积聚、鼓胀,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七、分证论治阳黄1.热重于湿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可兼见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恼,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胁痛。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苦寒以清利三焦之热;大黄——通导阳明之积,使湿热从大小便而去。
中医阴阳分辨

中医阴阳分辨:如何区分阴虚和阳虚很多学中医的朋友,或者想了解中医的朋友,都搞不明白中医师说的阴虚或者阴虚的问题,这里俺给大家抛砖引玉的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有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外出郊游,夜深了,我们围在一起烧水吃饭。
架起一堆捡的木柴,将大搪瓷杯子往上一架,倒上矿泉水,把一包方便面放了进去。
看着燃烧的火焰和杯子中翻腾的开水,我终于明白了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阳虚和阴虚。
火和水构成了阳和阴中医的理论多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实践,取相比类,是最常用的手法。
火为阳,水为阴。
这幅图片,恰恰地体现了一个阴阳转化和融合的过程。
说完了阴和阳,我们再来说说虚这个概念。
什么是虚呢?就是弱的意思。
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
那在人体里,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呢?或者什么是火,什么是水呢?人们吃进东西,吸进氧气,通过肠胃的生物转换,就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体之火,生命之火,这就是人体的阳气。
那什么是人体的阴呢,或者人体的水呢?这个水就是血液、体液。
就像图片里的一样,如果火烧的过大,那么,搪瓷缸中的水就会烧干,方面便就会糊;同样,如果火不够的话,水烧不开,饭也做不熟。
人体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人就会运化不好,人就会湿重,身体发胖,舌头发胖,大便多不成形;反之,如果一个人阴气不足,人就会显得很瘦,并且容易口干和便秘。
因此,一般而言,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
因此,只有阴阳平和之人,身材才会不胖不瘦,显得很匀称。
偏胖偏瘦之人,多半身体都有问题。
其实对于阴虚和阳虚,我个人还是有点体会的。
我的身体偏胖,并且大便长期不太成形,因此,医师多说我阳虚,对此我十分不解,但又不好意问。
而我老婆刚好和我相反,偏瘦,而医师则多说他阴虚。
前两天,她肚子不舒服,拉稀,最初我也没有搞明白她到底是吃了什么不好的东西,还是受凉了。
后来发现,我和孩子也没太大的事,所以,肯定不是吃的问题,应该是受凉了?怎么办呢?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
黄疸中医内科学

中成药
选择具有祛黄、护肝作用的中成药 ,如甘草酸制剂、茵栀黄制剂等。
西药
根据黄疸的病因,选用相应的西药 治疗,如病毒性肝炎可选用抗病毒 药物。
针灸推拿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可改善黄 疸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辨病与辨证结合
病情监测与评估
在中医辨证的同时,需辨明病名、病因、病 机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黄疸的中医辨证
阳黄
以湿热为主,伴有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情况,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胃湿 热型、热迫大肠型和热入营血型。
阴黄
以脾虚寒湿为主,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郁脾虚型和气滞血瘀型。
黄疸的中医治疗原则
1 2
清热解毒
针对阳黄,以清除湿热为主,可用茵陈蒿汤、 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健脾和胃
2023
黄疸中医内科学
目 录
• 概述 •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 病例分享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黄疸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黄即眼睛巩膜呈现黄色;身黄即皮肤黏膜呈现黄色 ;小便黄即尿液呈现黄色。
黄疸分类
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以湿热内蕴、胆汁外溢为多见, 可由湿邪内蕴、脾虚肝郁、瘀血阻滞等因素引起;阴黄以脾 虚寒湿、瘀血阻滞为多见,可由脾胃虚寒、肝气郁结等因素 引起。
总结:中药治疗急性黄疸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黄疸
01
02
总结词:成功案例
详细描述:对于重症黄疸患者,采用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 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如清热解毒、活血 化瘀、利湿退黄等,以达到改善肝功 能、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同时配合 西医的保肝、退黄、抗病毒等治疗措 施,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阴黄病证简述

