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

合集下载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细节决定教育成败》是20xx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增文。

本书主要讲述了细节在教育的成败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提示读者不要忽视细节问题。

书中谈到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

记忆中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睁开你的眼,观察你的孩子,这是一种教育。

拿起你的笔,记录下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教育。

这种无声的细节教育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

这种无声的细节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

周增文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教育成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引导,书中的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参考。

那细节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呢?1、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老子曾说过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要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应采取四种方法。

一要教孩子扩大视觉覆盖面,采取线式或面式阅读方法。

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才能获得。

线式阅读是指以词组或单句以单位阅读,一次眼停,视觉范围是一行字词,视觉广度加大,视觉相应提高。

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就要让孩子逐渐学会面式阅读,用浏览的方法读书。

二要减少发音动作和杜绝来回阅读。

本书作者将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培养,“问题学生”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好孩子。

教育就像可用一张白纸,读完一行挡住一行,有意识的增加速度。

经过这样的训练,可矫正“来回读”的毛病,并可以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三要教会孩子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书中的许多话语如:“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

”、“一些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小节’往往能反映一个人深层次的素质”等,阅读的时候可以在阅读中提高感悟的能力。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

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

我也看了很多老师们在仔细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写下的感受。

它们抓住一个方面来重点剖析的真切生动的教学随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敬业,一份执着。

下面我也谈谈读了该书后的一些感受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

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

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

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一、爱心——教育的根本因为有爱,克拉克先生这样解决了学生的麻烦,“当她对我撇嘴、翻白眼时,我用手把我所有的头发弄到头顶,像鱼一样嘬着嘴唇,然后马上对她翻白眼。

安托肯娜当时像石头一样地定住了,我也确实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钟,然后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 轻轻松松,没有批评,没有惩罚。

因为爱之真切,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教学时光是快乐的,而且我现在也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教书更有意思的事了。

”“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能为孩子们工作。

”二、责任心——教育的保障克拉克先生在教书7年后的日记中写到,“我无法入睡,明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现在是凌晨3:30,我心情紧张,难以入眠。

即便睡着了,我也许还会继续做梦。

我梦见我不知把我们班丢到学校的什么地方,找不着了……”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尽精力的工作,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篇1今天,孙老师说要让我们读一本叫《教育的55个细节》的书,我们都很奇怪。

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看了这本书中的5篇文章:《吃饭时保持良好的习惯》、《主动帮他人捡起他人掉落的东西》、《餐后要负责自己的垃圾》、《收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和他人相碰要着动说对不起》。

我觉得文章讲得很有道理。

我最喜欢《餐后要负责自己的垃圾》一文。

因为平时我们在学校食堂用餐时总会偷偷讲话,有时将唾沫星子溅到别人的碗里,很不卫生。

吃完饭我们的餐桌还要别人帮忙清理,也很不应该。

我们应该要养成良好的的饮食习惯和必要的卫生习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篇2第一次借到这本书,只是轻慢的浏览了一下,没什么感觉。

当这本书再次传到我手中的时候,这么一本书不看那不是浪费吗?当我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书中讲述的全是教育细节,细节中见精神。

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灵,唤醒内心深处的善良,唤醒青春的激情,唤醒年少的斗志,唤醒深埋心中的正义……心醒了,就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心醒了,就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心醒了,就会扬长避短……教育就是要唤醒,就是要唤醒心灵。

第一辑:唤醒心灵需要智慧有了智慧,教育能柳暗花明;有了智慧,教育能曲径通幽;有智慧,教育能润物无声。

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丰富的教育理论作经,以健全的人格、深广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为纬,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为学生幸福度日,合理做人(鲁迅语)奠基,酿造出一杯杯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第二辑:唤醒心灵需要爱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的生命。

这份真爱来自于人性,更来自心灵。

这份教育来自责任,更来自天职。

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教师的爱,无处不在。

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手执爱的钥匙,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迎接我们的将是鸟语花香。

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2篇)

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2篇)

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2篇)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

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

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

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

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

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

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

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

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

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

教育的细节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

2022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篇

2022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篇

2022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篇2022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篇1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

拿到书本,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

何为魔鬼?何为天使?当我一页一页翻看着的时候,我想我似乎明白了……《教育的细节》这一书其实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片段,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他不似教育类书本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理哲学,更像是话家常般的阐述,读之让人耳目一新。

如《单独的座位》、《课堂中的道具》、《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些细节常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见,可也常常被我们忽略。

当我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永通先生提到的《一厘米之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哲哲。

哲哲小朋友,长得非常帅气,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回答到点子上,数学操作也做的又快又好。

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你会听到很多的告状声,哲哲抢积木了,哲哲把小朋友弄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都会想怎么让他变好呢?其实改变他人何其不易,不如试着改变自己。

