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
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曾国藩(1811—1872),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年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这种影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从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入京赴考,中进士后留京城,十年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极品,四个弟弟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因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二三代,便门第没落。
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和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虽为高官,但他要求子孙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
”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座落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的富厚堂是曾国藩功成身退之所,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余平方米,三层大楼高耸于浓荫绿树之中,四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富厚堂既是曾氏的住宅,又是规模宏大的藏书楼,也是曾府子弟及至亲子弟读书的家庭学校,这里诗书传家,名人辈出。
曾家六代人共藏书39万余册,现分别珍藏于湖南图书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及台北图书馆。
“ 富厚堂曾国藩故居”现已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大批中外人士前往参观,以沐浴曾氏家族那源远流长的书香气息。
曾国藩出将入相,每天日理万机,从不懈怠。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坚持读写。
他写日记,直到临死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一生著述百余万字,以《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凡知书达理之家,多备有曾氏家书家训,以教育子孙奋发上进,有所作为。
曾国藩对自己大富大贵的家族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家人谨遵,子孙后代能人辈出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家人谨遵,子孙后代能人辈出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也是晚清极具争议的人物,抛开他的功名成就,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
他曾留下十六个字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也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但他自幼好学,聪明且勤奋的他14岁便能熟读《周礼》、《史记》文选,在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中进士,开始他的仕途之路。
因为曾国藩从平民通过勤勉逐渐步入仕途,并一直稳步上升,他深知勤勉的风气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家庭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他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里的“勤"既是指勤俭,也指勤勉。
曾国藩一方面要求家庭成员克勤克俭,要主动参与劳动,自己做好家务,不能因身处富贵人家就安于享乐,更不能铺张浪费。
他希望家族成员能养成勤奋、劳动的习惯,因为这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要求家庭成员勤勉好学,要主动地阅读圣贤的经典著作,学会主动学习才能走好人生路,也要求家人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家族内万万不可有松懈之风盛行。
曾国藩提出来这些理念,要求家族长辈要勤于言传身教,要亲自教授后辈知识与道理,曾国藩自己更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比如他的二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三儿子曾纪鸿则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对此一窍不通,但他仍尽全力去了解,给孩子一些学习心得与见解。
他的儿子也是深受他的影响,常常亲自教授子女英语、数学、书法等,无论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在子女身边,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成长。
曾国藩除了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他认为治理家族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要谨遵人人孝悌的原则。
对父母长辈要感恩尊敬,尽赡养义务只是最基本的本分,对待兄弟姐妹要和睦友好,同辈间的和谐融洽是家族稳定繁荣的基石。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写给自己弟弟的信件为最多,可见他对同辈间关系的重视,对家族和睦的重视。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当我们去了解曾国藩家族,了解曾国藩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曾国藩并非天生的贵族家庭。
