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模式的前世今生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由广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共同组成。
其内部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心之一。
该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受到众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针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政府主导下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都将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政府在规划城市群发展时,注重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保持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和合理的经济结构布局。
政府作为城市群的管理者,推动国家、省和市的各项政策,确保城市群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之一。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多地政府和企业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投入。
在这个发展模式下,政府、企业和高校形成的技术合作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
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很多IT领域的新兴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例如华为、腾讯等公司,他们的崛起促进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提升。
三、开放加快城市群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历史悠久,其经济和贸易活动也非常活跃。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各地政府不断推进对国际间的市场开放,引进扩大国际间的市场全球化。
同时,利用好地利优势和环境的策略定位,各地政府推进投融资体系的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跨国企业也陆续进入该市场,带动了全球化进程,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成一个开放、活跃的经济区域。
四、城市群发展的环境保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风险也在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地政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发展中将环保融入其中,积极探索出环保和经济发展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政府和企业把环境保护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促进环境保护,助力城市群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
珠三角发展历程

珠三角发展历程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得名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经济特区政策,珠三角成为第一个开放的经济特区。
这一政策为珠三角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技术引进。
随着外商投资的涌入,珠三角的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电子、纺织、玩具等轻工业,以及化学、机械等重工业。
这些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珠三角的经济快速增长。
1990年代,珠三角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随着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的建设,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大规模投资和改善。
同时,珠三角的外贸出口也迅速增长,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基地之一。
外贸出口的增长带动了珠三角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从低端制造业逐渐转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
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发展重心开始转向创新和科技领域。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珠三角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始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深圳成立了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引进和孵化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近年来,珠三角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地区以及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珠三角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珠三角也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加强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合作,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珠三角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从初期的制造业起步到后期的科技创新,珠三角不断适应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升级自己的发展模式。
然而,珠三角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
未来,珠三角需要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寻找到一条以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形态历史变迁及其动因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形态历史变迁及其动因提要:本文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从秦至鸦片战争前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归纳出这一地区城镇群体空间形态的历史特征,并挖掘其背后形成的深层原因。
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其形成是长时间历史积累的结果,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地理条件和帝国的政策有关。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城镇空间形态、历史特征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are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rom qin to opium wa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wn before group space for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induces the towns in the area the history of the space form groups feature, and mining the deep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behi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reveal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 its formation was long time the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empire of the policies.Key words: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wn, town group space form, characteristic history当今城市的发展态势,正朝着区域城镇化和城镇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当代中国城镇空间发展群体化的典型地区,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
