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科笔记

合集下载

皮肤科主治医师考试-基本知识部分(整理高分笔记)

皮肤科主治医师考试-基本知识部分(整理高分笔记)

皮肤科主治医师考试-基本知识部分(整理
高分笔记)
本文档整理了皮肤科主治医师考试的基本知识部分的高分笔记,帮助考生进行复和备考。

1. 皮肤科基本知识
-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 皮肤常见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 皮肤的显微镜下特点
- 皮肤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2. 皮肤疾病分类
- 常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
- 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
- 常见的皮肤疱疹性疾病
- 常见的皮肤免疫性疾病
- 常见的皮肤肿瘤性疾病
3. 皮肤科诊断和治疗原则
-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 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 皮肤科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 皮肤科常用药物和常见副作用
- 常用的皮肤科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 常见的皮肤科药物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5. 皮肤科常用诊断和治疗设备
- 常见的皮肤科诊断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常用的皮肤科治疗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6. 皮肤科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 皮肤科领域的新进展、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
- 未来皮肤科诊疗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这份文档可作为考生备考参考资料,涵盖了皮肤科主治医师考试的基本知识部分的高分笔记。

通过认真复和掌握这些内容,考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

请注意,本文档仅整理自高分笔记,内容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教材和指导为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瓜藤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瓜藤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瓜藤缠瓜藤缠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红斑结节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

因数枚结节,犹如藤系瓜果绕腿胫生而得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

”本病以散在性皮下结节 . 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发病者为多。

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

[ 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外感湿邪,湿与热结,或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瘀阻经络而发; 或体虚之人,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寒湿之邪乘虚外袭,容于肌肤腠理,流于经络,气血瘀滞,寒湿凝结而发。

[ 诊断]发病前常有低热、倦怠、咽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皮损好发于两小腿伸侧,为鲜红色疼痛性红肿结节,略高出皮面,蚕豆至杏核大或桃核大,对称性分布,若数个结节融合在一起,则大如鸡蛋,皮损周围水肿,但境界清楚,皮肤紧张,自觉疼痛,压之更甚。

颜色由鲜红渐变为暗红。

约经几天或数周,颜色及结节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不化脓亦不溃破。

在缓解期,常残存数个小结节,新的结节可再次出现。

皮损发生部位除小腿外,少数病人可发于上肢及面颈部。

本病发病急,经过迅速,一般在 6 周左右可自愈,但亦有长达数月不愈者。

部分病人可因劳累、感冒受寒、妇女行经而复发。

辅助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升高; 红细胞沉降加快。

[ 鉴别诊断 ]一、硬结性红斑秋冬季节发病,起病缓慢,结节较大而深在,好发于小腿屈侧,疼痛轻微,易溃破而发生溃疡,愈合后留有疤痕,病程较长,常有结核病史。

二、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皮损为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斑丘疹、瘀斑、结节、溃疡、瘢痕等,疼痛较轻,及复发作,病程较长。

[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 湿热瘀阻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 伴头痛,咽痛,关节痛,发热,口渴,大便于,小便黄; 舌微红,苔白或腻,脉滑微数。

中医学笔记——四诊

中医学笔记——四诊

四诊★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一、全身望诊(一)望神•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

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

(二)望色⒈常色•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⒉病色•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

•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肝脉瘀阻。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2)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3)黄:主脾虚、湿•萎黄:脾胃气虚•黄肿: 脾虚湿盛阳黄:湿热证阴黄:寒湿证(4)白色:主虚、寒•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面色晃白: 属阳虚•面色苍白: 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面色淡暗: 肾阳虚•面黑干焦: 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三)望形体1.肥胖—痰湿体质干瘦—多火体质2.浮肿水肿证臌胀证3.瘦瘪恶病质疳积证(四)望动态1.动静•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2.咳喘•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中医皮肤科笔记

