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聂耳观后感PDF

聂耳观后感 PDF聂耳观后感聂耳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最近看了一部关于他的传记电影,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篇观后感将从人物性格、作品分析和历史背景等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聂耳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他热爱生活,充满热情,敢于挑战权威。
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爱,从小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他对音乐的敏感和理解,使他能够创作出许多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作品。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聂耳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气息。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知名度。
他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国的国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的其他作品如《毕业歌》、《前进歌》等,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聂耳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聂耳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内社会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聂耳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和精神,成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
聂耳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不仅是对当时时代的反映,也是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洞察。
他的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聂耳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聂耳的音乐创作历程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聂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我相信,聂耳的音乐作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音乐史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聂耳音乐创作的时代意义与历史超越

2020·6[评论]Comment曾几何时,坊间盛传一个帖子,有好事者津津乐道地企图讨论聂耳“是不是音乐家”的话题。
在“好事者们”的眼里,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完成音乐创造,以贴近生活,反映民众心声开展音乐创作的价值取向,那似乎不是音乐家的所为,而那不沾人间烟火、孤芳自赏的音乐作品,似乎才能标榜艺术家的功底、才能突出艺术家的与众不同。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讨论与标榜,可以说几乎是不需证伪的。
当我们把讨论的视角转入特定的历史语境,就会发现,20世纪30年代,一个出自偏隅之地,18岁出头的青年去到上海,在很快的时间里即进入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职业艺术表演团体,既奏乐又唱歌还演戏,这已经是难得的天才表现,更何况,在那民族危亡的艰难时期,当他激情澎湃地拿起如椽之笔,即谱写出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集体心理结构中的最强音,并由此唤起华夏民众必胜信心的旋律时,他的所有行为,就远远超越了形而上“艺术”的一切内涵与外延而具有了横跨古今、具备历史超越的社会学意义。
我们知道,在灾难深重的20世纪之初的华夏大地,为了民族的崛起,唤醒昏睡的民众,用音乐达成民众的情感认同,唤起人们的觉悟,搭建情感的社会契约,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文艺青年心底自觉的冲动。
其中,以贴近民众的歌曲体裁作为创作方式,尤其以旋律化共性写作的手法传情达意的创作方式,就成为热衷于国事天下事有识之士所喜爱的文化鼓动渠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开篇的讨论,就成为一个十足的“伪命题”。
一个民族,只有记住过往的历史、崇拜先贤的功德,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因此,当我们在音乐的课堂上,将聂耳的事迹与聂耳音乐创作的时代意义再次向学生讲述,也就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聂耳音乐文化价值的当代识读聂耳的名字之所以成为云南一方水土伟大的文化记忆,他谱写的旋律之所以直到当下仍然是中华民族集体精神的历史记忆,首要因素就在于他将自己的音乐实践体现在关注生活、贴近民族命运的价值情怀,辐射出情感的热、精神的光,再现了一个时代不同阶层民众情感的丰富性,从而构成了缕缕深沉壮美的音响世界:如《铁蹄下的歌女》,中国数千年妇女的悲惨境遇,在聂耳音符的流动中一旦变为音响,业已上升为心灵创造,便具有一种不可抗拒、令人泣然欲涕的崇高境界,流露出人文之光和人性之美。
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

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聂耳的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的音乐创作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充满了大众的情感,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聂耳的作品不仅有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也有对新的音乐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聂耳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的抗敌意志。
他的音乐作品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勇气。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聂耳的作品为中国歌曲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他在创作方法、艺术形式的创造、新时代的反映、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