珠江模式的概念

珠江模式的概念珠江模式是指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
珠江模式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珠江模式的形成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有关。
珠江三角洲地处南中国沿海地区,地形平缓,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就是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门户,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频繁。
这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走上了一条探索的道路,其中珠江模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验。
珠江模式的核心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密地结合国际市场需求,以出口贸易为引擎,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外贸业务。
在此基础上,珠江模式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注重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这一模式推动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珠江模式的成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珠江模式注重市场需求和出口导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需求,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外贸市场。
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促使制造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其次,珠江模式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
第三,珠江模式注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能源和水务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这为珠江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珠江模式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提供支持和服务。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定 义 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
区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原因
阶段
进程特点
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 初期
城乡融合,农业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与非农业相混杂 工业企业发展迅速,
的城乡一体化 分布具有广泛性
2、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加速了人的 观念和生活方式的
转变。
阅读 汹涌的“民 工潮”
工业化加速了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 的集中。
1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
2
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解决措施
03
02
50%
20世纪90 以核心城市(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广
年代中后 为中心的城市群 州、深圳)的辐射
期
体系
带动作用
阅读 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很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2. 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3. 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4. 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
珠江三角洲城市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亟待完善来自城市占用耕地 面积不断扩大
珠江水质恶化
城市酸雨现象 严重
城市固体废弃 物污染加剧
谢谢观赏!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活动
一.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 思考:“一镇一品”模式的优越性,它是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群,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众多城市组成。
这个地区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表现出了非凡的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这篇文章将着重讨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包括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一、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政府开放了海洋临近地区,以鼓励外国投资和技术,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
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优质人才,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
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活力十足的商贸体系。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珠三角地区的市场规模远远超过欧洲,达到人民币15万亿元,其中广东省占比最高,超过全国的一半。
珠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
同时,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也很发达,包括家电制造、汽车制造、纺织业等传统制造业。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政府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是实现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同时,人才培养和引进也在政策上得到了很大的倾斜。
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条件也大大拉近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距离。
这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
二、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在整个中国城市规划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其多元化的城市形态,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的建设,展现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水平。
珠三角地区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城市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效益平衡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城市交通、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城市规划鼓励多样化和创新性。
