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之道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
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
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
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被广为传颂。
以下是一些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
1.少年背书: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背一晚上仍背不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通过勤奋和毅力,成功考取了功名。
2.创立湘军: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将一支松散的民兵队伍打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正规军队。
3.廉洁自律:曾国藩一生廉洁自律,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收受贿赂,不谋取私利。
他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4.慧眼识人: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他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才,为清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他的家书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
6.智慧处理鸡蛋案:曾国藩小时候,家里发生了一起鸡蛋失窃案。
他巧妙地利用智慧,让偷吃鸡蛋的人自己露出了马脚,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
这些小故事展现了曾国藩的勤奋、毅力、廉洁自律、识人用人、家庭教育以及聪明才智等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这些品质和能力不仅为他个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 —。
2024年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1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1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
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__,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
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
古语云:盛可是三代。
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
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论曾国藩的“情商”

论曾国藩的“情商”【内容提要】一、曾国藩的成功之路说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1、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并不是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称得上愚笨。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那个贼人在墙根底下等得不耐烦了,生起气来:“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篇,扬长而去。
曾国藩被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等那小贼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应过来,哂然一笑,心想:这个人好厉害啊,听了几遍就能背熟,看来我还是用功不够啊,还需要继续苦读!“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2、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
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
情商(EQ)一词,是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最先提出来的;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推出《情商》一书,于是情商新潮在美国掀起,一些热心人在许多学校里开设"情商课",讲解情绪自控、应对、挫折与待人接物等学问。
"EQ"一词很快风行世界。
到1997年2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发行了我国第一本情商书--《情商,唤醒心中的巨人》。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曾国藩》读书心得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曾国藩成功之道之启示(新)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 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 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 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 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 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 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 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 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 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 五是读史 ——廿三 史每日十页,虽 有事亦不间断。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 六是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余 偶谈一则,分为德行 门、学问门、经济门、 艺术门。写日记,须 端楷,凡日间过恶 (身过、心过、口过) 皆需一一记出。 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 些错误。
三、修身齐家治国千古第一完人
•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 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 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 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 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 ,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 ,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 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 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篇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其实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时代,并因此陨落,而脚踏实地的庸才,才运筹帷幄,臻至成功。
1.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2.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
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3.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4.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5.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屌丝逆袭之路
公元1825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的15年,一个数九寒天的冬日的夜晚,在湖南的湘乡,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双峰县,一户人家屋子里,有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正在挑灯夜读。
在这样一个腊月里,肯加班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拿三倍工资的人,另一种就是小偷了。
恰好,这家人的房梁上正好就有一个小偷。
小偷心想这个小孩一会儿肯定就睡了,自己光等着下手了。
不曾想到,这个小男孩特别的笨。
一篇类似《岳阳楼记》的文章,背了好几个时辰,还背得磕磕巴巴。
小偷在上面听得都已经背过了。
小偷在困得不行,醒了又睡,睡了又醒。
眼看就要天亮了,还没有收获。
小偷着急了,突然从房梁上跳了下来。
一把夺过了小男孩手里的书,扔在了地上,然后流畅得把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历史上并没有留下那个聪明的小偷的名字,但是有幸的是留下了这个勤奋的小男孩的名字,他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曾国藩后来事业惊人,名气大。
毛泽东读完《曾文正公全集》,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连他的对手蒋介石,床头柜上只放两本书:《圣经》、《曾国藩家书》。
黄埔时期教材,就是曾国藩的治兵方略。
梁启超在《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中也说,在并世诸贤中最笨。
如此笨的笨小孩,为何最后成就了非凡的功业的呢?曾国藩除了笨,还有哪些缺点缺陷呢?