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歌曲形式,其主要特征包括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丰富多变的句式、突出地使用短句以及巧用休止等。
这些创新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中国歌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聂耳的作品还体现了中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初步解决了音乐为无产阶级服务、与群众结合、创造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创造性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发展中国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作用,而且对于中国革命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聂耳的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大众的情感,而且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创作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勇气,也为中国歌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他的作品还体现了中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对于中国革命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聂耳的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聂耳音乐作品特点及其中民族元素分析

1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意义,也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2]。
(二)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一,聂耳的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聂耳的音乐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时代的回应。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强烈关注,通过音乐传递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成为抗日战争期间的精神象征,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聂耳的音乐在表达上直接而富有感染力,这反映了他对于社会责任和民众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音乐作品通常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旨在唤醒和鼓励广大民众。
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音乐不仅易于被大众接受,而且能够快速在民众中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社会情绪和公众意识。
第三,聂耳在音乐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元素,这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激发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也对当代中国音乐表达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提供了范例。
第四,聂耳的音乐作品在传递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艺术自身的深刻思考。
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政治观点或社会意识,更是对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能力的探索。
在聂耳的作品中,音乐不仅是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也是艺术创新和表达技巧的展示。
这种对音乐艺术深度思考的态度,使得他的作品在传递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保持了高水平的艺术价值。
(三)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第一,聂耳在音乐语言方面展示了显著的创新性。
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中国音乐的旋律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处理技巧,从而创造出一种新颖的音乐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在中国音乐界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他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中国民歌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比较聂耳与黄自的音乐创作特色及影响

比较聂耳与黄自的音乐创作特色及影响作者:梁小玲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聂耳与黄自是我国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本文将对聂耳与黄自的音乐创作的特色、成就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聂耳;黄自;音乐特色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76-01一、聂耳及其音乐创作聂耳(1912—1935年),原名守信,号子义(或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聂耳”是他到上海文艺界后所用的笔名。
聂耳自小就开始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1930聂耳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逃到了上海加入了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剧社”。
在歌舞班的生活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激发了聂耳的爱国热情。
1932年他用了“黑天使”、“涴玉”等笔名写了一系列论战性的文艺短评。
在这些短评中他尖锐而又善意地批判了黎锦晖及其歌舞,也因此脱离了“明月歌舞剧社”。