中医皮肤科笔记

皮科总结一.中医病证:1.热疮:西医:单纯疱疹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所发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病机: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肝经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治法:清热解毒养阴..2.蛇串疮:西医:带状疱疹特点:红斑、水疱、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均布刺痛..辩证论治:肝经郁热;龙胆泻肝汤;脾虚湿蕴;除湿胃岺汤;气滞血瘀;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3.湿疮:西医:湿疹过敏性炎症皮肤病..特点: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急性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以苔藓样变..病机: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以脾虚湿恋为主;慢性以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治法:清热利湿止痒..湿热蕴肤;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湿热浸淫;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脾虚湿蕴;除湿胃岺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地肤子;白鲜皮;血虚风燥;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4.猫眼疮西医:多形性红斑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特点:发病急;多形性损害和具有虹膜样特征性红斑;重者可有严重的黏膜、内脏损害..辩证治疗:风寒阻络;当归四逆汤;风热蕴肤;消风散;湿热蕴结;龙胆泻肝汤;火毒炽盛;清瘟败毒散合导赤散..5.瘾疹西医:荨麻疹出现红色或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特点:发病突然;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境界清楚;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灼热、瘙痒剧烈;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和支气管可导致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辩证治疗:风寒束表;麻黄桂枝各半汤;风热犯表;消风汤;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汤;血虚风燥;当归饮子..6.白疕西医:银屑病特点: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辩证治疗:血热内蕴;犀角地黄汤;血虚风燥;当归饮子;气血瘀滞;桃红四物汤;湿毒蕴阻;萆薢渗湿汤;火毒炽盛;清瘟败毒散..7.风热疮西医:玫瑰糠疹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特点:躯干或上臂或股部发生一个指甲或稍大的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边缘微高起;上被糠秕样鳞屑;称母斑;母斑出现后约1~2周;躯干及四肢近端相继成批出现形态与母斑相同而形状较小的红斑;此称子斑..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中心略有细微皱纹;境界清楚;边缘不整;略似锯齿状;多数孤立而互不融合..辩证治疗:风热蕴肤;消风散;风热血燥;凉血消风汤..7.粉刺西医:痤疮病因病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皮肤..辨证治疗:肺经风热;批把清肺饮;肠胃湿热;茵陈蒿汤;痰湿瘀滞;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8.白屑风西医:脂溢性皮炎油腻瘙痒潮红或起白屑的慢性皮肤病..特点:皮损形态多种多样;通常分为干性和湿性以及玫瑰糠疹三种类型..其中干性者以潮红脱屑为主;湿性者以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脱屑和结痂;玫瑰糠疹型者;有圆形、椭圆形红斑;伴有油腻性脱屑..主要发生在头皮;日久则可使毛发失泽易断..辨证治疗:血燥;祛风换肌丸;湿热;茵陈蒿汤..9.酒齄鼻特点:红斑为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临床分为:红斑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辩证治疗:肺胃热盛;多见于红斑型;批把清肺饮;热毒蕴肤;多见于丘疹脓疱型;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气滞血瘀;多见于鼻赘型;通窍活血汤..10.瓜藤缠结节性红斑发生于下肢的结节红斑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特点: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辩证治疗:活血化瘀为基础..湿热瘀阻;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寒湿入络;阳和汤..11.葡萄疫: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血管炎;引起血液和血浆外渗至皮下、粘膜下和浆膜下而出现皮肤或粘膜损害..以皮肤或粘膜发生紫红色瘀斑、瘀点;伴关节疼痛、腹部症状及肾脏损害为临床特征..好发于3-10岁儿童及青少年;初起常出现皮肤及粘膜紫瘢;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的鞥前驱症状..二.西医病种:1.癣:白癣中医:白秃疮特点: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块..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不能再生;不遗留瘢痕..黄癣中医:肥疮多从头顶部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全头部..黄癣痂堆积;有特殊的鼠尿臭;永久性脱发;有萎缩性瘢痕..手癣中医:鹅掌风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瘙痒难忍;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脚癣脚湿气脚丫糜烂瘙痒而有特殊臭味..体癣中医:圆癣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花斑癣中医:紫白癫风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无炎症性斑块..夏发冬愈..真菌培养;氟康唑等抗真菌治疗..2.疣: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分为寻常疣推疣法、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尖锐湿疣性传播;人类乳头瘤病毒;生殖器附近;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3.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自觉瘙痒;烧灼感;重者可有疼痛..4.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有用药史;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红;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5.白癜风: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限局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病..由于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消失引起;但机制还不清楚..全身各部位可发生;常见于指背、腕、前臂、颜面、颈项及生殖器周围等..6.生殖器疱疹:中医:阴部热疮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生殖器的皮肤黏膜处;局部出现群集小疱、糜烂、自觉灼痛..目前无特效根治方法;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局部用药、抗病毒治疗和提高机体免疫力..7.黄褐斑: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8.红斑狼疮:1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皮损好发于面部;尤以两颊、鼻部为着..表面黏着有灰褐色的黏着性鳞屑;下有角质栓;周围有色素沉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2系统性红斑狼疮: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食欲减退、伴体重减轻;皮肤红斑..。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基本术语: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

