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中医调理五脏治疗黄褐斑-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模板
中医采用事例调分析理黄褐斑体会情况怎么样

中医采用事例调分析理黄褐斑体会情况怎么样黄褐斑好发于女性,特别是妊娠期、产后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
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郁、脾湿、肾虚是发病之因,气血瘀滞致颜面失于濡养为致病之理。
王某,女,42岁,主诉:面部色斑3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颜面部褐斑,对称性分布,无高出皮肤,无皮肤瘙痒。
月经周期不规律,经常提前或拖后3—4 d,经期3 d,经前乳房胀痛,未曾正规治疗。
现为求中医诊治,目前患者面部黄裼斑,经前乳胀,偶有胸闷,腰背酸痛,烦燥,纳可,睡眠差,夜间多梦易醒。
大便偏干,小便调。
既往史:既往慢性返流性胃炎病史7年;偏头痛病史7年。
体格检查:青年女性神志清,精神一般,形体适中,面色晦暗,眼圈发乌,舌质红苔黄厚,脉沉数。
面颊及口唇周围散在粟粒大小的淡红色丘疹,面颊可见融合或片的淡黄色色斑。
诊断:黄褐斑(肝郁气滞),治则:疏肝理气,活血除湿。
方选阿胶黄精丸一日三次,每次30到40粒,饭后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服用一个月后2诊:服用上方后,患者自诉目前面色红润,面部皮疹色斑较前有所消褪,色斑颜色明显变淡,无头痛不适,时胃痛、返酸,纳眠可,二便调。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面色红润,面部散在粟米粒样大小丘疹,黄褐色斑。
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又守方继服一个月为后。
3诊:患者诉服药后前额部两颧部色斑部分消退,颜色变淡,面色较前光亮,胃脘痛泛酸缓解,仍觉胃脘堵塞感,腹胀气,纳眠可,大便干,3 d一行,小便调。
查:面部散在分布粟粒大小的暗红色丘疹,下颌部尤甚,舌红苔黄厚,脉滑。
又守方继服一个月后完全好。
体会,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其病机无论肝郁、脾湿、肾亏,最终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瘀于颜面,而成斑片?。
而中医又有“无瘀不成斑”之说,瘀乃脏腑虚亏,气机失调所致,阿胶黄精丸全方能使气血上荣于面部,促进面部的血液供应。
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发现:本病与肝、肾二经关系最为密切。
患者多由于肝郁气滞,血虚不能滋养肌肤,致使血癖气滞。
黄褐斑辨证论治

黄褐斑辨证论治黄褐斑多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既有气滞血於实证,又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虚证,通过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目的。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气血运行不畅,肝经郁热化火,与体内湿邪熏蒸于面而成;脾主运化,脾虚不能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日久必致气血两虚,肌肤不能濡养而成,肾主水,肾水不足不能制火,湿热内蕴,郁结不散而成。
三脏功能相互影响,血虚必致血淤,肝经郁热化火,灼伤阴津,日久必致肝肾阴虚,既有气滞血淤实证,又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虚证。
2.辨证论治2.1肝郁气滞,肝经郁热表现为颜面晦暗及浅褐色斑片,一般见于初起阶段,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经期乳房胀痛,月经延迟,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兼清郁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15g,炒栀子15g,益母草30g,当归15g,柴胡15g,茯苓30g,杭芍30g,炒白术15g。
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15g,乳房胀痛者加川楝子15g。
2.2气滞血淤表现为面部色斑颜色较深,长斑日久,症见少腹痛痛,胸胁刺痛,月经延后,量少色黑或有血块,舌质红,舌边可见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消斑,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30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5g。
腰膝酸软加上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痰多者加杏仁15g、冬瓜仁30g。
2.3肝肾阴虚表现为颜面黧黑,每逢经期色斑加深,日久不退,症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茯苓30g,泽泻30g,枣皮15g,淮山15g,丹皮15g,生地30g,枸杞15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百合30g,玉竹30g。
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g。
2.4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晦暗无华,色斑勿浅勿深,症见少气无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方选归脾汤加味:炙黄芪30g,当归20g,太子参30g,炒白术20g,灸甘草10g,元肉20g,枣仁15g,木香10g,阿胶20g,熟地30g。
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体会黄褐斑是由于皮肤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的皮肤病。
