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剖析

合集下载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6-12岁的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是:(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简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区别与联系。

答: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相关其他因素
• 再婚家庭 • 同伴关系 •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总体差,自 我意识发展,女生好于男生)
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以前 顺从 笼统的评价 内心品质初步有 具体,外显的 稳定性初步有 后来 有独立性,减轻依赖,独 立能力发展 个别方面或者多个方面 抽象性的,内心品质描述 抽象的,内心的 稳定性加强
小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
• 外部特征注意到内部特征 • 看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看问题多方面,维 度 •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 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 利益 • 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有组织综合性 思想
儿童社会性的分类
• 角色采择技能(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 他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认知技能,采择技能 的5个阶段,张文新和林崇德关于幼儿园社 会性研究)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认识,他人行 为归因,儿童友谊,儿童权威关系)
• 总的变:对父母安全性恋减少,但是仍然 恋母超过恋父,对父母的信赖降低 • 主要的表现:父母和儿童交往时间变化 (时间减少,注意儿童的时间也减少); 父母与儿童处理的问题变化(以前是孩子 气,打架,现在是做家务,儿童学习,友 谊,个体交往等);儿童与父母冲突减少
亲子关系变化(二)
• 在纪律和控制中,父母认为比学前期儿童 容易控制 • 父母对儿童控制力的变化: • 6岁前大部分决定父母做; (6·12)岁父母有3个责任:监督与引导儿童, 与儿童交流,加强儿童自我监督和何时寻 求父母指导 12岁以后大部分决定自己做
小学儿童的师生关系(综述)
• 师生关系比较:与幼儿园相比,要求更严, 引导学习,监督行为,与初中比教师权威 性强,体贴细致 • 师生关系三特点:亲密性,反应性,冲突 性 • 小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业表现影响师生关 系,女生师生关系比男的积极,成绩好的 比差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刚开始是崇拜 和敬畏,后来三年级以后独立性和评价能 力发展起来,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 • 教师评价对于儿童的影响:对喜欢的老师 积极的反应,重视其评价,不喜欢的则反 之 • 教师期望:著名的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 验,

发展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自我意识

发展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自我意识

▪ 1.自我认识
▪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 2.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 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 优越感等。
▪ 3.自我监控
▪ 自我监控指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的自我 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 带孩子去玩哈哈镜——教会孩子认清自己
▪ 情景三:可可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发现她变了,不 管她干什么事情,如果不及时表扬她,或者表扬得 不到位,她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原来,学校搞所 谓的“成功教育”,老师害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有时候会夸大其词地表扬学生。
▪ 情景四:球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幼儿园总是沉 默寡言,回到家里也很少说话。原来,因为他说话 比较慢,有时还结巴,而且长得胖乎乎的,小朋友 常常笑话他,说他是“笨球”。球球觉得自己又笨 又难看,所以非常自卑。
完成、动脑动手中体验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
▪ (五)引导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 2、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悦纳。 ▪ 3、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给自卑的学生
提供成功的机会,等他初次成功并有了信心 之后,再逐渐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提高自 信,消除自卑。 ▪ 4、教师还应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 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 的优势。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 的发展特点
▪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点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 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 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 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 做玩具。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目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一、华生的生平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维果斯基的生平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一、朱智贤的生平二、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关系一、遗传及其作用二、成熟及其作用三、环境及其作用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动作)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二、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高中生发展的概述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八章个别差异第一节个别差异的概述一、什么是个别差异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三、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第二节超常儿童一、什么是超常儿童二、关于超常儿童的主要研究三、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四、超常儿童的诊断五、超常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第三节智力落后儿童一、什么是智力落后二、智力落后的诊断与分类三、智力落后的成因四、智力落后的预防和教育第九章学习概论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分类三、学习过程的模型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联结理论二、学习的认知理论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三节影响学习的条件一、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二、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第十章认知领域的学习第一节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学习阶段一、知识与技能的划分和广义知识的分类的对应关系二、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加涅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三、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分类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第三节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二、智慧技能的学习第四节学习策略一、什么是学习策略二、元认知三、学习策略的分类四、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五、影响学习策略的学习条件六、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动作技能的概述一、什么是动作技能二、动作技能的特征三、动作技能的分类第二节动作技能的习得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二、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第三节动作技能的保持一、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二、影响动作技能保持的因素第四节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的迁移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三、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四、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二、品德的结构第二节品德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和品德不良的转化一、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一、什么是动机二、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认知理论二、动机的人本理论(人本主义动机理论)三、动机的强化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变化一、学习动机的形成二、学习动机的变化第四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一、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二、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三、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四、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五、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六、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第十四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一、教书的角色二、育人的角色三、管理的角色四、代理的角色五、研究的角色第二节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三、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第三节教师的品质一、教师的教育能力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三、教师的教育机智第十五章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学业成绩测量与评价的概述一、测量、测验与评价二、学习测量与评价三、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学习测验的类型一、教师自编测验二、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测验的质量分析一、测验项目的质量分析二、测验整体的质量分析第四节学习评价的类型一、诊断性学习评价二、形成性学习评价三、终结性学习评价四、三类学习评价的比较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III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分析和个性发展

