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数字化表示
数字图像处理第2章图像数字化

续图像的频谱与它的平移复制品重叠。
的高频分量混入到它的中频或低频部分,这种现象称为
混叠。在这种情况下,由函数的采样值重建的图像将产生失真。如图 2-1-4 所示,由于采样间隔不满足
奈奎斯特条件,采样图像的频谱在阴影区及其附近产生了混叠。当我们用图示的低通滤波器
取
出
重建图像时,将会带来两个问题:
(1) 图像信号损失了一部分高频分量,致使图像变得模糊。
像,但需要付出更大的存储空间作为代价。
连续图像
在二维空间域里进行采样时,常用的方法是对
进行均匀采样。取得各点的亮
度值,构成一个离散的函数 函数来表示,即
。若是彩色图像,则以三基色 R、G、B 的亮度作为分量的三维向量
1
相应的离散向量函数用(1.1.7)表示。
图 2-1-2 采样示意图(2) 评价连续图像经过采样获得数字图像的效果,采用如下一些参数。 图像分辨率是指采样所获得图像的总像素。例如,640×480 图像的总像素数为 307 200 个。在购买 具有这种分辨率的数码相机时,产品性能介绍上会给出 30 万像素分辨率这一参数。 采样密度是指在图像上单位长度所包含的采样点数。采样密度的倒数就是像素间距。 采样频率是指一秒钟内采样的次数。它反映了采样点之间的间隔大小。采样频率越高,丢失的信息 越少,采样后获得的样本更细腻逼真,图像的质量更好,但要求的存储量也就更大。 扫描分辨率表示一台扫描仪输入图像的细微程度。它指每英寸扫描所得到的点,单位是 dpi (dot per inch)。数值越大,表示被扫描的图像转化为数字化图像越逼真,扫描仪质量也越好。无论采用哪种评价 参数,实际上在进行采样时,采样点间隔的选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a) 中央上升型
(b) 中央平稳型
图像数字化

图像数字化是计算机图像处理之前的基本步骤,目的是把真实的图像转变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存储格式。
数字化过程分为采样与量化处理两个步骤,采样的实质就是要用多少点来描述一张图像,比如,一幅640×480的图像,就表示这幅图像是由307200个点所组成。
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
这个数值范围包括了图像上所能使用的颜色总数,例如,以4个bits存储一个点,就表示图像只能有16种颜色,数值范围越大,表示图像可以拥有越多的颜色,自然可以产生更为细致的图像效果。
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
两者的基本问题都是视觉效果与存储空间的取舍问题。
一个图像是如何数字化的呢?不妨从一张玩具鸭子图片说起。
首先要把图片打格子分成若干小块,每块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一种颜色。
如果图像是纯黑白两色的,那每块只用1或0表示即可。
若图像是16色的,每块用4位二进数表示,因为2^4=16,即4位二进制有16种组合,每种组合表示一种颜色就行了。
真彩色位图的每个小块,都是由不同等级的红绿蓝三种色彩组合的,如图所示,每种颜色有2^8个等级,所以共有2^24种颜色,因此每小块需要24位二进制数来表示。
可见,数字图像越艳丽,则需要记录的二进制数就越多越长。
除此之外,打的格子越密,则一副图的总数据量就越大,此例中鸭子图片分成了11×14=154块,按真彩色位图来计算,则总数据量为154×24=3696比特。
这些小格子显然是太大了,不能表现图片的细节,实际中的格子要密得多,例如1024×768,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显示分辩率。
看这张滑雪图,人体的色彩变化比较大,而天空和雪的色彩却非常单调,可以想象,代表每个小格颜色的数值也应该非常接近,图右下的原始数据是8个相邻格子的色彩数据,由于两个相邻格子的数据差异很小,所以可以用第一个格式数据当作第二个格子数据的预测值,经实际测量后,把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差值求出来,并用这个差值来表示第二个格子的色彩。
数字图像处理 第2章 图像的数字化与显示

(2.20)
2.3.3 空间与灰 度级分辨率
对一幅图像,当量化级数Q一定 时,采样点数 M×N 对图像质量有着显 著的影响。采样点数越多,图像质量越 好;当采样点数减少时,图像越小,图 上的块状效应就逐渐明显。
图像的采样与数字图像的质量
图像的量化与数字图像的质量
量化级数越多,图像质量越好,当量化级数越少时,图像质量越 差,量化级数最小的极端情况就是二值图像,图像出现假轮廓。
2.2 图像场取样
2.2.1 取样和量化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包括取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
取样(sampling):对空间连续坐标(x, y)的 离散化 量化(quantization):幅值 f (x, y)的离散化
(a)连续图像
(b)数字化结果
图2.1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
(a)
(b)
图2.2 采样网格 (a) 正方形网格; (b) 正六角形网格
截止频率。
u U c , v Vc u U c , v Vc
(2.8)
其中 U c , Vc 对应于空间位移变量x和y的最高
则当采样周期
x, y满足
(2.9)
1 u s 2U c x 1 vs 2Vc y
此时,通过采样信号 f ( mx, ny ) 能唯一地恢 复或重构出原图像信号f (x,y)。该条件称为 Nyquist采样定理。
• 2.3.1
•
标量量化
标量量化:将数值逐个量化 。 例:假设抽样信号的范围是0~5 V,将它分为8等
分,这样就有8个量化电平,分别是5/8 V,10/8 V,15/8 V,…,35/8 V。 对每一个采样将它量化为离它最近的电平。 在量化后,为了能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处理 二进制码,还必须经过编码操作。
数字图像处理知识点总结

数字图像处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1.图像: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
2.图像分类:按可见性(可见图像、不可见图像),按波段数(单波段、多波段、超波段),按空间坐标和亮度的连续性(模拟和数字)。
3.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一系列操作,以到达预期目的的技术。
