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季节变化和故都的秋的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都、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故都的秋》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描写故都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故都的秋的特色,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3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使学生对老舍的作品风格有所了解。

引入本课《故都的秋》。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对课文进行分析。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故都的秋天,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秋天的作文,要求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秋天的特色。

4.2 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作家描写秋天的作品,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5.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理解、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表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自学才能。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才能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p “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p 】:语。

2、讨论分析^p “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p 】: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p “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p 】: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才能目的: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p 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的: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进步学生的审美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比照、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故都的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1.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故都的秋》是著名作家老舍所写的一篇描写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描绘了故都秋天的韵味,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故都秋天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知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景物。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鼓励创新和个性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故都的秋》原文。

5.2 图片资料北京秋天的景色图片。

5.3 参考资料关于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6.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3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

7.2 分析课文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

2.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散文结构。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正值深秋时节,请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二)美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主欣赏课文
对于散文美读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声传情,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沉浸在作者创设的美妙的故都秋景中,使同学们从语言美中深入到图画美,再到情感美。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结构,初步理解作者感情。

(学生分析研究,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品味美景
承接上个环节,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11段的写景部分,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按照景物的顺序给每一幅秋景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四)文见其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会更渴望了解景物背后的那一颗心灵,体悟出作者特定的情感。

作者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黯淡、萧杀、枯败?具有清、静、悲凉的特色?(教师适当补充作者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以突破文章教学难点)
补充:①两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

(母亲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

)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


年随大哥留学,遭到异样的歧视与白眼,造成他独特的抑郁性格与气质。

②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却屡遭打击,1933年柔石等被杀害后国民党加强了对郁达夫的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他移家杭州,生活失意,颠沛流离。

③日本占领东北,现实的黑暗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孤独冷落的阴影,使之笔下的秋显露出悲凉的特点。

(五)总结:
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几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在;在;在;在……(六)、作业设置:
瓜州一中校园里的秋在哪里?请写上3-5个句子,要求突出秋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