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红歌背景和历史故事500字

红歌背景和历史故事500字

红歌背景和历史故事500字背景:五四运动以来,从红色歌曲诞生开始,其发展历程与社会运动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呼应特征。

因此,红色歌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它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运动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历史故事:第一阶段是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音乐。

这一时期的红色歌曲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斗争,在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代表的中央苏区,红色歌曲为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服务,许多红色歌曲被作为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的工具,红色音乐艺术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功能。

如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歌》,即生动反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该歌曲借用了人们熟知的《两只老虎》的旋律,搭配通俗简单的歌词,对宣传士的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送红军》,是反映苏区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的送别歌曲,描绘了苏区妇女同志送别苏区红军的感人画面,表现出苏区人民与红军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歌曲。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悲壮的一个时期,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阶段,代表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意志与决心的红色歌曲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艺作品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致使日军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亲人分离,大批东北难民流亡关内。

红色歌曲《松花江上》即以此为创作背景,描绘了东北人民流亡之苦,亲人离别之痛,叙述性和抒情性兼具,极具艺术价值。

《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以黄河为母亲河发展起来的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痛斥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巨大破坏,集中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歌曲,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主题鲜明的红色歌曲,如《翻身五更》《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歌剧《刘胡兰》《白毛女》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人民和解放军战士的士气,对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色歌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红歌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歌曲,与中国的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歌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演变。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不公和民族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革命者开始创作歌曲,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呼声。

这些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歌词为特点,成为了红歌的雏形。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红歌逐渐与革命运动密切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士兵们在战斗中唱着红歌,鼓励士气,激发斗志。

这些歌曲传播着革命的理念和信念,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红歌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象征。

二、繁荣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红歌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政府积极推动红歌的创作和传播,将其作为宣传革命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红歌的创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军事、劳动、生活等。

这些歌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和易于传唱的旋律赢得了泛博群众的爱慕。

红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无论是在工地上、农田里还是学校里,都可以听到红歌的歌声。

红歌的繁荣也得益于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在这一时期,红歌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成为了批评资产阶级和维护革命精神的工具。

许多红歌以革命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毛主席的话儿谁敢不听》等。

这些歌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思想的重要源泉。

三、转型阶段(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红歌也随之发生了转型。

在这个阶段,红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对红歌的宣传也相对减少。

然而,红歌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浮现在社会中。

一些艺术家和音乐人开始创作新的红歌,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

红歌大合唱主题班会

红歌大合唱主题班会

红歌大合唱主题班会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主持这次班会活动,特别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今天的主题是“红歌大合唱”,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共同回顾、传承、弘扬中国红歌文化,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

一、红歌的背景和意义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红歌的背景和意义。

红歌是指以革命和革命者为题材,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对革命斗争、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支持。

红歌运动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革命歌曲的创作。

从1935年开始,红军长征途中,红歌就成为了部队士气高涨、百折不挠的象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歌曲是情感的表达,是斗争的号角,是斗争的武器。

”红歌通过其鲜明的革命性质和优美的旋律,唤起了无数革命者的战斗意志,激发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然而,红歌并不仅仅代表了过去的时代,它的价值和意义依然存在。

红歌通过它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赤诚,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红歌是我们国家革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族气息和历史痕迹。

在当今社会,唱响红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唤醒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鼓舞我们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红歌在校园中的应用和意义在校园中,红歌更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首先,红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唱响红歌,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对祖国有更加深厚的感情。

红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能够唤起学生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热忱与决心。

其次,红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红歌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唱红歌,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音乐才华,培养音乐鉴赏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同时,红歌中的优美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歌词,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红歌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歌词,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将从红歌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红歌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影响。

一、红歌的起源1.1 红歌的概念及特点红歌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产生的一类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歌曲。

它以激昂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革命者的斗争精神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

红歌通常具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能够快速传播和引起群众共鸣。

1.2 红歌的起源背景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面对侵略者和压迫,中国共产党通过歌曲来鼓舞士气、动员群众,红歌应运而生。

1.3 代表性红歌作品代表性的红歌作品包括《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等。

这些歌曲在革命战争中广泛传唱,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二、红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2.1 红歌与社会主义理念的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红歌与社会主义理念相结合,成为了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红歌以歌颂劳动、赞美党和国家的方式,鼓励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2.2 红歌在革命精神传承中的作用红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

通过歌曲,人们能够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2.3 红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红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它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三、红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演变3.1 红歌的政治化倾向在文化大革命中,红歌的歌词和主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化倾向。

一些红歌作品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忽视了其他社会问题,导致了红歌的单一化和狭隘化。

3.2 红歌在群众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歌成为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歌通过其激昂的旋律和歌词,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成为了群众斗争的强大动力。

红歌大全文档

红歌大全文档

红歌大全1. 引言红歌,指以革命、工农、爱国、民族等主题为内容,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鼓舞人心,表达斗争情绪的歌曲。

