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坛魁斗照河山_记当代中国针灸针法研究之父郑魁山教授_方晓丽

合集下载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刺手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刺手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刺手法导读:一位针灸名家说过“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一靠取穴二靠手法”。

因此,除了取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手法。

针刺,如果没有手法这一重要因素在里边,几乎每个人都会扎针了,可实际并非如此。

今日揭秘西北针王郑魁山老先生的八大家传针刺手法,一睹为快。

PS.如果您想跟郑魁山老师高徒、美国洛杉矶知名针灸师陆飚老师学习针灸手法,可添加微信邀请进入学习交流群,微信号:QHACU01。

郑魁山教授西北针王,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在其近70载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成就斐然。

他一直倡导并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今实践证明,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

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3类。

笔者导师郑魁山,秉承先祖毓琳公家学渊源,在专擅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8种常用针刺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

现将郑氏8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01二龙戏珠法这种手法是综合关闭、提插、捻转、迎随等补泻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或起针后,常有两条感应传导包围眼球,恰似耍龙灯时二龙戏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感觉传导眼区为目的,如针太阳穴,左手食指紧按脑穴,右手持针刺至一定深度,候其气至,右手持针使针尖和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连续推按、捻转,重(急)插轻(慢)提或轻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气,使热感或凉感由上眼睑扩散传导眼球;再将针提至皮下,针尖向下眼睑方向,重复施行同样针法,使热胀感或凉麻感由下眼睑扩散传入眼球,上下两条感应包围眼球。

留针与否视病情而定。

该手法常用于针太阳、丝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

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02喜鹊登梅法这种手法是综合提插、捻转、推垫等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的手法和针的动,似喜鹊站立在腊梅枝上歌舞时头尾上下摆动一般,故名。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四)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四)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四)编辑:Leon导读: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业已证明:医案,是一代又一代中医在读书、临证、传承的实践中,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名老中医医案是指导后继者的临证范本。

郑魁山典型医案是经由方晓丽教授加注了按语,分享与大家,以利郑老先生临证经验的传承。

胸痹/胸阳不振痰浊阻滞型(郑魁山主治)冠心病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样疼痛,通连肩臂属胸阳不振,痰浊阻滞之胸痹者,以内关为主穴,施以温通针刺手法,确有良效。

李某,女,54岁,2000年4月10日初诊,患者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样疼痛有5年之久,痛时向左肩及左上肢放射,有时疼连小指。

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

发时常服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及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西药物。

近日频繁发作,服上述药物效果欠佳,遂请郑老诊治。

初诊:患者体型肥胖,嗜食肥甘,怯寒肢冷,胸部憋闷疼痛,并连及左肩臂,面色口唇紫暗,舌体胖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润滑,脉沉细涩。

此乃胸阳不振,痰浊阻滞,瘀血痹阻心脉。

治以温振心阳,通脉祛瘀,化痰泄浊。

取内关为主穴,配以心俞、膻中、肾俞、丰隆。

施以温通针刺手法,针刺内关时左手拇指按在内关穴下方,右手持1寸毫针刺入穴位0.5—0.8寸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传向心胸部,针后立竿见影,胸痹疼痛立刻缓解。

留针30分钟,并嘱其节饮食,调情志。

复诊:4月12日,胸痹疼痛次数明显减少且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取穴、治法同前。

之后,隔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半月,血压基本恢复正常,又巩固治疗半年。

一年后随访,胸痹疼痛未见复发,其血脂也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

按:冠心病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本案例郑老据其体型肥胖,嗜食肥甘,怯寒肢冷,胸部憋闷疼痛,并连及左肩臂,面色口唇紫暗,舌体胖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润滑,脉沉细涩,辨证为胸阳不振,痰浊阻滞,瘀血痹阻心脉。

郑老在临床上经数十年总结的“温通针法”以“温化瘀浊,通经调气”为要旨,选穴内关、心俞、重在活血祛瘀,通利心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交会穴,阴维、冲脉合于胃心胸,阴维主一身之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