一方面,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让他们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技术和模式,实现城市规划的跨越式发展。
珠三角30年渐进曲

广东 :奏响融合 珠江曲
本 刊记 者 l黄征宇 求 :一 是 要 高 度 重 视 ,进 一 步 提 高 认 识 ,坚 持 把 两
化深度融合作为加快 产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
道 路 的 重 要 途径 ;二 是 要 加 强 统 筹 协调 ,进 一 步 发
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营造省市县联动 ,企业 积极参与的 良好格局 ,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为 中 小 企业提 供信 息技术 服务 ;三 是要 发挥企 业积极 性 ,增强企业参与两化融合 的 自觉性和能动性 ,共 同探索创新 ,为全国两化融合开创有益经验。
珠三角 “ 两化融合 ”之道
“ 两 化融 合”是 以信息化 带动 工业化 、以工
是
; 盅 雾 薹 霁
作 为 中 国 第 一 经 济 大 省 , 广 东 经 济 总 量 占 全 国 业 化 促 进 信 息 化 , 走 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 其 核 心 是
的l \ 8 ,并超越新加坡、台湾和香港 。成为中国经济 规模最大 ,经济综合竞争力 、金融实力最强省份。 位于珠江沿岸一带 的珠江三角洲一直被称作华南地 区的 “ 渔米之乡”。商业蓬勃 、经济发达 ,是我国 最具成熟度的工业产业带 。改革开放赋予 了广东经
福建 省通过 大力发展 电子信 息产业 、应 用信息服 务业 、信 息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在汽车及 零 部件 乃至服 装等重点行业进行 了试点 ,两化融合工作取 得积极成效 。 同时伴 随着两化融合 的深入开展 信息产 业的渗透 能够 帮助区域 电子商务示范市工作顺利开展 . 两化融 合 “试点工作 不断深 入 ,互联网产业发展平稳 .电子信 息产业链 日益 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成为 国家
珠三角发展历程

珠三角发展历程
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广东省周边地区的一个地理概念,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珠三角地区成为最早受益
的地区之一。
19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沿海开放政策,允许外商投资和引进外资。
珠三角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以广东省为核心,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以及周边的东莞、佛山等地逐渐崛起。
这一时期,珠三角地区投资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形成了以电子、通讯、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为主导的制造业集群。
21世纪初,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开放程度,不仅是中国
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重要基地。
珠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机遇,外贸出口规模大幅增长,外贸贸
易伙伴不断扩大。
珠三角地区还在发展中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同时,珠三角地区也积极推动城市间合作和交流,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
链和价值链。
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通过持续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经历了从制造业聚集地到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地的转变。
它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展示了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动力和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20世纪70年代末还是香港和广州之间的4万平方公里丘陵和水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在是一年超过7000亿美元工业生产总值的世界工厂,拥有超过6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其中包括中国第三和第四大城市广州与深圳,它们构成全球最出色的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之一。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是增量改革的话,中国的经济增长首先是增量的添置,其次才是存量的盘活,而最大的增量就是珠三角。
作为增量的珠三角,深圳特区和广东“四小虎”是过去20多年里的爆发力量,它们主演了南方的改革开放传奇剧目。
珠三角的四种模式,为“北京共识”和“中国经验”添上了好看的一笔。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探究珠三角模式的来龙去脉,其演变过程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是本专题“珠三角模式再报告”之主旨。
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珠三角模式”五个字,你会得到什么?“珠三角困局”、“珠三角模式危机”,这样的字眼比比皆是,而关于珠三角或珠三角模式的各种断言都不假思索。
比如说,“制造困局”已经成为珠三角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面临的最大难题”等等。
“珠三角许多企业已掉进低成本竞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这时企业要想生存,只有尽量在工人头上打主意。
珠三角的桎梏,带有明显的“天生”性质,崛起之初,就注定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珠三角模式之辩》)这里所说的珠三角模式,基本上只指的是所谓“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产业,好像这已是“珠三角模式”的全部。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珠三角的四种模式现实中,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珠三角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曾有过“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的对比,但其时主要是指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所谓“珠江模式”主要是指顺德、中山一带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可能称之为“顺德模式”会更准确一些。
至于上文所指责的“珠三角模式”,其实更多是“东莞模式”的特点。
但是“东莞模式”只是珠三角多种发展模式中之一种,甚至并不是最主流的发展模式。
在珠三角,至少曾经拥有四种以上的独特发展模式,分别为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东莞模式、深圳模式。
即便在上述四种模式中,最值得称道的也并非“东莞模式”,“顺德模式”很早就以“可怕的顺德人”而名声在外,“南海模式”也同样创造了经济奇迹,而“深圳模式”显然更代表中国应该追求的发展方向。
在80年代论及的中国地方发展模式,大多是以诱发工业化的主导因素而论,即通过何种途径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
在珠三角的四种模式中,“南海模式”是最为典型的本土生成型民营经济,珠三角善于经商的本地农民,利用珠三角最先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之便,先从贸易做起,赚到了第一桶金,随即由贸易向上追溯到工业制造领域,并逐步在工业中加入技术研发的因素,一步步提升其产业档次,完成柳传志总结联想的贸-工-技转换过程。
南海模式亦可见于广州的番禺、江门的新会等地区。
“顺德模式”在工业化的诱发过程中,基层政府发挥了更多一些的作用。
顺德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一些农机工业和缫丝工业的基础,培养了一些小工业经营人才,在80年代率先开放后,县镇村政府对工业化充满了极端的兴趣,鼓励大办乡镇工业,并想方设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本支持,遂使顺德在一些产业领域迅速成为全国市场的佼佼者,奠定了顺德的产业竞争力基础;90年代的改革完成了这些乡镇工业的私有化过程,使顺德转型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
