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实验方案
细菌分离提纯实验报告

细菌分离提纯实验报告细菌分离提纯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从混合菌液中分离出单一的、纯净的细菌菌落。
这项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细菌分离提纯的实验步骤主要包括:取样、制备稀释液、涂布平板、培养菌落、筛选菌落、鉴定细菌。
首先,取样是细菌分离提纯的第一步。
当我们需要分离某种细菌时,我们需要从含有该种细菌的样品中取样。
比如,我们可以从水样、土壤样、食品样、人体样等中取样。
然后,制备稀释液。
我们对取样物进行稀释,使得其中的细菌数目降到一定范围内,以便于后续的细菌分离。
通常我们会选择使用生理盐水、缓冲液等来制备稀释液。
接下来,将稀释液涂布在平板上。
我们通常会使用琼脂平板来进行细菌分离提纯实验。
将稀释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用培养皿盖好,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通常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24-48小时。
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平板上出现的不同形态的菌落。
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来进行筛选。
一般我们会选择孤立的、圆形的、透明或者白色的菌落作为目标菌落。
当我们筛选出目标菌落后,我们需要进行鉴定。
通常我们可以根据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来鉴定细菌的种属。
可以使用生理生化试剂盒、PCR技术、16S rR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
最终,根据鉴定结果,我们可以获得目标细菌的纯种菌株。
这些纯种菌株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如基因克隆、发酵生产等。
细菌分离提纯实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取样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采样器具的污染。
其次,涂布平板时要注意均匀涂布,以避免菌落的融合。
另外,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恒温,避免细菌在高温或低温下死亡。
总之,细菌分离提纯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细菌分离提纯技术,我们能够从混合菌液中得到纯净的细菌菌落,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可靠的菌种资源。
这项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对于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菌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细菌分离纯化实验报告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细菌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混合菌液中分离出目标菌株,并进行纯化,以获得纯净的目标菌株用于后续实验。
实验设备和试剂:1. 细菌培养平板:含有选择性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2. 培养基:适用于目标菌株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
3. 微量离心管:用于样品的处理和离心。
4. 恒温恒湿箱:调节实验环境的湿度和温度。
5. 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和数量。
6. 干燥箱:用于处理培养平板和培养皿。
7. 试剂:如无菌生理盐水、酒精,用于消毒和处理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1. 预处理培养基和培养皿:将培养基热解,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凝固。
2. 提取目标菌株:取一定量的混合菌液,加入微量离心管中,并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10分钟。
3. 厌氧处理(如需要):若目标菌株是厌氧菌,则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操作。
4. 稀释样品:取离心后的上清液,逐渐进行稀释,直至可以观察到单个菌落形成的板。
5. 涂布培养:取少量稀释液,利用无菌培养棒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避免菌落交叉生长。
6. 培养和筛选:将涂布好的培养皿面朝下放入恒温恒湿箱中,以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根据菌落形态进行初步筛选,挑选出目标菌落。
7. 细菌分离:用无菌培养棒或酒精灯消过菌的鉴别针,在富含目标菌株的培养基上从相应菌落上轻轻刮取少量菌液,涂布于无菌培养基上。
8. 纯化:再次进行培养,重复步骤7直至获得明显的单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特性进行进一步鉴定,如果需要较纯净的目标菌株,可进行多次次传代。
9. 存储:将纯化的目标菌株进行保存,可在干燥箱中以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保存,或使用冰冻保存。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从混合菌液中分离出了目标菌株,并对其进行了纯化。
在筛选过程中,我们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特性来初步判断目标菌株。
而通过细菌分离和纯化,我们能够获得更纯净的目标菌株。
然而,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例如,在筛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非目标菌落过多的情况,导致目标菌株的分离速度较慢。
细菌筛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细菌分离纯化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种分离纯化细菌的方法。
3. 学会观察和识别不同类型的细菌菌落。
4. 提高无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菌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技术,其目的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个或少数几个纯培养的细菌。
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将混合菌液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用接种环划线,使菌液在平板上逐渐稀释,最终在划线末端获得单个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将混合菌液进行系列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培养,观察和计数菌落,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量。
三、实验材料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等。
3. 实验器材:无菌操作台、接种环、涂布器、酒精灯、镊子、试管、试管架、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平板划线法(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
(2)用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从一端开始,划到另一端,每次划线前用火焰灼烧接种环。
(3)重复划线,使菌液在平板上逐渐稀释。
(4)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
(5)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2. 稀释涂布平板法(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