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

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

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

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

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

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

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

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习班留影(后排右三)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二)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二)

“西北针王”郑魁山典型医案选(二)编辑:Leon导读: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业已证明:医案,是一代又一代中医在读书、临证、传承的实践中,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名老中医医案是指导后继者的临证范本。

本典型医案是经由郑魁山的弟子、学术继承人方晓丽教授整理并加注了按语,分享与大家,以利郑老先生临证经验的传承。

链霉素中毒性耳聋/风寒上扰湿毒内停(郑魁山主治)风寒上扰湿毒内停型毒聋,拟祛风散寒、利湿毒疏肝胆、开窍聪耳之法。

取合谷、风池穴为主,施针刺烧山火手法,促气达病所。

针治月余,获愈。

付××,男,58岁,兰州,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工程师。

因听力突然减退42天,1983年3月19日初诊。

患者1983年1月上旬感冒,中旬去西安出差,感冒加重,注射青、链霉素,下旬返回兰州,继续注射青、链霉素,并口服土霉素,2月5日早晨参加追悼会,因心情沉重,加之天气寒冷,受凉后出冷汗,自觉全身痠痛,鼻塞严重,呼吸困难,下午突然听力减退。

2月7日经×医院内科治疗,效果不显,2月12日去陆军×医院五官科就医,经口服土霉素、黄连上清丸、麻黄碱滴鼻,注射大青叶注射液后,舌干口渴异常,17日转入兰州×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咽管阻塞,经注射青霉素、输液10天未见好转。

3月11日用导管疏通右耳咽管后,鼻孔流血,病情加重,耳内闷响,听力尽失。

初诊:3月19日转来我院,五官科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通气不畅,两耳鼓膜内陷,听力减退,两耳气、骨导均减低,双侧重度耳聋。

其它检查:胸部拍片,肺纹理较重。

心电图、超声波、鼻部拍片、血常规、二便、血小板、生化、肝功等均正常。

患者鼻塞不通、张口呼吸,呼吸音粗,舌质淡,苔白腻,脉浮有力,(74次/分)。

此乃风寒上扰,湿毒内停、闭阻少阳、壅遏清窍。

宜采用祛风散寒、利湿毒疏肝胆、开窍聪耳之法治之。

取合谷、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至前额而使全身出汗,上迎香点刺,上星、听会,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传统针刺手法及郑氏针法的临床应用.

传统针刺手法及郑氏针法的临床应用.

在甘肃中医学院20余年的医、教、研 过程中,培养出了一批传承弟子、硕 士研究生和千余名针灸实习医生,分 布于国内外,在临床中均发挥着重要 作用,诚可谓桃李遍天下。
郑魁山先生在其近70载的临床、科研、教学工 作中,学验俱丰,成就斐然。他一直倡导并致 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 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郑 老学识之广博,手法之精湛蜚声中外,历来 为同道所赞佩,有“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 之父” (Father of Contemporary Acupuncture Research in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特征 (Characteristics) 围绕传统针刺手法的应用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临 床诊疗“理、法、方、穴、术” (Theory, principle, prescription, acupoints, techniques) 完整的学术体系。 郑氏针法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郑毓琳先生 (Mr.ZhengYulin) 是 我国现代最卓越针灸家之一,他一生秉承家学,勇于创新, 成功地将内功与中国传统针法相融合 (Integration of inner Kongfu and traditional acupuncture),形 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用于治疗眼疾重症等疗效卓 著,誉隆四海,为弘扬中医针灸学做出了贡献。
临床应用传统针刺手法的优势 取穴少、见效快 减少治疗频次 缩短疗程 疑难病症有良效
3.郑魁山教授关于针刺基本功的理论与实践 Professor Zheng Kuishan’s theory and practice on basic skills of acupuncture
(1)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郑毓琳先生自 14 岁
起就随其叔祖郑云 祥及舅父曹顺德学 习针灸, 18 岁时又 拜博野县名医霍老 顺为师学习四载。

