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美》三种翻译表格式

合集下载

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摘要:风格的忠实传递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理论为指导,分析弗朗西斯.培根散文《论美》的文体特征以及两个中文译本,从而探讨英文古典散文的风格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体翻译;“风格符号体系”理论;《论美》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3一、引言文体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核心”。

(周仪;罗平,1999:81)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原理就将“传达原作之精神与风格”作为翻译的基本要求。

可究竟何为风格?古罗马政治家、演讲家西塞罗认为“风格即修辞”,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风格即人”,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理论家mukarovsky 和 spitzer认为“风格即语言之变异”。

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风格通常是“典雅”,“新奇”,“远奥”这一些印象性的主观描述。

可以说,风格的界定五花八门,而且普遍较为片面,抽象,和主观。

只有在利用更为科学、具体、系统的方法,准确认识和鉴别风格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如何接近于准确地进行风格翻译。

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体系”同时从宏观的思想、风骨、情调这些审美角度,以及微观的字、词、句、篇章等语言学角度,对风格进行全面阐释和分析。

风格审美角度的特征称为“非形式标记”,其语言学角度的特征称为“形式标记”。

“形式标记”又由六个类属性标记组成,即:“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

这套“风格符号体系”虚实结合、兼容并蓄,将古今中外风格的理解融为一体,有利于译者发掘原语全部的风格意义。

因此本文将该体系作为理论框架,进行文体风格的分析和文体翻译探讨。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的散文《论美》是本文讨论的材料。

培根的散文向来文采不凡,充满哲理,堪称英文散文之经典。

这篇《论美》不仅语言精妙,修辞丰富,而且体现了其一贯古典优雅的风格。

论美

论美

模仿作者的手法,精心拟 出几句关于美的言论,编写“凡 人论美”的格言。
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 哪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 而流芳百世吗?
“腹有诗书气自 华”。 ——苏轼 “三日不读书, 便觉面目可憎” ——黄庭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姝威这样评 价她: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 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挂念与寄 托,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众人尊敬。 张瑞 敏: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 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 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 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李 灵:心灵放歌
事迹:2002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她 回家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 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用家里20多万元 的积蓄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 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 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学费全免,学校无力为学生购 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7年来,李灵为了办学已经欠了8 万元的外债。 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 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父亲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 州。她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沿街收购各种书籍。烈日下, 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 她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初读课文,认识“美” 你觉得作者眼里“真正的美” 是怎样的美?为什么?
再读课文,梳理“美” 1、培根认为,人有哪几种美? 什么美最重要? 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 德行之美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
论美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论美》课文解析 苏教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论美》课文解析 苏教版(通用)

培根《论美》课文解析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的?)【段析】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什么是美德;合宜的举止、端庄的风度,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美德。

如果要讨论一个人的美,首先要看他的德行。

第一部分(1):美德最美。

【品味】开章明义,用一个比喻句论说美德的珍贵。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②本段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了一个什么论题?) 【段析】论证“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外形美,就会碌碌无为。

【品味】“美貌的人”并不都是德才兼备的。

容貌美和内在美难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指出了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的原因。

“但这话也不全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然后举例证明“这话也不全对”这一观点。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③作者是怎样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的?)【段析】论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作者认为“优雅行为之关”是“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即人的美主要体现在优雅的行为中。

【品味】提出自己对美的看法:优雅的行为之美(才德之美)是美中“最高的”。

《论美》的两个译本赏析

《论美》的两个译本赏析
文风流畅。
( 3) B eaut Y i S as s umme r f ruit S, whi ch a re ea sY t 0
c o r ru pt , a nd c a nn ot 1 a st: a nd f o r th e m os t p a rt i t m ak es a