1933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张曙、任光等人建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革命音乐的组织。
同时他开始了为左翼电影或戏剧配乐、插曲等进行音乐创作的生涯,先后谱写了《开矿歌》、《卖报歌》,还有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所写的插曲《码头工人》、《苦力歌》,为了几部电影写了《大路歌》、《牧羊女》等。
1935年他为电影写了很多主题歌、插曲等,如《新的女性》、《逃亡曲》、《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等。
聂耳的创作生活仅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知识分子逐步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这使他以文艺为革命斗争的武器,通过新的音乐语言和形式的创造,来表达人民群众压抑不住的革命热情,坚定不移的斗争意志和他们潜在的力量。
聂耳创作的群众歌曲,鲜明的反映了当时最迫切人民大众反帝爱国的斗争的主题。
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分析

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分析【摘要】聂耳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面旗帜,是我国革命音乐的重要奠基人。
他所创作的大部分歌曲直到现在还被人民深深喜爱,广为传唱。
在聂耳的创作中,随处闪现着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光辉。
【关键词】聂耳独创性革命歌曲民族音乐一、生平与创作概况聂耳是一位划时代的作曲家,他是民族呼声的代表,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二十世纪三十年的中国大地,正处于黎明之前的漫漫长夜。
在深重的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中,聂耳以自己的歌声冲破了黑暗,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翱翔高歌。
正如冼星海指出:聂耳,他产生在中国音运一个沉默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处于一个灾难深重的关头。
但他冲破了这大革命前夜的沉默……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虽然英年早逝,他却“以最新的、革命的和斗争的姿态出现,”用满溢的才华、大胆创新的精神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留了三十余首歌曲。
“聂耳作曲,不甘于人云亦云。
他理解时代的使命,以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曲体结构去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
”聂耳创作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兴音乐。
在靡靡之音泛滥充斥的时代,聂耳说:“你不听见在这地球上,有着无穷的一群人在你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
喂。
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
”他就本着这样的认识,以不拘一格的独创精神,创作了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振奋国民、召唤民众的新声,作出了大量的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
从1933年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聂耳创作了三十余首歌曲,这些歌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风格来看,聂耳的独创精神贯穿始终。
二、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分析聂耳的作品正确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他的独创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上。
在已知的全部聂耳所创作的歌曲中,有24首是以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为题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倾注全部心血、用占全部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反映最底层人民劳动和人民生活题材的作曲家。
聂耳名词解释的意思

聂耳名词解释的意思在中国的音乐界,聂耳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字。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为后世音乐家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以聂耳名词解释的方式,来探讨他的意义和对中国音乐的贡献。
一、青年音乐家:聂耳在音乐圈初露头角时,还只是一个年轻的音乐家。
在他年轻时期,他展现出极高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天赋。
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对他作为一个青年音乐家的形象产生了影响。
二、民族音乐:聂耳的音乐作品以民族音乐为主题,他致力于探索中国音乐的根源,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样的音乐创作方式,使得他的音乐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热烈的爱国情怀。
通过他的音乐作品,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特点。
三、革命音乐:聂耳的音乐作品往往与革命主题紧密相连。
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通过音乐传递着为革命奋斗的激情和决心。
他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进行曲,并在中国革命中广为传唱。
聂耳的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四、音乐教育家:聂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
他关注音乐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进步。
他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使得更多的人得以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并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五、音乐创作家:聂耳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涉及广泛的音乐类型,包括交响乐、器乐曲、合唱曲等。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婉转动人的旋律,也有慷慨激昂的节奏。