针坛魁斗照河山

针坛魁斗照河山

针坛魁斗照河山——针灸名家郑魁山教授(摘录)发表者:代金刚2892人已访问作者:方晓丽田大哲李金田郑俊江本文摘录自《中国针灸》摘要郑魁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在其近70载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成就斐然。

他一直倡导并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有:参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创院初期的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首倡并领导“经络实质研究”;创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和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

郑老关于重视研究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的观点和实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针灸针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史,针灸医学渊源流长,且历久不衰,穷本究原,在于她理论的科学性、疗效的可靠性,而这一切存在的可能性又在于针灸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灵魂的针灸补泻手法,正是有了它,才使得针灸一诞生便生机勃勃,穿越数千年而永葆青春,福被华夏,世界瞩目。

当我们闭目凝神之际,当我们掩卷长思之时,一位世纪老人悄悄向我们走来,他是那样的亲善仁和,他是那样的坚忍执着,他以铮铮铁骨之躯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他以拳拳赤子之情诠释了中国针灸生命永恒的玄机,他就是当代中国针灸针法研究之父——甘肃中医学院郑魁山(1918-)教授。

他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高级顾问、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等职,是全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之一和500位名老中医带徒的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守先说过针灸之难“难不在穴,在手法耳。

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生不医一疾;明于手法而因症寻穴,难者多而显而易知者亦不少矣……习此,首学手法,次学认症,而以寻穴为末务”(《针灸易学·序》)。

郑魁山教授深谙其理,精研其道,他知道:如果一种文化、一门学问丧失了根,它迟早会枝枯叶落。

这也是郑老70年如一日潜心中国针灸针法研究的原因。

他曾亲眼目睹了上个世纪中国针灸的荣盛兴衰,每一步每一段历程,都牵着他的魂系着他的梦。

学思鼎新承前启后 精湛针艺造福苍生——郑魁山教授成才之路经验总结

学思鼎新承前启后 精湛针艺造福苍生——郑魁山教授成才之路经验总结

求 于他 , 都 一 视 同仁 , 心治疗 。在 成 县 工 作 时 , 的家 几 乎 他 精 他
成 了 临时 家庭 医 院 , 者 随 到 随 医 , 收 分 文 。郑 老 认 为 , 为 患 不 作

手 。并 总 结 出 一套 与 气 功 相 结 合 的独 特 “ 针 法 ” 练 。
1 3 师 承 祖 业 .
郑 老 幼 承 家 学 ,在 教 师 与 家父 的严 格 管教 下 ,系统 学 习 了
锻 炼 精 、 、 , 而使 人 能对 生 命 过 程进 行 自我 调 节 , 气 神 从 增强 体
质 , 病 延 年 的一 门 科 学 。作 为优 秀 的针 灸 医师 , 当 习 练之 。 祛 应 古人 云 :凡刺 之 真 , 先 治神 。 ” “ 必 治神 要 求 做到 :经 气 以 至 . “ 灶
1 2 扎 实 的 基 本功 .
物 ” “ 在 秋毫 , 意 病者 ” ,神 属 。说 明 治 神 的关 键 是 医 者 能调 心 守 神 , 自己 的精 、 、 集 中于针 下 。要 做 到 这一 点 , 将 气 神 就必 须 进 行 特定 功 法 的练 习 , 强 本 身 的元 气 。通 过 气 功锻 炼 . 刺 时 才 能 增 针
本 后 藤 学 院 、 国东 方 医 学 院客 座 教 授 。发 表 学 术论 文 6 英 6篇 ,
郑 老通 过 勤 学苦 练 ,继 承 了郑 氏家 传 手 法 和 治病 秘 方 , 打 下 了治 学的 坚 实 基 础 。郑 氏家 传手 法 , 其 父 毓 林 公 改进 “ 山 是 烧
火 ” 透 天 凉 ” 法之 后 , 从古 代 繁 琐 复杂 的针 刺 手 法 中 . “ 手 又 经过 长期 临 床 实 践 , 简化 而 来 的 常用 手 法 , 有 简 便 、 学 、 用 、 具 易 实 效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灸手法(干货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灸手法(干货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灸手法(干货收藏)文|闰土来源|青竹医社导读有人说,“针灸不传之秘在于手法”,在针灸临床中,如果辨证得当、取穴精准,再施以针刺手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郑魁山教授针灸家传四代,针刺手法颇有传承,今天,让我一起学习郑老家传的八大针灸手法吧~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