成年女性中高达28.2%。
笔者对自2005年至2011年以来治疗的89例黄褐斑患者,经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自身体会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此类患者临床上最为多见,症见面部浅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边界清楚,分布于面颊、眼周,伴有心烦易怒,胸闷不舒,腹胀,白带多,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1]。
药用: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郁金10g,当归10g,凌霄花10g,白芍10g,炒白术10g,甘草6g。
兼有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合欢皮;腹部胀痛者,加厚朴;口苦心烦,加栀子15g。
如治王某,女,37岁,2006年4月15日初诊。
患者面部黄褐斑2月余,诊见双颊对称性浅褐色斑片,伴口苦,胸胁胀闷,心烦易怒,痛经,经血常带血块。
舌暗有瘀点,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丹皮15g,栀子15g,柴胡10g,枳壳1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枳壳10g,丹参20g,红花10g,白芷6g,益母草2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10剂后复诊,心烦及胸胁胀闷明显减轻,口不苦,色斑略变淡。
续以上方加减,再服15剂,面部斑疹全部消退,无任何伴随症状。
2脾虚血弱此类患者面部浅褐色斑片如尘土、或灰褐色,边界不清,发布于前额、口周;神疲体倦,食少纳呆,脘冷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化斑。
药用党参20g,炒白术15g,丹参10g,茯苓10g,陈皮10g,木香6g,干姜6g,川芎10g,砂仁10g,炙黄芪15g,甘草6g。
兼有肢冷便溏者,去干姜,加炮姜炭10g;面浮肿、痰多者加白芥子、浙贝母各10g ;腻食不知味者,加藿香、苍术各10g 。
如治张某,女,28岁,2010年8月25日初诊。
患者面部黄褐斑1年余,诊见面部多处浅褐色斑,伴食少纳呆、倦怠乏力、月经后期经色浅淡,舌质偏淡,苔多白腻,脉濡弱[2]。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方剂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方剂
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的范畴,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肝肾阴虚型等,治疗方剂有逍遥散、桃红四物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
1.肝郁气滞型:面部褐色斑片,伴有性情急躁、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等,当以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法,用逍遥散加减,组成为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香附、郁金、丹皮等。
2.气滞血瘀型:面部黄褐色斑片,伴胸胁(胸部和肋骨部位的统称)胀痛、急躁易怒,当以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为治法,方用桃红四物汤,主要组成为当归、桃仁、红花、柴胡、川芎、赤芍等。
3.脾虚湿阻型:面部淡褐色斑片,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精神疲惫,身体乏力)、大便稀、腹胀,当以健脾理气为治法,方用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为白术、茯苓、当归、党参、薏苡仁等。
4.肝肾阴虚型:面部黑褐色斑片,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眼涩、五心烦热(两手心和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躁闷热),当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组成为女贞子、熟地黄、当归、山药、墨旱莲、山茱萸、丹皮等。
若患有黄褐斑,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中药方应当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开具。
更新时间:2022-10-29。
『色斑』中药方--消除黄褐斑中医有良方

『色斑』中药方--消除黄褐斑中医有良方中医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等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所以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辨治。
1.从肝论治患者面部淡黄色斑,伴有腹部肝区胀满,心情不畅。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和营。
方选丹芩逍遥汤加减:丹参、黄芩、郁金、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各10克,甘草(炙)5克。
2.从虚论治患者除面部色斑多年外,还伴有腰膝酸软等。
治以养血补肝,滋水涵木。
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菊花、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
面部淡黄色斑,自汗,易疲劳,月经色淡不规则者,治以补益气血。
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各15克,当归、白术、木香、甘草、茯神、酸枣仁、远志、大枣各10克,龙眼肉、生姜及甘草各5克。