(2)将菌液进行系列稀释,如1:10、1:100、1:1000等。
(3)用涂布器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涂布在平板上。
(4)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
(5)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和菌落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划线法(1)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的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2)大肠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的菌落呈红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3)枯草芽孢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的菌落呈白色,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
细菌的纯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
3. 学习细菌的分离纯化过程,提高无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菌纯化是通过一系列的分离和纯化步骤,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菌种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样品的采集、接种、培养、观察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1. 样品:土壤、水体、空气等。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仪器:高压灭菌锅、无菌操作台、接种环、试管、培养皿等。
4. 试剂:无菌水、生理盐水、酚红指示剂、无菌棉签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的采集:从土壤、水体、空气等样品中采集适量样品,并使用无菌棉签进行取样。
2. 样品的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如研磨、稀释等,以便于后续的接种。
3.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称取适量的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等原料,按照比例混合。
- 将混合物加入适量的无菌水,搅拌均匀,煮沸5-10分钟,去除杂质。
- 将煮沸后的培养基分装至试管或培养皿中,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压力为1.05kg/cm²,时间为15分钟。
4. 接种:- 在无菌操作台上,用无菌接种环取适量样品,接种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
- 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5. 分离纯化:- 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挑选单菌落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 将单菌落接种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试管中,进行斜面培养。
6. 鉴定:- 观察菌落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 对纯化的菌种进行生化实验,如糖发酵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以鉴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1. 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不同形态的菌落。
2. 通过分离纯化,得到单一菌种。
3. 通过鉴定实验,确定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六、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至关重要,要确保操作环境、工具和试剂的无菌。
2. 接种方法对菌落的生长和分离纯化有很大影响,要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分离筛选与鉴定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分离筛选与鉴定杨蓉;房世杰;杨文琦;侯敏;詹发强;侯新强;张慧涛;龙宣杞;崔卫东【摘要】[目的]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对黄瓜和番茄有明显促生效应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方法]从番茄、黄瓜、茄子、辣椒四种蔬菜作物的根际土壤中进行分离,测定菌株的促生能力,获得优势广适菌株,再根据菌体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部分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24株细菌菌株,经平皿初筛,分别筛选出对黄瓜幼苗、番茄幼苗生长有显著促生作用的细菌11和5株,再经营养钵促生实验筛选出2株对黄瓜、番茄幼苗均具有显著促生作用的PGPR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布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结论]所筛选细菌对黄瓜和番茄幼苗有显著促生作用,为进一步构建PGPR广适菌群提供了菌株资源.%[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was to screen out effective plant growth -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strains ( PGPR) for cucumber and tomato from different vegetable rhizosphere soil. [ Method ] PGPR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rhizosphere soil of tomato, cucumber, eggplant and capsicum/chilli based on growth - promoting effect investigation by petri dish preliminary screening and nutrition pot experiment. The selected efficient and broad adaptive strains were then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physiochemical, and 16S rDNA analysis. [Result]24 strains of PGPR were screened primarily, and 11 strains and 5 strains of them could obvious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cucumber and tomato respectively. 2 strains of them were proved to be efficient for both vegetable by nutrition pot experiment, and were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p. and Burkholderia sp. respectively. [ Conclusion ] The 2screened strains could remarkab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cucumber and tomato seedlings which could be strain material for broad adaptive PGPR library.【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8)012【总页数】6页(P2337-2342)【关键词】植物根际促生菌;分离;筛选;鉴定【作者】杨蓉;房世杰;杨文琦;侯敏;詹发强;侯新强;张慧涛;龙宣杞;崔卫东【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20 引言【研究意义】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指生存于植物根际、根表,并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调节植物生长的微生物[1]。
