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

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时,如果作品释放的美感属性直射

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中,二者相互适应,相互契合,便会自然结成

审美关系,迸发出美感的火花,这一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教材创设审美情境;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激发审美情感,诱发审美体验;探究设疑,拓展思维,

提高审美能力。

一.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这

些篇目文质兼美,齿颊留香。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绿

树掩映、翩然小巧、灵动娇美的“我的空中楼阁”;有水月浑融、江天一色、乱石穿空的长江;有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的“荷塘月色”;也有落蕊轻扫、秋蝉残鸣、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天”。其中有优美,也有壮美,如一幅幅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作品的美具有可感性和直接性,朱光潜

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定向、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定向就是要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审美的要求,学习散文,提出欣赏自然美的要求;学习记叙文,提出欣赏社会美的要求。点拨就是根据审美对象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其美的因素。引导就是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教师为审美中介,把教材作为学生审美的客体,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融合为一。此外还要通过对比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课本中歌咏平凡伟大,歌颂善良纯真,鞭挞丑恶黑暗的篇目不计其数,如莫泊桑《项链》中的路瓦载夫人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路瓦载夫人虚荣心强,令人鄙视,而德拉虽然经济拮据,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骄傲的长发,这种真挚纯朴的感情是很美的。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丑的可恶,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审美体验

语文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为学生创设激情的氛围。教师要因势利导,以情激情,披文入情,寓教于情。寓教于情,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传

情和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兴趣,完成审美体验。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教师一上讲台,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就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时刻,用导语把学生引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去。导语的设计要有创造性。有这么几种方式:故事式、议论式、抒情描绘式、巧设悬念式、名段引路式、对比式、开门见山式等。比如《爱尔兰的灯光》适合故事式,《荷塘月色》可以用名段引入式和抒情描绘式。我在讲《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正是2003年4月初,我采用了议论式导语:“2003年3月20日,美伊战争打响了,美国再一次露出霸权主义的真面目,强权政治充分说明‘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回归的重要文献――《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时间群情激愤,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下面的内容就顺畅多了。

(二)朗读、领读、学生齐读也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好办法

富有魅力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直观地再现文章的思

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重朗读,指导学生多背诵,也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手段,借助“美读”“吟诵”,突出审美的形象性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达到暂时的忘我的境界。正确的朗读,能使人们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住流动的气脉,产生出

妙不可言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领略语言的音乐美,感受作品的画面美。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平仄对仗,节奏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那月下青松,石上清泉,翠竹青莲,穿红着绿的浣纱姑娘,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形象,激荡的感情中,产生美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

(三)披文入情领悟作品的情感美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必须以课堂为依托,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句篇的分析和探究中,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形成探索美、创造美的氛围。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剖析文章内容入手,从整体、内在联系上,从思想内容、结构上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中的真味。比如小说《药》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鲜血被当药吃,鲁迅先生旨在揭示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群众的愚昧是重点,所以采用两条线索交错的结构方式。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讲《琵琶行》时,我放了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体味抑扬顿挫嘈嘈切切的琵琶声音的美感。利用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更直

观地感受。讲解《失街亭》我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三国时群雄逐鹿的战争氛围。

三.通过探究设疑培养审美理解能力

“学则须疑”。启疑、设疑、释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在设疑时,教师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些设疑,经过师生讨论研究,可以总结出结论。有些设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求同存异,保留不同意见。比如,《鸿门宴》,就可以这样设疑:1.成者王侯败者寇,楚汉之争,项羽失败了,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也有人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评论。2.怎样看待项羽这个人?3.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问题一出,课堂上众说纷纭: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个性的悲剧,他刚愎自用,轻信自负,不善于用人;有的说刘邦善于用人,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也有的说即使残忍暴戾的项羽重回楚国,江东父老也不会再为他卖命,正所谓“顺民者昌,逆民者亡”。也有的同学说不能全盘否定项羽的历史功绩,楚灭六国,结束了分裂局面,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采用多向思维,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客观事物,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审美评价,从而化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