错 ,也不肯努力 创造 出美善 兼备之上 品。故世 间美 男子多有身躯 之完美 而无精神之 高贵,多注重其行而不注重其德 。 此 句 原文开 头是 一个 倒装 的被 动语态 ,而 两位 译者 都未 以被 动句 翻译 ,体现汉语 多用主动 的特点 。王 的第一个小句完 全按照原文 的行文 方 式, “ s e e n ”和 “ t h a t ”之 间的停顿在王译 中也有所体现 , “ 人不尽 知 ”之后 的冒号起到 了一个 停顿兼解释 的作用 ,可 见译者在形似 上花费 了很大的心思 。英语多用 形容词 ,而汉 语则 以动 词居多,英汉 间 “ 静” 与 “ 动 ” 的转换也 是翻 译 的一个 技巧 。原文 的 b u s y 一词被 译为 动词 “ 劳碌 ”,体 现 了动静 的转 换 。这句 王仍追求简 练的短语 ,而 曹则用词 繁 多,节奏与 风格上略逊 一筹 。下 一句王和曹都 用了两个 “ 而”来连接 两个转折 ,虽 字数表达 略有不 同,但 有异 曲同工之妙 ,读之 节奏鲜 明,
王译 :德行犹如 宝石 ,朴素最 美;其于人也 :则有德者但须 形体悦 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 曹译 :善犹 如宝石, 以镶嵌 自然为美 ;而善 附于美者无疑最 美 ,不 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 此句是本作 的开篇之句 ,运用 了喻证法 ,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美德 的 重要性 ,表 明 了朴素不 会给其带来 影响,反而使 它更可贵 。原文一句断 了五个部 分,娓娓道来 。两个译本在 形式上前两 着多用 四字 词语 ,如王 的 “ 形体 悦 目”、 “ 面 貌俊秀 ”、 “ 气 度恢弘 ”;曹的 “ 相 貌俊秀 ”、 “ 气度端 庄 ”、 “ 仪态 宜人 ”。平 平仄仄 ,节奏 感与美感并存 ,让人感 到不但 文章在论美 ,文章的语言 也美,将培根 细腻而又富有 哲理逻辑 的 文字风 格展露无遗 。两位译者 的译 文符合汉语 的节奏表达 ,给人一种 中 国雅致 的古文风 的感 觉,将培根 这篇散文传达 给母语为英语 的读者 的那 种西式 古风用汉语传 达给 了中文 读者 ,做 到了近乎完美 的形神兼备 的翻 译 。王和曹对句 子处理上有所不 同 ,王则添 加了 “ 其于人 也 ”,作 用 旨 在 过渡 ,统领下 面的句子 ,使两 句之间关 系柔 和 ,逻辑 关系 明晰 ,而曹 则 只用 了一个 “ 而”字 作为两句的过 渡,非常巧妙,两者各有千秋。

(完整版)培根的《论学习》中英文对照

(完整版)培根的《论学习》中英文对照

(完整版)培根的《论学习》中英文对照培根的《论学习》中英文对照Francis Bacon's "Of Studies" 中英文对照Introduction 引言In his essay "Of Studies," Francis Bacon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benefits of studying. Bacon emphasizes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study can enhance one's life and character. This essay prese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the author's ideas and arguments are effectively conveyed in both languages. While the content may differ slightly due to translation, the essence of Bacon's insights remain intact.第一部分:关于学习的价值 Part 1: The Value of StudiesOriginal (English) 原文(英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ranslation (Chinese) 翻译(中文):学习的价值在于获得欢乐、装饰人生和增长能力。

现代文翻译培根散文选论美

现代文翻译培根散文选论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现代文翻译培根散文选论美篇一: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摘要:风格的忠实传递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理论为指导,分析弗朗西斯.培根散文《论美》的文体特征以及两个中文译本,从而探讨英文古典散文的风格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体翻译;“风格符号体系”理论;《论美》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XX)-08-0-03一、引言文体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核心”。

(周仪;罗平,1999:81)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原理就将“传达原作之精神与风格”作为翻译的基本要求。

可究竟何为风格?古罗马政治家、演讲家西塞罗认为“风格即修辞”,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风格即人”,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理论家mukarovsky和spitzer认为“风格即语言之变异”。

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风格通常是“典雅”,“新奇”,“远奥”这一些印象性的主观描述。

