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比较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文档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南朝乐府民歌的兴起有三大背景:首先是整体动乱,局部偏安;其次是思想开放,文化交融;再次是风气更替,好尚大变。
因此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如下:其一:曲调繁复,内容狭窄,都离不开男女之情。
其二:总体风格类似。
其三:情感鲜明突出,修辞手法活泼多样。
而语言表达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南朝民歌柔媚清丽,婉转缠绵。
北朝乐府民歌兴起也有赖于特殊的背景:首先是北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其次是游牧民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北方的长期战乱;最后是北方经济和中心城市的衰落。
因此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而语言表达较少修辞,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
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
北朝民歌直率粗犷、质朴刚键。
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着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
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
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
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
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
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 ,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
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
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
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
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
《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
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
《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
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
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放,开阔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
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
《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
《木兰诗》则很直白。
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石阙生口中 ,含碑不得语 ”,“桐树生门前 ,出入见 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ຫໍສະໝຸດ 梧子 ”等等 ,不胜枚举 。
总之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虽只局限于男女爱情一隅 ,但其所呈现的
民歌中有部分歌辞是男女的唱和赠答 ,这种形式在我国南方民歌中运 感情之真挚缠绵 ,用意之新鲜灵巧 ,语调之婉转清丽 ,以及人民运用丰富的
业应运而生 ,四面八方的人力 、物力 、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 (《宋史 ·
郎为傍人取 ,负侬非一事 。摛门不安横 ,无复相关意 。 (《子夜歌 》)
循吏列传记 》)梁 ·裴子野的《宋略 》说“王侯将相 ,歌伎填室 ;鸿商巨贾 ,舞
鸡亭故侬去 ,九里新侬还 。送一却迎两 ,无有暂时闲 。 (《寻阳乐 》)
古典文学 魏晋南北朝 乐府民歌 特色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
二 、民歌的主题各异
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 ,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
1. 南朝民歌皆为一色的情歌 。这些情歌从女性的视角审视社会 ,解读
式和风格 。
男女风情 ,民歌反映社会生活面狭窄 ,但具有一定的深度 ,同时也塑造了千
[1]唐 ·房玄龄等.《晋书 》. 中华书局 , 1956年.
健儿 、冲天鹞子 、呼天怨地的女子等诗歌形象 ,连本该委婉缠绵的爱情生活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 中华书局 , 1962年.
也是快人快语 ,快刀斩乱麻 。诗歌整体呈现“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之美 ,秉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3年.
女成群 ,相竞夸大 ,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 ,士女昌逸 ,歌声舞节 ,炫服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约从420年至589年,期间出现了许多的民歌。
虽然这些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南北朝时期民歌的异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一、南北朝民歌的起源南北朝民歌的起源比较复杂,以南朝为例,南朝各个区域的民间歌曲和音乐,大多是源于当时随着南迁各地移民的文化与风俗所融合而成的。
其中南方的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也对南朝音乐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如闽南、客家、潮汕等地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
北朝则主要继承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前期的音乐,后期受到少量南朝音乐的影响。
二、南北朝民歌的类型南北朝民歌的类型比较丰富,主要可分为山歌、艳曲、荒歌、婚嫁歌、梨园戏曲的音乐、节令音乐、歌辞歌谱等几种类型。
其中以艳曲和山歌居多。
在北朝的长歌行、曲子、节调中,也大量地融入了南方的山歌曲调,表明了南朝山歌曲调在北方的传唱和流传。
三、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与主题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以爱情、宴饮、佳节等情趣性题材为主,用词简洁自然,情感表现真挚。
其中南方吟诵曲调较为缠绵悱恻,表现的场景多为山林田野及冶美佳人,比较适合南方比较热情的天气。
而北方的歌曲节奏虽没有南方的柔美,但是较为豪放,歌词更多地以战争、离别、思乡等诸如此类带点悲情感的主题为主。
四、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各不相同,南方常以清弹、南音和说唱为主,而北方则多以说唱、旋律悠扬的长歌以及乐队演奏为主,乐器采用的是锣鼓、竹笛、琵琶、二胡等等。