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阻。

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

皮肤性病学复习笔记.

皮肤性病学复习笔记.

一、皮肤的结构和功能1、皮肤表面有皮沟、皮嵴(指纹)、皮野2、无毛皮肤:掌跖、指趾屈面及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大小阴唇内侧、阴蒂。

有毛皮肤:长毛:头发、胡须、阴毛、腋毛短毛:眉毛、睫毛、鼻毛、耳毛毫毛:面、颈、躯干、四肢毳毛:胎毛3、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

4、5、基底层:基底细胞生发层,每日有30%细胞核分裂。

表皮更替(通过)时间:28天6、棘细胞层:4-10层多角形细胞,含被膜颗粒(被膜颗粒或Odland小体),细胞间明显成棘状。

桥粒:有很强的抗牵拉力,加固细胞间连接。

7、颗粒层:3-5层梭形细胞,细胞核细胞器在该层溶解。

特征:出现透明角质颗粒。

8、透明层:仅见于掌跖。

由2-3层扁平、无核、境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组成。

功能: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9、角质层:5-20层已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叠瓦状。

胞内细胞器已消失。

胞浆内充满角蛋白。

角质层上部细胞:胞间桥粒消失,易于脱落。

重要的保护功能。

10、黑素细胞:源于外胚层神经脊,占基底细胞的10%,产生黑素颗粒。

数量只与年龄部位有关,功能:遮挡和反射光线的作用,保护下层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11、郎格汉细胞:源于骨髓,含Birbeck颗粒,占表皮细胞3-5%。

功能:抗原递呈。

12、Merkel细胞:位于基底细胞间,内含神经内分泌颗粒,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

功能:与感觉有关。

13、基底细胞膜带(BMZ)的功能:1使真皮和表皮紧密连接。

2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14、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属致密结缔组织真皮由纤维、细胞、基质组成。

胶原纤维:最丰富,与皮面平形,I型胶原,韧性大,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

网状纤维:未成熟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纤细,呈波浪状,交织成网,缠绕在胶原纤维间,使皮肤具有弹性。

15、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小汗腺、顶泌汗腺等。

16、皮肤附属器:位于真皮、皮下组织中。

皮肤科跟师笔记

皮肤科跟师笔记

皮肤科跟师笔记在医院的皮肤科实习跟师,那可真是一段让我大开眼界又状况百出的经历。

刚到皮肤科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见识各种稀奇古怪的皮肤病,还能跟着老师学到精妙的治疗手段。

可没想到,一开始迎接我的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是老师那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要求。

记得有一次,来了一位患湿疹的大叔。

大叔卷起袖子,露出胳膊上那一片红红的疹子,有些地方还抓破了,渗着黄水。

老师让我先观察,然后描述症状。

我心里一紧,瞪大眼睛瞧了半天,支支吾吾地说:“就是……一片红疙瘩,有点破皮。

”老师眉头一皱,“这就完了?你仔细看看疹子的分布规律,颜色的深浅变化,破皮的地方周边皮肤是什么状态!”我被说得面红耳赤,又凑近了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这才发现那些细微之处。

疹子呈片状分布,边缘颜色稍浅,中间深红,破皮的地方周围皮肤有些肿胀。

老师这才微微点头,说:“做皮肤科医生,就得有一双‘鹰眼’,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还有一回,碰到一个年轻姑娘来看痘痘。