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三类。

郑氏家传手法,系郑魁山教授秉承先父毓琳公家学渊源,将传统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改进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简化创制出来的八种针刺操作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

现将郑氏八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一、二龙戏珠法是从善用针者使“气至病所”发展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使针感向上下传导,犹似两条游龙戏珠的形象,故命名二龙戏珠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瞳子、丝竹空、太阳等穴。

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持针控制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上眼睑和眼球。

然后,右手持针控制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再向下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下眼睑和眼球。

使两条针感包围眼球。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结膜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

二、喜鹊登梅法是从“青龙摆尾”手法简化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拇、食、中三指推垫针柄,使针体、针尖上下摆动,有似喜鹊在梅枝上登着上下颤动,故命名喜鹊登梅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攒竹、鱼腰等穴。

左手食指点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推垫针体,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针感连续不断地传导到眼内。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眼病。

并可治疗头痛、面神经麻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伞 , 一盏马灯 , 并凛然相诫 : 今后行医 , 不论刮风下 雨 , 路远天黑 , 病家有求必应 , 勿畏艰难困苦 。 作为 郑氏针灸的第 4 代传人 , 郑魁山噙泪颔首 , 这是对父 亲的感念 , 更是对事业的承诺 。 郑毓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对中国传统针 灸针法的研究 , 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 也为日后郑魁山 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作为一 介儒医的他 , 具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感 , 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郑魁山 。 民国期间 , 教育总 长汪大燮提出“ 决意今后废去中医” , 1929 年国民政 府卫生部又通过了 《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 碍案》 , 中医面临灭顶之灾 。 郑毓琳义愤填膺 , 当闻 及张锡纯等人振臂疾呼之际他充满了感动 , 看到了 希望 , 惟一能做的也必须得做的是精研苦练针法针 技 , 用疗效把中医在民间的根扎得更深更牢 。 飓风 雷霆不可摧又岂是小小蚍蜉所能撼动 这种刻骨铭 心的经验教训 , 随着血缘的流淌渗入了郑魁山的骨 子里 。 新中国成立伊始 , 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再次旧 调重弹提出“ 中医是封建医 , 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 消灭” 时 , 郑魁山协同其父郑毓琳决然抨击 , 直到中 央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为止 。 “七 七” 事变后 , 华北失陷 , 保定沦陷 。 国民党 军队一路南退 , 八路军一二 ○ 师主力东进冀中 , 吕正 操将军率部驻扎安国一带 , 召开群众大会 , 号召积极 捐钱捐物团结抗日 , 郑毓琳 、郑魁山父子当仁不让 , 先后捐献大洋 1 000 圆 、 战马 18 匹 。 郑氏父子一面 从事百姓诊疗及八路军伤员救治工作 , 一面宣传抗 日救亡政策 , 积极投身抗日洪流 。 1939 年的一天 , 时任村经济主任的郑魁山在办理土地登记工作时 , 由于叛徒出卖被日军捉走 , 要他留在军营治病 , 郑魁 山大义凛然断然拒绝 。 丧心病狂的日寇用蒺藜鞭抽 打得他遍体鳞伤 , 又用刺刀挑 伤他的双脚 , 计划送 731 部队作试验品 , 幸好被我地下工作者李焕文及 时救出 , 才幸免于难 , 为新中国保留了一名坚强的战 士和一位卓越的针灸家 。 1943 年 , 郑魁山随父进京行医 。 1947 年在北京 考取中医师资格 , 独立开业 。 1951 年在新中国卫生 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 , 与栾志仁等创办了北京广安 门联合诊所 , 任针灸顾问 。 1952 年受卫生部派遣 , 任山西医疗队队长 , 为抗美援朝归国的志愿军伤员 治病 。 先后在太原市 、太谷县 、 汾阳县等疗养院内工 作了 43 天 , 为近千人进行了治疗 , 疗效显著 。 返京 后 , 卫生部领导听取了他的汇报 , 还专门召开了经验 交流会 。 此时 , 郑毓琳在家庭诊所热情接待应诊者 , 郑魁山的夫人孟昭敏则就职于北京市中医学会门诊
