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家族

合集下载

曾国藩年谱

曾国藩年谱

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年谱--------------------------------------------------------------------------------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

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曾国藩兄留下太平天国财富藏宝图

曾国藩兄留下太平天国财富藏宝图

曾国藩兄留下太平天国财富藏宝图?传闻韶关始兴“曾氏银库”外墙上刻有此图,但一个世纪来无人能解 ●据说当年曾国藩之兄曾国荃骗取太平天国财富,其中近一成藏于“曾氏银库”; ●传闻,曾氏银库的外墙上,有一幅充满玄机的藏宝图; ●一百多年来,寻宝故事层出不穷。

太平天国银库曾离奇“失火” 曾国荃被疑转移财富至韶关 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如何保存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东湖坪的曾氏祖先,不仅在县城广开银号,也在自己的家乡修建了秘密的银库。

乍看上去,“曾氏银库”和普通的始兴围屋没有不同。

把银库设计成民居,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不引人注意。

不过,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这座建筑的许多特殊点:首先,它的墙壁非常厚,是东湖坪普通民居的两倍;其次,瓦梁排得非常密,密到连手指也伸不进去;第三,楼梁粗大紧密、并且纵横两层;第四,窗口外小内大,既可通风透光,又便于隐蔽、瞭望和射击。

而在银库的院墙上,还有瞭望孔和射击垛口……墙、梁、窗、门,每处设计都独具匠心。

虽然今天已是空空荡荡,曾氏家族后代曾庆柱却告诉我们,60多年前,这里可是堆满银元。

“银灿灿的大洋,一礅又一礅,一直堆到两米高的房梁处,码放得十分整齐。

偷都没法偷,拿走几个,一眼看上去便知。

” 曾庆柱家保存着当年存钱用的大印,上面赫然刻着“存禾青”三个大字。

据说当年,不仅是东湖坪,始兴县城也有不少人跑到这里来存钱,只要在单据上盖上这个大印,便和大名鼎鼎的“曾氏银库”有了财务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银库不仅保存着曾氏家族世代积累的财富,还有来自太平天国的“外来宝藏”。

1864年,曾国荃率兵攻下太平天国南京府,太平天国的银库曾经莫名其妙地着了一次火,曾国藩报奏朝廷说那里号称“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物资全部“一焗成灰”。

当时朝野上下,几乎没人相信这个说法,可神通广大的曾国藩硬是摆平了这件事,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

根据清人笔记记载,曾国藩的夫人从南京返乡的时候,护送船只多达二百多艘,这么庞大的队伍到底运载何物?还有记载说有人在曾国荃的家里见过一个洪秀全收藏的翡翠西瓜。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家族1885年,大清外交官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称中国“似入酣睡,固非垂毙”。

同治年间,由恭亲王奕 和文祥在北京主持,由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在京外推动的自强运动,是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棒喝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胁下最初的觉醒。

从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和文祥聘请外国军官在天津训练新军,到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中国积极致力于国防的近代化,而国防的近代化又必然要求交通、教育和经济的进步,于是同时有了建铁路、设新式学堂、设招商局、开采煤矿金矿等一系列的新举措。

自强运动只是在科技层面上学习西方,该运动的五大领导者都认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内在精神完美无缺,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借鉴他人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

遗憾的是,技术进步远不能解决一切,甲午海战,排名世界第八的中国海军败给了排名十一的日本海军。

梁启超对于自强运动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变法——王莽的变法和王安石的变法,都以失败告终。

1898年,光绪亲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推行了冒犯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百日维新。

很快,戊戌变法以惨败告终。

1901-1905年,慈禧太后推动了一次几乎与1898年的改革雷同的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实业家张骞说,“日本的胜利和俄国的失败是立宪主义的胜利和专制主义的失败。

”梁启超也开始大力鼓吹君主立宪思想。

1905年12月,五人考察团赴国外考察。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发布“宪法大纲”,规定宪法生效以前,仍有9年预备期。

这个“大纲”实际上给了皇帝比日本模式更大的权力,它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统统属于皇帝。

1910年,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宣布宪政筹备期缩短为6年,但是很快他就组织了一个“皇族内阁”,13个任命者中皇亲国戚占了5位。

几个月后,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政府的统治。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作者简介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

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

曾国藩: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ao)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结就是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

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之所以说他出身平常,是曾国藩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

也因此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曾国藩的事迹,也再次印证的那句话,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1.资质平凡,参加七次科举,都未能有功名,2.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所以人生很多时候不要因为几次的失败就放弃自我成长。