也许你会觉得你改了他怎么还是这样?那么不如想我改的是不是不够,再多一厘米如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两位老师、阿姨、孩子的妈妈甚至孩子的整个家庭都在悄悄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你再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迫不及待到现在的学会等待,从原来的不敢放手到现在的其乐融融……也许有时候还是很调皮,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每天一厘米,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

而“一厘米之变”所变化的就是种种细节,包括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教育重心的“一厘米之变”、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1《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1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用语一直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

一个人是否有礼貌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懂礼仪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

可是在现在校园里,总是会出现一些不讲礼仪的学生。

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总是教育他们要讲礼貌。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去教他们。

前些天看了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触很深。

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

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

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

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

这是我校著名班主任老师黄老师的一句话。

一句话点出了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就象爱自己,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克拉克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一些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精神。

,“当她对我撇嘴、翻白眼时,我用手把我所有的头发弄到头顶,像鱼一样嘬着嘴唇,然后马上对她翻白眼。

安托肯娜当时像石头一样地定住了,我也确实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钟,然后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克拉克老师这个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法来给孩子建议,看似稚嫩的做法,却透露出他别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对学生要有责任心。

教育工作是一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但也是一个很容易“对付”的工作。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的是许多学生的一生,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我们不能对工作有半点的懈怠。

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尽精力的工作,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

教育细节读后感[推荐五篇]

教育细节读后感[推荐五篇]

教育细节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教育细节读后感教育细节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细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细节读后感1阅读朱老师的这部专著,是我们的学习任务。

我一直是个乖巧的学生,好好读了,再写点,算是作业。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如何对治我们石化的观念。

文本叙述会有个视角或者叫切入点也可,此书定位在学校教育语境里。

观念石化绝对是一件坏事,会害自己。

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网的某个位置上,你的石化又会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辐射出去而造成相应的危害。

朱老师在教育言教育而已。

没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来的温和的理性。

教会一个老师做老师的是学生,教会一个母亲做母亲的是孩子。

大凡我们能以开放的心面对学生或者孩子这一面镜子,从全面到具体,你会有不同层次的看见,而且看见会越来越多。

譬如定睛凝视镜子你会看见额头被刚才圆珠笔不慎滑过留下的一条线,擦拭。

有看见就会有行动。

这是自然的事。

唯一怕的是我们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阐述禅修概念的时候说: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

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阅读灵修类书籍以及尝试着在生活中贯彻,逐渐明白的所谓禅修不关宗教信仰,不是教会顽石,恰恰说的是我们如何活的问题。

如何活?保持觉察的心,面对当下,直视自己心智的活动,观念即在心智里。

禅修既是一个决定,一个开始,也是无比漫长的过程。

从不再逃避,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禅修开始。

然后看见心智里无数的念头如风起,如云涌。

有些来来去去,有些盘桓得久些,但总归会消散会离开。

但不止这些,远远不止,禅修就是面镜子,仅仅是面镜子,越看眼睛的透视力越好,越看见问题,不回避去面对,解决一次就多增加了一点觉察力。

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禅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断地和自己过不去。

甚至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许诺,别信张德芬的那套。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推荐(3)篇2024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推荐(3)篇2024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推荐(3)篇2024年〖《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第【1】篇〗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的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

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

”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

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

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

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

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

那么,我们还能忽视教育中那些宝贵的细节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欢迎阅读!《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因为组织1+1教师读书俱乐部活动,因为张文质老师的引见,认识了许多喜欢阅读也乐于推动教师阅读的朋友,朱永通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如此说来,认识永通老师的时间也有十年了。

前些年,朱老师也常参加我们的读书月谈会,相识十年却不知道朱永通老师伟岸的身躯内却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直到我读完他的《教育的细节》。

《教育的细节》很经典,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的细节》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在“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一文提到学校给学生“减负”的两件事让我读后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一件事是为了检查各校是否减轻学生负担,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组每天早上突击性的守在一些学校大门口,用电子秤检查学生书包的重量,凡超过规定的一律登记,排出名次在全县通报。

某校的一位女生因为书包很重严重超标被检查时,“机智”答复检查人员说书包里面放着衣服、雨伞和球拍,被学校树为随机应变的典型。

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减负精神,重新规定上下午的放学时间并严格规定若放学10分钟后学校还留有学生的,一律取消该校参评“减负先进校”的资格。

当年曾经把上午放学时间规定为10:50,给家长造成严重不便而令家长叫苦连天。

书中形象生动的写道“每当一放学,教室则像进村的鬼子,恶狠狠地到教室扫荡,清空后的小院,一时间变得无比寂静,教室办公室不时传来笑声,此刻教师们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等待检查组的到来。

”也因此朱永通老师大声疾呼“减负变成学校不得不想办法应付的一个又一个检查,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负担,所以,减去对学校多余的检查给学校松绑,让师生多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或许是避免‘减负’误入歧途的根本前提。

