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合集下载

写作借景抒情教案 中职

写作借景抒情教案 中职

写作借景抒情教案中职教案标题:借景抒情写作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借景抒情的概念和写作技巧。

2. 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情感和表现力的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借景抒情的范文和例子。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写作借景抒情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和目的。

2. 教师展示一些借景抒情的范文和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和特点,包括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通过景物表达情感和思想等。

2. 教师解读范文和例子,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实践(3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或自选题目,进行借景抒情的写作实践。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景物,通过描写和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 学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范文和例子,运用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分享和反馈(10分钟)1.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倾听他人的作品,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指导他们如何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继续进行借景抒情的写作实践,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2. 学生可以尝试将借景抒情与其他写作技巧结合,创作出更多样化和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写作经验,并通过分享和反馈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学生教案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学生教案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学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借景抒情的定义和作用。

2. 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3. 实例分析及演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一组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讲解借景抒情的概念和作用。

3. 讲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4. 分析实例,让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5.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借景抒情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五、教学资源1. 美景图片。

2. 相关文学作品。

3. 写作练习纸。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2. 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游公园、爬山等,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美,为写作积累素材。

2. 开展“最美瞬间”摄影比赛,让学生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景,锻炼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七、写作指导1. 教师为学生提供多个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话题,确定写作方向和主要情感。

3. 教师为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示例,帮助学生构建文章框架。

八、课堂展示1. 学生完成写作后,选取部分作品进行课堂展示。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 针对学生的作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九、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实践经验,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2. 学生选取一幅画作或一段文学作品,分析其借景抒情的手法。

3.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借景抒情写作技巧的掌握。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借景抒情教案

借景抒情教案

借景抒情教案《借景抒情》作文教案设计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泽林中学余晓燕联系电话[1**********]一、教学目标:1、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2、学会借景抒情的读法,作文能够努力做到“情景交融”;3、掌握借景抒情作文的一些具体方法;二、教学重点:掌控融情于景的读法;三、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理解;四、教法:教授法五、学法:仿写法六、教学时数:一教导时;七、教学过程: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道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写景的文字就无法就是为写景而写景,必须就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二)如何处理“景”与“情”1、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一篇好的文章作者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事物,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客观事物之中,所写之景都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如“生命中总有这么些时光,为春天百花争艳而迷恋,为夏天炫丽多姿而热诚,为秋天红叶洒疆而痴情,为冬天冰封万里而狂舞;踏着朝阳向青春问好,寻着微风向现在奋斗,伴着霞光向未来致敬;我们走过的流年,错过的风景,虚度的光阴,而时只剩下残缺的记忆,每一段都播放着喜与悲、苦与乐、泪水与欢笑。

此时流年过半,我,你们都坚强。

每一份辛酸都承载一段故事,我和你就书写在那春、那夏、那秋、那冬、那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因为那有你我完美的邂逅及微光的红晕。

”2、情随景生,触景生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心中乎有所感,思绪万千,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吧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如“静静地走在这条长街,心生不由的颤抖些许,熟悉且又充斥着陌生。

仰头看着阳光普照出的疲倦,带满了颓废的色素感,这应是秋天,永不变却的颜色和忧伤。

悲凉经风划过指尖,记忆犹新忆出昨天。

然、最后的回不去,只是所有的曾经来过。

如同、那些记忆中的人儿,那些记忆中的事儿,还有那个旧时光中,孤傲轻狂的年少,都将填满在回忆的脑海中翻阅出无数过去。

”3、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俗话说“马上看将军,花间观美人。

作文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作文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作文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作文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学会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的技巧和方法。

- 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景物描写自然融合。

#### 教学准备- 相关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

- 一些优秀的借景抒情作文范文。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第一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物可能引发的情感。

##### 讲解新知1. 借景抒情定义: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2. 写作技巧:- 观察景物的细节,捕捉其特点。

- 思考景物与自己情感的联系。

-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 范文分析:阅读并分析几篇优秀的借景抒情作文,让学生理解其写作技巧。

##### 实践操作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或天气,以及这些季节或天气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

2. 写作练习:以“秋天的校园”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 作品分享1. 每组选出一篇作品进行展示。

2.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

##### 课堂小结1. 总结借景抒情的要点和技巧。

2. 强调写作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 作业布置- 写一篇以“雨夜”为题的借景抒情作文。

#### 教学反思- 思考学生在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 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借景抒情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初中借景抒情的教案

初中借景抒情的教案

初中借景抒情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概念,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写作。

2. 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借景抒情的概念与意义。

2. 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与技巧。

3. 借景抒情的实践训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借景抒情的魅力。

2. 讲解借景抒情的概念与意义:借景抒情是一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情感的写作手法。

它将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3. 分析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与技巧: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突出景物的特点。

b. 将景物与情感紧密结合,通过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

c.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d. 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景物与情感相互映衬。

4. 实践训练:让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write an article. 要求描绘一个自己熟悉的自然景物,并通过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5.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优秀文章,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运用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展示作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借景抒情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程度。

