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

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脸上有黄褐斑的女性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内分泌情况,如果内分泌失调了要注意调理,才能更好的去除黄褐斑。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希望对你有帮助!去黄褐斑的中药1肝气郁结型黄褐斑中药治疗1) 逍遥散化裁(柴胡、当归、芍药、茯苓、白术、甘草、生姜、丹皮、当归、川芎、薄荷),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桑寄生,经行腹痛者加延胡索、五灵脂,兼肾虚血瘀证候,可酌情加熟地、杜仲、泽兰、益母草等。
本方需内服。
2) 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白芍、制香附、益母草、京丹参、广陈皮、香白芷、枳壳、橘叶、郁金、泽兰等)。
本方需内服。
3) 玉容散(外用)。
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芨、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g,荆芥、独活、羌活各15g,白附子、鹰矢白、白扁豆、白丁香各30g,防风15g,上药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以水调浓搽面,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4) 五白祛斑霜(外用)。
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玫瑰花、桃仁、葵花仁、葛根,各取少许,共研细末,以水调浓搽面,早晚各一次。
去黄褐斑的中药2肝肾亏虚型黄褐斑中药治疗1) 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丹皮、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腰腿酸痛加狗脊、桑寄生;口干加南北沙参、芦根;面色无光泽加生黄芪、党参。
本方需内服。
2) 补肾丸加减(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羊肾、当归、芍药、人参、黄芪、干生地、石斛、附子、肉桂),耳鸣可加磁石;遗精者可加莲子,芡实;腰酸加桑寄生。
临床上可酌情加菟丝子、白术、茯苓以加快色斑消退。
本方需内服。
3) 五白祛斑霜(外用)。
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玫瑰花、桃仁、葵花仁、葛根,各取少许,共研细末,以水调浓搽面,早晚各一次。
4) 复方当归糊剂(外用)。
当归、川芎、沙参、柴胡、防风、天花粉各20g、冬瓜仁、白芷、白芨、绿豆各10g,上药混合研末,过滤残渣。
黄褐斑辨证论治

黄褐斑辨证论治黄褐斑多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既有气滞血於实证,又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虚证,通过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目的。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气血运行不畅,肝经郁热化火,与体内湿邪熏蒸于面而成;脾主运化,脾虚不能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日久必致气血两虚,肌肤不能濡养而成,肾主水,肾水不足不能制火,湿热内蕴,郁结不散而成。
三脏功能相互影响,血虚必致血淤,肝经郁热化火,灼伤阴津,日久必致肝肾阴虚,既有气滞血淤实证,又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虚证。
2.辨证论治2.1肝郁气滞,肝经郁热表现为颜面晦暗及浅褐色斑片,一般见于初起阶段,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经期乳房胀痛,月经延迟,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兼清郁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15g,炒栀子15g,益母草30g,当归15g,柴胡15g,茯苓30g,杭芍30g,炒白术15g。
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15g,乳房胀痛者加川楝子15g。
2.2气滞血淤表现为面部色斑颜色较深,长斑日久,症见少腹痛痛,胸胁刺痛,月经延后,量少色黑或有血块,舌质红,舌边可见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消斑,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30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5g。
腰膝酸软加上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痰多者加杏仁15g、冬瓜仁30g。
2.3肝肾阴虚表现为颜面黧黑,每逢经期色斑加深,日久不退,症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茯苓30g,泽泻30g,枣皮15g,淮山15g,丹皮15g,生地30g,枸杞15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百合30g,玉竹30g。
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g。
2.4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晦暗无华,色斑勿浅勿深,症见少气无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方选归脾汤加味:炙黄芪30g,当归20g,太子参30g,炒白术20g,灸甘草10g,元肉20g,枣仁15g,木香10g,阿胶20g,熟地30g。
中医可以治疗黄褐斑么?

