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
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

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脸上有黄褐斑的女性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内分泌情况,如果内分泌失调了要注意调理,才能更好的去除黄褐斑。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希望对你有帮助!去黄褐斑的中药1肝气郁结型黄褐斑中药治疗1) 逍遥散化裁(柴胡、当归、芍药、茯苓、白术、甘草、生姜、丹皮、当归、川芎、薄荷),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桑寄生,经行腹痛者加延胡索、五灵脂,兼肾虚血瘀证候,可酌情加熟地、杜仲、泽兰、益母草等。
本方需内服。
2) 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白芍、制香附、益母草、京丹参、广陈皮、香白芷、枳壳、橘叶、郁金、泽兰等)。
本方需内服。
3) 玉容散(外用)。
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芨、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g,荆芥、独活、羌活各15g,白附子、鹰矢白、白扁豆、白丁香各30g,防风15g,上药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以水调浓搽面,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4) 五白祛斑霜(外用)。
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玫瑰花、桃仁、葵花仁、葛根,各取少许,共研细末,以水调浓搽面,早晚各一次。
去黄褐斑的中药2肝肾亏虚型黄褐斑中药治疗1) 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丹皮、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腰腿酸痛加狗脊、桑寄生;口干加南北沙参、芦根;面色无光泽加生黄芪、党参。
本方需内服。
2) 补肾丸加减(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羊肾、当归、芍药、人参、黄芪、干生地、石斛、附子、肉桂),耳鸣可加磁石;遗精者可加莲子,芡实;腰酸加桑寄生。
临床上可酌情加菟丝子、白术、茯苓以加快色斑消退。
本方需内服。
3) 五白祛斑霜(外用)。
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玫瑰花、桃仁、葵花仁、葛根,各取少许,共研细末,以水调浓搽面,早晚各一次。
4) 复方当归糊剂(外用)。
当归、川芎、沙参、柴胡、防风、天花粉各20g、冬瓜仁、白芷、白芨、绿豆各10g,上药混合研末,过滤残渣。
黄褐斑辨证论治

黄褐斑辨证论治黄褐斑多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既有气滞血於实证,又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虚证,通过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目的。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气血运行不畅,肝经郁热化火,与体内湿邪熏蒸于面而成;脾主运化,脾虚不能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日久必致气血两虚,肌肤不能濡养而成,肾主水,肾水不足不能制火,湿热内蕴,郁结不散而成。
三脏功能相互影响,血虚必致血淤,肝经郁热化火,灼伤阴津,日久必致肝肾阴虚,既有气滞血淤实证,又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虚证。
2.辨证论治2.1肝郁气滞,肝经郁热表现为颜面晦暗及浅褐色斑片,一般见于初起阶段,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经期乳房胀痛,月经延迟,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兼清郁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15g,炒栀子15g,益母草30g,当归15g,柴胡15g,茯苓30g,杭芍30g,炒白术15g。
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15g,乳房胀痛者加川楝子15g。
2.2气滞血淤表现为面部色斑颜色较深,长斑日久,症见少腹痛痛,胸胁刺痛,月经延后,量少色黑或有血块,舌质红,舌边可见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消斑,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30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5g。
腰膝酸软加上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痰多者加杏仁15g、冬瓜仁30g。
2.3肝肾阴虚表现为颜面黧黑,每逢经期色斑加深,日久不退,症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茯苓30g,泽泻30g,枣皮15g,淮山15g,丹皮15g,生地30g,枸杞15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百合30g,玉竹30g。
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g。