五、南北朝民歌对后世的影响南北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但是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发展、下一代的背影和学习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北朝民歌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被认为是唐诗宋词发展的重要源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明显,南北朝民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歌词主题、山歌的流传等。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南北朝民歌比较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数量之比较: 南丰北瘠中国古代乐府民歌保存最完备的当推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
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保存的《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 另外还有一部分叫《神弦歌》。
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曾作统计《: 吴声歌曲》三百二十六首《, 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 神弦歌》十七首, 总计五百二十一首, 基本囊括了南朝民间乐府的全部。
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部分现在保存在《乐府诗集》中《梁鼓角横吹曲》里。
从数量上来看, 南歌远胜于北歌。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社会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歌, 也是因为流传到南方才被保存下来的。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之比较: 北丰南瘠北歌数量虽然不及南歌, 但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胜于南歌。
下面, 就思想内容方面将南北朝民歌作一比较。
( 一) 反映爱情婚姻的情歌南朝乐府民歌中《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部分几乎全是情歌, 所谓“郎歌妙意曲, 侬亦吐芳词”(《吴歌·子夜歌》) 。
这些情歌大多是女性口吻的歌唱, 而这些歌唱者又都出自城市居民的中下层, 有的还出自妓女之口。
因此, 南歌中好多情歌所写的男女关系属于“非法恋爱”, 不被当时正统所认可。
如《子夜歌》①:怜欢好情怀, 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 出入见梧子。
揽枕北窗卧, 郎来就侬嬉。
小喜多唐突, 相怜能几许?朝登凉台上, 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莲子。
前丝断缠绵, 意欲结交情。
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
秋夜凉风起, 天高星月明。
兰房竞装饰, 绮帐待双情。
诸如此类的诗句在南歌中随处可见, 而北歌中听到的却是女子“女大当嫁”不能实现的悲愤之音。
如《地驱歌乐辞》②:驱羊入谷, 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 蹋地呼天。
又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异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异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异,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没有采用双关隐语的技巧。
在诗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体,约占60%。
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但这里要指出一点,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
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
”又《折杨柳歌》有“我本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二句,则可见原非汉语。
翻译也算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忽视,也是值得赞美的。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卫倩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南北朝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集中形式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大大促进了中国诗歌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主要是以短小篇幅为主,体裁内容多为叙事抒情。
尽管南北朝乐府民歌属于同一时期产物,但由于当时南北长期对峙,彼此之间的政治、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情感色彩。
本文就南北朝乐府民歌之间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客观阐述两者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内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作者简介:卫倩倩,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河南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74-02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形成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就了更具特色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有很多名篇人尽皆知,如《木兰诗》、《西洲曲》等,得到了大量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关于南北朝乐府民歌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出现了很多专门性论述,随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乐府诗集研究达到了高潮。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反应,也有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文学。
研究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论著同样受到不同时代所影响,有很多鲜明特色观点,也有很多有失偏颇的观点。
所以,南北朝乐府民歌中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和广度,挖掘潜在价值,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概述东晋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国,这四国地处南方,史称南朝;北魏、北齐和北周地处北方,史称北朝。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在不同历史天空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学。