4.图像处理三个层次:狭义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5.图像处理五个模块:采集、显示、存储、通信、处理和分析.第二章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6.模拟图像的表示:f(x,y)=i(x,y)×r(x,y),照度分量0< i(x,y)〈∞ ,反射分量0 <r(x,y)<1。
7.图像数字化:将一幅画面转化成计算机能处理的形式-—数字图像的过程。
它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像素的位置和灰度就是像素的属性。
8.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的操作称为采样.采样间隔和采样孔径的大小是两个很重要的参数。
采样方式:有缝、无缝和重叠.9.将像素灰度转换成离散的整数值的过程叫量化.10.表示像素明暗程度的整数称为像素的灰度级(或灰度值或灰度)。
11.数字图像根据灰度级数的差异可分为:黑白图像、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12.采样间隔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一般来说,采样间隔越大,所得图像像素数越少,空间分辨率低,质量差,严重时出现像素呈块状的国际棋盘效应;采样间隔越小,所得图像像素数越多,空间分辨率高,图像质量好,但数据量大。
13.量化等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量化等级越多,所得图像层次越丰富,灰度分辨率高,图像质量好,但数据量大;量化等级越少,图像层次欠丰富,灰度分辨率低,会出现假轮廓现象,图像质量变差,但数据量小.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对固定图像大小时,减少灰度级能改善质量,产生这种情况的最可能原因是减少灰度级一般会增加图像的对比度.例如对细节比较丰富的图像数字化。
14.数字化器组成:1)采样孔:保证单独观测特定的像素而不受其它部分的影响。
2)图像扫描机构:使采样孔按预先确定的方式在图像上移动。
图形图像数字化表示与存储

图形图像数字化表示与存储南阳中学肖子恒一、教材、课题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图形图像数字化表示与存储》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第一单元(认识多媒体)第二节(多媒体技术)的图形图像的数字化表示与存储的内容。
图形图像数字化表示与存储的知识在整本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数字化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性很强的知识,引领学生从现实模拟世界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化世界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对信息数字化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只停留在表面,作为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学习,该课题的作用及重要性是显而易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地表示图形图像的,这对于学生学习其它形式媒体的数字化有实现一定的迁移作用。
2、课时安排:1个课时(45分钟)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学习,对计算机系统和常见工具的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尝试,也知道了初步认识到计算机是用二进制进行表示信息的,但对计算机内部具体怎么样存储和表示信息的认识很肤浅,甚至根本不认识,这样的基础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形成可贵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同时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摊出来了,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适当渗透了背景知识的学习,如模拟图像、数字图像、数据量单位换算、二进制编码数等知识。
三、学法分析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基础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安排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来完成《图形图像数字化表示与存储》课题的学习。
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性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提高信息素养的主体。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以自主和小组合作性学习展开,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图像的数字化表示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巩固与练习
图像
尺寸 总像素数 色彩深度 该图像占用多少位存储空间? 该图像大小为多少B(字节)? 该图像大小为多少KB? 该图像大小为多少MB
一个1G的U盘能够存储多少幅这样的图像
3648*2736 24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总结:
X方向的像素点
分辨率
图
Y方向的像素点
像
的 大
小
色彩深度(单色图(1位)、两位灰
度图、8位灰度图、24位彩色图)
800×600×16÷8÷1024÷1024 ≈0.916MB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个时间为2分钟,分辨率为640*480,24位色பைடு நூலகம்的数字无 声视频。如果视频以25帧/秒的速度播放,则这段视频要播放 的数据量大约(不压缩)是()。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彩色图像
24位彩色图像
RGB分别表示什么? 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和存储说课稿.docx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和存储》说课稿教材分析。