2.4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晦暗无华,色斑勿浅勿深,症见少气无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方选归脾汤加味:炙黄芪30g,当归20g,太子参30g,炒白术20g,灸甘草10g,元肉20g,枣仁15g,木香10g,阿胶20g,熟地30g。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黄褐斑属巾医“面尘”、“黧黑斑”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丁女性。
其特征为颜面部有对称性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局部多无自觉症状,发病率较高,病情亦较顽固,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口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和自由基损伤是其主要病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而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义就近血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颜面发生黄褐斑,其病机关键为湿浊瘀毒阻滞络脉。
苏红认为本病主要有三个病机:①脾虚肝郁:凡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偏嗜五味者,使脾上输布失职。
则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气血生化不足,不荣于而,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湿阻于内,气滞于中,影响肝气的疏泄,脾病及月十,痰聚气结而发病;②情志不遂:情志的大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耗气,阴亦伤,气滞血瘀、血虚则生黄褐斑;③精血受损:房室过度、不正常的孕育史或久病,导致。
肾气及肾阴的亏耗,肝肾同源,衰则同衰,精血同亏,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颜面不能荣润向发黄褐斑。
晏淑梅认为黄褐斑多见于育龄妇女,该年龄段的妇女由丁事业、家务繁忙,加之孕育亏耗,使肝肾不足,气血不调,不能上荣于面;或肝气郁结,肝火亢旺而致火燥结滞于面皆可形成黄褐斑。
但肝肾不足,血虚血瘀是奉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张文高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上于曲,血行通畅则表里俱荣;若腠理受风,或痰浊内生,或血气不干和,经脉涩滞,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少,不能荣于皮肤,则易变生黄褐斑,本病的发生机制为血气不和,涉及血瘀和血虚,致使血泣经络,上不能荣于面,下不能充盈血海,故临床常见奉病同时伴发月经不调。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

综上所述 , 黄褐 斑只 要掌握 病 因 , 了
解病 症 , 正确 的辨证 施治 , 通 过 中医药 物
的内服外用 , 坚 持 良好 的饮 食 习惯 和 睡 眠
l g , 女贞子 1 5 g , 日 1付 , 加 水煎 服。肝郁 脾虚可用生地 1 5 g , 白术 9 g , 丹参 1 5 g , 茯 苓1 2 g , 香附 1 2 g , 薄荷 3 g , 蝉蜕 6 g , 2 0天 1
《 医宗 金鉴 ・ 外 科心法 要诀 》 将黄 褐
斑源于忧思 抑郁 , 血 热不华 , 火 燥结 滞 而 生于面 上 , 妇 女多 有 之 。《 外科 正 宗 》 则
义 日: 黧 黑斑者 水方 不能制 火 , 血 弱 不 能
炙黄芪 3 0 g , 炒 白术 1 5 g , 党参 2 4 g , 朱茯苓 1 5 g , 龙 眼肉 1 5 g , 当归 1 5 g , 蝉蜕 6 g , 炙 甘
内服 中药 : 心 脾 两 虚 及 肾 阴不 足 可 用
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 如含有褪 黑激 素 的食物 : 燕麦 、 生姜 、 玉米 、 黄瓜和香蕉 , 含
有 硒 镁 等 微 量 元 素 的麦 芽 、 虾、 黑芝麻 、 牛 奶及海产 品 和坚 果 类 , 不 仅 能 可 祛 除 斑 块, 还 可保 湿靓 肤 。
CH | NE sE co M M U Nl TY D 0cT o Rs
沦著 ・ 社 中医 药
黄褐 斑的 中医治 疗
李 欣 徽 蔡 永 生
阴虚或气郁而结 , 经脉瘀滞等均 为黄褐斑
的诱 因。 临 床 表 现 多为对称性 的, 边界不清楚褐色或黑 色的斑片主要发生在面 部 , 以颊 部 、 颧部 、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黄褐斑的中医致病因素分为肝郁、脾虚、肾虚、血本身寒热导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贯穿黄褐斑中医治疗过程的始终。
西医方面阐述黄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等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
黄褐斑影响美观并且治疗周期较长,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过去大多黄褐斑患者对此病不予以重视,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疗。