可以说,风格的界定五花八门,而且普遍较为片面,抽象,和主观。

只有在利用更为科学、具体、系统的方法,准确认识和鉴别风格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如何接近于准确地进行风格翻译。

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体系”同时从宏观的思想、风骨、情调这些审美角度,以及微观的字、词、句、篇章等语言学角度,对风格进行全面阐释和分析。

风格审美角度的特征称为“非形式标记”,篇二:培根论美阅读答案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完整版)培根的《论学习》中英文对照

(完整版)培根的《论学习》中英文对照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

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

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论美》是散文集中的一篇著名的美文。

培根在文中提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诚然,爱美是人的天性。

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人,都在追求着美。

然而,当人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方法淡妆浓抹、注重衣着、讲究发型等让“美丽”布满全身时,却可曾想到,你得到的,仅仅是瞬间的外表美,而真正能让你美丽起来的,你又得到了多少呢?!那些衣着华丽、披金戴银,却毫无真才实学,肚里空空的人;那些外表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而内心丑恶、言行令人不齿的人,他们是否真正等到了美呢?仅有衣着,外表的美,并不是完整的美丽。

外表的美往往是肤浅、短暂的。

你看红通通的苹果和可人的荔枝尽管有天然的美貌,但过几天,她们的美貌就开始衰变,然后就会腐烂掉。

我们人也一样。

每个人都有过一张红润的、笑容可掬的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脸就慢慢地爬满了皱纹,青春的美丽不复存在。

外表的美总是经不起岁月的冲洗,经不起长久的凝视,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

很多其貌不扬的人,被认为是真正美的人。

音乐家贝多芬虽只是个1.6米的又矮又盲的人,但他的精神是如此崇高,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高大。

这是因为他不断地在音乐领域努力开拓,为音乐事业奋斗一生,发出了无比强大的个人艺术魅力。

还有许许多多的外表平平甚至是丑陋的人,他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和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说的:“人,应该从知识、修养到风度、衣着,都是美丽的。

”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都是需要漂亮的人来做,相反许多事情的成败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

当我们颂扬爱迪生、李时珍的卓越贡献时,当我们欣赏雨果、鲁讯的不朽名著时,当我们赞美乔丹、马拉多纳的高超球技时,谁又曾在意他们是否美丽呢?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才貌双全”,然而谈何容易。

既然外表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不变的事实,那么何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努力、品德修养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一个美丽的自我,展现出一个具有内在美的真实完美的自我呢?美丽,是由内而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倘美之要素果真在于仪态之优雅,那长者比少者更美就不足为奇,须知美人之秋亦美。假如不把春青视为优雅得体之补足,年少者多半都难称俊秀。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但笔者开篇所言仍然不谬,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
至于美女,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举止又胜过天生容貌。优雅之态乃美之极致,非丹青妙笔所能绘之,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识之。绝色者之形体比例定有异处。世人难断阿佩利斯和丢勒谁更可笑,后者画人像总是按几何比例,前者则将诸多面孔的最美之处汇于一颜。笔者以为除画家本人之外,此等画像谁也不会喜欢。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DD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喜欢。
培根《论美》三种翻译
王佐良译《论美》一文
曹明伦译《论美》一文
何新译《论美》一文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
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美者秋日亦美。”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
虽说笔者认为画家可以画出比真颜更美的容貌,但他必须得靠神来之笔,而非凭藉什么规则尺度,这就像音乐家谱写妙曲得靠灵感一般。世人可见这样的面庞,若将其五官分而视之则一无是处,但合在一起却堪称花容五颜。
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提与泰特思,法王菲律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
世人难见绝美者兼而至善,仿佛造物主宁愿专心于不出差错,也不肯努力创造出美善兼备之上品。故世间美男子多有身躯之完美而无精神之高贵,多注重其行而不注重其德。但此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和韦斯帕萝、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将军亚西比德、以及伊朗国王伊思迈尔一世皆为志存高远者,但也都是当时的冠王美男。
美有如盛夏的水果,而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