中医可以治疗黄褐斑么?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优势以及注意事项。
一、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治疗中,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对象。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等。
针刺是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刺激面部穴位,针刺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色素沉着。
在针刺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艾灸则是另一种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黄褐斑。
在艾灸过程中,医生会将艾条点燃后放置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除了针刺和艾灸外,针灸治疗黄褐斑还可以结合其他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例如,中药敷面、拔罐等都可以帮助改善黄褐斑。
同时,针灸治疗黄褐斑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刮痧治疗刮痧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擦,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刮痧治疗被广泛应用。
首先,刮痧治疗黄褐斑的原理是通过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色素沉着。
这些穴位包括太阳穴、颧髎穴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面部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皮肤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黄褐斑的症状。
其次,刮痧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是使用刮痧板在面部相关穴位进行刮擦。
在刮痧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皮肤损伤。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润滑剂,以确保刮痧治疗的顺利进行。
最后,刮痧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因人而异。
一些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看到效果。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肾病科齐医生肾内科医师1、祛斑汤处方: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生地10g,红花6g,王不留行10g,白芷10g,皂角刺10g,白茯苓15g,甘草6g。
加减:肝郁气滞加郁金10g、川楝子10g,兼见腑热便秘者加生大黄10g、莱菔子12g;肝肾阴虚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0g,伴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2g,伴口干舌燥加天花粉12g、葛根15g;脾胃虚弱加党参12g、白术10g。
【按】黄褐斑属于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因各种因素耗损肝肾阴精,亏损脾气,最终导致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而生褐斑,故治宜行气活血、养血消斑。
方中以四物汤理气行滞、滋补肝肾,为治疗面部色斑的基础;红花、王不留行、皂角刺活血通经,皂角刺兼能搜风排毒;茯苓、甘草健脾补中;白芷芳香疏风,滋润肌肤,并引药上达颜面。
且白茯苓、白术、白芍为曾记载于明代《医学入门》的“三白汤”,有补气益血、美白润肤之效。
本方内服外敷,诸药相合调理肝、脾、肾三脏,共奏消斑化斑之功效。
【来源】钟宏量.“祛斑汤”内服外敷治疗黄褐斑4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03):57-58.2、退斑方组成:熟地黄100g,山药100g,山萸肉100g,牡丹皮75g,泽泻75g,牛膝100g,女贞子75g,柴胡75g,香附100g,白僵蚕60g,当归100g,赤芍75g,丹参100g,桃仁60g,红花45g,川芎25g,桔梗25g,枳壳30g,甘草15g。
【按】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女贞子入肾经,善补益肝肾;泽泻、牡丹皮长于利水,能清泄相火;柴胡、枳壳以疏肝行气解郁见长;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桃仁、红花、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丹参苦微寒而润,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且能养血安神;香附能走善降,为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良药,二者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具有较好的行气化瘀之功;方中桔梗、牛膝配伍,既可宣上导下,又能调气和血,升清降浊,协调气机;白僵蚕有祛除黄褐斑、化老年斑之功,《神农本草经》载其“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甘草补益兼调和诸药。
黄褐斑中医

黄褐斑中医中医对黄褐斑区分来加以治特约专家、北京市西城区民政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医师曹淑芬黄褐斑是一种面部的色素沉着病,其特症为黄褐斑片会分布于面部,也称肝斑,而在中医上古称黧黑斑。
