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孙双金课堂观后感

【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孙双金课堂观后感

【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孙双金课堂观后感孙双金是怎么教学推敲这篇古文的?关于孙双金讲推敲的课堂实录有哪些内容?下面小编整理的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仅供参考。

孙双金推敲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叶圣陶: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

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书写。

一本:以学生为主。

二主:以训练为主。

以鼓励为主。

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你听了累不累?如果累了,语言不精炼,如果不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材仅是教学的材料,教无定法,因为文无定法。

现在目标有了,关键是我们对教材的处理。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明针等,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还发明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上节课我们说的那个“木”字。

(师板书,画“木”),(写“休”,)一个人在树边上休息。

再比如说,“步”,上面指鞋子,下面也是鞋子,两脚跨出去,不是一步吗?词也很有意思,“左右”,(让生举左右手)“左右”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

表示方向,两个字摆一起,就变成了物件。

(生读)师:这是什么?生:书。

师:这是什么、生:粉笔。

师:我是东西吗?生:你不是东西。

师:变成骂人的话了。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

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

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摆在一起变成考虑了。

师:再看这个词、板书上:推敲。

假如这是门,谁来推?你来敲。

(敲桌子)师:谁把课题读一读。

(生读题。

齐读课题)师: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把书念一念。

(师范读)师:黑板上有几个生字,借着拼音谁来读一读?(生读生字)师:不错,四个字都念对了。

谁来读下面五个字。

(生读)师:哪个小朋友能把九个字都念对了。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师:大家看这个字“皎”,左边什么?右边什么?合在一起什么意思?不知道?和哪个字连在一起“生:皎洁。

师;什么意思?生:很白的意思?师:一般表示什么?生:表示月亮。

师:换个偏旁,变成其他字。

(生说:校,郊等)师:生:驶,驰,蚂,驴。

师:这些字会读了,自己把课文念念。

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

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

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

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

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

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2.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ᔓ慕”字下面是不是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孙双金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

孙双金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

孙双金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学生声音小,老师又让声音洪亮重来一次)师:我姓什么知道吗?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孙,孙悟空的孙。

叫我孙老师就行。

谁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生:能七十二变生: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生:与天同岁生:火眼金睛生:是举重冠军师:为什么程举重冠军?生:他的金箍棒重,是举重冠军生:除了如来佛,谁都打不过生:能腾云驾雾生:拔一根毫毛能变出好多小猴子师:孙老师有这么多本事吗?生:有(众人笑)师:老师要有这本事,来郑州就不用坐飞机了,翻个跟头就从江苏来了。

但是老师想有这样的本身。

谁还知道,孙家的名人还有哪些?生:孙中山生:孙幼军,作家生:孙武孙膑师:他们是古代军事家,《孙子兵法》就是他们写的生:孙悦,歌星师对刚才学生评价:你知道当代有名的歌星,你贵姓?说说你们家的名人生:姓吴。

吴道子。

师对另一学生:你贵姓?说说你们家的名人生:姓李。

李耳,老子,师:道家学说的创始人生:李太白,李小龙,李时珍师:药物学家生:李清照师:词人生:没了师:你们李家真是人才辈出啊!老师虽然没有火眼金睛,但也有点本事,眼睛能看到你的将来。

如果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也一定成为李家的名人。

生:我姓杨。

杨家的名人杨过师:虚拟的名人生:杨万里,羊肉串,杨贵妃(众笑)生:姓孟。

孟子。

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姓向,向问天。

生:补充,姓杨的还有杨门女将。

师:一门忠烈生:我姓王。

历史上唯一一个姓王的皇帝也是一个暴君——王莾。

西晋的宰相王炎。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

王安石。

师:人都说家丑不外扬,可是他把家丑都说了出来。

胸怀多么地坦荡。

(还有人想说,老师说课堂上说)师: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才荟萃。

咱们班能出多少名人呢?让老师看看。

看着老师的眼睛。

老师看到了,班上有那么多的名人,看到了你们自信的眼神,充满希望,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但大凡名人,都是从什么人开始的?生:普通人。

引入: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

孙双金《四季之美》课堂实录

孙双金《四季之美》课堂实录

师:我们是北京东路小学五几班的生:五六班师:五六班的同学,我们就开始上课,好不好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您好师:请坐,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大家认识不认识,什么字生:羊师:都认识,一年级小朋友就认识了,我把这个字变一下,看孙老师怎么变的?生:美师:这个字也认识,是不是,这个美呀,是怎么变化来的呢?下面一个什么字啊?生:大师:上面一个什么字啊生:羊师:大羊和美有什么联系呢?中国汉字很有意思,猜,大胆的猜……你说生:我觉得古代人是认为羊肥大而美师:给他掌声,你叫什么名?生:我叫周科宇师:周科宇同学,他特别会思考,他认为我们中国古人创汉字的时候啊,以为大羊为美。