中山市的西北部小榄、东凤等镇,以及佛山市区等部分地区,亦具备顺德模式的特点。
就整个城市来说,深圳特区亦走过了一条类似联想的“贸工技模式”,在80年代初特区创办之初,事实上是依靠优惠政策,做贸易起家,奠定了特区的资本基础,之后在1985-1986年深圳特区开始第一次产业转型,由贸易转向大规模投资工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计划,产业重心由工业向科技产业升级,原有的加工贸易业则向关外的宝安龙岗以及东莞地区迁移。
2006-2008年前后,深圳开始第三次产业转型,在原有工业、高科技产业的基础上,产业重心开始向高端服务业转移。
在深圳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基本平衡,而在其国资体系中,可以看到本地国资、北京央企与香港央企资本的平衡,在外资中,则可看到港台资本、亚洲资本和欧美资本的基本平衡,而在深圳的民营资本中,则可以看到深圳模式的精华部分:民营创新科技企业群体。
“东莞模式”最多算是“深圳模式”的史前版而已,是从80年代的深圳移植过来的加工贸易体系,至今在深圳的关外宝安龙岗地区,还有大量“东莞模式”的残余,只不过东莞将其迅速地复制和膨胀到几何级数,在规模上做大到让人惊呆的地步罢了。
即便是东莞更多地以“世界工厂”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东莞前几年一直在津乐道于自己的“制造业名城”桂冠,但东莞市的加工贸易产业的总产值和总出口额,其实一直没有超过深圳市。
更准确地说的话,应该是珠三角东岸地区(东莞和深圳关外地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工厂”。
外界对珠三角模式的指责,其实大多指责的是“东莞模式”,所谓“东莞模式”是这样的: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有三: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我们可以总结为“叁外模式”。
外科手术式植入,系指整个制造体系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的、与该地区本土的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这种产业体有一个天生特点:像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盛就去哪里,而且由于其“蒙古包”是组装式的,迁移起来也很方便容易;外资主导就不用说了,因为中国缺少资金和产业经验,产业投资需要由外资来投入,具体到东莞来说,台资的聚集是其一大特点;外向型,是指其主要的部件等从外部进口、产品也主要是打外销市场。
在这一模式中,产业的利润主要由外资收获,地方获得的是税收(由于地方政府大量牺牲自己的税收收益,这一收益在前五年基本很少看到)、租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以及,似乎凭空获得了一个产业体系;外来工则赚到少得可怜的工资。
而本地居民基本不参与此一工业化进程,只在为工业化提供配套服务中赚取低层次服务业(房屋或厂房租赁、餐饮、酒店等产业)的利润。
“东莞模式”主要集中于东莞市、深圳的关外地区、惠州的博罗县西部地区以及惠阳、惠东的个别镇、广州的增城市、中山的南部地区及江门的台山等部分地区。
但是“东莞模式”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可以迅速复制并做到可怕的规模效应,由于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并且快速地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这使得“东莞模式”的产业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相当的份额,并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
所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东莞模式”下的制造业在全球发威,横扫欧美日等西方市场,以致于西方媒体盯着的珠三角制造业,似乎就只是东莞,于是乎中国媒体盯着的珠三角模式,似乎也就只是东莞。
“东莞模式”在珠三角称雄本身就已让人感到担心,“东莞模式”北渐到苏州,甚至整个中国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大连、天津、上海、杭州、厦门、珠海等许多当红的明星城市,都同样面临着“东莞化”的趋势,那就更加让人沮丧。
可以说,这一趋势准确体现了在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的时间里,全球产业资本流向中国大陆的情势下,全球制造业链条的末端移植到中国大陆的疯狂情形。
到2008年,当“东莞模式”遭遇空前的危机时,其实我们非常需要认真地打量一下珠三角的其它几种更有价值的发展模式,深圳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
尽管这几种模式这些年来也经历了多次演变,与最初我们的理解的,已大不相同,但这种演变本身,已表明了珠三角是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
不仅仅是四种模式本专题由于着眼于珠三角模式30年演变的梳理,所以才重点选取了顺德、南海、东莞、深圳四种主要代表模式。
事实上,珠三角作为9个城市的经济共同体,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特色,上述四种模式并不能覆盖到整个4万多平方公里。
除上述四种模式外,至少还有几个城市的主城区,其经济发展路径并不能归类于上述四种之任一。
比如广州、惠州和珠海。
由于80、90年代广州的发展在区域中不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谈及珠三角模式时,较少会涉及广州的部分,但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广州的重现生机也构成了珠三角发展模式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州的发展路径显然迥异于上述四种模式,而更接近于中国内地传统经济中心城市(类似南京、武汉、天津、上海等城市的产业拓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如果说在珠三角中,广州是与上海最为相似的城市,应该没有人反对。
所谓广州的“类上海模式”,其实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本地大型国有资本与跨国公司的媾和共荣。
在珠三角,广州是仅有的国有资本处于强有力控制地位的城市,这大部争应归因于国有资本原本在珠三角大部分地区投资较少,广州由于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所有才得到了一些中等规模的投资,并且集中于重化工业领域。
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珠三角仍处于轻工业化阶段时,广州正处在它的“大上海沉没”时期,所以在经济特区和四小虎的熠熠星光之下,广州变得黯然销魂。
但是当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入第二次重工业化时代之后,广州等来了它的辉煌时代,在汽车、石化、造船等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得到了回报,广州恢复了勃勃雄心,开始重整旧山河,并意图占据整个区域竞争的制高点珠三角东部边缘的惠州市,在90年代也呈现出以国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特点,但与广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老国企不同,惠州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一批新兴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国资企业,以TCL、德赛、华阳等几大国企为主,构成惠州的产业支柱。
这几大国企与深圳的赛格集团、康佳集团、三九集团等一起,被学术界称作“南派国企”。
所谓“南派国企”,据总结有几个特点:国家并无巨大规模的投资,而是以较小的投资,从小企业发展起来;企业并非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壮大,而是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而发展起来;这些企业由一批优秀的国资经理人带领下才得以发展壮大,并建立了较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中TCL集团(3.06,-0.16,-4.97%,吧)还于本世纪初实施了“阿波罗计划”,较好的解决了国资经理人激励机制问题。
珠海在珠三角则是个完全的异类。
原本处于珠三角边缘地区的珠海,并未能象南海、顺德那样生成本土萌发的工业化条件,但也未能象东莞那样抓住港台资本迁粤的历史机会。
因而珠海的发展据说一直被视作珠三角工业化失败的典型。
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珠海,它其实兼具了深圳模式(以软件、医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民营科技企业)、东莞模式(以伟创力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企业)、顺德模式(格力集团)的一些特点。
虽然从产业密度和集群程度来说,不如深莞南顺四个地区,但是珠海整体的城市发展水平却并不低,以其人均GDP 来说,在珠三角仍处于最好的水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