阴黄病证简述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黯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分寒湿阻遏型,肝郁血瘀型,脾虚血亏型。
中医所指的阴黄。
是阴盛寒重,平素脾阳不足,湿从寒化而致寒湿为患,寒湿阻滞,淤滞肝胆,胆失常道,其临床特点为:黄色晦暗如烟熏;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无发热、口不渴、口淡无味;大便不实或溏,小便色黄不利;舌质淡、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见沉迟、沉迟、弦细。
其病理性质为阴寒虚证。
阴黄与阳黄的辩证要点

阴黄与阳黄的辩证要点引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学说是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方式。
其中,阴黄与阳黄作为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被广泛运用于社会、自然、人体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阴黄与阳黄的辩证要点,并深入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阴黄与阳黄的定义阴黄阴黄是阴性的一面,代表了质量重、形态重、阴沉、静止等特性。
在宇宙中,阴黄象征着黑暗、寂静和无形。
在人体中,阴黄对应着女性、冷、阴湿等属性。
阳黄阳黄则是阳性的一面,代表了轻盈、流动、躁动等特性。
在宇宙中,阳黄象征着光明、活力和有形。
在人体中,阳黄对应着男性、热、干燥等属性。
阴黄与阳黄的辩证关系阴黄与阳黄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存在条件。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实践中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辩证关系一:阴阳互补阴黄与阳黄是宇宙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它们的互补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没有完全阴黄或完全阳黄的事物,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程度。
例如,春天的阳光透过树叶的阴影,形成了美丽的绿色景观。
这种阴阳互补的关系使得事物的发展更加平衡和丰富。
辩证关系二:阴阳相互依存阴黄与阳黄相互依存,没有其中之一就无法存在另一个。
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
例如,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如果出现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阴阳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辩证关系三:阴阳转化阴黄与阳黄之间的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阴阳不断相互转化,维持着事物的不断变化。
例如,夜晚的黑暗逐渐转化为白天的阳光,春天的寒冷逐渐转化为夏天的炎热。
这种阴阳转化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阴黄与阳黄在社会中的应用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中,阴黄与阳黄的辩证关系可以指导国家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
政府需要在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平衡阴性和阳性的要求。
阴性政策可以解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使人民感受到公平和正义;阳性政策则能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简述阳黄、急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