木节课选自《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多媒体技术”,内容是介绍媒体信息数字化表示利存储的原理,阐释多媒体技术的基础和内涵。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质一一数字化。
从原理上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为后续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中,图像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与存储是重点内容。
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学过相关内容,知道信息数字化的基本原理,是用0和1来表示信息。
但对各种媒体信息数字化的具体原理不清楚,对数字化表示的核心——舟二进制进行编码的思想不了解。
他们缺乏有关二进制的专业知识,对深奥抽象的原理不是特别感兴趣。
所以,如何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的技术和原理这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冗余和压缩的简单原理;掌握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理解图像信息数字化表示和存储的原理和二进制编码的思想,能计算图像的存储容量。
学习从方法论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建立科学的原理认知观。
说重点难点图像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和存储和二进制编码的思想说教法与学法分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主实践说教学策略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对纯理论的内容不感兴趣避免平铺直叙地讲解,将深奥、抽象的知识溶解在贯穿课堂的实践活动中,以课堂游戏“数字拼图”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中深切感受知识的魅力。
一幅完整的图像包含众多像素,研究起来比较麻烦截取图像的一小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制作模型图作为教具。
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学生缺乏二进制的专业知识,难以理解用二进制编码的思想通过讲解颜色编码引入二进制说教学过程我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为主线,分别向学生创设了4个连续的情境。
“黑白图像的数字化-二进制编码-彩色图像的数字化-图像的存储容量”这条主线的环节既独立,又是4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从而沿着“图像信息数字化和存储”这个主题,探究、思考、讨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数字图像处理课后习题答案数字图像处理课后习题答案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如何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获取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更多的信息。
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的数字图像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图像的数字化表示1. 什么是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由离散的像素点组成的,每个像素点都有一定的灰度值或颜色值。
它可以用矩阵或数组表示。
2. 数字图像的灰度级是什么?数字图像的灰度级是指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的取值范围。
例如,8位灰度图像的灰度级为0-255。
3. 如何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可以使用灰度化公式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Gray = 0.299 * R + 0.587 * G + 0.114 * B。
二、图像的基本处理操作1. 什么是图像的平滑处理?图像的平滑处理是指通过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细节,使图像变得更加模糊和平滑。
常见的平滑处理方法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
2. 什么是图像的锐化处理?图像的锐化处理是指通过增强图像的边缘和细节,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晰和锐利。
常见的锐化处理方法有拉普拉斯算子、Sobel算子等。
3. 如何进行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增强图像对比度的方法,通过对图像的灰度直方图进行变换,使得图像的灰度分布更加均匀。
可以使用以下步骤进行直方图均衡化:(1)计算图像的灰度直方图;(2)计算累积直方图;(3)根据累积直方图进行像素值映射。
三、图像的特征提取与分析1. 什么是图像的边缘检测?图像的边缘检测是指通过识别图像中颜色或灰度值变化剧烈的区域,来提取图像的边缘信息。
常见的边缘检测算法有Sobel算子、Canny算子等。
2. 什么是图像的特征提取?图像的特征提取是指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于图像的分类、识别等任务。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有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图形、图像案例一图像的数字化表示(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在信息技术设备中存储的图像是如何用数字形式表示出来的。
包括两部分:1.图像的分割,即以像素为基本单元,组成数字化图像;2.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的顺利完成,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奠定基础的作用。