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红歌,以及其在历史背景中的意义。

2. 红歌的起源和发展红歌起源于中国革命浪潮中的工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在特定历史背景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红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倡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工农文化运动为红歌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红歌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3. 经典红歌介绍3.1 《东方红》《东方红》是中国革命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它于1942年诞生在延安,由聂耳创作,歌词激昂慷慨,表达了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追求。

这首歌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之一。

3.2 《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一首百听不厌的红歌。

它由田汉填词,聂耳作曲,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最终获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3.3 《红旗颂》《红旗颂》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歌,也是一首非常有影响力的红歌。

这首歌由邓中夏作词,聂耳作曲,歌词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革命精神。

《红旗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党员,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继续奋斗。

4. 红歌的意义和影响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首先,红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奋斗。

其次,红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坚定信念。

最后,红歌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将革命理念深入人心,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5. 结论红歌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们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鼓舞人心,激发斗志,记录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奋斗历程。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红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采和革命情怀。

红歌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红歌的发展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一、红歌的起源和发展1.1 中国革命时期的背景在中国革命时期,红歌作为一种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工具,起源于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

1.2 红歌的初期形式最初的红歌以民间歌谣和传统民歌为基础,内容多为歌颂革命斗争和领袖人物。

1.3 红歌的传播和影响红歌通过口头传唱和广播等方式传播,深受泛博群众的爱慕,成为中国革命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

二、红歌在新中国时期的发展2.1 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红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事迹。

2.2 红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红歌在新中国时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规范,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文化形式,被纳入到国家文化体系中。

2.3 红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角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红歌被用作宣传和动员的工具,成为了革命派和造反派的重要武器。

三、红歌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革3.1 红歌的风格和内容变化改革开放时期,红歌的风格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时代性,包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

3.2 红歌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红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走向市场化,成为了一种商业文化产品,但仍然保留着其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

3.3 红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红歌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被一些艺术家重新演绎和传承,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一部份。

四、红歌的国际传播和影响4.1 红歌在国际上的传播红歌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传播和影响,被一些外国人士演唱和翻译,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4.2 红歌的国际影响红歌作为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对国际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展示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

4.3 红歌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红歌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音乐形式,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领着一席之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红歌创作背景

红歌创作背景

《卖报歌》1933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分顺口悦耳,在聂耳耳里,就好象是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没有工作,母亲日夜在家中操劳,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计。

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卖报歌。

聂耳把要创作卖报歌的想法告诉安娥,并请安娥写好歌词,自已很快就谱好曲。

然后,他拿着歌曲和朋友周佰勋一同去找卖报的小姑娘,并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唱出来,那我就可以边卖边唱了。

”聂耳笑着点头赞许,回来就与安娥商量,按小姑娘的话改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卖报歌》便由此而来,风靡一时。

《共产儿童团歌》《共产儿童团歌是1957年拍摄的电影《红孩子》里的插曲。

《红孩子》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

《闪闪的红星》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

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

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

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

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

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

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初一学生红歌演讲稿范文

初一学生红歌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大家演讲《红歌的力量》。

红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歌的魅力,以及它对我们初一学生的启示。

一、红歌的历史背景红歌,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歌曲。

从20世纪初叶的《义勇军进行曲》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红歌伴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红歌的魅力1. 红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红歌中的许多歌曲,如《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2. 红歌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红歌中的《英雄赞歌》、《保卫黄河》等歌曲,描绘了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壮丽画卷。

这些歌曲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3. 红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歌中的许多歌词,如《长征》、《黄河大合唱》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歌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接受了一次次文化的熏陶。

4. 红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红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贴近生活、易于传唱。

在红歌的传唱过程中,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

三、红歌对初一学生的启示1.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红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初一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传承红色基因红歌中的英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向英雄们学习,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3. 培养高尚情操红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我们要在欣赏红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报歌》1933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分顺口悦耳,在聂耳耳里,就好象是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没有工作,母亲日夜在家中操劳,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计。

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卖报歌。

聂耳把要创作卖报歌的想法告诉安娥,并请安娥写好歌词,自已很快就谱好曲。

然后,他拿着歌曲和朋友周佰勋一同去找卖报的小姑娘,并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唱出来,那我就可以边卖边唱了。

”聂耳笑着点头赞许,回来就与安娥商量,按小姑娘的话改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卖报歌》便由此而来,风靡一时。

《共产儿童团歌》《共产儿童团歌是1957年拍摄的电影《红孩子》里的插曲。

《红孩子》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

《闪闪的红星》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

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

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

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

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

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

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几天之后歌词写成,傅庚辰非常满意。

他带着歌词坐上火车从北京赶往上饶,又从上饶坐7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往景德镇。

汽车上老乡们带着鸡笼、鸭笼、蛇笼,中途还要在路边店里吃中饭。

傅庚辰却对这些嘈杂纷乱的声音充耳不闻。

一路上,他一言不发,倾心构思《红星歌》。

到达目的地景德镇鹅湖的时候,《红星歌》已经在他的心里谱成。

此后,他又为当时剧本上的另外几首歌谱好了曲子,包括《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每天完成一首。