简述阳黄、急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
阳黄、急黄与阴黄是中医学术语,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对黄疸病证类型的区分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1.阳黄:黄疸病证类型,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口渴、烦躁、胸闷等。
舌头一般较红、苔薄白或黄腻,脉象通常偏弦。
病人一般处于热毒内盛的状态,体内郁热较甚,这种黄疸大多属于实证。
2.急黄:黄疸病证类型,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湿热所致,病人一般出现恶心、呕吐、排便不畅、尿黄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
舌头一般呈红色,苔薄黄或黄腻,脉象一般偏数或滑数。
这种黄疸常常发生在脾虚湿重、肝胆功能失调等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身上。
3.阴黄:黄疸病证类型,基本上都属于阴虚证,病人体内阴虚阳亢,营血虚弱,肝肾功能不全等。
舌质多为淡红,苔少或滑腻,脉细而弱。
病人一般表现出疲乏无力、神疲、失眠、怕冷等阴虚阳亢的症状,这种黄疸往往属于虚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阳黄与阴黄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阳黄,黄疸两大类型之一。
见《景岳全书·黄疸》。
多因感受外邪,湿热侵及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所致。
症见发热口渴,身目呈橘黄色,小便黄如浓茶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胀胁痛,苔黄腻,脉弦数等。
治宜清利肝胆湿热为主。
方如茵陈蒿汤、栀子檗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大柴胡汤等;药如金钱草、垂盆草、半枝莲、五味子、板蓝根、田基黄等,均可随症选用[1]。
阴黄,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或因过服寒凉所致。
《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
症见身目萎黄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赤,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
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
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加减。
阳黄与阴黄合称为黄疸,他们的病因、病机是同源的,只是临床症状表现不同,阳黄日久转化为阴黄。
1 病因
黄疸主要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经致胆液不循常用道而外溢所致。
1.1 感受外邪外感湿热疫毒,内阻中焦,而致脾胃运化失职,湿热交蒸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于肌肤,导致肌肤与眼睛巩膜发黄。
1.2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郁化而为热,熏蒸胆道,胆汁外溢,导致肌表皮肤和眼睛巩膜发黄。
1.3 脾胃虚弱久病脾胃运化失司,气血亏虚,肝失所养,导致肝疏泄失职;或寒湿阻滞,胆汁排泄受阻,外溢皮肤,导致发黄。
1.4 积聚转化湿热、痰浊、瘀血积聚日久不消,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产生黄疸;亦有因沙石、虫体瘀阻胆道,导致胆汁外溢而发黄。
2 病机
引起黄胆的原因很多,其主要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湿热寒湿也是引发黄胆的常风原因。
由于湿邪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失常,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
从黄胆的病变脏腑来看,发病的主要部位在胆腑,然而疾病的引发却与肝、胆、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主升清;胃主受纳腐熟,喜湿恶燥,主降浊。
湿邪壅阻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可使胆汁疏泄不利,不循常道,两者都能导致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
其次,黄胆的发生,有时与患者的体质有密切关系。
这是因为人的脏腑阴阳也有偏盛偏衰的不同,平素胃热偏盛的人,往往湿从热化,以致阳盛热重,发为阳黄,并有湿和热偏盛之别,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不同证型。
若平素脾阳不足,湿可从寒化,以致阴盛寒重,发为阴黄。
而急黄则为湿热疫毒侵犯,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所致。
其病情多危重,甚至危及生命。
由上可知,黄疸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其中,湿热蕴结者为阳黄,寒湿阻滞者为阴黄,湿热疫毒壅盛者为急黄。
此外,阳黄、阴黄、急黄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治则
黄疸的治疗,以祛湿邪、利小便为原则。
早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应扶助
正气。
临证治疗,应根据辨证论诒的结果来用药,以湿热为主的阳黄,当宜清热利湿,必要时佐以通利腑气,促使湿邪下泻;以寒湿为主的阴黄,治以温中健脾化湿为主。
4 分型论治
4.1 阳黄
4.1.1 湿热外感型临床表现:目睛微黄,尿黄,纳呆,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舌苔薄,脉浮弦。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麻黄、茵陈、赤小豆、杏仁、滑石、黄芩、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蔻仁、桑白皮、薄荷、木通、射干、川贝母、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化湿退黄。
4.1.2 热重于湿型临床表现:初起白睛发黄,迅速全身发黄,其黄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呕吐,纳呆腹痛,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通腑。
代表方: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用:泄热,利湿,退黄。
4.1.3 湿重于热型临床表现:身目黄如橘色,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嗜卧乏力,纳呆呕吐,胸脘痞闷,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泄热除黄。
代表方:茵陈四苓汤加味。
组成:茵陈蒿、白术、神曲、猪苓、枳壳、郁金、藿香、茯苓、板蓝根、泽泻。
功用:清热利湿,通腑化浊。
4.1.4 胆腑郁热型临床表现: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反射至肩背,半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组成:黄芩、白芍药、枳实、厚朴、槟榔、柴胡、川芎。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4.2 阴黄
4.2.1 寒湿证临床表现:身目具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口淡不渴,腹胀便溏,神疲畏寒,纳少脘闷,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组成:茵陈、白术、附片、干姜、党参、白芍、茯苓、炙甘草。
功用:健脾助阳,温化寒湿。
4.2.2 脾虚证临床表现:黄疸日久不退,黄色淡而不鲜明,纳呆腹胀,神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濡细。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退黄。
代表方:小健中汤加减。
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功用: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
参考文献
[1] 简明中医辞典.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