它是本课程理论部分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者分析学生没有相关或类似先前经验,甚至由于初中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更基础的二进制数字还相当陌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前针对性的补习辅导十分必要。
(三)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图像在多媒体技术中的表示方法(2)理解图像数字化表示的相关概念(3)能够估算图像在计算机中存储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1)体会图形、图像的视觉意义(2)认识图形、图像表达信息的效果与特点(3)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的问题(4)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演示文稿,使学生感受图像在信息表达的独特作用,激发学生探求图像处理技术的欲望(2)感受数字化图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引导学生负责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法: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方法,教师在每个教师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活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启发性问题引起思考。
教学活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根据各环节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通过一些计算强化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五)教学程序设计环节一:引入课题、体验和认识图像的信息化表达(一)课题的引入,依次提出如下问题:1.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2.信息的载体有哪些形式?3.图像以什么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4.我们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存储、加工、传递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如何处理?环节二:像素的概念1.情境创设本环节的情境与上环节情境相承接,在学生被运动员的奋力拼博、挑战自我、冲击极限的精神深深感染时,告诉学生还有几张更好的照片,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放入演示文稿,激发学生观看这些图像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
2.发现问题在此情境下,组织学生打开事先已存入服务器中的这些图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没有放入演示文稿的原由:(1)这些图像太小(2)这些图像放大后,发生模糊3.问题启发,理解概念然后,再组织学生利用编辑软件,打开这些图像,再反复放大,缩小,通过操作、观察,提出问题:(1)存储在计算机中的这几幅图像是由什么组成的?(2)为什么这几张图像小?这两个问题为启发学生理解像素的概念,提供了问题性支架。
其中问题(1)引出像素的概念;问题(2)启发学生加深对像素概念的理解。
4.列举生活实例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接触到像素的实例,并提问:(1)你接触到的数字图像设备是多少像素的?(2)作为数字图像设备的重要指标,为什么像素数越大越好?本步骤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实现多媒体技术模块的课程目标中:“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及“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普遍性。
环节三:像素的数字化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字化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这样探讨图像的数字化表示,只需要探讨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没有先前的相关或类似的经验,且学生对二进制没有真正消化理解,只有课前临时性的补充,只具备感性的、表面的认识。
为此,本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近、通过问题启发,逐步推进最近发展区的策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思考,沿着老师所引导的路线一步一步地摸索下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本环节以学生普遍喜欢的一个明星照作为素材,并进行处理,形成四个图像作为学习情境,并作为学生观察分析的支架。
(一) 单色位图的数字化1.创设情境(展示图片):2.在此情境下,依次提问(1)图像特点?(2)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特点?(3)每个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本过程中提供的情境是最简单的数字图像,在启发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为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将图片放大并为像素加边框线,如图。
在启发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理解每个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为学生播放如下图。
(二)灰度图像从复杂程度讲,灰度图像位于单色位图与彩色图像之间,本部分是本环节的难点,也就是本课的难点中的难点,为此将本部分再分为2位和8位两个步骤,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梯度。