为什么大的羊就美了,再猜猜看,孙老师就不断地追问你生:因为可能大羊就是肥肥大大的,然后比较可爱,然后就比较美师:大而可爱,你认为呢生:我觉得是因为古代以肥为美,而大羊,非常的肥,所以我觉得古人以大羊为美师:请坐,羊我们观赏他,不主要是品它的大和小关键是看它的味道怎么样啊?生:肥美师:古人认为大羊肥而鲜美,所以这个美就这样创立起来了,美下面是个什么字啊生:大师:上面是个什么字啊?生:羊师:那么今天这个美的含义就扩展了,是不是啊?一切好的事和人,景都叫做什么啊?生:美师:那我们都是南京人,你说说看,你觉得南京什么地方的景色最美呢?你说生:我觉得南京的栖霞山的秋天最美师:美在哪里?生:就是满山原来的叶子都绿的,在秋天,突然就变成红色的,还有金黄的,然后看上去就特别的漂亮,然后又有一个栖霞寺在中间凸显出来,就让人看得更加雄伟一点师:她讲了三层意思,栖霞山葱葱郁郁之美,栖霞山的枫叶红之美,栖霞寺的建筑之美,构成了栖霞山的秋天的美景,说的好,我们给他掌声,你觉得呢?南京哪里最美呢?说生:我觉得南京的玄武湖在夏天很美师:他说,南京的玄武湖夏天最美,美在哪里?生:就是那里的玄武湖,有一片那个荷花都开了,非常好看,然后那个碧绿的荷叶也比较好,也非常好看,碧绿碧绿的师:夏天,玄武湖的荷花池,特别的美,碧绿的荷叶映衬着生:粉红的荷花师:粉红的荷花,色彩是那么的鲜艳动人,给他掌声。

2023孙双金课堂教学实录

2023孙双金课堂教学实录

2023孙双金课堂教学实录2023孙双金课堂教学实录1师:老师们,早上好!同学们,早上好!生:老师好!师:谁来背两首古诗?你们最喜欢的古诗是什么?生:我最喜欢杜甫的《望岳》(背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你最喜欢杜甫这首诗中的哪两句话?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你以后在人生道路上,一定也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还喜欢谁的诗歌?生:我最喜欢李白的《静夜思》(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现在虽然是白天,但你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夜晚……我们已经触摸到李白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情怀。

谁再来背一首?生:我喜欢李白的《夜宿山寺》(背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听了你的朗诵,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如梦如幻的、静谧的、山上的寺庙里那种独特的情境之中。

李白的诗很多,我们再背一首《早发白帝城》……生:(齐背)师:今年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引用鲁迅的话来引入今天的课。

他说,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产生自己的伟人,那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但一个民族产生了自己的伟人,后人却不知道崇拜自己的伟人,这个民族是更可悲的民族。

我们的国家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灿烂的星空中有许多闪亮的星星。

其中最闪亮的一颗,就是谁?生:李白。

师:好,今年我们就走近李白,学习李白、研究李白,去欣赏李白、崇拜李白。

好,上课!生;(起立)师:你了解李白吗?后人都怎么称李白的呢?生:称他叫诗仙!生:酒仙。

师:是的,李白不仅是酒仙,还是诗仙,(板书:李白是仙。

)我们来看看唐朝另一位诗人怎么称李白的呢?(出示杜甫《饮中八仙》。

师吟诵:“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这个酒仙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唐玄宗与爱妃杨贵妃在沉香亭畔欣赏牡丹……马上弹起了美妙的曲子,可李隆基并不高兴:“……陈词滥曲,去,把李太白找来……只听到高声歌唱……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孙双金推敲教学实录

孙双金推敲教学实录

孙双金推敲教学实录孙双金推敲教学实录运用教学实录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孙双金推敲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课前谈话: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目,能不能读得气势更大一些?看孙老师写课题。

黄河。

你知道黄河吗?说说你心中的黄河。

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师:黄河是我们的什么河?生:母亲河。

生:黄河仅次于长江,长5400公里。

生:黄河的水流,流经九个省,水流中携带了大量的黄沙,所以称黄河。

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生:黄河的上流被称为陆上河。

上游的河床带着大量的黄沙流入,河床比周边的地还高,称为“悬河”。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曾有许多诗人、文人赞美过它。

李白和王之涣曾这样写过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读,生读。

)师:作者袁鹰眼前的黄河是怎样的黄河。

(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仿佛听到了滔滔的声音。

生:看到了一泻千里的气势,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师:带着你看到的、听到的,自已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师:想不想看看那气势磅礴的黄河。

(课件演示:黄河奔流的情景)师:你心里感到怎样?生:我感到害怕。

生:自豪。

生:激动。

师: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作者第一次看到黄河,心情怎样?作者用了什么词。

生:胆战心惊。

师:(板书:胆战心惊)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形容非常害怕。

师:这里的“战”是什么意思?生:激动。

生:颤抖。

师: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生:吃惊。

生:害怕。

师:胆在颤抖着,心在害怕着。

作者对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害怕。

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胆战心惊,又有谁敢做黄河的主人呢?自已放声把课文朗读一遍。