他的音乐作品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音乐创作才华。
六、音乐理论家:聂耳也是一位卓越的音乐理论家。
他对音乐的研究和探索使得他对于音乐表达形式和音乐创作的原理具有独到的见解。
通过他的音乐理论,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和演变规律。
综上所述,聂耳作为一位青年音乐家、民族音乐代表、革命音乐创作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创作家和音乐理论家,对中国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音乐家聂耳教案

人民音乐家聂耳教案第一章:聂耳生平简介1.1 聂耳的出生背景1.2 聂耳的音乐启蒙与学习经历1.3 聂耳的音乐创作与成就1.4 聂耳对我国音乐事业的贡献第二章:聂耳的音乐创作风格2.1 聂耳的音乐创作特点2.2 聂耳的作品风格分类及代表作品2.3 聂耳作品中的民族特色2.4 聂耳作品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第三章:聂耳的主要音乐作品3.1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与影响3.2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点与意义3.3 《毕业歌》的旋律与歌词解析3.4 聂耳其他著名作品的介绍与欣赏第四章:聂耳的音乐教育理念4.1 聂耳对音乐教育的看法与实践4.2 聂耳音乐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4.3 聂耳音乐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4.4 聂耳音乐教育理念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启示第五章:聂耳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影响5.1 聂耳对我国音乐事业的贡献5.2 聂耳作品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5.3 聂耳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5.4 聂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第六章:聂耳的音乐理论贡献6.1 聂耳对音乐理论的探索与发展6.2 聂耳的音乐创作方法与技巧6.3 聂耳对音乐形式的创新与实践6.4 聂耳音乐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影响第七章:聂耳与代音乐家之间的关系7.1 聂耳与冼星海的合作与交流7.2 聂耳与聂耳家族的音乐传承7.3 聂耳与我国其他音乐家的互动与影响7.4 聂耳在国际音乐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八章:聂耳音乐作品的演出与传承8.1 聂耳作品的历史演出活动8.2 聂耳作品在现代音乐演出中的地位8.3 聂耳作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8.4 聂耳作品在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第九章:聂耳音乐作品的改编与演绎9.1 聂耳作品改编的意义与方法9.2 聂耳作品在不同音乐体裁中的演绎9.3 聂耳作品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引用与借鉴9.4 聂耳作品改编与演绎的案例分析第十章:聂耳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影响10.1 聂耳音乐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10.2 聂耳音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10.3 聂耳音乐作品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10.4 聂耳音乐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启示第十一章:聂耳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11.1 聂耳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11.2 聂耳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11.3 聂耳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11.4 聂耳音乐作品对后世音乐家的启示第十二章:聂耳音乐作品的现实意义12.1 聂耳音乐作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12.2 聂耳音乐作品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作用12.3 聂耳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12.4 聂耳音乐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与传播第十三章:聂耳音乐作品的批评与研究13.1 聂耳音乐作品的研究动态13.2 聂耳音乐作品的学术讨论与批评13.3 聂耳音乐作品研究的方法与视角13.4 聂耳音乐作品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第十四章:聂耳音乐作品的保护与传承14.1 聂耳音乐作品的文化遗产价值14.2 聂耳音乐作品在音乐传承中的作用14.3 聂耳音乐作品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挑战14.4 聂耳音乐作品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建议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聂耳音乐作品的特点与价值15.2 聂耳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5.3 聂耳音乐作品未来的发展趋势15.4 对聂耳音乐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人民音乐家聂耳的音乐成就展开,内容涵盖了聂耳的生平简介、音乐创作风格、主要音乐作品、音乐教育理念、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音乐理论贡献、与代音乐家之间的关系、作品的演出与传承、改编与演绎、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现实意义、批评与研究、保护与传承以及总结与展望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内容提要: 本文从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两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几首聂耳的音乐作品。