[ 主题词] 针灸师 ; 针灸学 ; 名医经验
Professor ZHENG Kuishan — — — the father of modern study of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needling methods
F A N G Xiaoli 1 , T I A N Daz he2 , L I J intian 3 , Z HE N G J unjiang 1 (1. Department of A cupuncture & M assage , G ansu Co lleg e of T CM , L anzhou 730000 , China ; 2. Cang zho u T o ng da ta ng G uo yiguan o f Hebei P ro vince ; 3. Depa rtment o f T CM , Gansu Co llege of T CM) ABSTRACT Pro fesso r Z HE N G K uishan is a famous specialist of acupuncture and mox ibustion sciences , and he has o btained a lo t of achievements in abo ut 70 y ears'clinical trea tment , scientific studies and teaching . He has advo ca ted and dev o ted him self to the studies of tr aditional needling metho ds of acupuncture and mo xibustio n , w ith outstanding contributio ns to the develo pment of Chinese and w or ld' s acupuncture and mox ibustion. H e pa rticipated in the scientific studies , clinical trea tment and teaching o f acupuncture and mox ibus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f ounding of the China A cademy of T CM . H e first advo ca ted and led “ the study o n channel essence” , established Department o f A cupuncture and M ox ibustion , Gansu Co llege of T CM and Ga nsu Socie ty o f Zheng' s Needling M ethods. P rofessor Zheng' s opinio ns and practice which em phasize o 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 mox ibustion and needling methods indicate the direct o f acupuncture and mo xibustio n studies in bo th China and w or ld. KEY WORDS A cupuncturists ; A cup M o x Science ;Famo us Doc to r
“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 2004BA 721A 01Z41 第一作者 : 方晓丽(1963 - ), 女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针灸传 统针法的 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 。 email : f angxlzyxy @163. com
朽的民族之魂 , 他以拳拳赤子之情诠释了中国针灸 生命永恒的玄机 , 他就是当代中国针灸针法研究之 父— — — 甘肃中医学院郑魁山(1918 - )教授 。 他曾任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高 级顾问 、 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等职 , 是全国百年 百名中医临床家之一和 500 位名老中医带徒的指导 老师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守先说过针灸之难“ 难不 在穴 , 在 手法耳 。 明于穴而手法不明 , 终生不医一 疾; 明于手法而因症寻穴 , 难者多而显而易知者亦不 少矣 … …习此 , 首学手法 , 次学认症 , 而以寻穴为末 务”( 《 针灸易学 序》 )。 郑魁山教授深谙其理 , 精研
载的临床 、