分离细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细菌分离和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细菌。
3. 了解细菌纯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细菌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技术,通过将混合菌液中的细菌分离出来,得到单个菌落,从而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分离。
1. 平板划线法:将菌液滴在琼脂平板上,用无菌接种针划线,使菌液在平板上逐渐稀释,最终形成单个菌落。
2. 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稀释,将适量稀释液涂布在琼脂平板上,使菌液在平板上稀释至形成单个菌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无菌水、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接种针、酒精灯、无菌培养皿、移液器、显微镜等。
2. 实验菌种:待分离的细菌菌液。
四、实验步骤1.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照实验要求,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溶解于蒸馏水中,调整pH至7.0-7.2,分装于无菌培养皿中,高压灭菌。
2. 菌液制备:将待分离的细菌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适当稀释。
3. 平板划线法分离:(1)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凝固。
(2)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菌液,在平板上划线。
(3)将平板倒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 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1)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凝固。
(2)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在平板上。
(3)将平板倒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5. 观察结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划线法:在平板上观察到多个菌落,其中有些菌落可能为单个菌落,但有些菌落可能为多个细菌聚集而成。
2. 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平板上观察到单个菌落,说明菌液已成功分离。
六、实验讨论1. 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时,划线次数和划线速度对分离效果有较大影响。
划线次数过多或过少、划线速度过快或过慢,均可能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细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

细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引言细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将混合细菌群体中的某种特定细菌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和培养。
本文将介绍细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需要分离的混合细菌样品•无菌培养基•培养皿•灭菌的培养液•灭菌的试管和移液器•灭菌的培养箱•实验台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消毒实验台和所需实验用具,保证实验环境无菌。
–准备好无菌培养基和培养皿。
2.分离细菌–从混合细菌样品中取一小部分,加入无菌培养基中。
–用无菌的移液器均匀涂抹混合液在无菌培养皿上。
–将培养皿密封好,放入灭菌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纯化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情况。
–选择一个孤立的菌落,用无菌的移液器将其转移到另一个无菌培养皿中。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落。
4.培养细菌–将纯化的菌落转移到新的无菌培养基中。
–用无菌的移液器均匀涂抹细菌液在无菌培养皿上。
–将培养皿密封好,放入灭菌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接种实验–准备好待接种的培养基和细菌培养液。
–用无菌的移液器取适量的细菌培养液,加入到待接种的培养基中。
–轻轻摇动培养基,使细菌均匀分布。
–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6.结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接种后的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记录菌落的数量和形态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无菌状态,严禁对细菌样品和培养基进行交叉污染。
•实验操作要轻柔,避免对细菌造成机械损伤。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用具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消毒,防止细菌的传播和感染。
结论细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从混合细菌群体中分离出特定细菌,并进行纯化和培养。
这些分离纯化的细菌可以用于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菌的特性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茶树根际土壤解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活性验证

引用格式:庞晓敏. 茶树根际土壤解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活性验证[J]. 湖南农业科学,2022(1):42-45. DOI:10.16498/ki.hnnykx.2022.001.012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 ria,PGPR)是一种有益菌类,存在于土壤中,有的附生在植物的根系,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物质,并分泌拮抗物质,诱导植株系统抗性产生,从而帮助植株抵御有害生物体的侵袭[1]。
同时,它还可以通过改善根际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根际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促进植物生长[2];还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植物生长激素、生物表面活性剂以及铁载体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促进植物生长[3]。
其中,解磷微生物受到广泛关注。
早在1930年,前苏联的科学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解磷能力比较强的芽孢杆菌[4]。
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从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具有溶解磷酸钙能力比较强的解磷细菌[5]。