3.从痰湿论治患者面部淡黄色斑,伴女性白带量多。
治以清化湿热。
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白术、泽泻各10克,大枣、甘草各5克。
面部色斑多年,伴有形体肥胖。
治宜健脾益气,化湿泄浊。
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各6克,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白术、山药15克。
4.养肝肾调冲任论治如面色暗黄斑,经期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双乳胀满,月经不调,月经暗红有血块。
治宜调和冲任,滋养肝肾。
方用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加减:仙灵脾、仙茅、当归、白芍、山茱萸、山药、丹皮、白茯苓、白蒺藜各10克,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益母草各15克。
以上方药均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另外,中药按摩、熏蒸倒膜或石膏粉(或面膜粉)倒膜,也是治疗黄褐斑常用方法。
中药敷脐常用血竭、田三七、乳香、没药、茜草根、杭白芍、川芎、香附、白芷、冰片、甘草组成。
焙干研粉,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层加油纸或塑料,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每周换药1次。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张志荣(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

白术10g 茯苓20g 柴胡10g
升麻9g 当归10g 阿胶10g(烊化)
甘草6g
便溏严重者加芡实、赤石脂;夜寐不宁者加莲子心、夜交藤;情志不畅者加香附、川楝子;肾阳虚者加菟丝子、鹿角胶、补骨脂;恶心呃逆者加用吴茱萸、法半夏。
1.3 肾虚血瘀型 此型多因房劳过度,肾水不足或因久病致肾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水不制火,阴血日耗,血虚不能华面,面络瘀滞所致。此型常伴腰膝软,头昏目眩,失眠多梦或妇女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药物如下:
1.2 脾虚血瘀型 多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日久则脾气虚弱而心血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气虚血瘀则颜面失养出现褐斑。症见斑块色淡,多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部位。常伴有脘痞不舒,少气懒言,肢软乏力,食少便溏或月经量多等,舌质淡,脉细缓。治宜补益脾胃、益气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如下:
患者,女,34岁,1998年2月4日初诊。有子宫结核病史,平素体虚,近半年来因工作繁忙,加之心情不畅,而渐感头昏,神疲乏力,腰膝软,手足心热,失眠多梦,颜面部渐生斑块。月经色暗,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黄褐斑(肾虚血瘀型),治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药用:
生地黄10g 熟地黄10g 山药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生地黄20g 柴胡10g 陈皮10g
香附9g 郁金10g 枳壳10g
甘草6g
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者加牡丹皮、山栀子、合欢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黄柏;夹有痰湿者加用白术、茯苓、法半夏。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同时作好情志疏导工作。
作者单位:罗从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562400 贵州兴义市盘江路95号) 来自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
中医是如何对黄褐斑进行辩证的

中医是如何对黄褐斑进行辩证的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沉着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
那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辩证是如何说明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关于中医对黄褐斑进行治疗辩证后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对黄褐斑的治疗证候和治疗方药1、肝郁血瘀证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络脉不通。
主症:好发于妇女面部,色斑淡褐带青,情志抑郁,月经色暗或有血块,经前乳胀,舌质淡红或暗,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活血。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炒香附、枳壳、红花、桃仁、玫瑰花、甘草等。
2、脾虚湿滞证病因病机是脾虚失运,湿邪内蕴,湿滞日久,络脉瘀阻。
主症:面黄不华,色斑污黄不泽,纳差,便溏或黏,乏力,舌淡红而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弱或濡。
治法:健脾祛湿。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薏苡仁、炒扁豆、炒山药、砂仁、川芎、红花、甘草等。