并从其创作的风格与特点出发,宏观阐述革命战争年代音乐以及音乐家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 聂耳创作风格特点历史地位聂耳是我国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在其短暂一生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
有反映旧社会工人阶级工作、生活和斗争的,如《大路歌》、《码头工人》;有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特别是描写广大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如《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塞外村女》、《飞花歌》;还有许多的爱国歌曲的创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聂耳的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人。
一、简介聂耳聂耳,原名聂守信,字紫艺(又子义),原籍是云南玉溪,于1912年生于昆明。
不幸的是他在1935年7月17日游泳时淹没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中,终年23岁。
聂耳的成长历经着封建军阀混战、“五卅运动”等事件,在这种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环境下,使聂耳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思考,他于1928年秋,加入了当地的共青团。
在成长中,他找到了自己奋斗目标的人生观——“打倒恶社会,建立新社会”(见聂耳中学作文《我的人生观》1928年于《聂耳专辑》第一辑),而逐渐走上艺术的道路。
1931年,他进入了里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舞剧社”,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开阔了艺术视野,专业技能也能有所提高,像他的小提技巧和作曲理论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认识到“不论你从哪条路跑,你对于哲学的基础不稳定,终于是难得走通的”;“新的脑子的培养不是用一个模型一套便一次铸成永不腐败的。
它正如一棵嫩小的植物,随时需要合理的灌溉。
……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这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立足点”(见聂耳1931年8月16日的日记,载《聂耳全集》下卷)聂耳的爱国热情在接踵而来的“九一八”事变中得到了激发,并推动了他对提高自己的觉悟的迫切要求,在1932年时,他参加了中国左翼“剧联”的剧评小组,最终离开了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明月歌舞剧社”,并放弃演奏小提琴,而要做“革命音乐”,为劳苦大众作曲。
二、浅谈聂耳的音乐创作聂耳在1933年与田汉、任光等人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成为了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并且以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创作了大量的展现中国人民生活风貌以及反映中国人民心声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在近代音乐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从1933年开始,聂耳就开始用音乐去表达一个阶级的心声,也真正的投入到革命音乐的创作中,先后创作了影片《母性之光》的插曲、《开矿歌》以及《卖报歌》等。
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主要是他能够用音乐完美的表现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
如《大路歌》(田汉词)、《开路先锋》(孙师毅词)、《码头工人》(百灵词)、《打长江》(田汉词)等。
`这些歌曲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聂耳在这些作品中强调了他们被压迫的痛苦却又愤怒和仇恨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们迫切要求反抗的意志和力量。
下面我们简略谈谈《码头工人》这首歌曲。
1.《码头工人》《码头工人》是一首四段体歌曲。
第一段为后面各段的母体,它是一个对比乐段。
第二段的第一句为新材料(笨重的麻袋……)第二句是重复第一段的第二句(搬哪……)。
第三段也是变化重复第一段。
最后一段有着尾声的作用,其旋律音素也来自于第一段。
整首音乐的旋律在节奏方面很有特色。
多处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体现了工人们沉重的步伐。
这种节奏型在第一段的末尾首次呈示出来,然后在后面的音乐中贯穿运用。
歌曲以大调色彩为主,力量坚定,加上处于低音区,形象地刻画出码头工人们的劳苦形象。
聂耳的这种写出作手法使他的音乐形象独具一格。
他的歌曲给人以鼓舞的力量,在音乐中所塑造的无产阶级的形象不是一群消极的被压迫者,而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先锋,是新的社会的缔造者。
当然聂耳所作歌曲的意义与作用远不止于此。
1936年,吕骥在发表的着名的《中国新音乐的展望》中曾述:由进步的电影,如《大路歌》、《桃李劫》、《风云儿女》、《新女性》等所提出的一些歌曲作品,使进行的迟缓的中国音乐加速了它的速度,并且转变了一个完全新的方向;中国音乐到这个时候是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不仅说是这些歌曲本身具有一种新的内容和新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从此中国音乐从享乐的、消遣的、麻醉的原野中顽强地获得了她的新的生命,以健强的、活泼的步伐进入了广大的进步群众中,参加他们的生活,以至于成为了他们战斗的武器。
无疑地,这是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而在这里,聂耳的创作的动力和成功以及那种推动力与他那先进的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的。
聂耳的是世界观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他以这种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音乐创作与批评。
在聂耳的作品中,大多以抒情为主,特别是反映中国广大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如《梅娘曲》(田汉词)、《塞外村女》(唐纳词)、《飞花歌》(孙师毅词)、《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等。
他在描写以妇女为题材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形象与风格。
2.《梅娘曲》《梅娘曲》是一首分节歌,三段歌词均采用大致相同的旋律,但在乐句处理上运用了“同头变尾”的作曲手法。