他爷爷曾星岗当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还不如老百姓,混混而已,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三十五岁那年,曾星岗遇上了一件彻底刺痛了他的自尊。
当时他得罪了一个人惹了官司,在衙门打官司的时候,自己跪下,而对方不用下跪,因为人家是秀才,按当时的规定秀才是可以不用下跪的。
就这个举动,让曾星岗觉得官司输赢都不在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代代出秀才”。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曾星岗自己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但是,他有了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
态度比实力更重要,欲望比能力更重要。
所以曾星岗不断地去请教那些读书人,只要有读书人到他们那,他就会把人家接到家里好生接待,招待完之后再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梦想,病请教怎样才能坐得到。
很多读书人就给他一个建议:首先让子孙后代树立信心,信心决定一切,没有信心再大的目标、再好的方法都是没用的,是不是?曾星岗就不断地去找自己家的家谱、族谱、房谱。
结果查到房谱当中五百年前有个老祖宗是个秀才,就把这个秀才定位为家族中近代史上的榜样。
他继续找,在族谱当中寻找到两千多年前的曾子是个大学士(孔子的学生),又把曾子定位为他们家族中古代的榜样,重点的榜样。
同时,不断跟儿子曾竹亭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三十五岁前什么什么不努力、什么什么游手好闲,跟人家打官司自己要下跪,人家不用下跪。
不断地激励他的儿子,给儿子建立信心。
这个曾竹亭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欲望和态度非常的好,他在上京赶考了十七次后,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中了一个秀才。
以前有句古话,一个家族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曾氏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别人都富不过三代,他却做到了福过九代,因为他们自己有非常准确的人生定位。
曾星岗在他儿子曾竹亭心中灌输了一个目标我们家族的基因也很好,要代代出秀才。
在曾竹亭以后,曾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
曾国藩240个子孙,无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240个子孙,无一个败家子《格言联璧》有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
勤俭,治家之本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其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在饮食上,曾国藩则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穿着方面,他的鞋袜都是由太太和媳妇女儿缝制而成。
住上,曾国藩也没有一国宰相的派头,其弟曾国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和顺,齐家之本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姑息纵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作为清末第⼀谋⾂,他⼒挽狂澜拯,吸纳儒家⽂化,实现了儒家⽴功、⽴德、⽴⾔“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完⼈”。
同时曾国藩家族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名门望族,其后代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接下来详细介绍曾国藩家族及后代,⼀起看看吧。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共有3个⼉⼦、6个⼥⼉(其中⼀⼉⼀⼥夭折),8个孙⼦、4个孙⼥……截⾄⽬前,曾国藩五兄弟的后⼈已经绵延⾄第⼋代,有突出成就的⼈多达240多⼈。
如今,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曾国藩直系后裔⼤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国藩的⼦孙中再没有⼀个⼈像他⼀样成为显达⼈物,但他们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长沙⼀普通⼩区,记者拜访了曾国藩的次⼦曾纪鸿的曾孙曾宪华,曾宪华是长沙园林局⼀位普通的退休⼯⼈。
作为曾国藩的后⼈,他每年都要接受⼀些采访或其他活动。
不过,在他的⼼⾥,曾国藩不是他的⽣活资本,他更没想过借此出名获利。
64岁的曾宪华看上去很温和、⽼实。
他说,曾家的后代很多⼈都是这种性格,守规矩,不张扬。
在这⽅⾯,曾宪华也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后⼈们并没有直接接受过曾国藩的教育,但曾家的“农耕”家风却在⾻⼦⾥影响了⼏代⼈。
回忆⾃⼰的经历,曾宪华说,“曾国藩”三个字带给他很多沉重。
⼗⼏岁时曾宪华去报考艺术学校,⾯试到了最后⼀关却被告知“⽔平不够”,那时他⾮常不⽢⼼。
19岁那年,曾宪华下到农场,结果从“四清”到“⽂⾰”,他和家⼈的⽣活⼀直都没消停过。
下乡结束后,曾宪华回到长沙在园林局⼯作,⼀直⼲到退休。
曾宪华说,⾃⼰的⼀辈⼦都是普普通通的。
⽽曾家很多⼈也⼀样,没有市井味⼉,都很普通。
如今,曾国藩的直系后裔中,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家男⼈没再出现显达⼈物湖南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胡卫平⽼师被曾家后代称为“曾家的⼤管家”。
曾国藩家书背景

曾国藩家书背景曾国藩,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
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