”《教育的细节》里有智慧。

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须经历的,而此工作也能考验出班主任教育智慧。

在“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奇数,比如37或39,你会让谁来单独坐那个座位呢?相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但鲜有人去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教育奥妙。

”怎么对待“班级里单独的座位”,我在我们工作室“相约周三”网络研讨中提出这个问题,有老师说“让班长坐,是班长就应该承担责任”,虽然有道理但忽略了学生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班长如果长期在班级独坐不仅与同学沟通有问题,也可能因此而滋生“我是班长”的优越感;有老师说“让最爱讲话的学生坐”,相信这一招是许多班主任用过,对待话多的学生,无奈之下将其“孤立”,想想当年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也因为缺乏教育智慧而用过此招。

此时想起,很是内疚、不安……朱永通老师在书中写道“总有教师独具匠心,从爱和尊重出发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而且“不能坐太久,因为让谁的孩子去坐,家长们都会很有意见,且客观上,这个座位对孩子的视力来自心底,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样一来,这个备受折磨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位置。

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位子”,写到此,朱老师忍不住地赞叹“你看,脑筋一转把消极的处境变成积极的语言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

每走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做符合生长中的孩子的心理机制,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的座位,无形中构成的适当刺激,暗合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正向能量。

”《教育的细节》里有共鸣。

朱永通老师《教育的细节》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因为在教育上我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教师。

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一个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

”,“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

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最近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比如生命高于一切,在医生眼里只有病人和健康人,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要是生命,就不分国界、不分好坏,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的责任感;在自己被偷的情况下当小偷有困难依然能够主动帮助小偷,感动和影响了小偷使其改邪归正;完成任务接到撤离的命令可以离开地震灾区却因为战士和医生的使命感而主动留下……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

事后这件事一直在内心折磨着他,在地震过后不仅没有告知家人自己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原谅了自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

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

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努力去改变。

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边的信念和行动。

”一部充满正能量的韩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能有效?当我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时,我昔日的学生则从中感受到我对教育的忧虑和不自信,为我鼓气说“老师二十几年前教我们政治时已经采用如今mba式案例教学法,把整本枯燥的政治教材知识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传授给我们,并引导我们开放性思考。

这在那个年代,不可谓不大胆。

也感谢老师的包容和高度,才让我们没有死读书而是能够更好思考什么样的三观才是正确的,适合我们的。

如今的我们能够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有守护,没有人变愤青,更没有人变腐朽,老师之功不可谓不大。

”学生的话再次让我坚定自己“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

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

”的信念,也由此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

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

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

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

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

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在放暑假前,我在整理自己的办公桌时,偶然发现桌上还有一本崭新的书,原来,这学期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

于是,借着这次放暑假的时间,我鼓起了勇气把它带回去读。

在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中,说到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

每当我翻开书时,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书中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阅读后,我一直记忆犹新。

现在在写读书心得时,我又想到这个案例,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

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

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

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

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我是林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只会揪出这几个男生臭骂一顿,然后要求他们把黑板擦拿下来,接下来,才继续上课,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会这样做,但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他们的上课情绪就会收到影响,老师的情绪也会不好,恶作剧的那三个男生也不一定会得到教训,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在看《教育的细节》,朱教授有一节提到“自迟到看教育文化”。

讲到一般老师对于学生迟到,都采取的是让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凡迟到一次,就当一次班级义工,帮当天值日的同学做卫生;或写一篇短小的随笔,或在班会课上做一次3分钟的演讲,或下午放学后,到操场跑几圈步。

这些虽不是最好的教育行为,但比有的学生迟到后老师让学生“站一上午”来听课,或者罚抄什么内容几百遍要好的多。

朱教授讲到一种温暖人心的教育行为,他到河南郑州的艾瑞德学校听课时,发现学生迟到,从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响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也安之若素,转头见到,都是微微一笑。

是啊,学校是讲爱的地方,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和爱的示范。

再看看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对待学生迟到的处理方式简直让学生和家长无法忍受。

曾经我们学校就有一位五年级学生经常表现不好,有一次上体育课迟到后被a老师罚蛙跳5圈的做法。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蛙跳5圈,a老师本意也是吓唬学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尝到过“上下蹲后头晕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吓”到而不敢去学校了。

a 老师虽然“严”字当头,但却没有“爱”字随后。

记得一位知名校长曾说过:“我宁愿我的小孩是一位阳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驼背、高度近视、瘦小的清华或北大生。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反应人的内心,细节表现出教育的本质。

朱教授《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已读了好几遍,受益匪浅犹如在他乡见到故知,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朱老师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打造柔美的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阅读朱老师的这部专著,是我们的学习任务。

我一直是个乖巧的学生,好好读了,再写点,算是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