该乐段分为四个乐句,为同质对比的关系。
旋律的速度较慢,音区较低,气息悠长,形象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心理。
整首歌曲为大小调混合色彩,末尾终止在大调上,这是聂耳常用写作手法,表现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历史必然。
《梅娘曲》是一首凄美的爱情歌曲,旋律具有一种哭诉的情绪,以三段歌词结束的不同,音乐也随之做着变化处理,从而突出的表现了主人公当时不断增加的内心惆怅和隐痛的感情。
与歌词和歌曲的背景和谐的搭配。
3.《铁蹄下的歌女》《铁蹄下的歌女》是女性题材中代表性歌曲。
歌中表现出了一个被旧社会所损害的女性发出的沉痛的控诉!同时也揭示出了女主人公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
首歌曲富有沉痛的、深情的,但又富于强烈的戏剧性。
这首歌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一个受尽生活折磨的善良的中国妇女真实的典型的写照。
歌曲以小调色彩开始,音乐较为暗淡,但最终结束在大调上,既有着两种调式交替的色彩,又有大调的张力。
全曲为同质对比的三段体。
第一个乐段的前两句是气息悠长的抒情性旋律,表现了歌女们不甘心处于社会底层的痛苦心情,后两句是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唱出了歌女们心中的不平和对造成国家破亡的黑暗社会的质问与控诉,情绪悲愤。
在高潮部分时,歌曲的声调、语气和情绪变化同音调、节奏结合紧密,乐名从弱拍起的写法,突出了某些歌词,表现了在旧中国,歌女们心中那不平的呐喊。
在词曲搭配上多用一字一音的写法,叙述味浓,这与与歌词的内容十分符合。
整首歌曲的速度较慢,且多处于中低音区,旋律起伏也不大,多用级进,这些因素共同塑造出了一种沉痛的感情色彩。
其中,装饰音的运用手法,非常的巧妙,形象地刻画出了女性的婉约与柔美。
第二段转入了字字血,声声泪的叙述,旋律中充满着辛酸和凄楚。
第三乐段是音乐的高潮,表达了歌女们不可抑制的愤慨之情。
整首歌曲满含悲愤却不屈服。
表现出了歌女们“位卑不忘忧国”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聂耳的音乐有着强烈的倾诉力、号召力和鼓舞力!他的这一时期的写作手法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以外国歌曲填词的手法,有了属于民族的、时代的气息!这些值得继往开来的音乐学者们的借鉴、学习和发扬。
在对聂耳的作品分析中,我们不难了现,在创作中,聂耳对于不同的被压迫阶级的人民的生活,以及对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洞察和体验是非常的生动、深刻而准确的。
同时,聂耳对于一些不同形象的音乐刻画,也是非常细致和生动的。
这一时期聂耳的创作手法也与以往的音乐有着很大区别。
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重视的是音乐的民族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
他的音乐的创作总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是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为出发点的。
像上述的《码头工人》就是吸取了号子的曲调发展而来;《塞外村女》、《飞花歌》等则是吸取了山歌、小调的曲调加以发展。
他的创作手法有着新的形式,并为以后的“新音乐”的发展指引着方向。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聂耳创作的爱国歌曲。
在应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开展抗日斗争和拯救民族危亡的心声中,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下,他创作了许多爱国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毕业歌》(田汉词)等。
在创作这些革命歌曲时,他吸收了外国音乐的一些元素,并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中西结合,使音乐有了创新和发展。
其创作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
在聂耳的歌曲中可以看出他大胆地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的,一般的方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
他创造性的尝试了一种新的歌曲的结构原则——以短小的动机或乐句作为基础再加以一贯发展的原则。
使他的作品富有动力,富于节奏感,以及富于内在的紧张性和统一性。
4.《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由六个长短不一的乐句构成的自由乐段,整首歌曲具有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和生动有力特点。
歌曲采用2/4拍,开始为六小节的前奏,用分解和弦和三连音节奏构成进行曲的旋律特点。
歌曲前两句,使用了附点音符,并运用从属音到主音的旋律手法,使用歌曲有着强烈的号召性和紧迫感。
而在第三句中,“中华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整首歌曲的警句,在处理的时候,聂耳还特别为歌词做了重音记号或休止的创作手法来强调。
第四句中,作者在音乐中用了一级四六和弦的分解和弦推动着主旋律,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我号召性的吼声,将全曲推向了高潮。
到“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这里是全曲的中心思想。
用前奏号角般的音调,来号召全国人民!歌曲的结束句重复了前面的“前进”,最后一次只是重复了一个“进”字,铿锵有力,音乐是属音回到主音的重复,表达了中华人民要前赴后继,永远前进!全曲以号召性的音调和果敢的节奏,表现出中华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
聂耳在创作中,很善于概括当时的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富于典型意义的呻吟、愤怒、呐喊等语言的特点,再做了艺术上的处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具个性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
聂耳不仅在创作音乐,而且他用他的音乐来唤醒民众、鼓舞民众。
他曾说:“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他作为一名革命音乐人,用音乐表现出了这种坚韧的气节!丰子恺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描述过聂耳歌曲流传的情况:抗战以来,艺术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
文学原也发达,但是没有声音,只是静静地躺在书铺里,待人去访问……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
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
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