一些妇女在怀孕中容易出现此斑,而在生产后却减轻或消失。
因其多出现于脸上,故当侵犯的面积较大时,便会造成容貌上之困扰,而影响病患心理及人际交往等活动。
传统中医认为,黄褐斑虽为皮肤病变的一种表现,但其是为诸多原因所引起内在脏腑之功能失调所致。
此类病患可能因长期生活忙碌紧张或休息不足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中医所谓之肝气郁结、肝经火旺的症候,且也会导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等症候。
而部分病人由于年龄渐长、机体功能衰弱、内分泌作用减低,表现出中医所谓之冲任失调、肝肾不足的症候。
也有患者因长期为慢性疾病所困,而增加机体消耗,并引起中医所谓之营卫失和、气滞血凝的症候。
一般来说,中医对于患有黄褐斑之病人会根据其病因,并以病症作区分来加以治疗,详述如下:一、肝郁内热型:多见此类病患者,其时常伴有烦躁不安、胸闷不舒、面部发热、口干、舌红苔薄、脉象弦细等症状。
治疗宜以舒肝清热为要,其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清热泻火之药物。
二、肝肾不足型:患者的肌肤易枯燥不润泽,并经常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象弦细等症状。
治疗宜以补益肝肾为要,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养肝补肾之药物。
三、气滞血瘀型:患者多伴有其它慢性疾病,或常见胸闷胁痛、舌有瘀斑、舌淡苔薄、脉象弦细等症状。
治疗宜以理气活血化瘀为要,其可用方剂“桃红四物汤”。
四、脾虚湿热型:患者的皮肤除有黄褐斑之外,并常见胃口差、消化不良、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宜以健脾利湿清热为要,其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之。
虽然本病多是因为长期生活失调,或患有其它慢性疾病、机体衰退老化,除了对症辨证论治予长期服药之外,也应调整日常生活作息,而让体内脏腑功能得以休养恢复。
其它如面部按摩或以耳针配合治疗也可加强疗效,不妨一试。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多发于面部,
呈蝶形分 布 , 故又称” 蝴蝶斑 ” 。笔者运用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
斑, 效果满意 ,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与 方 法
两组 均 以辨证施 治 为主 , 自拟” 消斑 汤” 内服 , 基本 组成 方: 香附 3g玫瑰花 1g玉竹 1g女贞 子 1g旱莲草 1g 0, 0, 0, 5, 5, 珍 珠母 3g 丝瓜络 1g丹参 1g红花 1g柴 胡 2g当归 0, 2, 2, 0, 0。
l 一般资料 _ 1
26 4 例患 者均来 自门诊 。 l 上有 典 型的体征 , 前 临床 6 分为内外兼治组( 治疗组) 和内服中药组( 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
12例黄褐斑病人中 , 1 , 1 8 , 5 男 4例 女 3 例 最大年 龄 4 , 8岁 最
1g 赤芍 1g 茯苓 1g 防风 1g 浮萍 6 , 0, 2, 2, 0, g 煎汤 内服 , 1日 l
剂, 23 分 次服用[ 血瘀肝滞型加桃仁 1g其斑色深病史较 1 】 。 0;
长者加三棱 1g莪术 1g属肝 肾阴虚 者加量女贞子 3g 旱 0, 0; 0, 莲草 3g其 脾虚者加黄芪 1g 白术 1g肝 胆湿热者去女 贞 0; 5。 5; 子、 旱莲草加胆草 1g石决 明 3g治疗组 同时配用 “ 散” 5, 0。 消斑
1 治疗方法 _ 2
鞭 草清热解 毒 , 利水 消肿 、 活血 散瘀 ; 草解 清热利 湿 , 分清别 浊 ; 山甲、 穿 蜈蚣通络散结 ; 当归尾 、 芎 、 川 丹参 , 血化瘀 , 活 诸 药 合用共奏 健脾益 肾 , 清热利 湿 , 活血化 瘀 , 络散结之 功 。 通 本组 临床资料显示, 方具 有提高机体免 疫能力, 本 消除炎症病
中医祛斑6大药方

中医祛斑6大药方
防晒、美白、抗衰老是脸部护理的必修课。
那么,怎样才能让粉嫩娇艳的容颜永远不凋谢呢?生活家小编现在就为您提供各式的美容护肤资讯,让美丽容颜常在,让您的青春永远常驻! 1.醋柴胡12克,当归、白芍各10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青橘叶6克,制香附10克,薄荷3克(后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疏肝解郁,适用于因肝郁气滞而导致的黄褐斑。
2.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淮山药15克,扁豆、茯苓各12克,黄柏、黄芩、泽泻各10克,六一散6克。
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本方健脾利湿清热,适再于因脾虚湿热而导致的黄褐斑。
3.生熟地各15克,玄参、天花粉、知母、黄柏、炙龟板、茯苓、山栀、柴胡、丹皮各10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用于因肾虚蕴热而导致的黄褐斑。
4.青嫩柿树叶若干,白凡士林30克。
将柿树叶晒干研细面,与白凡士林调匀成膏,每天睡前涂患处,晨起洗净,一般半月至一月后方能奏效。
本方适用于黄褐斑。
5.益母草粉7.5克,白附子6克,白及7.5克,白蔹6克,轻粉1,5克,钟乳粉6克,密佗僧4.5克,细辛末1.5克。
各研极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晚上睡前用人乳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日用温。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体会作者:吴景东顾炜尹莹金晓哲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08年第05期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1]。
