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治家的启示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分享《曾国藩家书》100条至理名言,让你在其中悟出人生之大道。
第一篇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6.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7.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10.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11.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12.立身以不妄语为本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14.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1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16.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1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1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19.成大事半是天缘半是迁就2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21.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22.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而已2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2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25.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2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2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28.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2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3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31.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第二篇学问之道无穷——勤学篇3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33.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34.凡人必有师3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3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37.凡人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38.凡人作一事,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39.读书之法,看、读、写、作40.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41.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42.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43.下笔造句、落笔结体,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44.习大字,总以间架紧为主45.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46.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47.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48.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第三篇求友匡己之不逮——交友篇49.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50.求友匡己,大益也;盗虚名,是大损也51.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52.君子处顺境,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53.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54.帮人则委屈从人,尚未必果能相合55.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56.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57.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量所能为58.于有才无德者,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59.以方寸为严师,左右近习之人,畏清议60.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61.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第四篇家道之所以可久——治家篇62.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63.凡大员之家,无半宇涉公诞,乃为得体64.兄弟之间,一言欺诈,终不可久65.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66.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67.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68.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69.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70.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71.治家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72.保养之法,在慎饮食节嗜欲,不在多服药7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74.三致祥:孝、勤、恕75.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76.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77.商人断不肯甘言于前,刻薄于后78.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79.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80.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81.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82.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第五篇处位则可高可卑——为政篇83.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8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85.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86.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87.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88.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89.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90.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91.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92.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93.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9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95.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96.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97.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98.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99.居官若名清而实不清,尤为造物所怒100.吏治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心得体会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家。
在他的一生中,曾国藩曾写下了许多家书,其中《曾侯家书·治家篇》被誉为治家经典。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曾国藩治家的智慧和心得。
曾国藩治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先修好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变,才能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在治家方面,曾国藩强调家庭的和谐和向善。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是治家的基石。
因此,他提出了"三和"之道,即和谐、和睦、和顺。
家庭成员应相互尊重、关爱和理解,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此外,他还强调了家庭的向善,主张家庭成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身作则,培养子女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
曾国藩在治家篇中还提到了家庭的教育意义和方法。
他认为,家庭是儿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承担起培养子女成才的责任。
他主张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
此外,他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主张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除了治家,曾国藩也强调了治国和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靠领导者的智慧和勤奋。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善于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他还主张国家应实行法治,推行公正、公平和公开的政策,为人民谋利益,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
通过阅读曾国藩治家篇,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作为家庭成员,我们应秉持"三和"之道,与家人相互尊重和谅解,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为家庭的发展和幸福做出贡献。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修养。
他在《孟子读后》中写道:“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鞭辫师傅推出性命要好,难以杜绝;名声口碑推出钱貌貌说亡,日他三大好更怎大好,不必限人论辫。
”他的这种观点表明,领导者如果不能首先树立良好的榜样,就很难言行一致,影响他人。
曾国藩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
他非常重视人才,在选拔干部时,擅长发现人才的潜能,并且全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他认为,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能力,善于调动和发挥团队的超强能力。
在《曾文正公宴赠自将旅武官文给》中,他写道:“有所刻意者定然有成,以致风雷之士,猛于孤竹之矛。
”这句话传达了曾国藩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和对他们高度期望的信念。
曾国藩提倡务实和创新。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是勇于尝试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人。
在《曾文正公言行录》中,他写道:“吾带兵七年,不问契丹利名,马皮而进者甚多。
”这体现了曾国藩对创新的重视,他认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只要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带来实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应该勇于尝试。