3、气血两虚证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而涩滞。
主症:面色黄白不华,色斑淡褐,边界不清,乏力心悸,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色淡,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
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炙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炒白术、茯苓、炒枣仁、龙眼肉、红花、陈皮等。
4、肾阴不足,肝郁血滞证病因病机: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加之肝郁血瘀,面生黑班。
主症:面色暗而无华,色斑浅黑或褐青,心烦易怒,口干,腰膝酸软,耳鸣,少寐,舌稍红,苔薄少或有裂纹,脉细弦。
治法:滋阴补肾,舒肝活血。
方选二至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墨旱莲、女贞子、生地、白芍、柴胡、丹皮、栀子、土元、郁金、合欢皮等。
5、气阴两虚,瘀热阻络证主症为色斑日久,边界不清,伴有口干,便秘,舌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薄少,脉细。
治宜养阴益气,活血消斑。
方用生脉饮加味。
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生地、丹皮、桑叶、白僵蚕、丹参、玫瑰花、甘草。
6、风热灼络证多为过度曝晒而致风热郁肤入络,导致瘀热阻于孙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调理五脏治疗黄褐斑-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调理五脏治疗黄褐斑黄褐斑颜色越深、边界越清晰,症状越明显,而浅淡的斑往往出现于自觉症状之前。
因此,观察黄褐斑的部位,就能及早了解脏腑器官的健康状况。
长在额头两侧及太阳穴。
此处是两侧胆经的循行部位,若有黄褐斑,常为肝胆功能失调、肝郁气滞所致,常有消化功能减弱、失眠多梦的症状。
长在鼻梁中间。
鼻梁中部对应的是肝胆。
面色青黄,鼻中部出现黄褐斑,多与肝气郁结、情志不遂或精神压力大有关,提示肝失疏泄,肝胆郁滞,须警惕脂肪肝、肝胆疾患。
中医排肝毒:按摩太冲穴,有效排肝毒太冲穴,是养肝的要穴。
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用拇指按揉3-5分钟,感觉轻微酸胀即可。
不要用太大的力气,两只脚交替按压。
1、吃青色食物。
按中医五行理论,青色食物可以通达肝气,起到很好的疏肝、解郁、缓解情绪作用。
中医专家推荐青色的橘子或柠檬,连皮做成青橘果汁或是青柠檬水,直接饮用即可。
2、枸杞子。
具有很好的保护肝脏作用,可以提升肝脏对毒素的耐受性。
食用时以咀嚼着吃最好,每天吃一小把。
长在外眼角下。
外眼角下对应的是颈肩、上肢,此处出现黄褐斑,提示肩关节受风寒侵袭或颈肩肌肉劳损,常有颈肩僵硬、酸痛的症状,须警惕颈肩部疾患。
长在两颧部。
两颧部中央是小肠经循行的部位,两颧外侧是肾的对应区,上部是三焦经循行部位。
颧骨部位的黄褐斑多伴有气短乏力、心慌、胸闷、消化功能减退,甚至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是消化系统和心脏功能减弱的表现。
两颧部至耳前及上方有黄褐斑或老年斑提示肾气虚、三焦气机不畅、脂代谢紊乱。
枸杞猪心配方:枸杞子10克,鲜猪心1个。
制法:将猪心和枸杞子一起文火煮1小时左右,加少许盐调味。
功效:补肾纳气。
用法:佐餐食用。
核桃人参饮配方:核桃仁20克,人参6克,生姜3片,冰糖少许。
制法:将核桃肉、人参、生姜加水适量一同
煎煮,取汁200毫升,加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温肾纳气,止咳化痰。
用法:不拘时饮用。
柚子鸡配方:柚子1~2个,雄鸡1只(约1000克)。
制法:将柚子肉放人洗净的鸡腹内,然后将鸡放入搪瓷锅中,加入清水1500毫升及适量葱、姜、黄酒、盐,再将搪瓷锅放入盛有水的锅内,隔水炖熟。
功效:补益脾肾,化痰止咳。
用法:每2周1次,连服3次,佐餐食用。
上唇长斑。
上唇是大肠经的循行部位,对应的是泌尿生殖器官。
此处长黄褐斑是肾气不足、大肠虚寒的征兆,常伴有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应警惕子宫、卵巢疾患。
处方:陈皮15g 半夏10g 黄连10g 木香10g 槟榔10g 公英15g 地丁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多吃胡萝卜:每周平均吃5次胡萝卜的女性,其患卵巢癌的可能性比普通女性降低50%,而美国的专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研究表明,若每天服用90毫克的维生素c和30毫克的维生素e,患卵巢癌的机率就会减少50%。
然而,单纯地依靠从食物中获取是不够的,所以最好咨询医生适量服用药片或制剂来补充。
叶酸:增加富含叶酸的食物,可降低女性卵巢癌的发生率。
瑞士的研究人员发现,常吃富含叶酸的食物的女性,其发生卵巢癌的机率比很少吃叶酸食物的女性将减少74%。
至于叶酸,它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b,富含于绿色蔬菜、柑橘类水果及全谷类食物中。
高钙饮食:每天摄取高钙食物可降低卵巢癌的发生率。
据数据显示,每日摄取高钙食物的人会比摄取钙质不足的人降低46%的卵巢癌的发生率。
长在下颌外侧。
下颌外侧对应的是下肢、胃经、大肠经、小肠经循行处。
此处有黄褐斑提示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是脾肾气虚的征兆,常有下肢酸痛、腰膝酸软、手足寒凉、消化功能减弱。
增强消化功能小秘诀:注意鱼、肉的烹调方法食用鱼、肉时,应该选择肉质较嫩的部位,并尽量切碎或者剁成肉泥,炖烂或者清蒸。
这样就更加有利于老年人咀嚼和消化吸收。
老年人可以每日适量地饮用新鲜果汁,不仅可以补充水分,
而且能够补充老年人容易缺乏的多种水溶性维生素。
注意蔬菜的烹调方法烹调蔬菜的时候应该尽量切碎,炒煮等的时间要长一些,保证蔬菜更软更烂。
对于含植物纤维较多的蔬菜,比如芹菜、韭菜等,要适当增加烹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