其病因尚无定论,发病机制复杂,认为与遗传、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水平增高、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2]。
相当于祖国医学之“面尘”,“黧黑斑”等。
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黄褐斑辨证施治,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的好坏,皮肤的光泽或枯槁,色素斑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
《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有诸内,必行诸外。
”故黄褐斑虽发于外,然其根必源于内。
1.1 肝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之本: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此年龄段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任脉通,太冲脉盛”至“太冲脉衰少”的阶段,是女子经孕产乳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发生活跃的时期。
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
与肾的藏精、主生殖,肝的藏血、主疏泄,脾胃的化生、统摄密切相关。
因此,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之分,现分析如下:1.1.1 肝郁:明·《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
当责之于肝。
清·《张氏医通》曰:“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
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疏泄失司,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故《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
1.1.2 脾虚: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升清降浊,由于长期思虑过度,心身憔悴,劳伤脾土;或恣食甘肥、偏食五味、食积化热而致脾虚失运,痰饮内停;或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克伐脾土,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调,清阳不升则不能上荣于面,浊阴不降则痰湿水饮上蒙于面,而生褐斑,故《张氏医通》云:“痰饮积脏腑,则面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张志荣
(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
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服药2l剂,斑色变淡,范围同前,经前乳房胀痛减轻,伴痛经。
上方加泽兰15 g。
继服2l剂,黄褐斑范围明显缩小,颜色变淡,边界模糊,月经血块减少,舌脉同前。
上方去薄荷。
再服21剂,面部黄褐斑消退90%以上,鼻背、双颧散在数个豆粒大小的淡褐色斑点,皮肤光泽,无不适,睡眠好转。
上方去炒酸枣仁。
继续服药约3个月,黄褐斑基本消退。
按本病案“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故笔者以丹栀逍遥散及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
方中牡丹皮、栀子清热除烦;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柔肝,可使肝疏泄条畅而有利于调经活血,达到治本之目的;桃仁、红花乃活血化瘀要药,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川芎乃血中气药,善走头面,可引药上行;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可使肝气条达;薄荷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白术、郁金健脾益气、行气解郁;白僵蚕祛风通络;茯苓实脾,
与白僵蚕成对使用可美白祛斑,具有协同作用;益母草活血调经,用于治疗妇女血瘀气滞、行经不利;炒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养血疏肝、活血调经之效。
2 脾失健运型
临床表现:面部呈淡黄褐色斑片,以前额、双颧、鼻周、口周较为明显,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身疲乏力,四肢倦怠,神疲嗜睡或失眠多梦,纳谷不香,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质淡,苔薄自或腻,脉细。
证属脾虚不运,气血两虚。
治宜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物选用黄芪、人参、茯苓、白术、当归、龙眼肉、山药、远志、甘草、大枣、木香。
若营血亏虚,加白芍、熟地黄、川芎、阿胶;形寒肢冷、腰酸乏力,加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脾肾气虚、阳气不足,加桂枝、白附子、细辛。
例2 患者,女,34岁,2007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3年。
患者近3年来精神疲惫,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面色萎黄不华,双颊、上唇出现浅黄褐色斑,且色斑逐年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双颊、上唇呈浅黄褐色斑,月经后期,经量少、有血块,嗜睡,纳呆,大便溏软,舌质淡嫩、有齿痕,苔薄白,脉滑缓。
