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

合集下载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如下:
1.南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
人。

5.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6.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

8.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9.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0.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 1。

乐府诗的名字

乐府诗的名字

乐府诗的名字
以下是9首乐府诗的名字:
1.《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
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2.《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后人把它与《孔雀东南飞》
合称为“乐府双璧”。

3.《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

又名《艳歌罗敷行》、
《日出东南隅行》。

4.《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
情的自誓之词。

5.《长歌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创作的一首五言
古诗。

6.《白头吟》,相传为汉代才女卓文君所作,是一首被收录在汉乐府的民歌。

7.《秦妇吟》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后人把此诗与汉乐府《孔
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

8.《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

9.《上山采蘼芜》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后人常拿它与《诗经》中的《卫风·氓》、
《邶风·谷风》等媲美,和汉乐府民歌中的《白头吟》、《怨歌行》等名篇并提。

1/ 1。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PPT17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PPT17页

子夜四时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功用:周代和汉代的统治者采集民歌有观风俗、行乐教 的目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供声色娱乐。 内容:南朝民歌包括吴歌和西曲两种。 吴歌,出自江东,即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建业(今南京) 为中心。吴歌的特色是艳丽而煽情,多反映市民阶层的 生活趣味,妓情和相思离别是主要的题材,以《子夜 歌》、《读曲歌》数量最多。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今荆州) 为中心。西曲多写旅人思妇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 活的尤其多。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 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 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 新的发展。它篇幅短小,长于抒情。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 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 北朝又受到鲜卑族的统治,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 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北朝民歌六首

北朝民歌六首

关于北朝民歌六首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一、《企喻歌》《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译文:男儿人必需自己有所作为,不必拉帮结伙。

鹞子,猛禽。

天上鹞子飞过的时候,那些成群结队的麻雀慌张失措,迫不及待的向两边逃跑。

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周与大地相连,看起来似乎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三、《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观察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敕勒川歌曲的古文出处

敕勒川歌曲的古文出处

敕勒川歌曲的古文出处
《敕勒川》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在史书中,《敕勒歌》最先出现于初唐李延寿所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

公元546年,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死、病死者共七万人,返回晋阳途中,西魏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并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族的古老牧歌《敕勒歌》来激励士气,顿时,粗犷激昂的歌声响彻云霄,军心大振。

《敕勒歌》前两句“敕勒川,阴山下”,写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为敕勒族所居之地,北魏时期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005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005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

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乐府诗集》更指明“江东”即建业:“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乐府诗集》还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建业是当时的首都,荆、郢、樊、邓也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梁裴子野《宋略》说当时“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

当然还有为数更多的一般妓女,在上层社会这种声色生活的影响下,更不能不增加南朝民歌的色情成分。

其次,也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土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选编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选编
开阔的反胸映襟北、地豪风迈光的、情游怀牧。生活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第结伴二不节须多北。鹞朝子民经歌天飞,群雀两
向波。 《琅一琊、王北》朝民歌的保存 新买二五、尺北刀朝,民悬歌著的中内梁容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 五女。 《折杨反柳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bìbá。快马飞奔时马蹄击 地声。跸字右边偏旁应是“必”)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 褰裳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
西曲
江汉流域的荆、 郢等,西部重镇
第一《节子夜南歌朝》民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二、南朝民《歌子的夜内四容时歌·冬歌》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基本全是情歌。 风格柔婉、缠绵,《清那新呵艳滩丽》,带浓厚的脂粉气,
文辞的南艰朝深乐奥府涩民、歌繁体复式芜短杂小,,音多乐是感五的言破四坏句等;等
弊病。抒而情南为朝主民,歌情的感兴细起腻及,其在浪上漫层色的彩流中播透,着再
度把新哀鲜伤的的血基液调输入;到文人创作中。于是从鲍照
到齐、善梁于的描文写人相诗思,者雅的俗心结理合活渐动渐,成多为用主比导兴的和方 向,从谐而音改双变关了面貌。
再“大 双如风量关《流运隐三”语用洲既的双歌是构关第》字成隐中面一,语“上主,节遥的要是见“是南南千风利朝幅吹朝用民帆水谐歌民,流音的歌知”字一是之和大逐意一特风,字色流又多。”暗义,,
喻又朝融这 用 明 男男如霜比种。”方一二三女《比喻双如,的、、、南读之喻人关“感《南南南朝曲间女的隐莲情子朝朝朝乐歌的子消语”犹夜民民民府》“,瘦,谐豫歌歌歌歌民中风 白 。常音含》的的的歌“流 日常 “ 糊中保 内 艺体朝情 比又 怜 。“存 容 术式霜事 喻和 ”雾与 特短语”男字比露分 点小白,子,喻隐类,日这,同、芙多,是“时象蓉是知利消这征,五我用”两手见言为多借句法莲四欢义霜又结不句消词的比合分;”。消喻使, 这种手抒法情的为运主用,,情使感得细诗腻歌,的在感浪情漫在色热彩烈中大透胆着的 同时又哀显伤得的婉基转调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 形象的生动鲜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比较法)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一、保存与篇数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