到此为止,影片中已经囊括了童声、女声以及混声合唱。

剧本上原有一段儿歌《高山竹子青又青》,傅庚辰认为已有《红星歌》,再唱儿歌没有必要,不如再写一首男声独唱。

这样,全片的音乐更丰满。

于是,他在影片中寻找恰当的位置,终于发现宋大爹划竹排送潘冬子进姚湾镇的那场戏最佳,剧本中这样描绘:“两岸青山,一弯绿水,一夜竹排,顺流而下”,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又没有对话,在这里加一首歌恰如其分。

他向导演李俊提出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导演、摄影和录音师的支持,这就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由来。

从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

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

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

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

”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

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

但前几首歌已经摄制组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

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还不知道。

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

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

影片上映后,在《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三首歌都已广为流传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傅庚辰提问:“你为什么要写《映山红》这样的歌曲,你就没有什么顾虑吗?”当时还是“文革”年代。

傅庚辰回答道:“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本人在《矛盾论》里所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快与慢、激与抒、张与弛、动与静都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活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因此艺术不能只有战斗性而没有抒情性,所以我写了《映山红》。

”假如没有傅庚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们也就无缘听到《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

而在当时,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并不仅仅依靠艺术的热情,更多需要的是追求艺术真实的思想勇气。

《毕业歌》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歌曲在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首次出现,影片结束时又再度响起,提示了影片主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传唱一时,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

《歌唱祖国》“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新中国成立后,这不知唱出了多少人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心声。

1949年10月1日,王莘同志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王莘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名革命音乐工作者、作曲家,此时此刻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不久,他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题,写下了一首歌曲,1950年5月,天津市音工团成立,王莘任团长,此后,他为该团演出,又创作了大量作品。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王莘同志再次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时候,广场上已经有了准备迎接建国一周年的一些景象: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有几支工人和学生队伍在练习走队,准备在国庆那天,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飘扬,见到这些景象,王莘脑中浮想连篇,他决定再写一首歌唱伟大祖国的歌曲,不久,脑海中就形成了《歌唱祖国》第一段的前一部分。

王莘同志写出《歌唱祖国》这首歌之后,并没有急于发表。

他一面把它交给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排练演唱,一方面到南开大学、天津炼钢厂、天津纺织厂和天津铁路机务段去教唱,各方面征求意见,群众反映十分强烈,诗人艾青认为好是好,但其中有几句歌词还不十分理想,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将“五十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将“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王莘立即吸收了他的建议,群众和专家的检验之后,王莘同志才把它抄好向《人民日报》投了稿,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曲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邀请中央歌舞团合唱队录音,除广播外,还添制成唱片向全国人民推荐,从那以后,《歌唱祖国》这首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王莘(1938年- ):作曲家,原名王莘耕,江苏省无锡县人,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喜欢上音乐,并学会吹笛子和拉二胡。

1932年,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在先施百货公司当一名见习店员,1935年,受到上海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的影响。

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等人,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王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音乐,当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还曾担任过《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1937年,王莘从“鲁艺”毕业后,先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工作,后调华联大音乐系任教。

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晋察冀》、《日头上山岗》等。

1942年,王莘开始担任群众剧社的领导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小歌剧《宝山参军》和大量歌曲,1949年1月,王莘率群众剧社的同志们进入刚解放的天津市。

《学习雷锋好榜样》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您知道这首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还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题词。

上午,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题词,并说下午天安门有游行,全团要去参加宣传活动。

散会时,时针已接近10时了。

当时许多同志都提议说,我们是文工团,下午游行应该有首歌。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歌队队长、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

生茂此时也正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便对洪源说:“你写词快,写个歌词吧,一会儿午饭前一定要交给我!”洪源高兴地说:“行啊,我马上干!”生茂姓娄,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谱曲,他是个行家。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创作过不少歌曲,抗美援朝时他创作的歌曲,在前线部队流传很广。

1955年,生茂创作的一曲《真是乐死人》,至今还流传不衰。

雷锋是1962年8月5日因公牺牲的。

他牺牲后,中央军委和沈阳部队都发出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通知。

在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之前,全军各部队已经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

通过几个月来的学习,生茂更加明白了一个普通的运输战士,何以获此殊荣。

他佩服雷锋能在入伍两年多的时间里,入党、当标兵、升班长,两次立功受奖,并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的确,在同是军人的生茂的心中,雷锋已经成为他的光辉楷模。

因此,他有激情、有灵感,决心拿出一首好歌来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中午时分,食堂开饭了,生茂顾不得去吃,只是焦急地等着洪源送词来。

说起洪源,那可是生茂的老搭档。

他请洪源来写,完全是出于战友间的了解和信赖。

洪源姓吴,比生茂小2岁,是北京市海淀人。

1949年,我63军围困北平时,在海淀一带挖战壕,准备与傅作义谈判破裂就开打。

这时,一批文化高、思想进步的高中学生参了军。

洪源与10来个学生一起补充到生茂所在的63军文工团。

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联袂创作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