目前科学家在不同的植物根际中筛选到多种解磷菌[6-10]。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 Ktze.],原名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小乔木或灌木,源自中国西南部,具喜酸、耐铝、积氟特性,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从而形成独特的茶树根系土壤微生物栖息地[11]。
茶树根际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作用也各异,有些菌株可以提高茶树适应环境所需要的抗性(如抗寒、抗旱,抗盐等),有些菌株可防止植物病菌对茶树的侵害,还有些菌株可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12-13]。
但目前对于茶树根际解磷菌的筛选报道较少[14]。
因此,笔者以武夷岩茶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拟从中分离具有强解磷效果的细菌,并对筛选到的解无机磷细菌进行生物学鉴定和活性测试,以期为提高茶叶产质量、减少化肥施用提供有效的资源。
1 材料与方法1.1 土壤样品采集茶树根际土壤采集自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学院科教园(117°59′E,27°44′N),茶树品种为肉桂、水仙 茶树根际土壤解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活性验证 庞晓敏 (武夷学院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中心,福建南平 354300)摘 要:从肉桂、水仙、奇兰3个茶树品种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分解无机磷的细菌,并对筛选到的解无机磷细菌进行解磷能力测试和生物学鉴定,同时研究了解磷菌株对水稻、莴苣、生菜3种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际土壤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实验方案
一、方法:
稀释涂布分离法
二、培养基:
1、GPM 培养基(Glucose Peptone Meat extract Agar)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B )
3、金氏培养基B (King )
4、CSEA 培养基(Cold extracted soil extract agar)
5、YG
6、NA
7、无氮培养基
8、分解纤维素菌筛选培养基
9、TSA 培养基 三、实验流程
梯度稀释 涂板分离
挑取不同的单菌落于斜面培养 液体培养及液体保种 提取DNA
PCR 扩增 酶切带型分型确定操作单元
连接转化 克隆子挑选及PCR 鉴定 测序 序列拼接 建树 采集根际土壤样品
四、具体实验方案
1、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将植株根系及附着的根际土壤一同装入无菌袋带回实验室。
2、土壤样品稀释及选择合适浓度梯度进行涂板分离:梯度稀释土壤样品,取10-1、10-2、10-
3、10-
4、10-
5、10-6六个梯度涂板,每个浓度梯度涂3个平行,过后放于37℃培养箱中培养1-2d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选择合适的浓度平板,根据形态、大小、颜色,挑取不同菌株的典型单个菌落,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3、挑取不同单菌落于斜面保种:通过上述的分离纯化步骤,可筛选得到不同的菌株,对筛选到的菌株接种于斜面放于37℃培养箱中培养。
最后斜面放于4℃冰箱保存,备用。
4、液体培养及保种:从斜面上挑取菌苔于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放摇床上震荡(转速160r/min,37℃)培养。
过后吸取菌液与灭过菌的甘油按7:3的比例于1.5ml灭过菌的EP管中放于-20℃保种。
剩下的菌液用于以下实验。
5、提取DNA(CTAB法):
(1)取1.5ml菌液于1.5ml离心管中,12000r/min离心2min,弃上清。
(2)向沉淀物中加入350ul双蒸水,重新悬浮沉淀。
(3)加入20ul10%SDS和3ul的蛋白酶K(20mg/ml),混匀,于55℃温育1h。
(4)加入50ul 5mol/L NaCl溶液,充分混匀,再加入50ul CTAB/NaCl溶液,混合后再65℃温育30min。
(6)冷却后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小心上下颠倒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EP 管,重复此步骤2-3次,直至分层界面无白色沉淀。
(7)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小心颠倒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EP管。
(8)加入0.6倍体积的异丙醇,轻轻混合直到DNA沉淀下来,12000r/min离心15min弃上清。
(9)向离心管中加入75%乙醇,12000r/min离心5min洗涤DNA沉淀,小心弃上清,重复洗涤1次,弃上清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晾干。
(10)加入50ul 双蒸水溶解DNA于4℃保存。
(11)电泳检测
6、PCR扩增:将提取得到的DNA进行PCR扩增(引物:27F
和1495R),电泳检测扩增得到的16S rDNA。
7、酶切带型分型确定操作单元:将扩增产物用HhaI和HaeIII
两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电泳检测酶切产物,酶切带型相同的分为一个操作单元。
8、连接转化:从每一个操作单元中选取一株菌的16S rDNA进
行连接实验。
将连接产物转入感受态细胞中,将感受态细胞涂布于含有Amp的平板上,倒置培养12-16h。
9、克隆子挑选及PCR鉴定:从上一步的平板上挑取单菌落于
含有Amp的液体培养基中震荡培养12h,以培养液为模板直接进行P CR扩增鉴定(引物:M13-47和RV-M),将含有目的片段的克隆子菌液低温保存。
10、测序:将含有目的片段的克隆子菌液送去测序。
11、序列拼接:运用DNAMAN软件对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拼
接。
12、建树:对拼接得到的序列用Blast进行比对,最后将比对得
到的所有序列运用MEGA6建立系统发育树。
培养基配方:
1、CSEA培养基(Cold extracted soil extract agar)
土400g,H20 1000 ml,将加有玻璃珠的三角瓶放在摇床上摇匀充分打散,1OOOgX 1Omin离心,上清经过滤纸过滤后即为土壤浸提液。
121 0C , 60 min高压蒸汽灭菌。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B):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5
g、琼脂15-20 g、蒸馏水1000 ml、pH7.0-7.2
3、分解纤维素菌筛选培养基(Cellulolytic Bacteria Medium):羧甲基纤维素钠10g、酵母膏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7.2
4、GPM培养基(Glucose Peptone Meat extract Agar):蛋白脉
5g,葡萄糖lOg,牛肉膏5g,氯化钠3g,去离子水定容至1,OOOmL, pH7.0。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加入15g琼脂。
5、金氏培养基B(King):蛋白胨20g、甘油10g、磷酸氢二钾
1.5g、硫酸镁1.5g、蒸馏水1000ml、pH7.0-7.5(针对分泌IAA的菌株)
6、YG培养基:酵母膏0.3%,胰蛋白胨0.5%,葡萄糖0.5%,蒸馏水1000 ml,pH9.(针对芽孢杆菌)
7、无氮培养基:甘露醇(或葡萄糖)10 g、磷酸二氢钾0.2 g、七水合硫酸镁0.2 g、氯化钠0.2、二水合硫酸钙0.2 g、碳酸钙5 g、蒸馏水1000 ml、pH7.0-7.2(针对固氮菌,根瘤菌)
8、NA:蛋白胨5.0g、牛肉膏3.0g、葡萄糖2.5g、酵母粉1.0g、琼脂粉20g、蒸馏水1000ml,pH7.0-7.2
9、TSA培养基:胰蛋白陈17g,大豆陈3g,氯化钠5g,葡萄糖2.5g, K2HP042.5g,去离子水定容至1,OOOmL, pH7.3,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加入15g琼脂。
10、2×YT:蛋白胨 16g,酵母膏10g,NaCl5g、蒸馏水1000ml,pH7.0。
琼脂20g。
11、YPD:蛋白胨 20g,酵母提取物 10g,葡萄糖 20g,琼脂20g,pH7.2±0.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