或许你再多试一次,它就能成为你进步的阶梯,一路直上。

2曾国藩踏上仕途后,带兵打仗也是靠着这股笨劲儿。

他讲究“结硬赛、打呆仗”。

作战时,每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营扎寨,而且要求质量非常高。

墙必须是高八尺,厚一尺,壕沟必须修到一丈。

湘军作战时,基本不主动出击,总是诱敌出击以逸待劳然后后发制人。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曾国藩大清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赠太傅爵位一等毅勇侯籍贯湖南省湘乡县族裔汉族原名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号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出生大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湖南省湘乡县逝世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南京墓葬曾国藩墓亲属(父)曾麟书(子)曾纪泽、曾纪鸿(女)曾纪芬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目录[隐藏]• 1 生平o 1.1 早年o 1.2 初入仕途o 1.3 围剿太平军o 1.4 直隶总督o 1.5 回任两江• 2 儒学• 3 文学• 4 军事• 5 修身• 6 评价•7 纪念建筑•8 逸事•9 曾氏家族o9.1 父祖o9.2 同辈o9.3 子侄辈o9.4 孙辈以下•10 注释•11 参考•12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编辑]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

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秀才)。

[1]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五岁啓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燕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作为清末第⼀谋⾂,他⼒挽狂澜拯,吸纳儒家⽂化,实现了儒家⽴功、⽴德、⽴⾔“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完⼈”。

同时曾国藩家族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名门望族,其后代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接下来详细介绍曾国藩家族及后代,⼀起看看吧。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共有3个⼉⼦、6个⼥⼉(其中⼀⼉⼀⼥夭折),8个孙⼦、4个孙⼥……截⾄⽬前,曾国藩五兄弟的后⼈已经绵延⾄第⼋代,有突出成就的⼈多达240多⼈。

如今,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曾国藩直系后裔⼤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国藩的⼦孙中再没有⼀个⼈像他⼀样成为显达⼈物,但他们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长沙⼀普通⼩区,记者拜访了曾国藩的次⼦曾纪鸿的曾孙曾宪华,曾宪华是长沙园林局⼀位普通的退休⼯⼈。

作为曾国藩的后⼈,他每年都要接受⼀些采访或其他活动。

不过,在他的⼼⾥,曾国藩不是他的⽣活资本,他更没想过借此出名获利。

64岁的曾宪华看上去很温和、⽼实。

他说,曾家的后代很多⼈都是这种性格,守规矩,不张扬。

在这⽅⾯,曾宪华也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后⼈们并没有直接接受过曾国藩的教育,但曾家的“农耕”家风却在⾻⼦⾥影响了⼏代⼈。

回忆⾃⼰的经历,曾宪华说,“曾国藩”三个字带给他很多沉重。

⼗⼏岁时曾宪华去报考艺术学校,⾯试到了最后⼀关却被告知“⽔平不够”,那时他⾮常不⽢⼼。

19岁那年,曾宪华下到农场,结果从“四清”到“⽂⾰”,他和家⼈的⽣活⼀直都没消停过。

下乡结束后,曾宪华回到长沙在园林局⼯作,⼀直⼲到退休。

曾宪华说,⾃⼰的⼀辈⼦都是普普通通的。

⽽曾家很多⼈也⼀样,没有市井味⼉,都很普通。

如今,曾国藩的直系后裔中,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家男⼈没再出现显达⼈物湖南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胡卫平⽼师被曾家后代称为“曾家的⼤管家”。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曾国潘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平天下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平天下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平天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湖南一乡村,豆油灯吐岀微弱的光芒,一个少年正勤奋读书,有一篇文章他反复诵读,直到三更半夜,可就是背不下来。

那晚,少年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只听少年翻来覆去诵读,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岀来大声说道:“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少年一眼, 扬长而去。

小偷的话使少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 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奇才。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名扬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4872年),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近代儒学宗师,晚清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道光十八年四月,年近30岁的曾国藩在正大光明殿参加科考复试,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得赐同进士出身。

此后,他正式更名为国藩,取国之屏藩之意。

从此,他便以儒家思想为修行做事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政府撑起了一片天空。

修身,是做人之本。

曾国藩一生严以修身,践行儒家思想,身体力行,终身不辍。

殿试获得功名之后,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

但初出茅庐,涉足官场,曾国藩的修身之路上盛开的不是鲜花,而是荆棘。

在晚清官场上,曾国藩不爱钱的性格为世俗所不容,他自己总结曾经受到了五次耻辱:“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屡败屡战,坚忍实干,在屈辱中,曾国藩坚守高洁的灵魂,以一颗历经修炼的心来看天下,以“拙诚”、“坚忍”行事,把坚忍功夫做到了极致。

曾国藩自我要求极严,每天黎明即起,“三省吾身”,坚持读经和诸子百家,几十年坚持不懈,于经、史、训诂等皆有深入研究。

在熟读儒家经典的同时,曾国藩更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终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