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52页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背景
1.新的时代条件。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日趋激化以及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所引起的空前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 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小 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前期
1915年陈独 秀在上海创 办《青年》 杂志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1917年俄 国十月革 命以后,传 播马克思 主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青年》陈独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6.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改为宣传马克思 主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阶段: 1919.6.5以后
中心: 上海 主体: 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6月5日 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为起点,全国各地罢 工、罢市风潮涌起,声援学生运动。
6月10日 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这是五四爱国 运动的一个胜利。
6月28日 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签和约。这是五四爱国 运动的又一个胜利。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五四运动的开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五四运动的开展1、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二十世纪的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如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战争、贫富分化、劳资冲突等问题暴露无遗。
同时,亚、非、拉殖民地和附庸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为世界革命独立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五四运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它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发生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日趋激烈化以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所引发的空前民族危机,直接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发生的过程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出席和会的有20多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
中国曾对德、奥宣战,并派数万华工赵欧参战,因此也得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和会。
北京政府派去参加和会的代表是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等。
中国代表团最初向和会提出七项要求,主要内容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电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
中国留欧学生团体派出代表要求中国代表团必须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
中国代表团接受了这一建议,向和会请求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遭到美、英、法操纵的和会拒绝,并提出德人在山东所有他种权利,应无条件地由日本接收。
1919年4月30日,《凡尔赛和约》明文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4月30日、5月1日,陆征祥电告北京政府外交失败。
中国外交失败的的消息传回中国后,立即激起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5月4日下午一时许,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
6月3日,北京20多个学校派数百学生上街展开讲演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自学本科复习资料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上

练一练
5.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B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李达 D.毛泽东
练一练
6.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练一练
6.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是( D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练一练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梁启超在上海主办《时务报》 B.严复在天津主办《国闻报》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周恩来在天津创办《觉悟》杂志
练一练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老师:
打天下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守天下
诞生背景
我党诞生
谋出路 走弯路 富强路 新时代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意义及局限性
①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沉重打击封建专制主义文化。 ② 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 它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 以反省。‛ 梁启超一战后到欧洲考察后指出:
‚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中,好 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 途是生是好。‛
既然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 还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 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 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陈独秀开始时把自己办的杂志定名为《青年》,可以看出他
将改造社会的职责寄予青年身上。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敬告青年》
陈独秀(1880-1942) 安徽怀宁人
胡适(1891-1952) 安徽绩溪人
第四章第四章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重要内容重要内容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 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 的出路。‛ ——毛泽东
李大钊: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 物质之下。
‚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以渡世危崖。‛
思考: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 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19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军阀黑暗统治,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盲从,切中时弊。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而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从而使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偏心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偏重于对国民性的改造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偏向于片面的观察问题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原因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一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识记)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大地。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
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五四运动。
(识记)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领会)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①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③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4.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领会)①新的时代条件。
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②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
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
③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简单运用)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生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并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爆发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发生的条件 ) (2)直接导火线 ) (3)五四运动的经过 ) (4)五四运动的结果 )
(1) 历史条件 ) 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 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 之在人身,青年兴则社会兴, 之在人身,青年兴则社会兴,青年 亡则国家亡! 亡则国家亡! ______ 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
胡
适
(1891--1962) ) 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 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 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 倡导“五四” 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 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 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 究院院长等。 究院院长等。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性 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1915年 青年杂志》 标 志: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基本口号: 民主、 基本口号: 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和共产主义者, 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 前途无限忠诚。 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 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 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本章重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3、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4、中国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5、第一次国合作的形成、成果及其失败的原因本章提示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
、2、战争引发一系列革命。
3、亚非拉人民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4、帝国主义开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护战后和平的新秩序。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内容:1、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1、是资产阶级了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3、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1、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三)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新的时代条件;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