1830年,曾国藩19岁,此前跟从他当私塾的爹学习。
他觉得自己的孩子教不出来,就把他送到他朋友汪老师那。
结果汪老师教了一段时间,也是觉得这孩子太笨了。
然后骂了一句:“你这个天生的蠢货,你要是哪天能有出息了,我给你背伞。
”背伞是古代仆人,书童的工作。
从那以后,曾国藩暗地里奋发图强去了。
参加科举,开始因为笨,没考上。
经过奋发图强,第二次终于考上了,考了个进士。
按古代礼法,进士要回乡谢师恩。
那天大晴天,曾国藩特意拿了一把伞。
进门后,把伞放到了佛龛上。
来到汪老师家,寒暄了一会儿。
然后起身回去,刚走了几步,一拍脑袋,对汪老师说:“呀,老师,我把伞落你家了,得回去拿。
”汪老师赶忙说:“曾大人,留步,我去拿。
”然后拿伞来,递给了曾国藩。
这时候曾国藩说了一句:“老师,你今天给我背伞了。
”当时汪老师愣在了当场。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曾国藩胸襟太不怎么样了。
曾国藩被誉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一代大儒,他整肃政风,倡导洋务,开启了“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大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
他是如何成就了如此的功业的呢?这完全归功于他的自我教育。
曾国藩是资质平庸,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性格缺陷,但是他有一颗普通人大多都不具备的一个优点,正是这一个优点成就了最后的曾国藩,那就是他能够对自己的点点滴滴进行反省与学习。
口头上说很容易,但是像曾国藩那样实际的做就难了。
不禁反思反省,更以一个崇高的信仰来要求自己。
那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和仁爱忠恕的精神。
正是意识到自己笨,他才通宵达旦的读书学习。
对于常人可能只是一段时间,对曾国藩来说确是常态。
他是气量很小,但是他在自己日记里反省最多的恰恰就是这个。
开始他气量狭小,后来他胸襟越来越博大了。
正是因为懂得反省与反思,曾国藩的一生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走上了一条屌丝逆袭之路。
在《曾国藩家书》中,说过:最败人的两个字:一者傲,一者惰。
还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就是说:天下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都因为一个懒惰,导致一事无成。
天下有才能的人,到最后无所成就,基本上因为一个字傲。
谈到这,就要说起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
的一个故事了。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人,是曾国藩的学生。
曾国藩办团练时,李鸿章投到帐下,担任幕僚。
李鸿章人聪明,公文处理的好,很受器重,所以难免有傲气。
李鸿章有个习惯,爱睡懒觉。
曾国藩纵有容人之量,但是这一点却是无法容忍的。
李鸿章喜欢熬夜写文章,熬夜早晨就起不来了。
但是曾国藩治军严格,他办湘军主要向明代战神戚继光学习的。
幕僚也要像士兵一样,每天早起。
有一天,已经过了起床时间了,李鸿章还在躺着,这时一个士兵来叫李鸿章,说大帅请去吃早饭。
李鸿章回复,头疼不吃了。
一会儿士兵又回来了,说大帅要等齐幕僚再吃饭。
李鸿章起床赶紧过去。
李鸿章落座之后,都开始吃饭了。
吃完饭,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
李鸿章当时呆立当地,一时呆若木鸡。
从那以后,李鸿章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睡懒觉的情况了。
曾国藩其实之前和我们一样,也有懒惰的毛病,但是他超越了自己。
他是如何超越自己的呢?那就是惰的反义词:勤。
勤奋的勤,勤勉的勤。
可以说,他一生的成就,大多半建立在勤上。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离不开他的勤。
他意识到自己笨,所以他勤能补拙,没日没夜的发奋读书。
曾国藩之所以能有最后的成就,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词,那就是:自省。
曾国藩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每天在日记中自我反省。
他也曾说过: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心就是恒心。
曾国藩的戒烟就是很好的证明,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和烟斗争,屡败屡战,最终戒烟成功了。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轻浮,做了很多荒唐事。
后来有一个人送了他一个字,才改变了他的一生。
曾国藩考上进士,做了京官,于是就把他父亲接过来了。
住了一段时间,他父亲坚决要回去,回到家,写信给他:节欲,节劳,节饮食。
曾国藩看过后,脸一下子就红了。
曾国藩有一个好朋友,新纳了一个小妾,传说小妾长得非常特漂亮,貌若桃花,一听说之后,曾国藩就坐不住了。
他就约了一帮朋友,跑到纳小妾的朋友那里去蹭饭。
吃到一半,就要求要看小妾。
结果朋友不肯,曾国藩说不行,一定要见。
同学拗不过,只好叫小妾出来,让大家看看。
结果小妾出来之后,他们不仅长时间看,还有狎亵大不敬的表现。
他经常和这些狐朋狗友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他自己想想也是很累的,但是却乐此不疲。
还有一次,他听说菜市口要砍头,就约了一群朋友过去看。
看到儿子这样的表现,所以他父亲回了家,然后回了他一封信,劝诫他。
从那之后,曾国藩决定改变自己,说过: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然后他就拜唐鉴为师,唐鉴告诉他练“静”字功夫。
要慎独,人前人后都要作君子。
曾国藩听从了唐鉴的建议,如获至宝,然后自己反省,得出启示: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每天在静字上下功夫,果然,用了不长时间,曾国藩的面貌焕然一新。
他每天坚持静坐一个时辰,不管多么忙。
曾国藩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人才。
比如说著名湘军统帅彭玉麟。
彭玉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悲剧。
他从小在外婆家长大,与外婆家名叫梅姑的养女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但迫于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奉母命另娶他人。
后来,在彭母的主持下,梅姑嫁到别家,四年后死于难产,彭玉麟闻讯身心俱裂,哭吟“一生知己是梅花”,并发誓要用余生画十万梅花以纪念他心爱的梅姑!他每画成一幅,必盖一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
其画作虽称不上中国绘画史上的精品,却被称为“兵家梅花”,与郑板桥的“墨竹”合称为清代画坛的“两绝”。
彭玉麟三十六岁那年,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梅姑突然撒手人寰,当下就痛不欲生,于是就立誓要在有生之年,画十万朵梅花来纪念已故的梅姑。
曾国藩听说了彭玉麟的故事,很受感动,三顾茅庐,用忠义和血性去感召他,终于请彭玉麟出山,成就了辉煌功业。
曾国藩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他一生坚持自省,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知道自己笨,所以他勤能补拙。
他心浮气躁,所以练习静字功夫。
他能力有限,所以积极招揽人才。
观曾国藩的一生,更像是屌丝完成的一场精彩的逆袭,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实在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