科研 、教学工作中 , 成就斐然 。 他一直倡导并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 法的研究 , 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主 要有 : 参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创院初期的科研 、 临 床及教学工作 ; 首倡并领导“ 经络实质研究” ; 创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 系和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 。 郑老关于重视研究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的 观点和实践 ,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针灸针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针灸 2007 年 2 月第 27 卷第 2 期
141
文章编号 : 02552930(2007)020141 06 中图分类号 : R209 文献标识码 : A
针灸人物
针坛魁斗照河山
— — —记当代中国针灸针法研究之父郑魁山教授
方晓丽 田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金田 郑俊江
1 2 3 1
(1. 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 兰州 730000 ; 2. 河北省沧州同达堂国医馆 ;3. 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 摘 要] 郑魁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 , 在其近 70
142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 Feb. 2007 , Vo l. 27 No . 2
其道 , 他知道 : 如果一种文化 、一门学问丧失了根 , 它 迟早会枝枯叶落 。 这也是郑老 70 年如一日潜心中 国针灸针法研究的原因 。 他曾亲眼目睹了上个世纪 中国针灸的荣盛兴衰 , 每一步每一段历程 , 都牵着他 的魂系着他的梦 。 他身体力行 , 以一个巨人的身形 站在中国针灸发展的至高点 , 以最沉重的声音提醒 着世人 : 不要丢掉传统文化 , 不要湮没了国粹 — — —针 灸 。 针灸是中国先祖源于自然的发明 , 也是世人历 经洗礼最终回归自然的抉择 。 这不仅是一个智者留 给我们的深思 , 更是一位哲人指给我们的方向 。 郑魁山及其先父郑毓琳先生 , 在中国针灸传统 针法研究上的成果是针灸界公认和令国内外同仁所 景仰的 。 1996 年 8 月 18 日 ,“ 国际郑氏传统针法学 术研讨会暨郑毓琳先生诞辰 100 周年纪念会” 在兰 州隆重召开 。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院长 、 第二届世界针联主席王雪苔教授题词“ 箕裘 世绍郑家针 , 工巧堪追泉石心 。 准若弓开矢中的 , 效 如桴落鼓出音 。 毓翁绝技惊幽燕 , 魁老医名噪杏林 。 几代真传成集锦 , 千年奥秘此中寻 。 ” 中国工程院院 士、 中国中医研究 院程莘农教授题词 “ 针法 鸣世” 。 两者不仅道出了郑氏针法的学术地位 , 更指出了针 灸针法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循着这条线 , 我们 慢慢解读郑氏针法的形成历程及郑氏针法的杰出代 表郑魁山教授对中国针灸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 1 世家传承 , 牛刀小试 郑魁山教授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 针灸世 家 , 父亲郑毓琳自 14 岁起就随父亲郑老勋及舅父曹 顺德 学习针灸 , 18 岁时又拜博野 县名医霍老顺 为 师 , 学习四载 后 , 针技日臻完善 , 屡起沉疴 , 声名鹊 起 , 誉满京南 。 每天求诊者门庭若市 , 其中有布衣百 姓 , 也有晚清的达官贵侯 。 翰林太傅蒋式芬之爱女 芝歌身患痼疾 , 病情恶化 , 众多名医已然束手 。 慕名 求诊后 , 一针见效 , 经半年调治痊愈 。 蒋式芬亲书中 堂一副“ 慈善高师法巨天 , 神术秘诀中指点 。 精微奥 妙常来转 , 针灸去病似仙丹 ” 以赠 , 并亲为传名 。 就 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 郑魁山自幼耳濡目染 , 对针 灸怀有深厚的情感 , 并在父亲带教下系统学习了中 国传统文化 , 从四书五经开始 , 而后又诵记了《 内经》 《 难经》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大成》 等经典医学名著 。 每天父亲坐堂出诊 , 他都侍诊其后 , 风雨无阻十几个 春秋 , 让他熟识了病证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 熟练了针 灸针法的操作手法和临床技巧 , 体察人世间的疾苦 , 让他也更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光荣性和艰巨性 。 20 岁那年 , 父亲为郑魁山举行了出师仪式 , 亲 朋好友齐聚一堂 , 父亲郑重地送给他两件礼物 : 一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