文学有许多的分类标准。
文学从国度来说,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文学从历史时期来说,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又可分为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朝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文学从社会阶层来说,可以分成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
那些接近人民大众的思想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平民文学,而另一些能够体现官僚士大夫的思想情趣、文学素养、生活方式的文学称为贵族文学。
民歌自然归属于平民文学。
民歌以其清新流丽朴拙见长,不同于个人的文字作品,体现了一定地域内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
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属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平民文学范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
当然,南北朝民歌的出现、发展、繁荣并不是偶然的。
一、南北朝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年代,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又是连年混乱南北分裂,直至隋重新统一。
由于战争不断,导致政权更迭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东晋和北魏存在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王朝生命都不长。
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仅二十余年。
国家分裂,政权不稳,政治集团互相伐戮,斗争激烈。
南北方政权虽一时偏安,但南征北讨亦时起时伏。
动乱的年代,使统治阶层像平民百姓一样感到世事无常,人心惶惶。
所以宗族血统成了统治阶级巩固政权采取的一种手段,因而产生了士族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
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乱,但南北朝时期也并非就是暗无天日。
这段时期中国传统的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尤其是东南地区还建成了并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
在社会思想上更为自由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南北朝民歌差异姓名:闵芹学号:1050110056 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摘要: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总体来说,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表现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方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1】其中,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最能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南朝北朝民歌内容风格情感差异一反映内容上的差异南朝民歌分为:吴歌、神弦歌和西曲歌,基本上南朝乐府民歌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的。
吴歌内容集中于爱情,题材上略显单调,但其中有些民歌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如《子夜歌》“始终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写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内心的沉痛、伤感;又如《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表现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与坚贞,以死殉情来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等等。
南朝神弦歌内容在于表现人神之恋,将美好的爱情注入祭祀神灵之中,心意缠绵,富于浪漫风情,大都是江南一带民间的祭神歌,与屈原当初在沅湘一带改写当地民歌而创作的《九歌》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祭祀之际表现人神之恋。
此外还有西曲歌,西曲歌也主要写缠绵的爱情,与吴歌相比,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写爱情,也有幽默诙谐的一面,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如《石城乐》“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可见在商旅离别,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之气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明快开朗。
而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包括景象雄浑之作,代表有《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色尽显辽阔苍苍的草原景象,其意境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生活的面貌和精神面貌;另外,凄苦之音,反映战争动乱给人们带来的凄苦心境;还有尚武之歌、爱情之歌及反映社会贫富不均、贫富对立的内容。
(这是南朝民歌所未涉及的。
)而在爱情之歌方面,南朝民歌多写婚外的情歌,北朝民歌则侧重在人们的婚恋生活,表现婚恋文化习俗、婚恋形式和婚庆游戏。
“南朝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约而言之是侑酒佐饮的女乐。
演唱者,或被蓄养于达官贵人之家,或散在青楼酒肆之中, 故其内容皆为男欢女爱, 形式皆是媚语软调。
这是久经需求方的选择淘汰的结果, 极罕有真正意义上的婚恋内容。
”【2】北朝诸族有早婚习俗, 甚至早期的鲜卑习俗还保持着抢掠婚姻的形式。
北朝的《捉搦歌》写道: “男儿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小时恋母大恋婿,何不早嫁论嫁计”“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媪。
”不仅反映了劝女早嫁,而且体现了“嫁娶则先略女通情”的情况。
相比之下,由于南北朝社会风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这种民歌在内容上的差异。
正如萧涤非先生说: “南朝内容单调,几纯为男女相悦之情,画眉注口之事,绮罗香泽之气。
北歌则较复杂、充实,有写从军边塞者,有写英雄气概者,有写贫人孤儿之痛苦者,有些兄弟之不相顾者,即属情歌,其中女性亦似甚朴素,绝少脂粉气。
盖南北社会环境,风俗习尚,及经济背景皆不同也。
此其内容殊异之有迹而可寻者”【3】即南朝民歌内容单调集中于情歌,而北朝民歌内容广泛,即使在情歌方面,相较南朝,多朴素绝少脂粉气。