姑娘长得挺漂亮,就是脸上的痘痘让她很烦恼。

老师一边询问病情,一边让我记录。

姑娘说自己总是熬夜,爱吃辣,还老化妆。

老师听了,指着她脸上的一颗痘痘说:“你看这颗,红肿得厉害,顶端还有白色的脓点,这是炎症比较重的表现。

再看看她额头的这些小粉刺,密密麻麻的,这和她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我在旁边赶紧奋笔疾书,心想:原来一颗小小的痘痘也有这么多学问。

有个小朋友来看荨麻疹,身上起了大片大片的风团,痒得直哭。

家长在一旁急得不行。

老师耐心地安慰着他们,然后给我讲解:“荨麻疹来得快去得也快,你看这孩子现在风团这么明显,说不定一会儿就消下去了。

但我们得找到过敏源,是吃了什么东西,还是接触了什么特殊的东西。

”我们仔细询问了孩子的饮食和活动情况,最后发现是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接触了一种花粉。

看着孩子慢慢不痒了,风团也渐渐消退,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在皮肤科,不仅要会看病,还得会给病人做治疗。

有一次,要给一位病人做冷冻治疗。

中医传承中医皮肤科跟师笔记

中医传承中医皮肤科跟师笔记

中医传承中医皮肤科跟师笔记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怀着一种深深的好奇和敬仰。

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皮肤科老师学习,这一段经历,真可谓是精彩纷呈,让我大开眼界。

我的老师姓王,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大夫。

王大夫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中透着智慧和沉稳。

第一次见到他,我心里还有些小紧张,担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不好。

跟师的第一天,王大夫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那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士,满脸愁容,她的脸上布满了红色的疹子,看起来又痒又难受。

王大夫仔细地观察着她的皮肤,一边询问她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甚至还问到了她的情绪和睡眠。

女士一一回答着,声音里带着些许焦虑。

王大夫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别着急,姑娘,咱们慢慢找原因,一定能把这毛病治好。

”接着,王大夫开始为她把脉,只见他微闭双眼,神情专注,手指轻轻地搭在女士的手腕上,那模样,仿佛能从脉搏的跳动中听到身体的诉说。

把完脉,王大夫又看了看她的舌头,这才缓缓说道:“你这呀,是体内湿热太重,加上最近可能压力大,休息不好,导致了这皮肤的问题。

”女士听了,连连点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王大夫转身从身后的药柜里拿出几味中药,一边拿一边跟我讲解:“这金银花,清热解毒;这苦参,燥湿止痒;还有这白术,健脾祛湿。

咱给她配个方子,调理调理。

”我在一旁听得入神,眼睛紧紧盯着那些药材,心里默默记下。

王大夫开好方子,叮嘱女士一些注意事项,比如饮食要清淡,不能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心情也要放松。

女士千恩万谢地离开了诊室。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跟着王大夫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皮肤病患者。

有患湿疹的小孩子,因为痒得难受不停地哭闹,王大夫耐心地哄着孩子,给他涂上特制的药膏,那温柔的样子让我感动;还有患牛皮癣的大叔,病情反反复复,心情特别低落,王大夫不仅给他治病,还不断地鼓励他,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有一次,来了一位阿姨,她的手上长满了水疱,又疼又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皮肤科笔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皮科总结
一.中医病证:
1.热疮:(西医:单纯疱疹)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所发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

病机: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肝经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

2.蛇串疮:(西医:带状疱疹)
特点:红斑、水疱、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均布刺痛。

辩证论治:肝经郁热,龙胆泻肝汤;脾虚湿蕴,除湿胃岺汤;气滞血瘀,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3.湿疮:(西医:湿疹)过敏性炎症皮肤病。

特点: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急性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以苔藓样变。

病机: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以脾虚湿恋为主;慢性以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湿热蕴肤,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湿热浸淫,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脾虚湿蕴,除湿胃岺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地肤子,白鲜皮;血虚风燥,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

4.猫眼疮(西医:多形性红斑)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点:发病急,多形性损害和具有虹膜样特征性红斑,重者可有严重的黏膜、内脏损害。

辩证治疗:风寒阻络,当归四逆汤;风热蕴肤,消风散;湿热蕴结,龙胆泻肝汤;火毒炽盛,清瘟败毒散合导赤散。

5.瘾疹(西医:荨麻疹)出现红色或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特点:发病突然,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境界清楚,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