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分析和个性发展

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分析和个性发展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和分析儿童心理以及促进个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分析和个性发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心理分析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分析是指对儿童的心理状态、特点和需求进行评估和理解。

了解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是重要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需求。

1. 认知发展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不断发展。

通过观察和与孩子的互动,教育者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其发展水平来调整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使用图像和故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年长的儿童,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和深度的学习经历。

2. 情感需求儿童在学习中也有情感需求。

他们需要被关心、支持和鼓励。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和赞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3. 社交互动儿童的社交互动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也非常重要。

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增强他们的情绪智力。

二、个性发展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独特特质、兴趣和行为方式。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并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1. 兴趣培养儿童的兴趣培养对于他们的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当孩子对某个领域或活动表现出兴趣时,教育者应该积极地支持和鼓励他们,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机会。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 自主性培养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个性发展的关键。

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和决策。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 多样化学习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

教育者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孩子们的个性需求。

例如,有些孩子更适合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而有些孩子则更适合通过听觉和阅读学习。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请勿转发或上传到网上!仅供参考!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1. 灵魂论2. 人性论(二)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 机能主义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华生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奈瑟《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2024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7幼儿个性的发展

2024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7幼儿个性的发展

2024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7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个性的发展指的是幼儿在身体、心理、认知等方面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幼儿个性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幼儿个性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是决定个性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个体的基因决定了其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和倾向。

例如,有些幼儿可能天生就活泼好动,而另一些幼儿可能天生就较为安静。

第二,幼儿个性的发展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是塑造幼儿个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其个性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家庭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塑造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幼儿个性的发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幼儿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交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等。

这些因素会对幼儿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幼儿个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个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但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和塑造。

幼儿个性的发展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促进其个性的积极发展。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幼儿的个性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幼儿个性的发展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不要将所有幼儿都套进同一个模子里,而是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策略。

其次,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活动。

幼儿的个性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动作发展与身体 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 身体中心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晚。如,上肢动作:肩头
(三)不平衡性
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不是按一个模式进行,也不是按相同的速 度直线进行,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看,个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9岁时 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青春期前发展缓慢, 一到青春期(女童11-12岁,男童13-14岁)则快速发展。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看,个体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幼儿前期是 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童年期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而青春期又出现第 二个加速期,然后在整个成年期是一个少变化期,最后老年期是下降期。
(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性
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但是同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个
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领域等等总是存在
着相当大的差异。
如:
• 从智力发展速度看,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 从智力水平看,有的人智力平平,有的人智力超常; • 从个人的优势领域看,有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得好,有的儿童动作
发展任务: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会表 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 期待性的行为特征标准就叫做发展任务。
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 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 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各个时 时间段 主要发展任务和发展特点 期名称
产前期
婴幼 儿期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认知、情感、 意志和人格等方面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 级、从单一到完善等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人的精神 方面的发展。
具体来说,个体心理发展内容包括感觉、知觉、注意、 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方 面的发展。
二、生命的各个时期
发展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 这就是发展阶段。
多大的儿童可以教他游泳?
After which age do children become less likely to develop a close bond with the adoptive parents?
在多大年龄之后儿童不易与收养父母形成亲密关系?
At which age do children begin to understand 1+1=2 or2-1=1?
儿童 早期
儿童 后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受精- 出生 出生-3 岁
3-6岁
6-12岁
生理发展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 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 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 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 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 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 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语言、 记忆 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自尊
第七章: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 能力 气质 性格
问题情境
人的发展既包括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你 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一些人,他们的身体或许发育得非常完 美,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心理缺陷。比如,有人极端胆怯、 恐惧、畏缩,有人有“偷窃癖”,有人意志非常薄弱,有 人经常说谎话,有人具有极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人行为冲 动不顾后果,有人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有人经常 欺负他人、攻击他人……。这些不良心理特征的发展和形 成,是因为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 题。
在什么年龄儿童能理解加减法?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 变化过程;而阶段性是指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与其他时 期不同的心理特点。
心理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关键期 • 最基本的特征-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 短暂时期。
青年期 12-20 岁
成年期 20-40 岁
中年期 40-65 岁
老年期 65岁以 上
生理发展:身体的迅速改变、生理成熟 认知发展:抽象思维 社会性发展: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建立 职业与家庭 认知能力处于颠峰之后逐渐下降 社会性发展:父母角色、社会职业角色 生理机能出现某些衰退、活力下降 认知技能复杂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 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 社会性发展:性格有一定改变 生理机能衰退 智力与记忆能力有些衰退、反应变得缓慢 需调适多方面损失(如身体机能衰退等)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普遍性与差异性
• Question:
At which age do children begin to hear sound?
儿童多大开始能听到声音?
At which age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swim?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 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 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 的发展按照两条法则进行:
自上而下(头尾)法则:头部动作—>躯干动作— >脚动作 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心理发展吗?如何研究个体心 理发展的规律?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个体心 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哪些呢? 这就是本章着重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
发展是指个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消化 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组织机能的增 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 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 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 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 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 0-2岁 • 1-3岁 • 4-5岁 • 0-4岁

• 5岁左右 • 10岁以前 • 5岁以前 • 10岁以前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