六、教学资源:1. 优秀借景抒情的文章。

2. 写作素材库。

3. 网络资源,如相关写作指导文章、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借景抒情写作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借景抒情 教案

借景抒情 教案

借景抒情教案教案标题:借景抒情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借景抒情的含义和作用;2. 分析并欣赏借景抒情的经典作品;3. 运用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2. 运用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借景抒情的诗歌、散文或小说等文本,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借景抒情的概念和作用,并引用一些经典的借景抒情的句子或段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理解借景抒情(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和解读一些经典的借景抒情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含义和作用。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文本,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Step 3:欣赏经典作品(15分钟)教师选择一到两首经典的借景抒情的诗歌或散文,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

Step 4:运用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借景抒情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并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感,让他们尝试运用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Step 5:分享和评价(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借景抒情作品,并进行互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彼此的作品,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Step 6:总结和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感受周围的景物,运用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借景抒情的作品进行朗读或演讲,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2.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更多的借景抒情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初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初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初中借景抒情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概念,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出富有情感的文章。

二、教学内容:1. 借景抒情的概念与意义。

2. 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与技巧。

3. 优秀借景抒情作文案例分析。

4. 学生写作实践与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 讲解借景抒情:教师简要介绍借景抒情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分析优秀作文: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借景抒情作文,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手法与技巧,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4. 学生写作实践:教师布置一道借景抒情的写作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写作。

5. 作文指导与讲评:教师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与讲评,引导学生关注作文中的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借景抒情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写作实践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的情况。

3. 学生作文中的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五、教学资源:1. 美丽的风景图片。

2. 优秀借景抒情作文案例。

3. 作文纸张。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讲解借景抒情时,要注意简洁明了,让学生易于理解。

2. 在学生写作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在作文讲评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

4.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为写作提供素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作文的质量。

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借景抒情作文教案[1]

借景抒情作文教案[1]

借景抒情学习目标:1、学会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使写景文章更优美。

2、学会积累并创造出一些属于你自己的个性语句,比如用一些新鲜准确的动词??3、学会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而且两者要做到转接自然。

学习过程:一、导入:以背诵的方式回顾第二单元所学诗歌,引出共同点:借景抒情。

二、升格引导归纳写景方法1、用“月亮、树影、池塘、蛙声”写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

2、师选3~5个学生代表读所写片段,评选出最好的。

3、引导学生归纳写景好在什么地方4、师总结归纳方法:A 顺序B 修辞C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5、师引导生当场修改修改前:晚上,天空星星很少,月亮像只烧饼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看得我都有点饥饿了。

条条树影飘飘扬扬,倒映到鱼塘里。

周围蛙声叫个不断。

修改后:天空星星很少,只见一轮月亮像玉盘一样镶嵌在夜空。

不远处,千条万条树影飘飘扬扬,飘到鱼塘里。

小青蛙好像找不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叫个不停,蛙声几乎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里。

6、生再读,师生点评。

三、学习情景交融:1、师结合第二单元所学诗歌引导生总结借景抒情的方法2、是总结归纳:注意用一些能体现心情的词语在景物身上,但要注意要用得恰当。

3、生再次修改作文片断4、生读作品,师生评价。

5、师读例文,生谈体会。

在一个静谧的夏夜,我独自走在乡村小道上,抬头仰望,银河闪闪发光,一轮皎洁的明月像玉盘镶嵌在星空中,月光泻在树林中,一团团树影躺在地上,无力摆动。

青蛙们似乎想吓散地上的树影,扯长了肚皮地叫,蛙声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啊。

前:天空星星很少,只见一轮月亮像玉盘一样镶嵌在夜空。

不远处,千条万条树影飘飘扬扬,飘到鱼塘里。

小青蛙好像找不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叫个不停,蛙声几乎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六:通过景物表达情感-----借景抒情写作训练一、教学目标:1、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3、掌握借景抒情作文的一些具体方法二、教学重点;掌握融情于景的写法三、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理解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师:景物能让我们产生某种感情,那么,这也给了我们启示,假如我们有了某种感情,反过来就可以通过景物来抒发。

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借景抒情”文章的写法。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我给大家发下了几篇文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借景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抒发了真挚的感情,请大家研究研究这几篇文章各抒发了怎样真挚感情?(二)方法指导:1.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

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

(《看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

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

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讲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

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

《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

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

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

顺便提一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3.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三)注意1、写景三注意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

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1)写景要有顺序。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

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

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

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

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通过杨柳的动态。

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

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

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抒情三要求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

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

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

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

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1)要真挚自然。

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

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

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

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

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

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

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

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

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

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

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四)赏析飘落心灵的秋叶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到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

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

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

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们那颗还是薄弱的心灵防线。

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步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

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

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们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

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作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

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得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

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

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简评]: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多么一致啊。

第四段: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

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

(五)写作一、以《那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1、应抓住阳光下的最典型景色特征来写。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也可移步换景。

3、写景和写人要结合,写景和抒情要结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要求:①注意情、景、理的结合。

②600字左右。

③不用诗歌形式。

导思: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只不过在题目以外,加了一些启发性的文字,借以引发考生的思路罢了。

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