灼热、瘙痒剧烈;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和支气管可导致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

辩证治疗:风寒束表,麻黄桂枝各半汤;风热犯表,消风汤;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汤;血虚风燥,当归饮子。

6.白疕(西医:银屑病)
特点: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辩证治疗:血热内蕴,犀角地黄汤;血虚风燥,当归饮子;气血瘀滞,桃红四物汤;湿毒蕴阻,萆薢渗湿汤;火毒炽盛,清瘟败毒散。

7.风热疮(西医:玫瑰糠疹)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

特点:躯干或上臂或股部发生一个指甲或稍大的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边缘微高起,上被糠秕样鳞屑,称母斑,母斑出现后约1~2周,躯干及四肢近端相继成批出现形态与母斑相同而形状较小的红斑,此称子斑。

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中心略有细微皱纹,境界清楚,边缘不整,略似锯齿状,多数孤立而互不融合。

辩证治疗:风热蕴肤,消风散;风热血燥,凉血消风汤。

7.粉刺(西医:痤疮)
病因病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皮肤。

辨证治疗:肺经风热,批把清肺饮;肠胃湿热,茵陈蒿汤;痰湿瘀滞,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8.白屑风(西医:脂溢性皮炎)油腻瘙痒潮红或起白屑的慢性皮肤病。

特点:皮损形态多种多样,通常分为干性和湿性以及玫瑰糠疹三种类型。

其中干性者以潮红脱屑为主;湿性者以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脱屑和结痂;玫瑰糠疹型者,有圆形、椭圆形红斑,伴有油腻性脱屑。

主要发生在头皮,日久则可使毛发失泽易断。

辨证治疗:血燥,祛风换肌丸;湿热,茵陈蒿汤。

9.酒齄鼻
特点:红斑为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

临床分为:红斑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

辩证治疗:肺胃热盛,多见于红斑型,批把清肺饮;热毒蕴肤,多见于丘疹脓疱型,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气滞血瘀,多见于鼻赘型,通窍活血汤。

10.瓜藤缠(结节性红斑)发生于下肢的结节红斑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

特点: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

辩证治疗:活血化瘀为基础。

湿热瘀阻,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寒湿入络,阳和汤。

11.葡萄疫: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血管炎,引起血液和血浆外渗至皮下、粘膜下和浆膜下而出现皮肤或粘膜损害。

以皮肤或粘膜发生紫红色瘀斑、瘀点,伴关节疼痛、腹部症状及肾脏损害为临床特征。

好发于3-10岁儿童及青少年,初起常出现皮肤及粘膜紫瘢,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的鞥前驱症状。

二.西医病种:
1.癣:白癣(中医:白秃疮)特点: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块。

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不能再生,不遗留瘢痕。

黄癣(中医:肥疮)多从头顶部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全头部。

黄癣痂堆积,有特殊的鼠尿臭,永久性脱发,有萎缩性瘢痕。

手癣(中医:鹅掌风)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瘙痒难忍,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

脚癣(脚湿气)脚丫糜烂瘙痒而有特殊臭味。

体癣(中医:圆癣)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

花斑癣(中医:紫白癫风)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无炎症性斑块。

夏发冬愈。

真菌培养,氟康唑等抗真菌治疗。

2.疣: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分为寻常疣(推疣法)、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尖锐湿疣(性传播,人类乳头瘤病毒,生殖器附近,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

3.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触部位。

自觉瘙痒,烧灼感,重者可有疼痛。

4.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有用药史,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红,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5.白癜风: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限局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病。

由于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消失引起,但机制还不清楚。

全身各部位可发生,常见于指背、腕、前臂、颜面、颈项及生殖器周围等。

6.生殖器疱疹:(中医:阴部热疮)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生殖器的皮肤黏膜处,局部出现群集小疱、糜烂、自觉灼痛。

目前无特效根治方法,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局部用药、抗病毒治疗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7.黄褐斑: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

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

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

8.红斑狼疮:
(1)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皮损好发于面部,尤以两颊、鼻部为着。

表面黏着有灰褐色的黏着性鳞屑,下有角质栓,周围有色素沉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2)系统性红斑狼疮: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食欲减退、伴体重减轻,皮肤红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