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黄褐斑患者就诊,因患者数量增多,也为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标签:黄褐斑;病因;治疗方法黄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现浅棕或深棕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可导致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怀孕、内分泌失调或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引发本病,妇女为此病的高发人群,罹患人数中男性比例仅约10%,种族上黄、棕、黑深色皮肤人种发病率更高[1]。
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
中医对其的记载最早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当时已经认识到血瘀和黄褐斑的关系。
后世中医鉴于前人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将黄褐斑的发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肾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久病气虚,行血无力;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均导致面部气血失和,瘀血停于颜面引发本病。
由于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热虚实之分。
从临床角度看,黄褐斑的血瘀证主要有虚实两型[2],故在治疗时活血化瘀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虚实调节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杨桂芹[3]从肝、脾、肾及血本身四个方面论治。
1 中医病因1.1肝郁血瘀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若肝疏泄减弱则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目赤面红,情绪亢奋。
无论是疏泄减弱还是疏泄太过都影响了气机。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张志荣(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肾病科齐医生肾内科医师1、祛斑汤处方: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生地10g,红花6g,王不留行10g,白芷10g,皂角刺10g,白茯苓15g,甘草6g。
加减:肝郁气滞加郁金10g、川楝子10g,兼见腑热便秘者加生大黄10g、莱菔子12g;肝肾阴虚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0g,伴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2g,伴口干舌燥加天花粉12g、葛根15g;脾胃虚弱加党参12g、白术10g。
【按】黄褐斑属于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因各种因素耗损肝肾阴精,亏损脾气,最终导致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而生褐斑,故治宜行气活血、养血消斑。
方中以四物汤理气行滞、滋补肝肾,为治疗面部色斑的基础;红花、王不留行、皂角刺活血通经,皂角刺兼能搜风排毒;茯苓、甘草健脾补中;白芷芳香疏风,滋润肌肤,并引药上达颜面。
且白茯苓、白术、白芍为曾记载于明代《医学入门》的“三白汤”,有补气益血、美白润肤之效。
本方内服外敷,诸药相合调理肝、脾、肾三脏,共奏消斑化斑之功效。
【来源】钟宏量.“祛斑汤”内服外敷治疗黄褐斑4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03):57-58.2、退斑方组成:熟地黄100g,山药100g,山萸肉100g,牡丹皮75g,泽泻75g,牛膝100g,女贞子75g,柴胡75g,香附100g,白僵蚕60g,当归100g,赤芍75g,丹参100g,桃仁60g,红花45g,川芎25g,桔梗25g,枳壳30g,甘草15g。
【按】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女贞子入肾经,善补益肝肾;泽泻、牡丹皮长于利水,能清泄相火;柴胡、枳壳以疏肝行气解郁见长;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桃仁、红花、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丹参苦微寒而润,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且能养血安神;香附能走善降,为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良药,二者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具有较好的行气化瘀之功;方中桔梗、牛膝配伍,既可宣上导下,又能调气和血,升清降浊,协调气机;白僵蚕有祛除黄褐斑、化老年斑之功,《神农本草经》载其“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甘草补益兼调和诸药。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多发于面部,
呈蝶形分 布 , 故又称” 蝴蝶斑 ” 。笔者运用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
斑, 效果满意 ,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与 方 法
两组 均 以辨证施 治 为主 , 自拟” 消斑 汤” 内服 , 基本 组成 方: 香附 3g玫瑰花 1g玉竹 1g女贞 子 1g旱莲草 1g 0, 0, 0, 5, 5, 珍 珠母 3g 丝瓜络 1g丹参 1g红花 1g柴 胡 2g当归 0, 2, 2, 0, 0。
