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篇1《教育的细节》全书共分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____”“过有考虑的较教书生活”,道出鲜活案例中蕴含的考虑和启示。
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表达育人智慧。
假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
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
保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保卫将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
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立。
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
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
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
他在书中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
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考虑,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
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考虑,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
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展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
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假如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考虑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
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降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p :“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鼓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夸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表达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假装。
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
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场,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细节决定教育成败》是20xx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增文。
本书主要讲述了细节在教育的成败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提示读者不要忽视细节问题。
书中谈到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
记忆中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睁开你的眼,观察你的孩子,这是一种教育。
拿起你的笔,记录下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教育。
这种无声的细节教育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
这种无声的细节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
周增文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教育成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引导,书中的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参考。
那细节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呢?1、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老子曾说过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要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应采取四种方法。
一要教孩子扩大视觉覆盖面,采取线式或面式阅读方法。
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才能获得。
线式阅读是指以词组或单句以单位阅读,一次眼停,视觉范围是一行字词,视觉广度加大,视觉相应提高。
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就要让孩子逐渐学会面式阅读,用浏览的方法读书。
二要减少发音动作和杜绝来回阅读。
本书作者将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培养,“问题学生”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好孩子。
教育就像可用一张白纸,读完一行挡住一行,有意识的增加速度。
经过这样的训练,可矫正“来回读”的毛病,并可以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三要教会孩子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书中的许多话语如:“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
”、“一些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小节’往往能反映一个人深层次的素质”等,阅读的时候可以在阅读中提高感悟的能力。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篇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经典)7篇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
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
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
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
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
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篇1今天,孙老师说要让我们读一本叫《教育的55个细节》的书,我们都很奇怪。
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看了这本书中的5篇文章:《吃饭时保持良好的习惯》、《主动帮他人捡起他人掉落的东西》、《餐后要负责自己的垃圾》、《收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和他人相碰要着动说对不起》。
我觉得文章讲得很有道理。
我最喜欢《餐后要负责自己的垃圾》一文。
因为平时我们在学校食堂用餐时总会偷偷讲话,有时将唾沫星子溅到别人的碗里,很不卫生。
吃完饭我们的餐桌还要别人帮忙清理,也很不应该。
我们应该要养成良好的的饮食习惯和必要的卫生习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篇2第一次借到这本书,只是轻慢的浏览了一下,没什么感觉。
当这本书再次传到我手中的时候,这么一本书不看那不是浪费吗?当我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书中讲述的全是教育细节,细节中见精神。
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灵,唤醒内心深处的善良,唤醒青春的激情,唤醒年少的斗志,唤醒深埋心中的正义……心醒了,就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心醒了,就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心醒了,就会扬长避短……教育就是要唤醒,就是要唤醒心灵。
第一辑:唤醒心灵需要智慧有了智慧,教育能柳暗花明;有了智慧,教育能曲径通幽;有智慧,教育能润物无声。
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丰富的教育理论作经,以健全的人格、深广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为纬,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为学生幸福度日,合理做人(鲁迅语)奠基,酿造出一杯杯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第二辑:唤醒心灵需要爱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的生命。
这份真爱来自于人性,更来自心灵。
这份教育来自责任,更来自天职。
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教师的爱,无处不在。
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手执爱的钥匙,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迎接我们的将是鸟语花香。
读教育的细节心得

读教育的细节心得读教育的细节心得7篇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心得,在经过学习之后,应该有着不少的收获,可以书写心得体会进行表达。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育的细节心得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育的细节心得(精选篇1)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
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
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
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
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
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
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
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三篇-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三篇-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一“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对幼儿园的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传递出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对稚嫩而敏感的幼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书中的每一个事例都很贴近我们的教学生活,以下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正话”为何总要“反说”在这个案例中对于幼儿不好的行为,教师想运用过了“正话”反说的方法制止一些幼儿的不好的行为,如:当活动中有幼儿在说话时,王老师说:“还有谁没有做好?还有谁在那里说话?”幼儿暂时安静了一会,又开始说话。
当一名幼儿将绘画作品画到桌子上,王老师说“你真够可以啊,都能在桌子上作画了,行为艺术啊!”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其它的小朋友也学着在桌子上乱画。
在案例中教师说的这些语言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老师也会说出上面的话语。
在案例中这些语言明显是无效的,并没有达到效果。
那为什么我们还会说呢?在这本书中进行了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一些教师对幼儿说话随便,很少考虑自己说出的话对幼儿的身心影响。
教师的心情处于消极状态时,会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对于幼儿而言,6岁以下的幼儿,他们理解反语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小班中班的幼儿,他们很难理解反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我的感悟:教师在指导幼儿教育行为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信任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要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要正话正说。
老师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的指导幼儿的行为。
二、你终于做对了这是一个操作活动的案例,活动中幼儿操作时教师没有关注指导幼儿,而是忙于给完成的幼儿贴一朵小红花。
当有一个能力弱的幼儿操作空白的时候,教师没有通过提问进行指导,而是运用表情暗示,让这个幼儿最终完成操作。
最后,老师还说了一句“你终于做对了”。
这虽然是一个小细节,在案例的后面却反映了教师的理念及行为。
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2篇)

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2篇)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
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
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
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
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
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
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
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
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
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
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精选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精选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对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传递出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对稚嫩而敏感的孩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的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精选内容,欢迎阅读!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精选一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
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
文章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
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
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永通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这边厢我读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
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新老师说,要去隔壁班送礼物给以前的老师,这位老师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的力量——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在上学期开学前,我有幸在电子科大附属小学听了一场朱永通老师的讲座,期间,他提到了很多《教育的细节》中的例子,让我感受深刻,讲座结束后,我立马购买了此书,想要细细拜读。
收到书我便迫不及待捧读,内心涌动的情愫久久萦绕——朱永通老师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
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功夫。
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
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
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
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
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朱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往往是一面已经使用过的),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
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更如《头发上的教育学》,书中针对山东某学生因受不了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提醒我们不可忽略的两个基本常识——一是面对“个案”事件,不要动辄就把矛头扩展到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抽象目标上。
只有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才会于事有补,于人有益;二是对于学校“统一要求”的规范,我们要回到“人们认可的规范和他们合理的基本礼仪是有关系的”这一基本常识上来思辨。
这种对常识的捍卫,无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化”狂欢。
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
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
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
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
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
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
如在《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中,他坦陈教育文化在包装、差距和风格上的误区。
尤其一针见血直指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包装,诸如照搬企业文化,有些校长不惜重金包装各种竞赛,一路获奖,还美其名曰是品牌打造;更如拼命向外寻找、胡乱堆砌建筑、标语、校训,构建了诸多“空心文化”等现象……这些教育认知上的种种差距,让管理者着实汗颜。
而在《你有传播意识吗》中,朱永通老师又语重心长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镜像传播(包括图片、文字说明、视频等)——切记要有原创意识和消毒意识。
剔除有违教育原理或现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现象传播(有些事
情或事故在学校里发生的概率难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要坚守住一以贯之的原则和底线,避免死缠烂打后的麻烦;三是故事传播——对学校里面发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应及时捕捉,提炼故事,助其成为美谈,为学校加分。
尤其是传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群等要规范化和艺术化管理,让学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负面的事故。
类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
在逼仄的教育现实面前,人性难免会在种种权衡中被迫萎缩。
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
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
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
”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
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
朱永通老师在《教育的细节》一书后记中说: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
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