曾国藩强调谦虚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勇于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曾国藩文集》中,他写道:“道也,不长人,长无使人,使人者不其自调。
”这表明曾国藩看重团队协作,认为只有与团队成员和谐合作,才能够达到奇迹般的成就。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不断修身养性,领导者可以成为良好的榜样,影响他人。
培养和选拔人才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只有团结和发挥团队的能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领导者应该不断地创新,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最重要的是,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积极修身养性,培养人才,创新思维,以及与他人和谐合作,现代领导者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取得更好的成果。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品10篇)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品10篇)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篇1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
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
”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曾国藩,这个名字可真不陌生。
他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家训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名言,看看其中的真谛。
一、修身齐家1.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简单易懂,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修身,首先得从自己做起。
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齐家,家庭和睦,才有力量。
一个人能把家里管好,才能想更远的事,像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1.2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也是曾国藩很看重的一句。
交朋友得讲究品质,文人之间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
朋友不仅是玩乐,更是互相支持、互相激励。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是难能可贵。
二、勤勉与学习2.1 “不怕慢,就怕站。
”这句话很形象,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
很多人总想一蹴而就,然而成功往往需要耐心和坚持。
每一步都算数,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欣慰。
只要你在前行,就不会离目标太远。
2.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曾国藩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塑造品格。
书本里藏着智慧,教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
2.3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句话用在学习上也很合适。
学习的过程就像交朋友,有时需要“见面”。
今天的知识,明天就可能用得上。
把握时间,抓住机会,才不会让知识从手中溜走。
三、为人处世3.1 “言必行,行必果。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说话得有信用,做事要果断。
很多人说话大话连篇,却常常做不到。
这就容易让人失去信任。
而信任一旦失去,重建可就难了。
3.2 “德不孤,必有邻。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拥有良好品德的人,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一个人若有真诚和善良,总能遇到那些温暖的力量。
做人就是要真诚,待人以诚,才能收获真情。
四、总结曾国藩的家训名言,虽是古人的智慧,却在现代依然闪耀着光辉。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推荐11篇)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推荐11篇)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1篇我家的家规家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节约粮食。
第二,爱护公共环境。
第三,自力更生。
节约粮食方面:一、平时妈妈在家里做饭都会尽量做的饭菜够一顿吃,不留剩饭剩菜,这样不仅节约,而且还不会因为吃剩饭剩菜而使我们生病,特别是在吃完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碗里一粒不剩,妈妈说粒粒皆辛苦。
二、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我们每个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妈妈规定,我们要响应号召,做到光盘就餐,偶尔有吃不完的时候妈妈也会打包回家,给我家种的花施施肥。
爱护公共环境方面:不在外面乱丢垃圾。
有一次,妈妈带着我和同学一起逛街,妈妈给我们带了水果,因为走渴了想吃水果,妈妈将带的水果给我和同学一人一个椪柑,同学很调皮,把吃完椪柑的皮直接丢进下水道,等我发现时制止他已经来不及了。
我告诉他:“不能将果皮向下水道里丢,应该丢进垃圾筒或者先拿在手上等看到垃圾筒时再丢,你丢进下水道,环卫工人会很累的。
”他听了连连说是。
自力更生方面:在学习中,我都有“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就留到最后问妈妈,如果妈妈也不知道的话就让我把问题带到学校问老师或者自己上网找度娘解决。
在生活中,我很小就会自己洗头洗澡,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妈妈从来不会帮我,妈妈说靠墙墙会倒,靠妈妈会老,所以只有自己强大,才会生活的轻松自在,才会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规家训,一定要保持这个优良的传统,将它传承下去给我们的下一代。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2篇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修身养性,立德为本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心也。
”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天地之心。
在修身养性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怨天、不尤人、不悔过。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不怨天,即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尤人,即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悔过,即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同时,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勤奋好学,博学笃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悟: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在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
他曾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与人交往中,曾国藩主张以诚待人,谦虚谨慎,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四、自律自强,奋发有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他提倡“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在官场生涯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坚信,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15篇)读曾国藩有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读曾国藩有感之一:坚持奋斗精神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精通经世致用的智者,更是一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他的奋斗精神启示了我,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永远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
他在求学时勤奋好学,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他每天起早贪黑地读书,不畏劳苦。
在进入官场后,他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努力为国家服务。
他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榜样,激励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之二:追求儒学之道曾国藩是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勤学苦读,精通儒学经典,掌握了解释世界和指导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成为一位儒者典范。
曾国藩深知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运用于官场实践,为国家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儒学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一位有道德,有学识,有智慧的政治家。
曾国藩的追求儒学之道让我深受启发。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强调的仁爱、正直等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学精神,我相信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读曾国藩的故事,让我真正领悟到儒学的价值,也激励我努力追求儒学之道。
读曾国藩有感之三:积极面对困难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和困难。
然而,面对困境,曾国藩从不气馁,反而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曾国藩的乐观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轻易放弃,总能找到方法克服困难。
在面对失败时,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在官场崎岖时能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读曾国藩有感之四:勤奋与担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不惧劳苦,勇于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
一、对曾国藩的评价
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
蒋介石说:“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使其成为19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正如一副对联对他的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
曾国藩是一个传奇,曾氏家族同样是个传奇!古语云“富不过三代”,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繁盛到三代。
而曾国藩终生倡导寒素、勤勉、笃学的家风,其家族在二百年间英才辈出,共产生杰出人物24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至今没出现一个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二、“八字”治家之法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留下了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诚修祭祀、善待邻里,是治家之法。
这八个字,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
先说书、蔬、鱼、猪四字。
百姓家,首先要园中有蔬,塘中有鱼,栏中有猪,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
大人们辛勤劳动,持家有方,就会丰衣足食;小孩们好好读书,健康成长,长辈就放心。
做到了书、蔬、鱼、猪四个字,百姓家就能小康居家。
居家后,进而考虑的就是如何治家。
勤俭持家,读书明理,首先要讲究两个字:“早”和“扫”。
早,就是事事要赶早,要勤于劳动,勤于读书。
扫,就是要天天打扫环境,扫除心灵灰尘。
家中儿女们只要发奋读书,勤于劳动,修身养性,成就事业不就指日可待吗?