l 一般资料 _ 1
26 4 例患 者均来 自门诊 。 l 上有 典 型的体征 , 前 临床 6 分为内外兼治组( 治疗组) 和内服中药组( 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
12例黄褐斑病人中 , 1 , 1 8 , 5 男 4例 女 3 例 最大年 龄 4 , 8岁 最
1g 赤芍 1g 茯苓 1g 防风 1g 浮萍 6 , 0, 2, 2, 0, g 煎汤 内服 , 1日 l
剂, 23 分 次服用[ 血瘀肝滞型加桃仁 1g其斑色深病史较 1 】 。 0;
长者加三棱 1g莪术 1g属肝 肾阴虚 者加量女贞子 3g 旱 0, 0; 0, 莲草 3g其 脾虚者加黄芪 1g 白术 1g肝 胆湿热者去女 贞 0; 5。 5; 子、 旱莲草加胆草 1g石决 明 3g治疗组 同时配用 “ 散” 5, 0。 消斑
1 治疗方法 _ 2
鞭 草清热解 毒 , 利水 消肿 、 活血 散瘀 ; 草解 清热利 湿 , 分清别 浊 ; 山甲、 穿 蜈蚣通络散结 ; 当归尾 、 芎 、 川 丹参 , 血化瘀 , 活 诸 药 合用共奏 健脾益 肾 , 清热利 湿 , 活血化 瘀 , 络散结之 功 。 通 本组 临床资料显示, 方具 有提高机体免 疫能力, 本 消除炎症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
黄褐斑也称『肝斑』、『蝴蝶斑』,表现为颜脸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其病损为黄褐色或者咖啡色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表面光滑无鳞屑,多发于颧、鼻、额和口周围,经常呈对称性分布,个别病人,可波及整个脸部,个别时候可相互融合,状如蝴蝶,日晒后可加重。
黄褐斑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直困扰着广大爱美的女士。
本病多因身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加上来自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心情抑郁,精神紧张而造成,非常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继而引起皮肤干燥,脸部晦暗无光,色素沉着,又因阳光照射或者化妆品的不良刺激而加深加重。
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果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或者阴血暗耗,或者生化之源不足,都可以造成肝气郁结不舒。
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脸面气血失和而发病。
黄褐斑症状的五个方面
1、病程:黄褐斑的病程发展比较缓慢,一般很难确定病程,有些患者的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通常患者多无自觉症状。
2、形状:黄褐斑的大小不一,数目也不确定,可形成弓形或多环状的皮损,成线状或彗星发散式的分布,对称发生于面部。
3、表现:黄褐斑的症状,黄褐斑皮损通常局限于皮肤的暴露部位,分布于面部,主要分布在两颊及鼻、前额、颏部,偶尔也可伴有乳晕的色素沉着。
4、颜色:黄褐斑的症状体现中,其颜色是一部分。
黄褐斑通常呈现的颜色为淡棕色、灰色、棕灰色,严重者的黄褐斑呈棕黑色甚至深蓝灰色的斑疹,融合而成的片状色素斑。
5、界限:黄褐斑的皮损多数境界清楚,当色素沉着较少时,其边缘不是很清楚,而是呈弥漫状分布。
黄褐斑表面没有鳞屑,无浸润,一般不会伴有其他皮肤病,如红斑、丘疹等皮肤病。
黄褐斑有哪些危害?
1、黄褐斑是女性美的杀手
美丽从来与斑点势不两立,长了黄褐斑的脸,再怎样善于掩饰也挽不回素面朝天的美丽。
2、黄褐斑是体内疾病的“信号灯”
黄褐斑是内分泌失调、代谢废物淤积体内的一种外在显性表现,黄褐斑发生的同时,身体内部也会发生问题。
如很多黄褐斑患者伴有精神不振、烦躁易怒、食欲不振、乳房肿痛、月经不调等现象,有些还同时伴有乳房肿块、子宫肌瘤、囊肿、肝脏病等。
3、黄褐斑是其他疾病的“朋友”
临床中常并发多种疾病,如生殖器官疾病(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肝病、慢性营养不良等。
另外,黄褐斑以虚为主,患者还常患有各种与气血两虚、阴虚火旺挟肝郁血滞、血热血瘀及脾湿四症相关的病变。
4、黄褐斑印证“最是脆弱女人心”
“脸上斑斑点点,自信失去支点。
”脸上的斑点直接影响着女性的心情和自信,伴随而来的这种症状又不可避免地妨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家庭和睦,给女性的心理造成很大的痛苦。
对黄褐斑治宜疏肝解郁,养血柔肝。
用内服汤剂治疗黄褐斑需要辨证论治,可以采用以下方进行加味:
基此方:当归10g,芎藭10g,赤勺10g,红根15g,桃仁6g,红花6g,苻蓠5g。
肝郁血瘀症可出现急噪易怒,胸胁胀痛,痛经或者经期延后,经血紫暗有块,舌有紫斑,脉弦涩。
可以用基此方加柴草6g,商壳6g,制香附6g,青橘皮各6g。
脾虚血瘀症可出现脸色苍白或者萎黄,神疲无力,气短心慌,饮食减少,脘肚胀满,经来延迟,经血稀淡,舌质淡,脉细。
可以用基此方加炙黄芪6g,潞黄参10g,炒冬术10g,云苓10g,炙甘草3g。
肾阳虚寒症可出现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小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斑色深褐难治。
可以用基此方加熟附片6g,炙川桂枝6g,熟地12g,仙灵脾10g,迎阳子15g。
以上各方需要连续服用二个月。
每日一剂。
如果有效果,可继续服用一个阶段。
中医名方『逍遥丸』从黄褐斑产生的内因入手,运用疏肝理气,调和气血的原则,调节人身体内分泌,消除人体循环障碍,由内到外增强皮肤血液循环,提高皮肤的细胞活性,使代谢废物有效排除,从而有效抑制与分解黄褐斑的形成,使皮肤保持健康而有弹性。
所以,坚持服用,可让你从内到外的舒服和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