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南朝民歌总体婉转柔媚,篇幅一般较小,绝大部分是五言四句,也有五言三句者如《读曲》、《神弦》等;有五言五句者如《前溪》;有五言六句者如《娇女》、《圣郎》,由于篇幅小,使得写情集中,点到即止,绝不拖沓,而每一首歌突出一个最具孕育性的情感焦点起到含蓄慰藉、明洁空灵效果,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南朝民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并巧用修辞如双关、谐音等。
相较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以“古朴苍劲,悲凉慷慨”为主,在质朴平直中显粗犷,坦率中显豪迈。
这种风格与当时北朝人民所处生活环境,北方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并且,除五言四句外,还有七言四句之七绝体如《捉搦》《隔谷》诸曲,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总体来说,南朝民歌,贵在清绮,北朝民歌重在气质,正如《北史·文苑传》叙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吟咏,此南北词人得失之教也。
”【4】表现南北作风差异最为明显当属南北朝民歌是也。
三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文学为情感的结晶,民歌可贵之处即在于真情。
因此虽同为民歌,但仍格各具面貌。
大抵南朝民歌婉转缠绵,并以哀怨的情绪为主导;而北朝民歌直率粗犷,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南人未免儿女情长,北人则多风云之气,南人柔情,而北人情刚。
一如潺潺溪流,委婉曲折,一如蓬蓬野火,顺风而趋,迥不相侔。
”【5】即使同表达爱情,南北朝民歌也是大相径庭。
如同是示爱,南朝民歌说:“我念欢的人,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
此中既怀有热望,又有淡淡的幽怨,极为细腻。
北朝民歌则说:“侧侧力力,念君无极。
枕郎左臂,随郎转侧”(《地驱乐歌》)对男性示爱丝毫不加掩饰。
同是约会,南朝民歌是:“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是不来己”(《华山畿》)独自失落彷徨。
北朝民歌则是: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直接斥责情人。
同是相悦,南朝民歌《碧玉歌》是: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颇多含蓄。
北朝民歌《幽州马客吟》则是: “南山自言高, 只与北山齐。
女儿自言好, 故入郎君怀。
”毫不扭捏。
同是心中苦闷,南朝民歌是: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
为欢憔悴尽,哪得好颜容”(《子夜四时歌·吴歌》)幽怀独坐, 惆怅不已。
北朝民歌则是: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直接去寻情郎排遣心中的不快了。
同是表现婚姻不自由,南朝民歌是: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独曲歌》)愁苦无奈。
北朝民歌则是: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心直口快,毫不遮掩,埋怨家中不让其出嫁。
北朝无“同心结两头”“持许相存在”的痴心男女,南朝却无“一日三婆娑,剧于十五女”的好汉。
南北朝民歌在情感表达上,一南一北,一阴一阳,一婉转一直率,一缠绵柔情一眉飞色舞,一静如处子一动如烈火,二者都是在表达当地人民真挚情感,却在表达上南辕北辙,差异分明。
四由《西洲曲》和《木兰诗》看南北朝民歌差异南朝民歌代表《西洲曲》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南北双璧,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我们亦能从二者之中探讨出南北朝民歌差异。
《西洲曲》作为南朝民歌抒情长诗中的经典,是一首通过季节变换和空间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位青年女子对情侣的深长思恋的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朝民歌。
它构思巧妙,善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并善于用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极具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回环婉转之美。
诗歌以抒写情愁为主,极尽四季相思,日夜相思,回环相思之至,辅以相思空间的变换。
思起于西洲,思于西洲,终于西洲,情意绵绵不绝于西洲。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结字勾句的顶真、珠连、谐音双关、比喻等,并注重押韵,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五言到底,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含蓄委婉。
它充分体现出南朝民歌在内容题材上主要集中于情歌,艺术风格上婉转柔媚、清新绮丽,情感表达上委婉含蓄,细腻缠绵。
声韵之美与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体,声情摇曳,余味无穷,情味愈出。
而《木兰诗》作为一首杰出的叙事诗,着重写花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战胜归来后谢绝官职,返回故里,恢复女儿装,反映当时北朝战乱频繁的社会图景和北朝尚武精神。
语言修辞方面丰富多彩,富于韵律美,并运用口语化语言,同时还有大量精妙绝伦、华丽工整的句子,既有五言,又有杂言,朴素生动,气盛词刚;此外,将木兰温柔、善良的心性和对父母的拳拳深情,不惜笔墨地直率大胆、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而战场的残酷肃杀气氛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用极其简练又直白的语言“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带而过,但其深意尽在其中,耐人寻味。
《木兰诗》充分体现了北朝民歌特点,内容上有别于南朝民歌的情爱之思,而是反映战争,保家卫国,为父尽孝,北朝尚武等多方面内容;在艺术风格方面,充满慷慨刚劲的北朝风气,重乎气质描写;在情感表达上,直率大胆,毫不掩饰,尚武豪迈。
由此可见,南北朝民歌差异已深入各民歌之中。
总结:作为同一时期长期并立对峙的政权,南朝和北朝的社会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都有着极大的区别,这也使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各呈颜色,在动态的对立中表现出鲜明的艺术魅力。
正如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所说:“我国文学,自先秦之世,即已有南北两派之不同,大抵南方缠绵婉约,北则慷慨悲凉,南方近于浪漫,北则趋重实际。
南方以辞华胜,北则以质朴见长。
而此种区别,在南北两朝民间乐府中,表现尤为显著。
【6】由此可见,南北两派差异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更甚。
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5页【2】张宗原《论北朝民间婚恋歌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04页【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03页【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05页【6】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