师:课文中谁是黄河的主人?生:艄公和客人。

(师板书:艄公、乘客)生:我认为艄公是主人,而乘客是客人。

师:统计一下,认为艄公是主人的请举手、认为艄公与乘客都是主人的请举手。

孙双金有名的教学实录

孙双金有名的教学实录

孙双金是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的教学实录非常有名。

以下是一份孙双金教学实录的例子:
课题:《白杨》
教学过程:
导入:孙双金老师通过让学生齐读课题《白杨》来导入新课,并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如白杨长在哪里、为什么要以白杨为题等。

感知:孙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在感知课文后,学生知道了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白杨,还写了人物和故事。

品读:孙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如“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孙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这段话的内涵和美感。

感悟:孙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了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人生态度。

拓展:孙老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他们思考自己身边有没有像白杨一样的人或事物,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总结:孙双金的教学实录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和表达,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走近名师——孙双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走近名师——孙双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走近名师——孙双金老师课堂实录精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听孙双金老师上《落花生》一课有感孙双金老师《落花生》教学孙双金教学实录——《落花生》第一课时以人为本——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特级教师孙双金《落花生》教学赏析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朴实中透射着情与智的魅力——听孙双金校长执教《拉萨的天空》有感新课程观下的新课堂————兼评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孙双金老师课堂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孙双金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赏析孙双金《三顾茅庐》教学实录孙双金教学设计——《白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好课像登山金秋观摩孙双金老师评课听课随感——听孙双金老师的《走近李白》孙双金老师《落花生》教学特级教师孙双金林冲棒打洪教头孙双金教学实录——《二泉映月》《只拣儿童多处行》孙双金教学实录倾听心灵花开的声音——谬解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二泉映月》教学艺术孙双金钻研、处理教材的艺术孙双金:“情智语文”的魅力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孙双金啊,我魂牵梦萦的课堂孙双金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孙双金教师读、问、讲、评的艺术孙双金校长走进课堂学习孙双金教学《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孙双金让情智的阳光充盈师生的心灵孙双金怎一个“情”字了得——孙双金老师《二泉映月》听后感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一:有不懈追求——立志孙双金教学设计——《白杨》孙双金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孙双金我的好课观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三:潜心搞学问——研究孙双金设计教学主线的艺术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二:静心读名著——学习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孙双金)孙双金的成功分析之一——校本文化的阐释孙双金情智教学的探索孙双金教学实录——《芝麻开门》(四年级实践课)孙双金的成长叙述之四:拉出去展风采——实践听孙双金老师讲课情系孙双金——又听孙双金的课有感特级教师,“特”在何处?——听孙双金老师授课有感孙双金让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气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一:“文—情—道”一个新的教学骨架孙双金回归本真孙双金老师的古诗教学--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三孙双金教学设计——《泊船瓜洲》当“曲”邂逅“情智”——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散记孙双金成功因素分析之二——行动研究的催生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二孙双金循循善诱,教育的至高境界孙双金无限风光在险峰听孙双金《林冲棒打洪教头》孙双金成功因素分析之三——个性倾向的影响孙双金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孙双金好课像登山拾级而上层层深入_特级教师孙双金阅读教学片段赏析孙双金向思维与情感的高山攀登孙双金“我还没有学会批评呢”孙双金的自我研究——我的从教之路孙双金《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孙双金教学设计,教案——《丰碑》孙双金教学设计——《我的战友邱少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双金教学实录:《送别组诗》作者:梁西发来源:梁西发博客时间:2005年11月2日热点推荐: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孙双金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

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

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

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

”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

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师:(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

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

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生: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

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需要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

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

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赞叹道)真了不起。

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

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

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生: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十分伤感。

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特点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

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

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拍案叫绝)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背下来?生:(信心十足)能!(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师: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用什么方式送的?生: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板书:以歌送别)如果说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别人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显示)请大家自读这首诗。

(生自读)谁来把这首诗解释一下?生: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侯乘船去扬州。

孤单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说得好。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生: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师: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生: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李白对孟浩如烟海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太好啦!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汪伦呢?(这里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李白送孟浩然)生:以目相送。

生:注目相送。

师:(板书:以目相送)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生吟诵)师:我请大家看第三首诗----《别董大》(电脑显示)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学这首诗。

(生自学)董大是什么人?生:是著名的琴师,当时闻名全国。

师: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天气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

师: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离开,心情怎样呢?(学生纷纷回答:难过,压抑,沉闷,伤心。

)师: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不行!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生: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

生: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人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

这叫“以话相送”。

(板书)请大家齐背这首诗。

(生背诵)师: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根据译文自学。

(生自学)师:如果说前三乎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关这?生:(齐)以酒相送。

师:(板书: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生:以心相送。

生:以情相送。

师: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

(生投入地吟诵)师: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研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特点。

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场大笑)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作者:周剑波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

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

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

《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

学贵有疑。

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

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

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

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

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

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探究●体验●感悟——《赠汪伦》教学实录西华师大附小彭贇一、质疑导读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