在治家中,还要强调“考”和“宝”两个字。
考,即诚修祭祀,告诫家人要诚心缅怀先人;宝,即善待邻里,告诫家人要友善对待身边的人。
诚心、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的根本所在,体现了一种淳朴的民风。
三、十六字箴言
曾国藩六世孙曾樾曾说过:“先祖曾国藩是一位将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经世致用的贤者。
在我看来,他留给我们的家风就是两个词:读书和勤俭。
”曾国藩曾为后人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家俭则兴。
曾国藩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人勤则健。
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一千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四、不希望后人当官
在中国古代,包括今天,大家似乎都认为,当官是最好的事情。
但是曾国藩却不这样想,他一生没让曾纪泽去考科举。
为什么呢?
第一,如果专注于科举,只问成绩不问品德,这个孩子有可能成绩不错,但是性格、品质上会出现问题。
所以曾国藩经常说科举“误人太深”。
第二,第二,即使科举成功,进入仕途当了官,那又怎样呢?曾国藩身为官场中人,他知道多数读书人在官场沉浮多年,混到了功名利禄却丢失了初心和人品。
不愿做大官做什么呢?曾国藩说,“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君子在任何环境下,不管是富还是穷,都能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
曾国藩经常思考,历史上很多世家大族为什么迅速衰败?他最终发现,决定家族成败的,是你怎么塑造子孙们的品德品质,而不是给他们留多少钱。
他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
五、绝不留钱财给后人
由贫贱而富贵的曾国藩,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腐化堕落现象有深刻洞察,所以他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在京师做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说:“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后来身为湘军统帅,曾国藩再次申明:“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
”他提倡寒士之风:“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
不留财产给子孙是一种大智慧!多少官员为给子孙积攒钱财而身败名裂,多少商人为给子孙积累财富而劳累致死?让孩子觉得没有父辈可以庇荫和凭靠,才会真正自己去努力。
曾国藩言出必行,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
他去世后没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这和李鸿章大不一样,李鸿章给子女留下了4000
万的家产。
曾国藩给子女留下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使他的子孙后代多有成就。
六、恪遵先祖遗言
曾国藩家族在200年间,子孙之杰出者240余人,在多领域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后人中很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或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职称,但是到政府当官的特别少。
在外交方面:曾纪泽1879年收回伊犁南部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曾广铨担任过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
还有翻译家曾约农、曾宝葹、曾宪森等。
在数学方面: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
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桓、曾宪源、曾宪琪,以及曾宪澄、孙曾卫等都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就。
在化学化工方面:曾广植是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
曾广植子女曾昭氚、曾昭氙、曾昭氕,以及之后的曾昭抡,都是留美化学硕士或博士。
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美术教育家曾昭杭、文博专家曾昭燏、篆刻家曾绍杰、导演曾宪涤、画家曾宪杰、清史专家曾宪楷。
曾国荃、曾纪泽等众多曾氏家族成员书法造诣颇深。
在军政与实业方面: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
哈佛大学经济科硕士曾昭承,曾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
曾氏后人继承了曾国藩的优良品格,二百年间未出一个败家子,他们恪遵先祖遗言,慎独敬事,仁爱勤勉,实现了曾国藩“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附:曾国藩家书精选
曾国藩一生一共写了1500多封家书,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教育弟弟和孩子们。
下面摘录几则《曾国藩家书》: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的。
2、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3、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4、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5、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矣。
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7、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8、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哲思整理自微信号“曾国藩读书会”文章《二百年出了240多位杰出人物,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2018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