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

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

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称为"北朝乐府民歌",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现存的歌辞中,有不少是十六国时代的作品,有些乐曲可能在晋代就有演唱,而北魏、北周的乐歌并不很多,有些不一公平在北朝音乐机关演唱过,因此沿用"梁鼓角横吹曲"或称"北朝民歌"或许更确切些。

关于这一点,杨生枝《乐府诗史·第五章·北朝--乐府渐兴期》(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及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关于北朝乐府民歌》(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1版)均有考辨。

二、产生的地域和时代(一)吴声歌曲(吴声歌、吴歌)计326首,产生在以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以东晋和刘宋时的作品居多。

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

(二)神弦曲(又称神弦歌)计18首(游、袁),或曰17首(肖涤非)。

亦产生在建业附近。

孙吴时江南已有此歌。

这是吴歌的一个分支,与《楚辞·九歌》的性质相同,是民间祭神的巫歌。

(三)西曲(又称西曲歌)整计142首,多产生以江陵(县名,属湖北省。

春秋楚郢都,汉置江陵县,历代沿置)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城市,以齐梁时代的作品居多(较吴歌晚),曲调唱法不同于吴歌。

(四)北朝民歌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陆续传到南方,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了下来,"以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其中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

"(章442)第二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比较今存北朝乐府数量虽远不及南朝乐府,但题材却很广泛,主要有:风光景物的描绘,尚武精神歌颂,对战争、徭役及贫富不均的控诉;爱情、亲情、友情的表达;而南朝民歌90%以上是情歌,其次是关于女性美的描写,题材极狭窄、单调。

(一)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代表作:《敕勒歌》。

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代表作:《琅琊王歌辞》其一、《折杨柳歌辞》其五、《李波小妹歌》等。

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代表作:《企喻歌辞》其四,《隔谷歌》其一、二,《紫骝马歌》,《琅琊王歌辞》,《陇头歌辞》等。

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代表作:《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等。

这些诗歌语言之朴素无华,情调之坦率爽朗,风格之刚健豪放,均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爱情题材比较(注意就这一题材的同中之异,抓住情感逻辑)共同点:1、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南北朝民歌爱情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一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与南朝民歌《吴歌·读曲·打杀长鸣鸡》以同样坦率的笔调表现长相守的情感。

但是,南歌将这种追求所付出的代价表达得更充分:①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以身殉情。

代表作:《华山畿》等。

②更多的是离别相思的痛苦。

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华山畿》等。

为什么会以泪洗面,甚至以死抗争2、社会对情爱的迫害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二不同的是,南朝民歌更多地表现囿于生存压迫、礼教与夫权制对情爱的破坏。