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
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
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
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
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这里,毛泽东服气曾国藩就是服他是位大本大源、倡学促教、陶铸人心的学者和政治家。
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其子曾纪泽不费一枪一弹收回伊犁

左宗棠击溃了阿古柏的“哲德沙尔国”叛军后,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但伊犁这个新疆西部重镇仍然被沙俄军队占据着。
原来,阿古柏从中亚浩罕国入侵新疆后,沙俄军队趁火打劫,悍然出兵夺占了伊犁,并把该地划入俄国版图。
清廷多次要求盘踞伊犁的沙俄军队撤回其国内,归还伊犁,沙俄总是推三阻四,还寻找借口,赖着不走。
但是,眼看左宗棠率领清军连战连捷,只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彻底打垮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大部,沙皇俄国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么嚣张,形势的发展逐渐变得对清朝有利起来。
1878年夏7月,清朝派崇厚为特命全权大臣,赴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同沙皇交涉归还伊犁的问题。
崇厚昏聩无能,性格也很懦弱,他以为只要收回伊犁就万事大吉了,结果在沙俄官员的威逼利诱以及公然欺骗下,他擅自和沙俄签订了一个出卖国家利益的不平等条约——《里瓦几亚条约》。
该条约规定:清朝割让伊犁以南及以西的大片土地给俄国,并向俄国赔款500万卢布,在新疆、蒙古经商的俄国人全都不用缴税,允许沙俄利用新疆做陆路通道与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崇厚还以为自己立下大功一件,而他稀里糊涂的做出这么大的让步,换来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国人包围的空城伊犁。
《里瓦几亚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民众群情激奋,一部分有正义感的官员也义愤填膺。
此事在清廷内部也引发激烈争论,以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害怕和俄国人发生军事冲突,主张妥协,接受这一不平等条约;而以左宗棠、曾纪泽为主的主战派坚决不同意李鸿章的绥靖之策,要求重新修改崇厚与俄人签订的条约,把失去的领土主权彻底收回来。
左宗棠说到做到,他不顾年老体衰(已65岁),在兰州训练士卒,积蓄粮草,积极备战。
接着,他带领“新湘军”兵分三路,西出阳关,向伊犁进发。
大军从肃州出发时,左宗棠随军带着一口棺材,表示誓死收复伊犁,如果不成,决不活着返回关内。
迫于舆论压力,西太后不得不把崇厚革职,并交刑部严加惩处,不久她又派遣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全权负责与沙皇政府的第二次谈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
当我们去了解曾国藩家族,了解曾国藩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曾国藩并非天生的贵族家庭。
他爷爷曾星岗当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还不如老百姓,混混而已,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三十五岁那年,曾星岗遇上了一件彻底刺痛了他的自尊。
当时他得罪了一个人惹了官司,在衙门打官司的时候,自己跪下,而对方不用下跪,因为人家是秀才,按当时的规定秀才是可以不用下跪的。
就这个举动,让曾星岗觉得官司输赢都不在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代代出秀才”。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曾星岗自己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但是,他有了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
态度比实力更重要,欲望比能力更重要。
所以曾星岗不断地去请教那些读书人,只要有读书人到他们那,他就会把人家接到家里好生接待,招待完之后再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梦想,病请教怎样才能坐得到。
很多读书人就给他一个建议:首先让子孙后代树立信心,信心决定一切,没有信心再大的目标、再好的方法都是没用的,是不是?
曾星岗就不断地去找自己家的家谱、族谱、房谱。
结果查到房谱当中五百年前有个老祖宗是个秀才,就把这个秀才定位为家族中近代史上的榜样。
他继续找,在族谱当中寻找到两千多年前的曾子是个大学士(孔子的学生),又把曾子定位为他们家族中古代的榜样,重点的榜样。
同时,不断跟儿子曾竹亭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三十五岁前什么什么不努力、什么什么游手好闲,跟人家打官司自己要下跪,人家不用下跪。
不断地激励他的儿子,给儿子建立信心。
这个曾竹亭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欲望和态度非常的好,他在上京赶考了十七次后,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中了一个秀才。
以前有句古话,一个家族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曾氏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别人都富不过三代,他却做到了福过九代,因为他们自己有非常准确的人生定位。
曾星岗在他儿子曾竹亭心中灌输了一个目标我们家族的基因也很好,要代代出秀才。
在曾竹亭以后,曾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
因为曾星岗早就修了家谱,制定了家规、家训,最后形成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