辨证属脾虚不运,气血瘀滞。
治宜益气补血,健脾调经。
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处方: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黄芪10 g,党参10 g,白术10 g,山药l5 g,茯苓15 g,白僵蚕10 g,泽兰10 g,红花10 g,丹参20 g,桂枝6 g,甘草6 g。
服药21剂,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精神状态稍好,月经量少,嗜睡减轻,舌淡,苔白,脉滑缓。
上方加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
继服21剂,黄褐斑颜色变浅,范围明显缩小,全身症状均有所改善,月经量有所增加,大便成形,手足不温减轻,舌脉同前。
上方黄芪、党参加至15 g。
再服2l剂,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退,皮肤有光泽,无不适。
上方去桂枝。
继服2l剂以巩固疗效。
按“阳明胃脉荣于面”,脾胃的盛衰对面部气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脾不健运,疾瘀内生,清不升,浊不降,浊气上犯,蕴结肌肤,则易生褐斑;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亏,运行滞涩,故经血量少。
治疗时应以健脾化湿与疏肝化瘀并举,痰湿消而瘀血散。
加减归脾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熟地黄、白芍、当归滋阴补血,养血活血;丹参既能破宿血,又能补新血,调经脉;泽兰、红花、川芎活血祛瘀,通畅血络;桂枝温阳通脉,宣郁散寒;白僵蚕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温阳健脾、化瘀通经之效。
服药后虽气虚缓解,但月经仍少,乃肾气不足、精亏血少之故。
由于脾运化水谷精微需要肾中阳气的温煦,滋补肾精可促进气血生化,填补肾阳可温煦脾的运化从而加强气血的生化,故加枸杞子、菟丝子以补益肾精、温肾助阳。
3 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颜面无光泽,斑色暗黑,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虚烦不得眠,目涩口干,腰膝酸软,倦怠无力,月经量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肝肾阴虚。
治宜滋补肝肾。
方选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药物选用山
茱萸、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旱莲草、女贞子。
若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畏寒肢冷,加仙茅、淫羊藿;腰酸,加菟丝子、杜仲;月经量少,加当归、川芎。
例3 患者,女,37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4年。
患者平素工作紧张劳累,时感腰膝酸软,4年前面部两颧、前额出现淡黑褐色斑,并逐年加深、扩大,有乳腺增生病史2年。
现症:两颧、前额呈淡黑褐色斑,边界不整,界限清晰,月经为后期且量少,经前乳房胀痛,心烦,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纳可,口干喜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
辨证属肝肾阴虚,气血瘀滞。
治宜滋补肝肾,疏肝理气。
给予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治疗,服药1个月,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心烦、失眠均减轻,经量增加,但经期仍感乳房胀痛,睡眠转安,情绪稳定,大便正常,舌红,苔少、有裂纹,又服药两个月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退。
按肝肾同源,肾阴又称元阴,是机体阴液的根本,是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
肾的阴阳既要充盛,又要相对平衡、协调。
若肾阴亏损,精不化血,精不化气,精血、肾气均会不足,则月经的异常就会随之而来;精血亏虚,头面失荣,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熏灼面部,血热滞结,则发生黄褐斑。
故治疗时应以滋阴补肾为主,辅以养血活血,以达到精血充盛、阴平阳秘、冲任条畅、化瘀消斑的目的。
4 小结
黄褐斑作为一种色素沉着性病变,虽属皮肤病范畴,但以女性患
者为多,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根本在于机体脏腑、气血、冲任的失调,并与肝、脾、肾3脏关系最为密切,3脏均会导致气血运行障碍,气血瘀滞,颜面失与荣养,故发为黄褐斑。
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多采用西药,然而由于西药的作用单一,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因此疗效欠佳。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分型论治,可达到调节脏腑阴阳使气血运行条畅、经络平衡的目的,从而使面部荣华有光、黧黑尽去,具有较稳定的远期疗效。
而治疗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辨证准确,抓住各证型的精髓。
由于临床上肝郁气滞、脾失健运和肝肾阴虚3型常可相互转化或有并见的症状,故需抓住主要矛盾,对症治疗,治疗中要处理好虚与瘀的关系,注意补阴药的运用及顾护脾胃,方可获得良效。
另外,该病患者常伴有内分泌功能紊乱,因此,调节好女性内分泌环境,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防晒及化妆品的使用,积极预防妇科疾病及治疗慢性病,是预防黄褐斑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