1.2位灰度图像(1)展示2位图像如图(2)在此情境下,依次提问a)图像有几种颜色的像素?b)每个像素能否用一位二进数表示?为什么?c)每个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在学生回答出问题a)时,展示2位颜色列表(下图中的左侧),使更多同学通过颜色列表与图像的对比,清晰观察出每个像素的特点。
问题b)是为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驱使学生积极思索。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c)时,展示出颜色列表中每个颜色对应的二进制数(下图中的右侧),使更多学生更清楚理解如何用二进制数表示逐渐变化的每个颜色。
2.8位灰度图像(1)展示8位灰度图像(2)提示:表示这幅图的颜色列表中有由黑到白共256种颜色(3)提问:a)表示这幅图像的每个像素应该用几位二进制数表示?b)颜色列表中最黑的颜色怎样用二进制表示,最白的颜色怎样用二进制数表示?8位灰度图像共256种颜色,不能用单色位图和2位灰度图像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这里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提示。
在学生掌握单色位图和2位灰度图像以后,学生可以较容易回答本步骤的两个问题,并顺利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推进。
同样,这里也需要展示出颜色(示意图)列表及其对应的二进制数,使更多的学生清楚理解颜色列表与二进制数的对应关系。
(三)彩色图像2.展示24位彩色图像3.依次提问:(1)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模式是什么?(2)RGB分别表示什么?(3)(展示颜色列表,提示:在电脑中每种颜色是按照由亮到暗逐渐变化规定出颜色列表的。
)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是怎样呈现出来的?(4)如果每个列表中有256种颜色,那么每个列表中的每种颜色应怎样用二进制数表示呢?(5)(展示组成图像的颜色列表,提示,图像中每个像素就是由这三个颜色列表中,每个列表中取出一种颜色,将这三种颜色相加而成。
)图像中每个像素能不能用一个二进制数表示呢(提示:每个列表中有256种颜色)?表示每个像素需要用几位二进制数呢?(6)白色、黑色、红色、绿色、蓝色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在提出第(1)个问题时,由于前期理论课的不足,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来,可以提供几个选项,从学生选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先前不太清晰的经验。
第(2)个问题由先前经验加上英语知识的迁移,学生也可较顺利回答。
在第(1)(2)问题的回答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第(3)、(4)、(5)问题。
这样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逐步回答出由上位到下位的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四:巩固运用通过前面的学习,使学生对图像数字化表示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本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了解与图像数字化表示相关的一些概念,感受图形编码的意义。
同时,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情境:展示一幅由教师利用自己的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2.计算:a)学生打开服务器中文件“计算.xls”,由教师讲解表中相关概念b)然后,同学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并填写表格c)采用提问方法,核对学生计算结果在本环节学习中,还要向学生介绍表中一些相关的概念:a)像素: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位: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是一个位(bit),位是数据存储的最小单位。
b)色彩深度:表示每个像素的二进制数的位数c)字节(B):1个字节等于8位二进制,即:1B=8位d)1KB=210B=1024Be)1MB=210KB=1024KBf)1GB=210MB=1024BM环节五:总结1.疏理本节课的知识2.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环节六展示一组主题为“失意”的图像,该组图像是有关举重运动员因为种种原因在赛场上失意的画面。
本环节与开头呼应,再一次感受图像在信息表达的魅力;同时,本环节的设计有感于08年奥运中部分网民对刘翔的态度,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有慈悲心的人,要学会爱人。
案例评析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原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上好基本概念、原理的课呢?在课堂上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把学生带入怎样的学习状态?这是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面临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案例运用了基于情境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在鲜活的、恰当的教学情境下,使课程内容问题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顺利、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适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特点,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恰当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