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美感和审美情趣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以下是一些途径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教导学生从其中体验文字的美感、人物的形象、情节的扣人心弦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藉由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帮助他们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
二、注重课文的选取和呈现语文教育的教材应该选取具有美感和含义的课文,例如诗歌、散文、经典文学等,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产生美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音韵、形象和意蕴等方面进入审美的境界,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呈现有关艺术和文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审美体验。
举例如通过播放优美的古诗音频,展示名家书法作品,播放经典音乐或者欣赏艺术作品的图片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美的存在。
四、推广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类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书法展览、绘画比赛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美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书法家、绘画家、音乐家等开展讲座和演出,为学生呈现更多元、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写作、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审美情感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通过作品与他人交流分享,获得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欣赏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
实施审美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领略美的感受,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下面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优秀文学作品的选取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文学的意境和情感。
对于小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让他们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对于中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他们领略文学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通过精心挑选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他们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布置一些创作任务,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小故事、一首诗歌,或是进行一些语言组词的练习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美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加观察,多加思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用语言文字将美表达出来。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三、诗词歌赋的欣赏和朗诵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的欣赏和朗诵,让学生领略诗词之美,感受语言之美。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艺术魅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和欣赏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中领略诗词之美,在朗诵中感受语言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提出了多种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价值引言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被视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现状和有效策略,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从而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学体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美丽意境,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他们学会欣赏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以及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1]。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要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掌握其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方式。
这种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发展终身的审美习惯。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并且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摘要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大致说来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
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想象前言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
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一、语文美育的目的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审美教育就是鼓舞教育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因此,语文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语文是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之中,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更是通过文字、语言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欣赏文字的艺术之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情节展开等对语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可以如何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以及传递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培养情感体验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要阐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感染力,深刻体验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美育的引导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美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 培养创新思维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将新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从课文选择入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首先要从对课文的选择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通过合理的课文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中,审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
其中,审美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和创作,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通过阅读名著、古诗词等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欣赏其中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通过品味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 开展多样化的文学创作活动学生参与文学创作活动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写稿、作文、诗歌创作等活动,引导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表达内心感受、塑造形象,提升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听取专业的文学讲座和演讲邀请专业的作家、学者进行文学讲座和演讲,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通过专家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特点和创作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4. 参观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学生应该积极参观艺术展览、剧院、音乐厅等文化场馆,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美。
通过观看精彩的舞台表演、艺术展览,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更能欣赏、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同时,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感受文字的魅力和美感,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
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在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时,如果作品释放的美感属性直射
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中,二者相互适应,相互契合,便会自然结成
审美关系,迸发出美感的火花,这一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教材创设审美情境;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激发审美情感,诱发审美体验;探究设疑,拓展思维,
提高审美能力。
一.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这
些篇目文质兼美,齿颊留香。
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绿
树掩映、翩然小巧、灵动娇美的“我的空中楼阁”;有水月浑融、江天一色、乱石穿空的长江;有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的“荷塘月色”;也有落蕊轻扫、秋蝉残鸣、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天”。
其中有优美,也有壮美,如一幅幅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作品的美具有可感性和直接性,朱光潜
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
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定向、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定向就是要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审美的要求,学习散文,提出欣赏自然美的要求;学习记叙文,提出欣赏社会美的要求。
点拨就是根据审美对象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其美的因素。
引导就是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教师为审美中介,把教材作为学生审美的客体,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融合为一。
此外还要通过对比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课本中歌咏平凡伟大,歌颂善良纯真,鞭挞丑恶黑暗的篇目不计其数,如莫泊桑《项链》中的路瓦载夫人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路瓦载夫人虚荣心强,令人鄙视,而德拉虽然经济拮据,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骄傲的长发,这种真挚纯朴的感情是很美的。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丑的可恶,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审美体验
语文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为学生创设激情的氛围。
教师要因势利导,以情激情,披文入情,寓教于情。
寓教于情,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传
情和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兴趣,完成审美体验。
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教师一上讲台,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就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时刻,用导语把学生引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去。
导语的设计要有创造性。
有这么几种方式:故事式、议论式、抒情描绘式、巧设悬念式、名段引路式、对比式、开门见山式等。
比如《爱尔兰的灯光》适合故事式,《荷塘月色》可以用名段引入式和抒情描绘式。
我在讲《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正是2003年4月初,我采用了议论式导语:“2003年3月20日,美伊战争打响了,美国再一次露出霸权主义的真面目,强权政治充分说明‘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回归的重要文献――《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一时间群情激愤,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
下面的内容就顺畅多了。
(二)朗读、领读、学生齐读也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好办法
富有魅力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直观地再现文章的思
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注重朗读,指导学生多背诵,也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手段,借助“美读”“吟诵”,突出审美的形象性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达到暂时的忘我的境界。
正确的朗读,能使人们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住流动的气脉,产生出
妙不可言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领略语言的音乐美,感受作品的画面美。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平仄对仗,节奏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
那月下青松,石上清泉,翠竹青莲,穿红着绿的浣纱姑娘,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形象,激荡的感情中,产生美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
(三)披文入情领悟作品的情感美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必须以课堂为依托,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句篇的分析和探究中,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形成探索美、创造美的氛围。
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从剖析文章内容入手,从整体、内在联系上,从思想内容、结构上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中的真味。
比如小说《药》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鲜血被当药吃,鲁迅先生旨在揭示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群众的愚昧是重点,所以采用两条线索交错的结构方式。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讲《琵琶行》时,我放了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体味抑扬顿挫嘈嘈切切的琵琶声音的美感。
利用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更直
观地感受。
讲解《失街亭》我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三国时群雄逐鹿的战争氛围。
三.通过探究设疑培养审美理解能力
“学则须疑”。
启疑、设疑、释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在设疑时,教师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有些设疑,经过师生讨论研究,可以总结出结论。
有些设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求同存异,保留不同意见。
比如,《鸿门宴》,就可以这样设疑:1.成者王侯败者寇,楚汉之争,项羽失败了,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也有人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评论。
2.怎样看待项羽这个人?3.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问题一出,课堂上众说纷纭: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个性的悲剧,他刚愎自用,轻信自负,不善于用人;有的说刘邦善于用人,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也有的说即使残忍暴戾的项羽重回楚国,江东父老也不会再为他卖命,正所谓“顺民者昌,逆民者亡”。
也有的同学说不能全盘否定项羽的历史功绩,楚灭六国,结束了分裂局面,项羽是失败的英雄。
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采用多向思维,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客观事物,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审美评价,从而化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
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他们的情操。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审美情感,诱发审美体验,探究质疑。
培养审美理解能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不能一分为二,在整个教学中,要做到合二为一。
王爱玲,山西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