①身不由己的怨叹(生存的压迫)。

代表作:《西曲·那呵滩》其四、其五等。

②行旅。

代表作:《吴歌·懊侬歌》、《西曲·那呵滩》等。

③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身不由己的怨叹。

代表作:《寻阳乐》、《吴歌·懊侬歌》、《西曲·华山畿》等。

④猜疑、怨斥负心背约的男子(负心汉的背叛)。

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吴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吴歌·懊侬歌》、《西曲·三洲歌》等。

3、描写爱情的欢娱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三不同的是,南朝民歌表现这一内容较多:①可能与其生活相对安定有关。

代表作:《吴歌·读曲》等。

②建立在劳动生活基础上的欢娱爱情。

代表作:《西曲·采桑度》、《西曲·拔蒲》等。

③娱神。

代表作:《神弦曲·采莲童》(刘南平:从诗中"芙蓉""莲""思"之谐音看,似仍为与劳动相联的爱情歌)等。

北朝民歌则将爱情的欢娱表现为嗔怒:"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此歌亦可视为对负心汉的嗔怒。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征比较与文人诗,特别是宫体诗相比,南北朝民歌诗风的共同特征是清新自然,通俗浅近,但南诗的这一诗风又与委婉含蓄紧密相连(蕴藉柔媚,婉转缠绵),北歌的这一诗风则与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相结合。

这种区别取决于(表现为):(一)内容和情感基调1、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极少伦理因素的考虑。

南朝民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

有些明显可以看出是写妓女的生活--这在多涉及商贾漂泊寄寓的西曲中尤为突出。

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但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看,也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天真而痴情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北朝民歌则较多地保存着北方民族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

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许多直率、泼辣、毫无遮掩的想法和语言是南方人所不敢想也不敢说的,充分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这是很值得珍视的。

2、南朝民歌以婉转缠绵为主调,甚至有色情成分和脂粉气,人称"风云气短,儿女情长。

"情感基调是哀伤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但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令人感动。

美好的事物、真诚的感情受到破坏,不能实现,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的更为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其实不仅民歌,整个魏晋南北朝甚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是以悲哀的情绪为主导的,北朝民歌则以刚健为主调。

(二)表现手法南北朝诗都爱用比兴。

但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而南朝乐府民歌的比兴以隐语双关为主要特色,它不仅利用汉语的语义条件,还利用汉语的语音特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双关。

一字之中不仅寓义、还寓音,自然增强了蕴藉美。

南朝乐府民歌之隐语双关一般是以下三种形式:1、同音异字藕→偶,莲→怜,丝→思,篱→离,碑→悲,棋→期,青→清,油→由,悟→误,油燃→悠然,芙蓉→夫荣等。

2、同音同字(布)匹→匹(配)散(药名、曲名)→(聚)散--"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药)苦→(思)苦--"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子夜四时歌·春歌》)风流(风吹、流水)→风流(情事)3、"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或云上句写行动、情态,下句写结果。

似今之歇后语。

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南北朝民歌比兴客体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与当地游牧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则与江南水乡的产物、习俗密切相关。

(三)抒情手法南朝乐府虽也有叙事成分,如《西洲曲》,但其主要手法是抒情,不注重叙事的完整性,与东汉"古诗十九首"在手法上有很多近似之处--隐语双关;五言;缠绵等;北诗则更多地承继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创造了能与《孔雀东南飞》比美的《木兰诗》,而获得"乐府双璧"之美誉。

(四)语言1、就语言性质而言,南北朝民歌都具有"出语天然"的特点。

但是南朝民歌的语言,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而北朝民歌不似南朝民歌那样精致,以粗犷豪放、富有力感见长。

2、在语言形式上:南诗语言形式单一,如同题材之单调,以五言四句,四句一解的形式为主;多短篇,此与入乐有关;所以诗风明快。

北诗形式多样,除五言四句(60%)外,还有四言、七言(四句、古体)、杂言形式,恐与题材多样,且为徒诗有关(多口语入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北朝民歌中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

作为南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西洲曲》和《木兰诗》就很能说明南北朝乐府诗风之不同(重点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